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影响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越来越趋向于以人情消费为依托建立自己的关系网,以达到从中获得情感和社会资源等各种需求的目的,这种消极的交往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压力,但是大学生又不得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分析大学生群体人情消费状况发现,用于人情消费的比重很大并有上升的趋势,这种消费满足了虚荣心,带有严重的功利性,培养他们树立合理的人际交往和消费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人情消费;交往方式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8-0118-07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各种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人际交往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于进行人情消费。人情,顾名思义,是指人之情谊,即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而产生的情感(李伟民,1996)。大学生倾向于人情消费是因为他们想从交往中得到交流情感和实惠,寻求归属感和实现尊严,交换物化或非物化的资源,大学生的人情消费其实是在构筑他们的社会关系网,获得社会资本的一种方式,正是在自己的社会网络中与他人互通人情,履行送礼受礼的义务。正如梁漱溟先生所指出的:“每个中国人都是地道的依存者。这里所谓的依存,并非指人们必须依赖于其他人才能生存,而是说,中国人要成功地生活于人世间,不能仅仅顾及自身,而应该在一种对应关系中尽一份责任与义务”(梁漱溟 ,1963)。大学生求学于异地他乡,为维持一个稳定的人情网络秩序,人情交往自然成为他们消费的重要内容。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情消费是一种需求,尤其是在中国社会更加明显和受用。然而,当今社会流行“人情人情,有礼才行”的说法,对为数不少的人来说,人情已经沦为在利益杠杆驱动下运转的畸变情感。令人担忧的是,这股畸变的人情风正在向高校这方圣洁的土地蔓延,且不断升级,众多的大学生不由自主地陷入人情消费漩涡难以自拔。因此,关注大学生群体人情消费状况,分析其大学生人情消费的原因,培养他们树立合理的人际交往和消费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社会的稳定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一、人情消费相关研究
消费具有双重性,就消费的物质内容来看,它是消费者与消费对象之间的物质交换;同时,消费又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一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行为过程,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彭化民,1996)。古今中外多数学者从经济角度研究消费,却忽视了消费作为社会行为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托尔斯坦·凡勃伦针对这种状况指出:“对事物经济意义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比较重大的那些非经济因素的显著存在构成的。……经济利益只有在它有助于这类高一层的,非经济的利益时,才具有重要意义”(劳伦斯·纽曼,2007)。
消费最早是作为一个纯经济术语提出来的,是传统的以“生产”(制造)为中心的社会的生产模式的一个附带的结果,消费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消解客体的过程。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消费已不再是单纯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实现过程,不但对经济的作用和贡献加大,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也从原来所扮演的“边缘角色”变成了“时代的主角”之一。在众多的消费类型中,有一种消费叫人情消费(王宁,2001)。对学者关于人情消费的研究进行横向剖析,不难发现,前人的研究集中于几下几点:第一,论述人情、面子作为中国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的研究,有翟学伟的 《人情、面子与权利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及黄光国的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第二,目前农民人情消费:胡杰成在《理性与非理性——试析目前农民人情消费之风》一文中认为,目前农民人情消费负担加大是因为他们的人际网络加大的结果,工具主义对人情交换的深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情消费,农民的消费并非没有理性,它涉及道德的考虑、工具性和情感因素,体现了一种追求行为最大化的 “社会理性”。刘军等在《农村人情消费的经济学分析》一文中从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了人情消费的影响,并运用博弈论知识分析了在农民普遍讨厌的情况下人情消费仍然得以存在并持续增长的原因。