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诠释文章主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biw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少教师往往把参考书对作品主题的阐析奉为圭臬,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对主题理解程度的唯一尺度;另有一部分教师,在分析作品的主题时,虽然能够坚持启发诱导,却始终是在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主题分析的彀中。如《木兰诗》这首北朝民歌,将其主题定为“爱国主义”当然可以认同,但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还挖掘出了木兰对年迈老父和年幼小弟的孝悌品格、木兰不慕功名的高洁情操以及作品射出的男女平等的精神折光等主题,对学生的这些主题的认可与赞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形成、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见拙作《谈<出师表>的潜主题》,《中学语文》2000年第一期) 事实上,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在教学中坚持这个观点,引导学生发现作品多元性的主题,不仅可以体现学生独立思索的成果,表现学生思维在很大程度上的发散性,而且会因其中很强的新颖性和异常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学生;主题;思维;激活;参考书;作品;诱导;拙作
  Diverse nnotation article topic development student of innovation thinking
  Liu Yi-hua
  【Abstract】Not a few teacher usually receive a reference book to the Chan Xi of work topic for the model, and use this as the student's the only dimensions to the topic comprehension degree: evaluation;Another have one part teacher, at analysis work of topic, although can the persistence inspire induce, always is think square try to lead the student's thinking toward the reference book to the work topic analysis of Gou in.Such as 《wood orchid poem 》this north dynasty folk song, settle its topic as“patriotism” certainly approbation, but in the teaching of the writer the fulfillment, the student still dug out a wood orchid rightness old the filial piety Ti character, wood orchid of old father and young younger brother not the spirit of the sexual equality of Gao Jie2'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work project of Mu merit and fame fold light etc. topic, to the student's se topics of approve with agree with, not only ability stir up a student of study interest, activate the student's thinking, and be advantageous to development, formation, development student of innovation thinking.(See the Zhuo make 《talk< model>of Qian topic 》, 《high school language 》2000 one period) in fact, the topic of literature work be diversely 1 to open sex system.Hold this standpoint in the teaching main force, leading student detection the work pluralistic topic, not only can with body now student independence deliberation of result, performance student's thinking to a large extent dissipate of sex, and meeting because of among them very strong novel and abnormality activate the student's thinking and be advantageous to development student thus of innovation thinking.
  【Key words】The student, topic, the thinking, activate, reference book, work, induce, the Zhuo make
  文學作品主题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拔高其道德境界。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在“主题诠释”上投放了大量的精力。但是,不少教师往往把参考书对作品主题的阐析奉为圭臬,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对主题理解程度的唯一尺度;另有一部分教师,在分析作品的主题时,虽然能够坚持启发诱导,却始终是在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主题分析的彀中。从而表现为一种认识尺度的过分的求同取向,漠视了学生在阅读思维上的个性差异,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意蕴!上述两种做法在扼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型思维上,可以说是半斤八两、轩轾难分,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创新思维的先天不足和后天乏补。   其实,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早就注意到了文学作品所寓含的艺术张力和意蕴主题的丰富性,如钟嵘的:“滋味”、严羽的“兴趣”、王士祯的“神韵”、王国维的“境界”等文艺鉴赏观的提出,无一不是以作品主题的丰富性和阅读主体思维的独创性为出发点,但是,这些观点在当前语文教学中表现为很大程度的失落与遮蔽。而这种“失落”和“遮蔽”恰恰体现了我们不少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培育的不足,表现在主题诠释上,一般教师往往只承认一种正确的理解,并蛮横地强迫学生接受这种理解。然而,“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这并不是说读者能够对作品的主题进行任意的附会;而是说,读者能够透过作品的语言体系,在理解其中的社会、历史、传统的涵蕴的基础上,对其主题作作出具有个性色彩的种种有说服力的可能的阐释与解读。
  的确,“某一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一个万古不变的常量,而是一个有着多样性阐释的群集,一个有着众多变量和参数的模糊性群集。”(金元浦 《大美无言》P9 海天出版社 1999年5月)也正如考西卡所说:“……作品之所以成为作品,并作为一部作品流传下去,其原因就在于作品需要解释,需要在'多义中工作'”。既然如此,我们凭什么说学生的这种理解是正确的,那种理解是错误的呢?一篇《孔乙己》,鲁迅先生说是写“社会对苦人的凉薄”, 茅盾却认为是提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到底是“鲁说”对呢,还是“茅说”对呢?我看都可以成立,即使学生说出第三种又有何不可,只要他们言之成理!
