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教师与学生都应当重视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并在汲取各国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比较文学;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饱受诟病,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愈加重要。因此,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调动起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掌握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拓展学生的视野,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难题。
一、比较文学的内涵
有关于比较文学内涵的表述众说纷纭,季羡林老先生说,比较文学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进行比较,这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有教材中这样表述:“比较文学是一门不受语言、民族、国家、学科限制的开放性文学研究学科,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不同文学之间的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上,通过比较来寻求各民族文学的特点和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著名教授曹顺庆认为,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文学的同源性、异质性、类同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比较文学的内涵的表述也愈加详尽,跨文化、跨文明的文学比较研究,旨在促进全人类的文化理解与交流,这不仅是当今社会对文化交流的时代要求,更是个人提高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的必经之路。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意义
葛桂录教授曾说到,利用比较文学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去解读、分析课文,可拓宽视野,培育自觉比较思维能力,增进学习热情,提高文章的阅读分析能力以及作文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能突破现行中学语文课教学中亟待改革的传统套路。可见,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对于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通过与外国文学作品相关的中国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则是教师为学生建造了一座学习的桥梁,拉近了学生与外国文学作品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运用熟悉的中国文化背景、人物形象、主题内容来比较外国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找出异同点,这不仅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一系列的讨论交流,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在比较之中去探索作品中蕴含着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可见,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不仅适用于文学研究的专业人士,将其简化后,还适用于初学者,是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有效的工具。
(二)教会阅读方法
对于中学生而言,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领悟课堂中所学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内容、人物特点、写作特色等相关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教师可将中国文学作品作为桥梁,运用比较的方法教会孩子探求外国文学的特点。待孩子知识领域拓宽、知识经验增长,接触到了更多各类的外国文学作品后,他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比较不同的外国文学作品的异同,如欧洲文学与亚洲文学的比较研究,印度文學与日本文学的比较研究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会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今后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语文素养
外国文学囊括了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精华,无论是在作品的内容还是在写作风格上都体现出了不同民族与国家的文化历史与发展进程,这些优秀的作品就是人类社会智慧的结晶。将中国文学的相关作品与其进行比较阅读,学生不仅可以通过阅读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了解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政治文化,还可以在阅读品鉴当中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的能力。除此之外,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在比较中外文学异同点的过程中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了解不同语言的建构方式、表述方式,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因此,在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应用
曹顺庆教授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将研究方法分为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等几类。基于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接受能力,无须对学生讲解有关于比较文学的概念、特点、研究方法等这些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只需从不同的人物特点、主题内容、题材风格等方面选择一处有相似之处的中国文学与之进行对比。
(一)基于人物形象的比较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塑造的英雄人物圣地亚哥一直是西方文学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教师在教学《老人与海》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故事内容,分析人物特点,之后,再与沈从文的《边城》中的老船夫进行比较。同样是依水而生、穷困潦倒的老人,可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老船夫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与圣地亚哥相较而言是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在这两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是全班交流的方式,将二者人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不仅从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更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制度中去寻找根源,学会深入分析的方法。
(二)基于主题内容的比较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其戏剧的悲剧性因独特的剧情安排使得作品历久弥新,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哈姆莱特》的王子复仇的主题也是这部艺术作品被人品鉴的重点。元朝古典悲剧《赵氏孤儿》是中国文学作品的一部杰出代表,它讲述的儿子替父亲复仇的故事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在《哈姆莱特》的教学过程中,将《哈姆莱特》与《赵氏孤儿》两篇文章从主题内容相似的角度进行比较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走入作品,仔细品味二人复仇的相似点与不同处,更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中英两国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找到民族之间发展的差异性。
(三)基于文章体裁的比较
教师在进行散文、诗歌的教学中,也可以根据其体裁的特点选择相应的中国文學作品进行比较学习。如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祖国》,诗人通过“奇异的爱情”这一特有的表达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其实,将自己对祖国的爱国热情比作“奇异的爱情”并不是莱蒙托夫的独创,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作了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离骚》。在这首诗歌里,屈原也表达了自己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无论从作品的内容、体裁或是表达方式来说,这两首诗歌都有比较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祖国》的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感悟这首诗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表达的方式,再通过对《离骚》的对比,找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情感的表达以及意象的使用的不同,加深对《祖国》这部作品的理解。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将两部相关的中外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内容,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感知、概括后,选择一篇学生耳熟能详的中国作品来进行比较阅读,不仅能降低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难度,还能真正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体。在中外作品比较的过程中,因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参与,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增加了学生语言建构的体验,并让学生初步理解、包容并尊重多样文化,最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比较文学引入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之中,势必会为素质教育提供新的视角,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理解视域。它将会促使学生形成国际性视野,以包容心态面对文化差异,以更广阔视角和方式看待世界。
参考文献
[1]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4.
[2]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33.
[3]曹顺庆.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J].中国比较文学,2003,(1):70-84.
[4]葛桂录.比较文学观念与中学语文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9):33-36.
[5]许相全.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J].新乡学院学报,2015,(4):69-72.