翟富根在 《农村人情消费为何变味走调》一文中分析了导致不正常农村人情消费越来越高的原因。马春波、李少文在《农村人情消费状况研究鄂北大村调查》一文中指出,对湖北大山村的100户居民进行了调查,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统计了解农村人情消费的实际状况,并对农村人情消费得以持续的原因、实质与意义、经济效益等方面作了一定程度的讨论和思考。朱晓莹对苏北一户人情消费的个案分析,论述了人情的泛化。第三,城市中的人情消费研究:王莉指出,随着我国城市消费水平的提高,赠送支出 ,作为一种普通的礼尚往来的方式是正常的,但开支过大,超过常规生活开支,则是不正常的。对此问题,应引起充分的重视。第四 ,关于中小学“人情消费” 的研究,梁玲玲《关于中小学“人情消费”的调查》一文中,通过问卷调查对中小学人情消费做深入地了解,再分析与判断,并提出有针对性地措施。第五,关于人情消费的研究:宋咏堂、顶红兵、罗五金的《探讨患方人情消费出现的原因、利弊及其对策》一文,探讨了患方人情消费的原因及其双重效应,要求合理对待患方人情消费,因势利导,疏通化益。从纵向和横向来看,学界对人情消费的研究的方面和类型众多,但是关于大学生群体人情消费研究很少,这给文献的查找带来了不便。
二、研究方案设计
(一)研究思路
在中国这样一个情理社会,人情作为人际关系的纽带,在社会的交往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薄,人们之间的关系讲的多是经济利益,人情也变得越来越功利,成为一种社会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也深受影响。从情感需求和社会资源来说,人情消费是大学生情感的宣泄和建立人际关系网的需要,但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人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交往中只剩下消费,没了人情,这种不正之风正在侵袭着校园,给大学生的身心带来了影响。 正是基于此现象的考虑,本文从人情消费着手,来谈大学生的交往方式的弊端。 笔者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发现对于人情消费的研究的学者已经有很多,研究对象多是整个中国社会、城市、农民和中小学生,论述中国特有的人情及特征。但是,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特征,交往的对象不同,形成的人际交往圈不同,人情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也不同。为此,在社会交换和社会资本等理论基础上将人情消费指向大学生,把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学生人情消费的现状与特点、形成的原因等,对社会、学校和家长等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设计
研究采用社会调查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大学生群体人情消费。以H大学为例,以H大学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之所以选H校是因为该校是一所综合院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校在校学生共32 000人,本科生28 000人,共35个学院,75个专业。本次调查研究采用自填问卷式进行,问卷的编制分为两个阶段:首先用开放式问卷了解当前大学生人情消费的主要行为表现,然后进行初步筛选,将有研究价值的问卷定为初始问卷。接下来在大学生中发放这个初步的问卷进行试测,对试测结果进行问题总结,并结合已有的研究确定问卷的结构和框架,形成大学生人情消费行为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抽取大学生人情消费行为中存在的共同因素的问题,以此来分析当代大学生人情消费行为。然后进行整理,在整理的基础上,删除那些代表性相对较弱的问题,将剩余的项目形成正式的大学生消费问卷。此次研究的样本是根据概率抽样的原则进行多段抽样和PPS抽样相结合抽取的样本,规模为500人。问卷共发放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3份,在对有效的473份调查问卷进行汇总后得到444份问卷,对正式施测获得的数据在计算机上利用stata11.0统计软件包进行一次性处理。探讨H大学大学生人情消费行为,发现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人情消费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得出本研究的结论,针对此问题,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建立一个综合治理工程。
三、大学生人情消费的结果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人情消费的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目前高校的大学生人情消费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人情消费的种类繁多
