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南渡诗人张山臬早期事迹考

来源 :江汉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mb_cli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嵲是宋南渡文坛“足以自名一家”的重要诗人。其后期在朝为官或出典州郡,事迹较为清晰,而前期历经南渡苦难,国破家亡,四处漂泊,行迹不清。通过考辨可知:其少入襄阳郡学读书,尝从表叔陈与义学诗。政和六年入太学,宣和三年由上舍选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刑曹,高宗建炎二年正月,携母至房州避贼入山。三年秋,西迁到竹山,避难上庸山间。绍兴二年五月初,挈家避难到达州,刘子羽荐之张浚,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十二月母骆氏卒于达州,丁母忧。四年秋,自达州取长江水路出川。五年四月底至临安;五月初,以陈与义荐召对,除秘书省正字。
  关键词:张嵲;早期事迹;南渡行踪;诗文编年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12-0086-05
  南渡诗人张嵲系光化军(今湖北襄阳老河口)人,官至中书舍人、实录院同修撰、知衢州。著有《紫微集》30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36卷。诗文风格颇具特色,其五言古詩、绝句“气体高朗,颇足以自名一家。至古文典雅沈实,亦尚有北宋诸家矩矱。”① 其生平事迹略见于《宋史》卷445《张嵲传》(以下简称《宋史》本传)。现据本传及方志等相关史料,考证其早期生平事迹,特别是南渡前后的传奇经历。
  张嵲,字巨山,光化人。《宋史》本传:“张嵲,字巨山,襄阳人。”② 按,《宋史》本传以郡称之,嵲实为光化军人。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系年要录》)卷89:绍兴五年五月丙子,“左迪功郎张嵲特改左承事郎。嵲,光化人。”③ 故以州郡言,嵲为襄阳人,以县言,则为光化人。
  生于哲宗绍圣三年四月初夏。《系年要录》卷158:绍兴十八年秋七月“癸未,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张嵲献《绍兴中兴复古诗》,诏嘉奖。嵲寻卒。”④ 知张嵲卒于绍兴十八年冬。又,《宋史》本传:“嵲作《中兴复古诗》以进。上将召用,会疽发背,卒,年五十三。”据此逆推53年,知嵲生于是年。张嵲《癸亥生日前一日读神仙李清传作》诗云:“孟夏倏已晚,诘旦及悬弧。……感悟及生朝,欲访仙人闾。”⑤ 知生于初夏四月。
  少入襄阳郡学读书。张嵲《襄阳府重修州学记》:“余少入郡庠。”⑥ 按,其时约在政和二年十七岁前后。
  青年时从表叔陈与义学诗。《系年要录》卷89:绍兴五年五月丙子,“嵲,光化人,早从陈与义学诗”。
  政和六年入太学外舍读书。按,据宋三舍法规定,太学外舍生学习一年,成绩优良升入内舍,内舍生学习两年,成绩优良升入上舍,上舍生学习两年后举行毕业考试,学行卓异荐之中枢,直接释褐授官。后文所考,宣和三年以太学上舍选中第,则是年当入太学。
  七年,在太学内舍读书。按,正常情况下,第二年即升入内舍。
  宣和元年在太学上舍读书。按,内舍生学习两年,成绩优良升入上舍。
  三年由上舍选中第。《宋史》本传:“宣和三年,上舍选中第。”按,熙宁新法之三舍法,在徽宗朝完整实施。《宋史全文》卷12:元丰二年冬十二月乙巳,“太学置斋舍八十,斋容三十人,外舍生二千,内舍生三百,上舍生百,总二千四百。月一私试,岁一公试,补内舍生间岁一试,补上舍生弥封、誊录如贡举法,而上舍则学官不与考校公试。外舍生入第一、第二等,参以所书行艺,预籍者升内舍。内舍生试入优、平二等,参以行艺升上舍。分三等,俱优为上,一优一平为中,俱平若一优一否为下。上等命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⑦
  调唐州方城尉。按,方城县在唐州之北,《宋史》卷85:唐州“县五:泌阳、湖阳、比阳、桐柏、方城。”