责任编辑 周正旺
[关键词] 比较文学;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饱受诟病,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愈加重要。因此,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调动起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掌握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拓展学生的视野,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难题。
一、比较文学的内涵
有关于比较文学内涵的表述众说纷纭,季羡林老先生说,比较文学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进行比较,这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有教材中这样表述:“比较文学是一门不受语言、民族、国家、学科限制的开放性文学研究学科,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不同文学之间的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上,通过比较来寻求各民族文学的特点和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著名教授曹顺庆认为,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文学的同源性、异质性、类同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比较文学的内涵的表述也愈加详尽,跨文化、跨文明的文学比较研究,旨在促进全人类的文化理解与交流,这不仅是当今社会对文化交流的时代要求,更是个人提高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的必经之路。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意义
葛桂录教授曾说到,利用比较文学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去解读、分析课文,可拓宽视野,培育自觉比较思维能力,增进学习热情,提高文章的阅读分析能力以及作文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能突破现行中学语文课教学中亟待改革的传统套路。可见,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对于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通过与外国文学作品相关的中国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则是教师为学生建造了一座学习的桥梁,拉近了学生与外国文学作品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运用熟悉的中国文化背景、人物形象、主题内容来比较外国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找出异同点,这不仅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一系列的讨论交流,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在比较之中去探索作品中蕴含着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可见,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不仅适用于文学研究的专业人士,将其简化后,还适用于初学者,是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有效的工具。
(二)教会阅读方法
对于中学生而言,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领悟课堂中所学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内容、人物特点、写作特色等相关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教师可将中国文学作品作为桥梁,运用比较的方法教会孩子探求外国文学的特点。待孩子知识领域拓宽、知识经验增长,接触到了更多各类的外国文学作品后,他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比较不同的外国文学作品的异同,如欧洲文学与亚洲文学的比较研究,印度文學与日本文学的比较研究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会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今后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语文素养
外国文学囊括了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精华,无论是在作品的内容还是在写作风格上都体现出了不同民族与国家的文化历史与发展进程,这些优秀的作品就是人类社会智慧的结晶。将中国文学的相关作品与其进行比较阅读,学生不仅可以通过阅读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了解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政治文化,还可以在阅读品鉴当中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的能力。除此之外,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在比较中外文学异同点的过程中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了解不同语言的建构方式、表述方式,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因此,在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应用
曹顺庆教授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将研究方法分为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等几类。基于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接受能力,无须对学生讲解有关于比较文学的概念、特点、研究方法等这些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只需从不同的人物特点、主题内容、题材风格等方面选择一处有相似之处的中国文学与之进行对比。
(一)基于人物形象的比较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塑造的英雄人物圣地亚哥一直是西方文学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教师在教学《老人与海》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故事内容,分析人物特点,之后,再与沈从文的《边城》中的老船夫进行比较。同样是依水而生、穷困潦倒的老人,可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老船夫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与圣地亚哥相较而言是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在这两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是全班交流的方式,将二者人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不仅从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更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制度中去寻找根源,学会深入分析的方法。
(二)基于主题内容的比较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其戏剧的悲剧性因独特的剧情安排使得作品历久弥新,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哈姆莱特》的王子复仇的主题也是这部艺术作品被人品鉴的重点。元朝古典悲剧《赵氏孤儿》是中国文学作品的一部杰出代表,它讲述的儿子替父亲复仇的故事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在《哈姆莱特》的教学过程中,将《哈姆莱特》与《赵氏孤儿》两篇文章从主题内容相似的角度进行比较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走入作品,仔细品味二人复仇的相似点与不同处,更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中英两国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找到民族之间发展的差异性。
(三)基于文章体裁的比较
教师在进行散文、诗歌的教学中,也可以根据其体裁的特点选择相应的中国文學作品进行比较学习。如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祖国》,诗人通过“奇异的爱情”这一特有的表达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其实,将自己对祖国的爱国热情比作“奇异的爱情”并不是莱蒙托夫的独创,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作了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离骚》。在这首诗歌里,屈原也表达了自己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无论从作品的内容、体裁或是表达方式来说,这两首诗歌都有比较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祖国》的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感悟这首诗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表达的方式,再通过对《离骚》的对比,找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情感的表达以及意象的使用的不同,加深对《祖国》这部作品的理解。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将两部相关的中外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内容,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感知、概括后,选择一篇学生耳熟能详的中国作品来进行比较阅读,不仅能降低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难度,还能真正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体。在中外作品比较的过程中,因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参与,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增加了学生语言建构的体验,并让学生初步理解、包容并尊重多样文化,最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比较文学引入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之中,势必会为素质教育提供新的视角,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理解视域。它将会促使学生形成国际性视野,以包容心态面对文化差异,以更广阔视角和方式看待世界。
参考文献
[1]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4.
[2]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33.
[3]曹顺庆.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J].中国比较文学,2003,(1):70-84.
[4]葛桂录.比较文学观念与中学语文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9):33-36.
[5]许相全.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J].新乡学院学报,2015,(4):69-72.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