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的产生常常是诸多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结果。一个人因为一本引人入胜的好书而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并对其献出毕生精力的事例也是屡见不鲜的。新编化学教材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本人在学习中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材在编排、内容等都有大胆的改革举措,可谓形式灵活多样
有课题内容,问题讨论,活动与探究,资料,家庭小实验,调查研究,化学·技术·社会,拓展性课题,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及习题等。其中“资料”“化学·技术·社会”“拓展性课题”等内容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兴趣、知识发展的有利条件。全书的色彩艳丽、清晰生动的美丽图案不计其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产生较强的阅读愿望。每一单元前都用了一个篇幅的彩色图案展示了这一单元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书中的插图更可谓丰富多彩,有相应于内容所做的描述性插图,有对一些较抽象的概念所做的形象比喻性插图等,从而激发他们潜在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从编写的内容上看,把知识内容融入到社会生产活动和学生生活实际中
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体系,采用“学科与社会、生活”相融合的方式,既注意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一切知识或问题的发端都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开始,拉近学生生活与学科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不是故意杜撰的,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课是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注重对自然环境,生活现象的观察并获取经验的积累,产生对自然环境的好奇心,对社会生活的亲近感,又能使学生从最基本的化学视角出发,对科学概念和科学观点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获得新的经验。这样的编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为学习知识有个智力背景问题,新知识若与自己智力背景相近就容易掌握。知识联系于实际,学生易于理解,知识贴近生活,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了有用,容易产生联想和记忆。学生学得懂就乐意学,这是激发学习动机很重要的措施,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新教材突出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书中不具体地区分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而是把实验内容穿插在教学内容中。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特点、实验能力、实验条件以及课时安排,调整处理教材。求新、求异、求奇是14-15岁孩子的心理特点。如果不管实验内容是什么,千篇一律地都交给学生做或都由教师做演示,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厌烦,也是不科学的。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地多一些、活一些,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学生动手实验时,与事物近距离、面对面,更能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动手实验的能力,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也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的演示实验能使得一些较难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现象不够明显的实验更好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同时教师的规范操作可以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师生共同合作实验能体现师生间的亲密、平等、合作关系,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力和个性,依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实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兴奋感。
(二)新教材注重科学探究,精心设计了以实验为主要呈现形式的“活动与探究”部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对较抽象理论、概念认识理解的探究活动。如催化剂概念、质量守恒定律、金属活动性顺序、分子运动等;也有对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现象进行的探究活动。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探究,金属的腐蚀和保护等。还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内容,如: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用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制酸碱指示剂等,都颇具新意,深受学生的欢迎。这些探究活动围绕主题,紧紧结合教材内容,既注重探究的科学性,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教育,又注重探究内容的价值和有效性,同时使探究内容尽量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化学的魅力和价值,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新教材的变革使人耳目一新,它的实施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变了,教师更加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发展需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强调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持久,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能力得到加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锦市第一中学)
一、教材在编排、内容等都有大胆的改革举措,可谓形式灵活多样
有课题内容,问题讨论,活动与探究,资料,家庭小实验,调查研究,化学·技术·社会,拓展性课题,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及习题等。其中“资料”“化学·技术·社会”“拓展性课题”等内容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兴趣、知识发展的有利条件。全书的色彩艳丽、清晰生动的美丽图案不计其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产生较强的阅读愿望。每一单元前都用了一个篇幅的彩色图案展示了这一单元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书中的插图更可谓丰富多彩,有相应于内容所做的描述性插图,有对一些较抽象的概念所做的形象比喻性插图等,从而激发他们潜在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从编写的内容上看,把知识内容融入到社会生产活动和学生生活实际中
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体系,采用“学科与社会、生活”相融合的方式,既注意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一切知识或问题的发端都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开始,拉近学生生活与学科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不是故意杜撰的,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课是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注重对自然环境,生活现象的观察并获取经验的积累,产生对自然环境的好奇心,对社会生活的亲近感,又能使学生从最基本的化学视角出发,对科学概念和科学观点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获得新的经验。这样的编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为学习知识有个智力背景问题,新知识若与自己智力背景相近就容易掌握。知识联系于实际,学生易于理解,知识贴近生活,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了有用,容易产生联想和记忆。学生学得懂就乐意学,这是激发学习动机很重要的措施,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新教材突出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书中不具体地区分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而是把实验内容穿插在教学内容中。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特点、实验能力、实验条件以及课时安排,调整处理教材。求新、求异、求奇是14-15岁孩子的心理特点。如果不管实验内容是什么,千篇一律地都交给学生做或都由教师做演示,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厌烦,也是不科学的。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地多一些、活一些,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学生动手实验时,与事物近距离、面对面,更能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动手实验的能力,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也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的演示实验能使得一些较难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现象不够明显的实验更好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同时教师的规范操作可以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师生共同合作实验能体现师生间的亲密、平等、合作关系,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力和个性,依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实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兴奋感。
(二)新教材注重科学探究,精心设计了以实验为主要呈现形式的“活动与探究”部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对较抽象理论、概念认识理解的探究活动。如催化剂概念、质量守恒定律、金属活动性顺序、分子运动等;也有对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现象进行的探究活动。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探究,金属的腐蚀和保护等。还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内容,如: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用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制酸碱指示剂等,都颇具新意,深受学生的欢迎。这些探究活动围绕主题,紧紧结合教材内容,既注重探究的科学性,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教育,又注重探究内容的价值和有效性,同时使探究内容尽量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化学的魅力和价值,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新教材的变革使人耳目一新,它的实施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变了,教师更加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发展需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强调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持久,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能力得到加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锦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