  四年冬,过方城驿,有诗纪之。《方城驿》诗云:“古驿藏幽谷,回环乱峰稠。……只应军旅声,长咽寒溪流。”时令在冬季。
  六年改房州司刑曹。《宋史》本传:“改房州司刑曹。”时间当与唐州方城尉任相接。又,张嵲《岁寒堂记》云:“竹山,古庸国也。……宣和六年秋,会邑多故,州度为令者不足以办事,欲择他吏以摄之。于是令夏珙致宏自房陵丞往莅邑事,以才选也。”按,竹山县系房州二县之一。知张嵲是年已在房州司刑曹任上,故与夏珙有交游。
  七年在房州。闻友人夏珙治理竹山政成,建岁寒堂,为作记。《岁寒堂记》云:“未期年而政成,讼庭廓无事矣。……堂下有双桧,其大连抱,其高参天,因榜曰岁寒堂。”
  十月十日宋徽宗生日,代房州通判作进贡生辰礼物表。《房州贡生辰礼物表》:“恭惟皇帝陛下虚无恬淡,微妙渊通。道大无名,功神莫测。”知为宋徽宗生日所贡。按,宋徽宗“元丰五年十月丁巳(十日),生于宫中。”⑧ 表又云:“臣猥贰郡政,偶摄佐符。”知为代房州通判所作。
  靖康元年到竹山,游大梵寺,有诗纪之。《竹山道中》诗云:“青山忽断开平陆,鸡犬人烟太古风。野老诛茅宁有意,一生身在翠微中。”按,该诗所描述竹山古朴平静,而后面《再到竹山》,则写“鸡乱飞”、“屋庐烧尽”的金人入侵后的惨状(详建炎三年事)。《次韵王倅大梵寺山亭夜雨》诗云:“溪山含变态,可玩不可说。西岭澹斜晖,前山明积雪。”《钦定大清一统志》卷272:“大梵寺,在竹山县东一百里。”⑨ 《湖广通志》卷78“竹山县”:“大梵寺,在县东百里。”⑩ 两诗必作于房州司刑曹任上。暂系于是年。
  建炎二年正月,金人陷邓州、均州、房州,嵲自邓州顺阳县一路避难至房州,有诗纪之。《系年要录》卷12:建炎二年正月“戊子(初三日),女真万户尼楚赫陷邓州”,“丙申(十一日),金万户尼楚赫陷均州。”丁酉(十二日)“金人陷房州。”《自顺阳至均房道五首用陈符宝去非韵》其五云:“蓐食带残月,驱仆事西奔。烟尘犹未息,去住敢轻论。”当是金人连陷三州时,由顺阳到均州(今丹江口)、房州(今房县)避难途中所作。其二云:“冬序日向深,冒山多薄云。”时令恰为冬天。《出顺阳》诗云:“浮云作晓阴,未放寒日光。平冈连县郭,草树郁苍苍。”时令亦为冬天。   是年寒食日,途径郧乡,目睹战火过后之破败,有诗纪之。《过郧乡寒食日》云:“苍茫云树渺相迎,山县烧余只故城。鸡犬不闻仍禁火,经过转见乱离情。”
  至房州,携母避贼入山,同行有避难西来的表叔陈与义。《避贼》诗云:“避贼入深谷,乘桴复悠悠。”按,当是在金兵追赶下到房州,避难入山,其时当在建炎二年初。
  春夏间,与陈与义、夏珙、孙确同游南涧,作诗纪之。《与陈去非夏致宏孙信道游南涧同赋四首》其一诗云:“策杖南涧边,菖蒲如绿发。”当是四人避难山中同游南涧所作。按,陈与义是年夏离房州,权摄知均州,八月离均阳赴湖湘,同游南涧必在是年春夏间。
  三年初春,有诗与夏珙唱和。《和夏致宏咏梅》诗云:“春岚初破晓光迟,青女消余泫玉肌。……山静林深香暗度,折来频动故园思。”按,张嵲与夏珙同避难山中,故有唱和。诗的首句“春岚初破”知时节在初春,由“折来频动故园思”知因避难房州而思故园。
  春,在房州杜鹃花开时节闻杜鹃鸣叫,有诗纪之。《自房州归掌口闻杜鹃时杜鹃花盛开》:“乱中一任青春去,只有闲愁作鬓华。日暮风吹古原树,杜鹃啼遍满林花。”在房州作无疑。
  在房州避难,恰州学大成殿重修成,为作记。《修房州大成殿记》:“房旧有学,在州城之南西偏。建炎三年某月,孔子庙屋坏,几毁神位。太守王公凛然,乃命都监赵侯更作新庙。……以某月日告成。公乃命故吏张某记之。”按,据“故吏”云云,知张嵲是时已不在房州司刑曹任上。
  秋,避难西迁到竹山。《再到竹山》诗云:“屋庐烧尽民居少,只有青山似昔时。”诗中描述的是竹山兵火过后的惨状。其时令为“衰草连云”之秋天。按,张嵲在房州司刑曹任上必到过竹山,故云再到。
  八月,入竹山微王峡。《入峡诗(并序)》之序云:“建炎三年八月初一日,自百合口泛舟顺流归竹山。是日午过蒲溪,中流望微王山,崭然出云气外。舟行逾十里,江势百折,而兹山常在岸傍行,未几山益峻,水益狭,草树夔郁,舟人曰将入峡矣。”当是局势稍稳,继续西迁避难到竹山,进入微王大峡谷。
  冬,始避难上庸山间。张嵲《续囚山赋》序云:“余居山二年,汲汲鲜况。读柳先生《囚山赋》,因叹曰:无桎梏而独居于人之地,真囚也。”张嵲携母及家人避难上庸,直到绍兴二年春夏离庸山,入蜀寓居达州,则其始来庸山当在建炎三年冬。上庸即房州竹山县古称。