经调查,笔者根据校园生活列举了一些人情消费指标,将其进行因子分析,得出表1结果。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人情消费活动类别状况,把关于人情消费的一些活动进行主成分分析,如图1和表2。通过碎石图可以发现大于1的只有两个因子,通过表2可以看出KMO值都在0.7以上,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的两个因子进行正交旋转得到表2中的数据。表2中的两个因子相对应的问题编号分别为:F1对应的是b2005、b2006、b2007、b2008;F2对应的是b2004、b2009、b2010、b2012。综合表1和表2分别将F1做关系资源因子、F2做奢侈浪费因子,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人情消费的状况大致可以分为关系资本和奢侈浪费两种类别。两个因子正交旋转载荷数据如图2:通过图2可以看出人情消费的几种状况是基本呈直线的。基于正交旋转的结果,各个观测变量的主要因子关系资本和奢侈浪费因子在年级上的得分情况如图3。从图3可以看出,在关系资本因子和奢侈浪费因子在年级上的得分中,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学生在这两种因子上得分最高,而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得分相对会低些。这也说明了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即将毕业,为了增加自己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表1中根据经验和调查所列出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里只列出大众熟知的一些指标。我们虽然不能认为人情消费种类多是坏事,但是必须看到大学生的以人情消费为依托的你来我往的交往方式随着种类和次数的增多形成的一种马拉松模式。所有的人情消费都可以归为奢侈攀比和拉关系积累社会资本两点,大学生在学校就有这样的人情消费模式,对其将来在社会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会使大学生的意志减弱,喜欢拿钱说事和办事,最后不利于自己的发展。据调查,目前在校大学生中80%被套在这样的模式中无法自拔。
(二)人情消费的数目惊人、水平偏高
大学生人情消费支出水平相当高,表现非常频繁,你来我往,投桃报李,情到浓时钱自轻,到最后谁要摆脱出来都很困难。调查显示,最近四年大学生月平均消费的数目在逐年上涨,当然不排除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每月的人情消费上涨却是事实。如表3:大学生生活费在上涨的同时,人情消费的支出也在上涨。
2008年月平均人情消费在50元以内的占78.2%;2009年月平均人情消费在50元以内的占53.3%;2010年月平均人情消费在50元以内的占26.0%;2011年月平均人情消费在50元以内的只占0.2%,而200元以上的人情消费占47.8%。调查显示人情消费的支出和月总消费数目成正比例。大四学生的生活费用和人情消费比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的要多很多,这是因为大四学生面临毕业,需要钱的地方也很多。我们访问了一些大四学生,几乎所有人都抱怨说人情消费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又不得不进行人情消费。
如表4显示,在大学生每月较高的生活费用中,吃饭等基本生活费用在300~399元的占42.4%;购物通讯费用在200~299元的占50.3%;买书本的费用在100元以下的占76.0%;人情消费在100~199元的占49.1%。大学生每月的消费除了吃饭和通讯费用外,大部分用于人情消费,远远超出了买书本的费用。据了解,以前同学之间过生日、毕业和节假日等一张贺卡或是一个笔记本就能表达心意,时下这已经不能摆上“台面” 了。如今有活动送礼一出手送就是上百元,你送我一块手表,我送你一双旅游鞋也是经常的事。
对社会资本的研究存在两种视角,一种是关注个人对社会资本的使用;一种是关注群体层次的社会资本,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科尔曼和布迪厄等。虽然这两种视角所描述的社会资本在功效上有所差异,但都认为互动的成员维持和再生产了这种可能的社会财产,这样社会资本就由嵌入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的资源组成,社会资本是在社会关系中投资的,通过社会关系可以使用和借取其他行动者的资源(林南,2005),这个概念被运用到大范围的行动及宏观层次中。本研究主要是从第二种视角来分析大学生进行人情消费的原因的。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指出:“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识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换言之,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林南,2005)。大学校园对高年级大学生来说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量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成员身份、自身努力有关。社会关系网络可以说是大学生潜在的社会资本,它的获得离不开大学校园这一载体,与大学校园这种制度化的熟知关系分不开。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资本对于他们的校园生活、学习乃至未来人生和幸福等都存在关联。但是大学生进行人情消费其实就是在构筑他们的人情网,也就是社会资本。大学生正是在自己的社会网络中与他人互通人情,履行送礼受礼的义务,为维持一个稳定的人情网络秩序,人情交往自然成为他们消费的重要内容。 (三)人情消费的动机复杂,交往有广度、少深度
行为和动机是相互联系的,行为是动机直接推动的结果。从大学生交往的目的看,情感型交往和功利型交往,理性化和盲目性并重,如表5显示:
