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初中课本上所选的古诗文占教材的30%左右。学习文言文,可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语感和思维,提升精神品格。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箴言,教法僵化,使学生日生厌倦之情。文言文的教学是进入课改后最为混乱和困惑的,有的教师过于强调对文言文语法掌握,对实词、虚词的理解,把它当作工具书来上;有的教师缘于对新课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80篇”的误解,把它当作现代文来上,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即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文言文到底该如何教?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模式
初中文言文教学常见的课堂模式是:作者介绍、作品背景介绍——朗读课文——疏通词句、翻译全文——内容、主题、写作特色简析——练习、复习、检测。这样的课堂模式常把重心放在“疏通词句、翻译全文”和“练习、复习、检测”这几个环节上,它强调了三个“中心意识”:第一,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第二,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第三,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积累。应该说,这种课堂模式有它可取之处,以不变应万变,“练习、复习、检测”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文言知识。但同时,作为教师可以深刻感受到这样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老师讲得是声嘶力竭,学生听得是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模式长此以往,导致的结果是:在学生眼里,文言文就是死记硬背,枯燥死了,没意思。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厌烦、畏惧、排斥的心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荡然无存。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样的课堂模式忽视了:第一,课程教学要为学生发展而设计,应该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第二,“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第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应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常见的文言文教学课堂模式不可取。那么,什么方式的文言文教學能更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呢?以下就以教学《小石潭记》为例来说明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
一、导言激趣,朗读感知。教学本课时,我先由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写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名句导入,然后配乐范读,再让学生自由读,接力读,指名读,齐读。在读的过程中,我针对学生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问题予以了纠正。例如:“其岸势犬牙参互”,学生容易读成“其岸/势犬牙参互”,这里断句出现了偏差,理解就产生了歧义,我就着重讲解,这样熟读成诵后,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章法等就有了一个全面的、大致的了解,为后面的翻译、理解扫清了障碍。
二、疏通文意。这一步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运用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我首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译,遇到不懂的字词由学习小组合作互译。最后小组解决不了的难字难句如“凄神寒骨”等就由师生共同来解决。
三、理解主旨。新课标指出“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了“整体赏析”的导读法。首先,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觉得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怎么样?”学生认为小石潭很美,水清,石奇,境幽。教师追问:“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很快得出是“石奇”,再让学生在文中找根据说理由。然后我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小结: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确实是个“石潭”。“如鸣配环”形容声音清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树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姿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仅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写法特点:写景时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写法,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整体性阅读方式,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性阅读效果。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鉴赏感悟。《小石潭记》一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此这一环节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文意,含英咀华,培养审美情趣。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体会了潭水清澈的特点,理解了文中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描述自己亲眼见过的一泓碧波。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言。有的说:“我曾在我的家乡看过这么清的水,水深达几米,可水底鹅卵石的纹路、颜色历历在目。”有的说:“我曾在我外婆家的门前见过这样的溪水,清澈、透明,美丽的小鱼在水中嬉戏。”还有的兴奋地说:“我们村子中央的那口井水也是清澈见底,里面的水草看得一清二楚,夏天喝上一口,如同喝冰水一样爽。”说者兴致勃勃,听者津津有味,清悠悠的潭水在同学们的眼前、心中荡漾开去……
五、积累迁移。积累即指导学生背诵精彩的句段篇,增加语言的积累,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迁移即扩展、运用。这一步骤,我就根据板书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全文。课后再让学生以课文为中心,精心阅读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进一步体会这类写景散文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旅游景点,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尝试了五环节课堂学法指导模式。实践证明,这一学法指导模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越来越多的语言材料,也丰富了思维,还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迅速迁移,活用到写作中去,从而乐学,会学,学好文言文,提高文学素养。
(作者单位:河北省永年县刘营乡朱庄中学)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模式
初中文言文教学常见的课堂模式是:作者介绍、作品背景介绍——朗读课文——疏通词句、翻译全文——内容、主题、写作特色简析——练习、复习、检测。这样的课堂模式常把重心放在“疏通词句、翻译全文”和“练习、复习、检测”这几个环节上,它强调了三个“中心意识”:第一,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第二,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第三,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积累。应该说,这种课堂模式有它可取之处,以不变应万变,“练习、复习、检测”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文言知识。但同时,作为教师可以深刻感受到这样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老师讲得是声嘶力竭,学生听得是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模式长此以往,导致的结果是:在学生眼里,文言文就是死记硬背,枯燥死了,没意思。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厌烦、畏惧、排斥的心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荡然无存。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样的课堂模式忽视了:第一,课程教学要为学生发展而设计,应该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第二,“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第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应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常见的文言文教学课堂模式不可取。那么,什么方式的文言文教學能更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呢?以下就以教学《小石潭记》为例来说明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
一、导言激趣,朗读感知。教学本课时,我先由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写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名句导入,然后配乐范读,再让学生自由读,接力读,指名读,齐读。在读的过程中,我针对学生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问题予以了纠正。例如:“其岸势犬牙参互”,学生容易读成“其岸/势犬牙参互”,这里断句出现了偏差,理解就产生了歧义,我就着重讲解,这样熟读成诵后,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章法等就有了一个全面的、大致的了解,为后面的翻译、理解扫清了障碍。
二、疏通文意。这一步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运用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我首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译,遇到不懂的字词由学习小组合作互译。最后小组解决不了的难字难句如“凄神寒骨”等就由师生共同来解决。
三、理解主旨。新课标指出“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了“整体赏析”的导读法。首先,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觉得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怎么样?”学生认为小石潭很美,水清,石奇,境幽。教师追问:“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很快得出是“石奇”,再让学生在文中找根据说理由。然后我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小结: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确实是个“石潭”。“如鸣配环”形容声音清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树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姿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仅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写法特点:写景时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写法,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整体性阅读方式,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性阅读效果。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鉴赏感悟。《小石潭记》一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此这一环节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文意,含英咀华,培养审美情趣。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体会了潭水清澈的特点,理解了文中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描述自己亲眼见过的一泓碧波。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言。有的说:“我曾在我的家乡看过这么清的水,水深达几米,可水底鹅卵石的纹路、颜色历历在目。”有的说:“我曾在我外婆家的门前见过这样的溪水,清澈、透明,美丽的小鱼在水中嬉戏。”还有的兴奋地说:“我们村子中央的那口井水也是清澈见底,里面的水草看得一清二楚,夏天喝上一口,如同喝冰水一样爽。”说者兴致勃勃,听者津津有味,清悠悠的潭水在同学们的眼前、心中荡漾开去……
五、积累迁移。积累即指导学生背诵精彩的句段篇,增加语言的积累,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迁移即扩展、运用。这一步骤,我就根据板书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全文。课后再让学生以课文为中心,精心阅读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进一步体会这类写景散文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旅游景点,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尝试了五环节课堂学法指导模式。实践证明,这一学法指导模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越来越多的语言材料,也丰富了思维,还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迅速迁移,活用到写作中去,从而乐学,会学,学好文言文,提高文学素养。
(作者单位:河北省永年县刘营乡朱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