  是冬,烧山准备开荒种粮以自给,有诗纪之。《借居》诗云:“借屋得修竹,复近清江湄。……已放西山烧,种粟方俟时。”始来山上,借屋居住,有雪的隆冬,已烧山备开春种粮。
  四年,避难庸山,因寒食节不能回光化故里拜扫祖墓而痛哭。《建炎庚戌溃兵犯襄汉寒食阻趋光化拜扫追慕痛哭因成二诗》诗云:“上庸寒食已无花,山木青青吐嫩芽。此日伤心九原路,想无鸡犬只鸣鸦。”据诗题,知在是年寒食节。还有诗《寒食行》,诗云:“自从遭乱去乡关,几岁松楸不曾睹。况复其间多发掘,孝子慈孙泪如雨。流落他州遇火前,去年如此复今年。新阡旧垄只回首,无复原头挂纸钱。”所抒发的同样是不能归乡祭扫的痛苦与悲伤。
  秋,有诗纪居山自耕生活及渴望东还的心境。《穗粟》诗云:“世乱弃禄仕,居间食苦贫。置田上庸山,稍依农亩邻。”描述的是诗人避难于上庸时的自耕生活。《上庸》诗云:“天将层嶂限中原,兽状禽心类百蛮。……非是投荒魑魅侶,时清犹赖可东还。”所写为居上庸山间避难,心神不定,渴望东还的心境。
  高宗绍兴元年居上庸山。清明节,自竹山归光化上坟,有诗纪之。《自竹山归酂上坟》:“晨曦出没雾交流,独唤江船立渡头。岚光映县民居丽,红叶漫山客意愁。”按,去年寒食节因“溃兵犯襄汉”而未能成行,故此次上坟必是今年。是行返程还有诗《金山回道中》,诗题原注:“光化封内。”按,乃父葬光化金山。诗云:“阳阳春物已离披,豺虎纵横万事违。沉痛新阡一来省,却随江燕又西飞。”诗中所言,正是金人入侵之后“万事违”,回乡扫墓之后又得“西飞”,入山避难。
  十二月,有《题微王大峡纪开府故迹诗序》。《序》云:“微王大峡中,颇多向开府事迹。……辛亥季冬,再避贼于峡山,始克为诗,将以遗诸土人备迎飨送神之曲云。”辛亥即绍兴元年。
  二年初春,有诗寄夏珙。《新春偶书寄致宏》诗云:“二年憔悴向庸城,又见椒花倏自惊。”按,张嵲自建炎三年秋冬避难“庸城”,至今年已两年,其时在初春。夏珙自建炎三年冬入秦州。
  夏,挈家避地三巴,过金州,有诗纪之。《往年沿檄金州谒女娲神祠是时犹未乱也绍兴壬子挈家避地三巴后过祠下登山椒以望江汉自是故园悬隔矣》:“七年如转首,复过此山头。”按,壬子即绍兴二年,张嵲挈家避地三巴在春夏之际。又按,张嵲宣和七年尚在房州司刑曹任上,且到过金州平利县,至今年已七年,故云“七年如转首,复过此山头”。
  临行,友人夏珙前来送别,有诗奉酬赠别。《奉酬志宏赠别》其一云:“客里别君情更恶,同归犹恐尚差池。”其二云:“十载宦游无我拙,一生怀抱有君知。”按,张嵲宣和三年登第入仕,至今年整十年。是时夏珙任陕府西路都转运司判官公事。《系年要录》卷53:绍兴二年闰四月巳未,“使宣教郎夏珙权陕府西路都转运司判官公事。”
  五月初到达州,因刘子羽荐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宋史》本传:“刘子羽荐于川、陕宣抚使张浚,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按,刘子羽荐张嵲于张浚当在是年五月。《宋史》卷361《张浚传》:“浚在关陕三年,训新集之兵,当方张之敌,以刘子羽为上宾。”《宋史》卷370《刘子羽传》:“浚以此奇其材。浚宣抚川陕,辟子羽参议军事。”刘子羽为张浚幕府上宾,而张嵲此前一直避难上庸山间,此时才到达州,刘子羽将其荐于张浚不会早于此时。
  具状刘子羽,希求举荐出仕,求禄以养老母。《与刘待制状(一)》:“契勘某昨日蒙台谕,尝荐某于丞相。……伏望台慈鉴某悃愊,为丞相委曲一言,使钧意释然,庶几稍敢仕进,求升斗之禄以养老母,得不失所于异乡,真肉骨之赐,须至陈禀者。”按,刘待制即刘子羽,其绍兴元年秋除徽猷阁待制。张栻《少傅刘公墓志铭》:“绍兴元年夏,始聚兵来攻,玠败之;秋复来,又大败之,俘获以数万计。宣抚司徙治阆中,公留关外护军。上知其劳,除徽猷阁待制。”   是月二十四日北上到永睦县,有诗述怀。《五月二十四日自达州至永睦县投宿废学即事书怀》云:“达州去未远,望望空回首。母老儿未齿乍,何苦事西走。……耻为辕下驹,终若丧家狗。遭乱乏禄食,避地阙田亩。”诗中尽述离开达州只为谋生计的无奈与艰难。按,永睦县系达州属县。
  是月底到巴州曾口县,有诗题江月亭。《题曾口县江月亭》其二云:“江城月暗山岑郁,默坐但听巴水声。向使江清山月白,欲教迁客苦为情。”按,曾口县在巴州。《明一统志》卷68:“废曾口县,在巴州,梁始置,唐属巴州,宋废,元复置,今废。”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54《巴州》:“废曾口县,梁普通年置,以曾口谷为名,今州东五十里有曾口渡。”