被调查的444人中交朋友和进行情感交流的分别占82.7%和77.2%;锻炼自己能力和获得社会关系分别占77.4%和75.1%;以学习为目的占77.6%。可以看出各种目的几乎差不多,归纳起来大致分为情感、功利和从众型的动机,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情感、功利和从众型并存的现象,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通过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功利型的消费动机主要集中在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拉关系上,而情感型动机主要集中在情感交流和交朋友,学习、娱乐和从众行为是从众型的动机。首先分析的是功利型的消费动机,将功利型的消费动机作为因变量,将性别、年级、政治面貌、成长所在地、父母即家庭的影响、家庭收入和是否有朋友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将年龄、性格和专业作为控制变量,结果如表6显示 。从表6中可以发现功利型动机主要是受年级和朋友的影响,主要是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影响很大,这和前面进行人情消费种类上多数是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一致,即将毕业的学生为了能找到好的工作,努力的增加自己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进而表现出了功利性的交往和消费动机。在家庭方面,父亲的影响显著,而母亲则没有什么影响,这有可能与传统文化中的父亲形象有关。而在性别、是否是党员、成长是否在城市和家庭收入上则表现出了无关。以往的观点认为,家庭的收入决定着孩子是否经常进行人情消费,但是此次调查发现不管城市有钱的还是农村没钱的,都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人情消费。
其次分析的是情感型的消费动机,将情感型的消费动机作为因变量,将性别、年级、政治面貌、成长所在地、父母即家庭的影响、家庭收入和是否有朋友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将年龄、性格和专业作为控制变量,结果如表7。从表7可以发现情感型动机只与性别和年级有关,其中女大学生与人交往和进行人情消费时更加倾向于情感的交流,而大一和大二年级相对大三和大四的学生而言在与人交往和消费上更加注重的是情感交流,不像大三和大四的学生那样功利,这有可能和刚从高中毕业还处于放松阶段,加上年龄小有关,使得他们的交往更加注重情感的交流。
大学生呈现以上的消费状况,除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的经济原因外,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社会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满足自己需求的各种资源。为了得到自己所需求的资源,特别是为了得到社会的承认,每个人通常都是愿意付出相应的代价去交换的。当社会中的人们都感觉到他们的交换是值得的时候,互动关系便在均衡中得以维持。社会学家彼得·布劳在《社会生活中交换与权力》一书中写道:“邻居们交换恩惠;儿童交换玩具;同事们交换帮助;熟人们交换礼貌;政治家们交换让步;讨论者交换观念;家庭主妇交换烹饪诀窍”。
四、结论
大学生进行人情消费,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与其他人进行物化或非物化资源交换,从而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包括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跨入大学后的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需要在团体中与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但是由于在交往的过程中受到以无度的物质享受和无止境的消遣当作人生最大意义和幸福的消费文化的泛滥的影响,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的辨别能力相对薄弱,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不得不以人情消费作为建立情感交往的重要手段。同时,一些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与虚荣心,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重视,以实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于是,在人际交往中通过沉重的人情消费来博得他人的“羡慕”和“赞赏”使他们得到了自尊与虚荣的满足。
[参 考 文 献]
[1] [美]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 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 金耀基.关系和网络的建构[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92.
[4] 李伟民.论人情——关于中国人社会交往的分析和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2).
[5]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香港:香港集成图书公司,1963.