  “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伊塞尔和姚斯,他们提出了史无前例的“读者中心说”,认为:作品和读者是互渗互动的关系,作品一旦与读者发生关系,便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作品的意义,也“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由此,他们导出了一个公式:
  S = A + K
  (S:作品的意义,A:作者赋予的意义,K:接受者领会并赋予的意义。)
  在这个公式中,A的意义是恒定的,K的意义则可因读者的不同而有种种,有时甚直与作者的原意义大相径庭甚直南辕北辙。因为在他们看来,阅读是一个审美再造过程,每一个真正的阅读者都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的观念内容,而是借助作品提供的具体审美意象,由联想而想像,表达或宣泄自己的情感(古人所谓“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便是此意)。因此,他们又将上述公式简化为:
  S ≈ K
  这就说明,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的意义,主要是读者赋予的;同样,作为作品或文本意义体系的有机构成的主题,也应是主要由读者赋予的。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表明自己反传统、反中心、反权威的独到性见解,作出多元的主题解读。
  如《木兰诗》这首北朝民歌,将其主题定为“爱国主义”当然可以认同,但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还挖掘出了木兰对年迈老父和年幼小弟的孝悌品格、木兰不慕功名的高洁情操以及作品射出的男女平等的精神折光等主题,对学生的这些主题的认可与赞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形成、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再如,《出师表》一文感情深挚、言辞恳切,除了教材对其主题阐述为“报先帝,忠陛下”外,我们似乎还可以如下理解:(1)追求道德的完善:进表陈情无自取之意;(2)临表涕零:理想幻灭的现实慨叹;(3)防患未然:警示诸臣。(见拙作《谈<出师表>的潜主题》,《中学语文》2000年第一期)
  事实上,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在教学中坚持这个观点,引导学生发现作品多元性的主题,不仅可以體现学生独立思索的成果,表现学生思维在很大程度上的发散性,而且会因其中很强的新颖性和异常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此,可参阅拙文《主题,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兼谈<藤野先生>的主题》(《中学语文》2000年第五期)。
  结论:作品的主题,应该是读者赋予的,不同的读者,对主题只要作出的是能够成立的解读,都应认可。而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以作者和某类特殊的读者——文学大师和批评大家——的人为规范为指导进行教学的方式,将作品的主题固化为牢笼的蕃蓠,并把学生的思维拘捕其中的做法,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思维的恶性扼杀。因此,在对作品主题诠释的过程中,我们提倡以多元的解读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收稿日期:2012-09-08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活动都是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 的“主人”。这个道理很多老师都清楚,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積极主动的学,才能使教学取得成功。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
期刊
在体育教学中,女生进入高中阶段已进入青春期,其身体形态、机体的代谢功能都已日见完善,在心理方面,高中女生的心理特征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懒动、对疲劳的耐受力差,怕脏、怕晒、胆小、锻炼积极性不高等特点。 所以,高中女生体育课的内容要尽量安排,难度适中,运动量、动作频率便于自我调节的项目并注重全面身体锻炼。在组织教法上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发扬她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1. 合理安
期刊
【摘要】同题多写、多练作文训练,注重同题的写作质量,与以往写作的最大不同就是在同题之下进行深挖,另外引导学生进行自改自评,以期达到同题之下练真功——最终做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效果。  【关键词】同题;深挖;自改自评;多解  以往的作文教学,大多看中的是学生写作的次数以及练习作文题目的多少,据此来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种方法模式:布置题目,学生写作,老师批改,
期刊
第1课 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 1840年。  英起战争,祸因是鸦片。  林则徐销烟,在虎门海滩。  六月英舰至,对大清开战。  两年又俩月,满清服了软。  签南京条约,辱国又丧权。  割让香港岛,赔款两千万。  五口要通商,领事驻口岸。  进出口关税,协商后再算。  次年又补充,两条约附件。  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  能租地居住,在通商口岸。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 英法
期刊
(汝阳县城关一中 河南 汝阳 471200)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我们要处理好这些问题,保证素
期刊
【摘 要】提出了一种二维logistic离散动力系统,讨论了系统参数对系统基本动力行为的影响,得到了相关的定理。同时对系统的分叉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数值示例进行仿真,对文中论述进行了强有力的验证。  【关键词】logistic映射;混沌系统;超浑沌系统;分叉  1. 引言 非线性动力系统大体分为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两大类,连续系统可以根据庞克莱截面方法转换为离散系统,所以对离散混沌系统的控制问题进行研
期刊
【摘要】数学作业单纯的用“对”或“错”来评价学习思维的方式,不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而且还有可能挫伤某些内向学生的学习信心。利用评语能弥补这些不足。  一、利用评语, 引导教育,自我反思,培养良好思想品德。  二、利用评语, 指导方法,激发兴趣 ,强化动机。  三、利用评语, 积极引导,拓宽思路,自主创新。  四、利用评语, 严格要求,积极鼓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评语也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把
期刊
【摘 要】目前多数中学生把写作看成是难以应付的苦差事,千篇一律的文题,脱离实际的指导,不厌其烦的八股文式的批改等一系列原因导致了学生对作文兴趣索然,望而生畏。因此,就中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将其分成三个阶段,并依据不同阶段制定出不同的整改措施。即试纳阶段的把握及“硬任务”教学,“高原”阶段的突破及“软任务”强化,定势的调节及作文整、散训练。  【关键词】作文心理;作文教学  孔子曰:“知之不如好之,
期刊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的今天,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朗读教学?如何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就为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吃透教材 教材是朗读教学的文本,而课标是朗读教学的根本。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学生各学段的朗读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
期刊
【摘要】为更好地推进新课程的改革,创造与之更调谐的教学形式(模式)或引进先进的教学仪器,是理所宜然的,但不能为了形式的创新而忽略了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本文作者认为,语文的教学不能忘本,哪怕是最简单的方式,只要运用得体,依然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正是从这点出发,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致力于构造“有声课堂”的探究,力图更加接近语文教学的本质。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构造;有“声”课堂  1. 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