  六月初到利州嘉川县,游登真观,咏遗履池,有诗纪之。《登真观在利州嘉川县西五里南临宋江相传云张天师栖真之地至今有遗履池县下二十余里江心有积石土人谓天师殡鬼堆石上有纹隐起类篆籀土人谓天师符观中多大柏连抱皆数百年物也又有铁铸老君二其一已损六月初五日少息观中闻其事于小童与石刻颇验云》,诗题即诗序,时间、地点甚明。按,张嵲在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任上只有半年,其明年夏则寓居达州。
  秋,在兴元府与刘子羽同游中梁山寺,有诗纪之。《从刘待制游中梁山寺》诗云:“楼阁高低跨碧空,鳞鳞群树亚山风。沧江东去流天外,秦岫西来绕汉中。”按,中梁山寺在南郑县西中梁山上。祝穆《方舆胜览》卷66《兴元府》:“中梁山,去南郑县十三里。”
  是秋,过褒城县遇雨,有诗纪之。《褒城县雨中》:“岭云方笠覆,檐雨已盆倾。山气昼侵幔,滩声夜入城。子真空旧隐,褒姒谩垂名。访古多磨灭,秋风山树赪。”知时令在秋季。按,褒城县系兴元府五县之一。《元丰九域志》卷8《利州路》:“褒城,(兴元)府西南四十五里,二乡。”
  秋冬之际,到兴州,有诗纪之。《兴州道中遇雨》诗云:“非干秋色苦,客意自萧条。谷口玄云恶,关门白露高。”其时在秋冬之际。按,兴州后改为沔州,治略阳。祝穆《方舆胜览》卷69沔州“建置沿革”:“西魏改东益为兴州,因武兴郡为名。隋为顺政郡。唐复置兴州。皇朝因之,中兴以来为利西路帅司治所,开禧逆曦之变,改为沔州。今统郡八,领县二,治略阳。”
  十二月二十七日母骆氏卒于达州。张嵲《先夫人归祔志》:“绍兴二年夏,盗贼寖偪,遂奉入蜀,寓居于达州。是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终,享年七十有七。”
  三年寓居达州,丁母忧。初夏,到营山县,游法幢院,有诗纪之。《题营山法幢院》:“天晴白云高,乔木阴初暑。……新竹雨来香,余花夏方吐。避地适三巴,精蓝暂延伫。”时令在初夏,诗作于“避地适三巴”时无疑,暂系于是夏。按,蓬州营山县与达州相邻。李贤等《明一统志》卷68:“营山县,在州东六十里。本汉宕渠县,梁置相如县,属梓潼郡。西魏郡废,隋属巴西郡,唐析相如置朗池县,属果州。宋改营山县,属蓬州。”
  六月初七日,刘子羽除宝文阁直学士,代作辞免状。《代刘待制辞免除宝文阁直学士状》:“月日,准某月日告,以去年某月日和尚原之捷,除臣宝文阁直学士。”按,刘子羽于绍兴三年六月除宝文阁直学士。《系年要录》卷66:绍兴三年六月“庚寅(初七日),宣抚处置使张浚奏捷。……徽猷阁待制、参赞军事、权宣抚判官刘子羽升宝文阁直学士。”是月十六日,葬母于達州之北岩。张嵲《先夫人归祔志》:“以明年六月十六日葬于达州之北岩。”据此知,张嵲自去年底母卒去官后,一直居于达州。
  深秋,与刘子羽同游万州下岩寺。《游下岩寺先是刘宝学约于此相聚既而先进舟遂失胜业》:“今日出江口,划见天边峰。……秋晚山萧寂,云散烟空蒙。”据“秋晚”知时令在深秋。按,下岩寺在万州。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卷4:“鲁直留题,在岑公洞下岩寺。”刘宝学即刘子羽,上文已考知,其于是年六月除宝文阁直学士。
  四年寓居达州,丁母忧。四月初四日,刘子羽责授单州团练副使,白州(今广西博白)安置,张嵲代作谢表。《代刘宝学彦修谢安置表》:“擢发之愆,宜当重辟;更生之造,尚保微躯。只荷宽恩,惟知感涕。……倘遂生还之日,是为报国之秋。”按,刘子羽安置白州其时在是年四月。张栻《少傅刘公墓志铭》:“(绍兴)四年,责授散官,安置白州。”《系年要录》卷75:绍兴四年夏四月初四日,“宝文阁直学士、宣抚处置使司参议官刘子羽责授单州团练副使,白州安置。”
  秋,自达州取长江水路出川。过云安军,有诗纪之。《过云安县》诗云:“平日云安县,常见少陵诗。……不闻鹈夬鸟鸣,萧萧山树悲。”据“萧萧山树”,知时令在秋天。
  到奉节,登白帝城,有诗抒怀。《登白帝城二首》其一云:“千年白帝空祠庙,万里家山只梦魂。”其二云:“漂转十方仍作客,沉吟怀古泪沾襟。”到奉节时已是晚秋,其思乡之情跃然纸上。游江月亭,有诗《寄题江月亭》纪之。按,江月亭在夔州。《明一统志》卷70《夔州府》:“江月亭,在府治内。”