[6] [美]纽曼.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 彭化民.消费社会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8] 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9]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 朱晓莹.人情的泛化及其负功能对苏北农户人情消费个案分析[J].社会,20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society, people's lives and interpersonal approach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Under this influenc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lso undergone some changes: they increasingly tend to make favor consumption as the basis to build their own social network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various emotional needs and social resources, this negative interaction either from the material or spiritual aspect put tremendous pressure on college students, but they have to be in such a dilemma. After taking an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situ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e found that the proportion for favor consumption is large and there is an upward trend in such consumption to meet the vanity with severe utilitarian; therefore, cultivating them to establish interpersonal and reasonable consumption view ha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favor consump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s
〔责任编辑:徐雪野〕
[关键词]大学生;人情消费;交往方式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8-0118-07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各种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人际交往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于进行人情消费。人情,顾名思义,是指人之情谊,即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而产生的情感(李伟民,1996)。大学生倾向于人情消费是因为他们想从交往中得到交流情感和实惠,寻求归属感和实现尊严,交换物化或非物化的资源,大学生的人情消费其实是在构筑他们的社会关系网,获得社会资本的一种方式,正是在自己的社会网络中与他人互通人情,履行送礼受礼的义务。正如梁漱溟先生所指出的:“每个中国人都是地道的依存者。这里所谓的依存,并非指人们必须依赖于其他人才能生存,而是说,中国人要成功地生活于人世间,不能仅仅顾及自身,而应该在一种对应关系中尽一份责任与义务”(梁漱溟 ,1963)。大学生求学于异地他乡,为维持一个稳定的人情网络秩序,人情交往自然成为他们消费的重要内容。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情消费是一种需求,尤其是在中国社会更加明显和受用。然而,当今社会流行“人情人情,有礼才行”的说法,对为数不少的人来说,人情已经沦为在利益杠杆驱动下运转的畸变情感。令人担忧的是,这股畸变的人情风正在向高校这方圣洁的土地蔓延,且不断升级,众多的大学生不由自主地陷入人情消费漩涡难以自拔。因此,关注大学生群体人情消费状况,分析其大学生人情消费的原因,培养他们树立合理的人际交往和消费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社会的稳定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一、人情消费相关研究
消费具有双重性,就消费的物质内容来看,它是消费者与消费对象之间的物质交换;同时,消费又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一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行为过程,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彭化民,1996)。古今中外多数学者从经济角度研究消费,却忽视了消费作为社会行为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托尔斯坦·凡勃伦针对这种状况指出:“对事物经济意义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比较重大的那些非经济因素的显著存在构成的。……经济利益只有在它有助于这类高一层的,非经济的利益时,才具有重要意义”(劳伦斯·纽曼,2007)。
消费最早是作为一个纯经济术语提出来的,是传统的以“生产”(制造)为中心的社会的生产模式的一个附带的结果,消费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消解客体的过程。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消费已不再是单纯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实现过程,不但对经济的作用和贡献加大,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也从原来所扮演的“边缘角色”变成了“时代的主角”之一。在众多的消费类型中,有一种消费叫人情消费(王宁,2001)。对学者关于人情消费的研究进行横向剖析,不难发现,前人的研究集中于几下几点:第一,论述人情、面子作为中国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的研究,有翟学伟的 《人情、面子与权利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及黄光国的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第二,目前农民人情消费:胡杰成在《理性与非理性——试析目前农民人情消费之风》一文中认为,目前农民人情消费负担加大是因为他们的人际网络加大的结果,工具主义对人情交换的深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情消费,农民的消费并非没有理性,它涉及道德的考虑、工具性和情感因素,体现了一种追求行为最大化的 “社会理性”。刘军等在《农村人情消费的经济学分析》一文中从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了人情消费的影响,并运用博弈论知识分析了在农民普遍讨厌的情况下人情消费仍然得以存在并持续增长的原因。翟富根在 《农村人情消费为何变味走调》一文中分析了导致不正常农村人情消费越来越高的原因。马春波、李少文在《农村人情消费状况研究鄂北大村调查》一文中指出,对湖北大山村的100户居民进行了调查,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统计了解农村人情消费的实际状况,并对农村人情消费得以持续的原因、实质与意义、经济效益等方面作了一定程度的讨论和思考。朱晓莹对苏北一户人情消费的个案分析,论述了人情的泛化。第三,城市中的人情消费研究:王莉指出,随着我国城市消费水平的提高,赠送支出 ,作为一种普通的礼尚往来的方式是正常的,但开支过大,超过常规生活开支,则是不正常的。对此问题,应引起充分的重视。第四 ,关于中小学“人情消费” 的研究,梁玲玲《关于中小学“人情消费”的调查》一文中,通过问卷调查对中小学人情消费做深入地了解,再分析与判断,并提出有针对性地措施。第五,关于人情消费的研究:宋咏堂、顶红兵、罗五金的《探讨患方人情消费出现的原因、利弊及其对策》一文,探讨了患方人情消费的原因及其双重效应,要求合理对待患方人情消费,因势利导,疏通化益。从纵向和横向来看,学界对人情消费的研究的方面和类型众多,但是关于大学生群体人情消费研究很少,这给文献的查找带来了不便。
二、研究方案设计
(一)研究思路
在中国这样一个情理社会,人情作为人际关系的纽带,在社会的交往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薄,人们之间的关系讲的多是经济利益,人情也变得越来越功利,成为一种社会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也深受影响。从情感需求和社会资源来说,人情消费是大学生情感的宣泄和建立人际关系网的需要,但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人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交往中只剩下消费,没了人情,这种不正之风正在侵袭着校园,给大学生的身心带来了影响。 正是基于此现象的考虑,本文从人情消费着手,来谈大学生的交往方式的弊端。 笔者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发现对于人情消费的研究的学者已经有很多,研究对象多是整个中国社会、城市、农民和中小学生,论述中国特有的人情及特征。但是,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特征,交往的对象不同,形成的人际交往圈不同,人情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也不同。为此,在社会交换和社会资本等理论基础上将人情消费指向大学生,把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学生人情消费的现状与特点、形成的原因等,对社会、学校和家长等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设计
研究采用社会调查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大学生群体人情消费。以H大学为例,以H大学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之所以选H校是因为该校是一所综合院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校在校学生共32 000人,本科生28 000人,共35个学院,75个专业。本次调查研究采用自填问卷式进行,问卷的编制分为两个阶段:首先用开放式问卷了解当前大学生人情消费的主要行为表现,然后进行初步筛选,将有研究价值的问卷定为初始问卷。接下来在大学生中发放这个初步的问卷进行试测,对试测结果进行问题总结,并结合已有的研究确定问卷的结构和框架,形成大学生人情消费行为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抽取大学生人情消费行为中存在的共同因素的问题,以此来分析当代大学生人情消费行为。然后进行整理,在整理的基础上,删除那些代表性相对较弱的问题,将剩余的项目形成正式的大学生消费问卷。此次研究的样本是根据概率抽样的原则进行多段抽样和PPS抽样相结合抽取的样本,规模为500人。问卷共发放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3份,在对有效的473份调查问卷进行汇总后得到444份问卷,对正式施测获得的数据在计算机上利用stata11.0统计软件包进行一次性处理。探讨H大学大学生人情消费行为,发现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人情消费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得出本研究的结论,针对此问题,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建立一个综合治理工程。
三、大学生人情消费的结果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人情消费的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目前高校的大学生人情消费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人情消费的种类繁多