  过瞿塘峡,有诗纪之。《望瞿塘峡》诗云:“万古瞿塘峡,犹存禹凿痕。”《入瞿塘峡》诗云:“瞿塘深窈窕,翠气晓空濛。”
  到秭归,过屈原、昭君故宅,有诗感怀。《过屈平昭君故宅》:“山川历历应如旧,昭君屈平犹荒村。……二宅遗基自古存,石岩天深秋日昏。”时令亦为秋天。
  过夷陵,有诗述怀。《夷陵》诗云:“吴蜀相持地,江山真险固。……依依念乡井,怆怆悲坟墓。”离故乡愈近,思乡之情愈浓。
  泊舟宜都,有诗咏怀。《舟泊宜都》:“二年峡内厌羁束,此日江湖欣淼茫。”按,张嵲自绍兴二年夏到达州,至今年秋,在蜀整“二年”。
  五年三月,丁忧期满,服除。按,张嵲自绍兴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始丁忧,至是月底计二十七月,丁忧期满。
  是春,友人刘子羽得归,作诗赠之。《喜刘宝学彦修得归因叙初别时悽怆之意十首》其四云:“来往炎荒六千里,归来却得及春菲。”知时令在春季。其八云:“去时吊古愚溪上,归日读碑浯水边。”知其途经浯溪。按,刘子羽得归在今年春。朱熹《少傅刘公神道碑》:绍兴“三年,责授单州团练副使,白州安置。四年,还故官,提举江州太平观。复为集英殿修撰、知鄂州,权都督府参议军事。”   四月底,将至临安,途中有诗呈表叔陈与义。《将至临安途中偶成呈表叔陈给事去非》诗云:“末契托外亲,夙昔承顾盼。邓鄙听论诗,房陵共遭乱。苍黄南山路,大雪将没骭。事定访田家,山花已如霰。燃薪代灯烛,新诗仰华绚。雨余登近岭,春晴集两涧。……稠重荷顾存,凡庸辱推荐。穷途感一饭,况此膺深眷。”诗中追忆往日学诗、房陵避乱等难忘岁月,又表达推荐的感激之情。
  五月初三日,以陈与义荐召对,除秘书省正字。《系年要录》卷89:绍兴五年五月丙子(初三日),“左迪功郎张嵲特改左承事郎。嵲,光化人。早从陈与义学诗,以荐召对,遂除秘书省正字(嵲入馆在七月壬申)。” 陈骙《南宋馆阁录》卷8“正字”:“张嵲,(绍兴)五年八月除,七年三月为秘书郎。”
  此后,张嵲或在朝为官,或出典州郡,或贬谪闲居。
  注释:
  ① 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56,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45頁。
  ②⑧ 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138、357、11301页。
  ③④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479、2562、268、269、948、1235、1479页。
  ⑤ 参见傅璇琮:《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467页。
  ⑥ 参见曾枣庄等:《全宋文》第187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页。
  ⑦ 佚名撰、李之亮校点:《宋史全文》卷12,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26页。
  ⑨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27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 《湖广通志》卷7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白敦仁:《陈与义年谱》,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5页。
  张栻:《南轩集》卷3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李贤等:《明一统志》卷68、34、7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曹学佺:《蜀中广记》卷5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祝穆撰、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99、1205页。