经调查,笔者根据校园生活列举了一些人情消费指标,将其进行因子分析,得出表1结果。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人情消费活动类别状况,把关于人情消费的一些活动进行主成分分析,如图1和表2。通过碎石图可以发现大于1的只有两个因子,通过表2可以看出KMO值都在0.7以上,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的两个因子进行正交旋转得到表2中的数据。表2中的两个因子相对应的问题编号分别为:F1对应的是b2005、b2006、b2007、b2008;F2对应的是b2004、b2009、b2010、b2012。综合表1和表2分别将F1做关系资源因子、F2做奢侈浪费因子,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人情消费的状况大致可以分为关系资本和奢侈浪费两种类别。两个因子正交旋转载荷数据如图2:通过图2可以看出人情消费的几种状况是基本呈直线的。基于正交旋转的结果,各个观测变量的主要因子关系资本和奢侈浪费因子在年级上的得分情况如图3。从图3可以看出,在关系资本因子和奢侈浪费因子在年级上的得分中,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学生在这两种因子上得分最高,而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得分相对会低些。这也说明了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即将毕业,为了增加自己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表1中根据经验和调查所列出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里只列出大众熟知的一些指标。我们虽然不能认为人情消费种类多是坏事,但是必须看到大学生的以人情消费为依托的你来我往的交往方式随着种类和次数的增多形成的一种马拉松模式。所有的人情消费都可以归为奢侈攀比和拉关系积累社会资本两点,大学生在学校就有这样的人情消费模式,对其将来在社会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会使大学生的意志减弱,喜欢拿钱说事和办事,最后不利于自己的发展。据调查,目前在校大学生中80%被套在这样的模式中无法自拔。
(二)人情消费的数目惊人、水平偏高
大学生人情消费支出水平相当高,表现非常频繁,你来我往,投桃报李,情到浓时钱自轻,到最后谁要摆脱出来都很困难。调查显示,最近四年大学生月平均消费的数目在逐年上涨,当然不排除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每月的人情消费上涨却是事实。如表3:大学生生活费在上涨的同时,人情消费的支出也在上涨。
2008年月平均人情消费在50元以内的占78.2%;2009年月平均人情消费在50元以内的占53.3%;2010年月平均人情消费在50元以内的占26.0%;2011年月平均人情消费在50元以内的只占0.2%,而200元以上的人情消费占47.8%。调查显示人情消费的支出和月总消费数目成正比例。大四学生的生活费用和人情消费比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的要多很多,这是因为大四学生面临毕业,需要钱的地方也很多。我们访问了一些大四学生,几乎所有人都抱怨说人情消费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又不得不进行人情消费。
如表4显示,在大学生每月较高的生活费用中,吃饭等基本生活费用在300~399元的占42.4%;购物通讯费用在200~299元的占50.3%;买书本的费用在100元以下的占76.0%;人情消费在100~199元的占49.1%。大学生每月的消费除了吃饭和通讯费用外,大部分用于人情消费,远远超出了买书本的费用。据了解,以前同学之间过生日、毕业和节假日等一张贺卡或是一个笔记本就能表达心意,时下这已经不能摆上“台面” 了。如今有活动送礼一出手送就是上百元,你送我一块手表,我送你一双旅游鞋也是经常的事。
对社会资本的研究存在两种视角,一种是关注个人对社会资本的使用;一种是关注群体层次的社会资本,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科尔曼和布迪厄等。虽然这两种视角所描述的社会资本在功效上有所差异,但都认为互动的成员维持和再生产了这种可能的社会财产,这样社会资本就由嵌入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的资源组成,社会资本是在社会关系中投资的,通过社会关系可以使用和借取其他行动者的资源(林南,2005),这个概念被运用到大范围的行动及宏观层次中。本研究主要是从第二种视角来分析大学生进行人情消费的原因的。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指出:“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识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换言之,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林南,2005)。大学校园对高年级大学生来说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量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成员身份、自身努力有关。社会关系网络可以说是大学生潜在的社会资本,它的获得离不开大学校园这一载体,与大学校园这种制度化的熟知关系分不开。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资本对于他们的校园生活、学习乃至未来人生和幸福等都存在关联。但是大学生进行人情消费其实就是在构筑他们的人情网,也就是社会资本。大学生正是在自己的社会网络中与他人互通人情,履行送礼受礼的义务,为维持一个稳定的人情网络秩序,人情交往自然成为他们消费的重要内容。 (三)人情消费的动机复杂,交往有广度、少深度
行为和动机是相互联系的,行为是动机直接推动的结果。从大学生交往的目的看,情感型交往和功利型交往,理性化和盲目性并重,如表5显示:
被调查的444人中交朋友和进行情感交流的分别占82.7%和77.2%;锻炼自己能力和获得社会关系分别占77.4%和75.1%;以学习为目的占77.6%。可以看出各种目的几乎差不多,归纳起来大致分为情感、功利和从众型的动机,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情感、功利和从众型并存的现象,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通过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功利型的消费动机主要集中在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拉关系上,而情感型动机主要集中在情感交流和交朋友,学习、娱乐和从众行为是从众型的动机。首先分析的是功利型的消费动机,将功利型的消费动机作为因变量,将性别、年级、政治面貌、成长所在地、父母即家庭的影响、家庭收入和是否有朋友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将年龄、性格和专业作为控制变量,结果如表6显示 。从表6中可以发现功利型动机主要是受年级和朋友的影响,主要是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影响很大,这和前面进行人情消费种类上多数是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一致,即将毕业的学生为了能找到好的工作,努力的增加自己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进而表现出了功利性的交往和消费动机。在家庭方面,父亲的影响显著,而母亲则没有什么影响,这有可能与传统文化中的父亲形象有关。而在性别、是否是党员、成长是否在城市和家庭收入上则表现出了无关。以往的观点认为,家庭的收入决定着孩子是否经常进行人情消费,但是此次调查发现不管城市有钱的还是农村没钱的,都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人情消费。