  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卷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朱熹:《晦庵集》卷8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陈骙撰、张富祥点校:《南宋馆阁录》卷8,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18页。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首例同性恋矫正侵权责任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引出了为同性恋者进行治疗究竟是否属于侵权行为的问题。同性恋不属于疾病,为其进行矫正治疗,构成对同性恋者人格尊严的侵害,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54条规定承担侵权责任。同样,为同性恋矫正治疗作虚假广告,也构成虚假广告责任,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5条规定确定虚假广告侵权责任。与为同性恋者进行治疗的医疗机构
期刊
摘要:启蒙精神是人类步入近现代历史的一个指向标,是人类创造近代文明过程中具有基础地位的本质力量。启蒙精神为理性重新树立了权威,为科学技术和实证知识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但是,成为宰制力量的启蒙却欲图通过对象化的定义为“自我”寻求确证的根据,并以存续合理性的现实与历史体系为目的,将知识和逻辑的形式加诸于人类与世界的自然存在之上。在启蒙精神之中,人类虽然得到了作为镜像的自由与解放,但是却无法阻挡基于实践和
期刊
摘要:三才之道形成很早,天地人为一体,人在天地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并集中体现在圣人身上。董仲舒继承传统三才之道,构建了王道通三的王道观,并发挥《春秋》微言大义,为君主建立起超越现实的为政理念和价值观,以重建其政治理想,对其后两千多年中国社会治理和政治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今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三才之道;董仲舒;王道观;政治理想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江鹄诗歌是当代中国诗歌史上一种独特的存在,以苦难为其重要的主题与情感的基调,并创造了与此相适应的艺术形式,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美学价值。其苦难的基调由少年的苦难、男性的苦难、女性的苦难与乡村的苦难四种主题所构成,并由此带来了以沧桑与凄凉为主导的艺术风格。江鹄诗歌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反映自我的生活并始终伴随以怜悯为主体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当代诗歌创作以多样的启示。  关键词:江鹄抒情诗;苦难主题;情感基
期刊
摘要:“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是董仲舒为满足汉武帝欲重建神权与王权合一的统治思想之需要而精心创建出来的“汉代共识”,为使其最大化并得以普及推广,董子不仅注重以利益共赢作引导,而且巧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打开意义共享的空间,尤其是在传统阴阳学说之上提出的“同类相动”理论,更创造出共识的“速成效应”,此创建与普及共识的过程所凸显出的共识创建人之作用,为共识效应理论增添了全新的内容,也给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以深