其次分析的是情感型的消费动机,将情感型的消费动机作为因变量,将性别、年级、政治面貌、成长所在地、父母即家庭的影响、家庭收入和是否有朋友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将年龄、性格和专业作为控制变量,结果如表7。从表7可以发现情感型动机只与性别和年级有关,其中女大学生与人交往和进行人情消费时更加倾向于情感的交流,而大一和大二年级相对大三和大四的学生而言在与人交往和消费上更加注重的是情感交流,不像大三和大四的学生那样功利,这有可能和刚从高中毕业还处于放松阶段,加上年龄小有关,使得他们的交往更加注重情感的交流。
大学生呈现以上的消费状况,除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的经济原因外,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社会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满足自己需求的各种资源。为了得到自己所需求的资源,特别是为了得到社会的承认,每个人通常都是愿意付出相应的代价去交换的。当社会中的人们都感觉到他们的交换是值得的时候,互动关系便在均衡中得以维持。社会学家彼得·布劳在《社会生活中交换与权力》一书中写道:“邻居们交换恩惠;儿童交换玩具;同事们交换帮助;熟人们交换礼貌;政治家们交换让步;讨论者交换观念;家庭主妇交换烹饪诀窍”。
四、结论
大学生进行人情消费,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与其他人进行物化或非物化资源交换,从而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包括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跨入大学后的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需要在团体中与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但是由于在交往的过程中受到以无度的物质享受和无止境的消遣当作人生最大意义和幸福的消费文化的泛滥的影响,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的辨别能力相对薄弱,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不得不以人情消费作为建立情感交往的重要手段。同时,一些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与虚荣心,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重视,以实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于是,在人际交往中通过沉重的人情消费来博得他人的“羡慕”和“赞赏”使他们得到了自尊与虚荣的满足。
[参 考 文 献]
[1] [美]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 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 金耀基.关系和网络的建构[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92.
[4] 李伟民.论人情——关于中国人社会交往的分析和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2).
[5]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香港:香港集成图书公司,1963.
[6] [美]纽曼.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 彭化民.消费社会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8] 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9]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 朱晓莹.人情的泛化及其负功能对苏北农户人情消费个案分析[J].社会,20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society, people's lives and interpersonal approach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Under this influenc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lso undergone some changes: they increasingly tend to make favor consumption as the basis to build their own social network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various emotional needs and social resources, this negative interaction either from the material or spiritual aspect put tremendous pressure on college students, but they have to be in such a dilemma. After taking an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situ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e found that the proportion for favor consumption is large and there is an upward trend in such consumption to meet the vanity with severe utilitarian; therefore, cultivating them to establish interpersonal and reasonable consumption view ha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favor consump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s
〔责任编辑:徐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