期刊
摘要:作为新出土的儒家文献之一,《穷达以时》对人的美德与幸福关系的思考与传世文献留下的记忆具有多重关联。其中之一是,它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种特殊境遇之下进行反思的产物。在这种反思中,《穷达以时》同其他相关文献一样没有再把德福、德命看成是一致的,而且它们对什么是穷达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使之具有了新的意义,特别是把人对美德的追求变成了自足的事务。这表明,儒家的德福观在其内部就是复杂的,不能用单一的标准
期刊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普通高校教学之需和推动史学理论学科建设,史学界出现了一个史学概论教材编写的繁荣景象。在短短的十年间,出版并被相关高校确定为历史学本科生甚至延伸为研究生教学的指定参考书,计有11本之多,代表性的史学理论教材有:葛懋春、谢本书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白寿彝主编的《史学概论》和田昌五、居建文编著的《历史学概论》,被多所高校选定为大学本科史学理论课程教材,影响很大。无论是从
期刊
摘要:国际粮价与我国粮价间的双向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价格水平和价格波动两个方面,在价格水平方面,我国整体粮价以及小麦、玉米和大豆国内价格都受其国际价格的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国际价格的影响不显著;稻米国际价格受国内价格的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国内价格影响不显著。在价格波动方面,各类粮食价格都具有明显的波动集族性,但各类粮价波动的主要来源不一致,随着我国粮食进出口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国际各类粮价波动的不断加剧,从
期刊
摘要: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驱动,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来看,劳动力和土地要素基础较为厚实,而资本缺乏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当下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现有模式主要存在投资渠道主体权力不平衡、投资渠道结构松散、投资渠道信息不对称等弱势,还面临着来自自然环境、法律政策环境、地方政府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强制行为、产业竞争等方面的威胁,这些弱势和威胁事实上导致了工商资本
期刊
摘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批判随着其思想的深入发展而逐步实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探讨,是从经济学的视角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尝试。然而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批判思路还处于抽象人本主义和经验实证主义层面。在1847年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对“雇佣劳动”的剖析,认识到了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关系,把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核心,找准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