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各种历史概念、事件特征、历史分布规律及基本成因……这些基础知识都涵盖在了中学历史教材中,面对这些知识,学生往往感到抽象或易混淆,从而难以记忆。如果把比较法适时地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常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进行了研究,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比较法;教学
比较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对比法、借比法、类比法、联比法、专比法、群比法等,这些方法具体运用起来又能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大类。在课堂教学中,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横纵向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由于比较法运用起来简单便捷,可以适用在很多方面的教学中,且有很强的逻辑性和高度的科学性,因而广受教师欢迎,学生也容易接受知识。教师若能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更加系统地理解知识。
一、有助于学生把握本質,提高学习能力
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要是能够得到适当的运用,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特征,进而学习能力也会相应提高。新时代要求学校不仅要教育学生掌握既定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懂得如何在新的环境中迅速掌握其他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知道该“怎么学”,即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能。如果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运用生动、准确的比较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回答问题和发展思维,对于唤起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意义巨大的。长期以往,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而这种思维能力的提高,除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找出历史的因果关系和异同,概括其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科学评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毕竟不管是什么选择题,它在本质上还是一道比较题。另外,灵活运用比较法并长期坚持,会潜移默化学生,产生额外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开始运用这种方法预习、复习,他们的自学能力也由此提高,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二、训练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系统掌握知识
在历史中,相同事物其发展往往是迥然不同的结果,通过这一比较,提出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启发学生带着思考去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了比较思维能力。如进行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必须有对应的比点,即比较项。如对中国古代史上两次典型的运河修建——秦朝灵渠和隋朝大运河进行比较。从修建存在的背景、经过的地区、经济军事意义,历史意义及其经验教训进行全面比较。背景:灵渠是在秦始皇根据当时需要解决南征部队的运粮问题,尽快征服岭南的背景下发生的;隋朝大运河则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出巡江南的需要及南北粮食运输而修建。连接的河道:灵渠是连接湘江和漓江,通三江、贯五岭,沟通南北水路运输,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大运河连接五大水系,河道水深、宽度、通航能力最强。意义:灵渠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南华北的水运网,秦国对岭南的控制得以加强;大运河是南北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南北联系,对国家的统一个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功绩:灵渠加强了南北政治、文化、经济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起了积极作用;大运河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促进了城市发展,江都、余杭等迅速繁荣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中央集权稳定。经验教训:灵渠的修建使秦朝加速了征服岭南的进程,南北民族交流和联系加强;大运河促进了南北融合进程,繁荣了经济,还为随后的唐朝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然而隋炀帝劳民伤财,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懂得先后代表古代兴建运河的背景、意义,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南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加强民族间联系,但是都大肆征用农民,致使劳民伤财,造成这种相同结局的原因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客观上的解决了交通问题,主观上各族观念有交流有互谅。这样的比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从整体上把握相隔久远年代中看似不相关的历史事件,且在教师的引导中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处在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勤奋。
三、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
在历史课本中,历史事件多而杂,所涵盖的人物、意义、地点等也相应增多。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讲解单一的历史事件而不联系其他事件,那么不仅学生难以熟记事件的发展过程、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把握事件的内在联系,教师也会感觉到教学效果也达不到预期。但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够正确认识运用比较法,除了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之外,还能够使他们认识历史事件和含义的内在联系及历史的整体性,从而更加系统地掌握、学习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历史教师运用比较法,应立足于教学的实际,切实以教材提供的材料为基点,要以教学目的为依据,实事求是地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恰如时分地使用比较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扎实透切地掌握知识,让学生的思维深刻和比较法产生共鸣,以达到学生全面素质逐步提高的目的,时刻不忘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假设一部分与史实不符的命题然后进行比较,创设“虚拟前提”。或增加某些因素,如“如果西方大国有力地制止了法西斯国家局部扩张,就有可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事实上,西方大国并没有制止。增加这一前提是为了分析其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认识绥靖政策的危害。也可以减少某些因素:如果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就可以成功;如果不存在黑人奴隶制,就不会发生美国内战。这些命题人为地取消了历史上实际作用的因素,目的是为了证实和衡量该因素的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活化学生思维,深化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总而言之,历史教师要学会科学地运用比较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材料和事物的比较,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才能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深化历史教学改革。当然,比较法在历史课堂中的妙用还有很多,这些都需要广大教师深入发掘,不断改进,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比较法;教学
比较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对比法、借比法、类比法、联比法、专比法、群比法等,这些方法具体运用起来又能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大类。在课堂教学中,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横纵向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由于比较法运用起来简单便捷,可以适用在很多方面的教学中,且有很强的逻辑性和高度的科学性,因而广受教师欢迎,学生也容易接受知识。教师若能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更加系统地理解知识。
一、有助于学生把握本質,提高学习能力
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要是能够得到适当的运用,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特征,进而学习能力也会相应提高。新时代要求学校不仅要教育学生掌握既定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懂得如何在新的环境中迅速掌握其他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知道该“怎么学”,即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能。如果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运用生动、准确的比较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回答问题和发展思维,对于唤起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意义巨大的。长期以往,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而这种思维能力的提高,除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找出历史的因果关系和异同,概括其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科学评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毕竟不管是什么选择题,它在本质上还是一道比较题。另外,灵活运用比较法并长期坚持,会潜移默化学生,产生额外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开始运用这种方法预习、复习,他们的自学能力也由此提高,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二、训练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系统掌握知识
在历史中,相同事物其发展往往是迥然不同的结果,通过这一比较,提出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启发学生带着思考去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了比较思维能力。如进行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必须有对应的比点,即比较项。如对中国古代史上两次典型的运河修建——秦朝灵渠和隋朝大运河进行比较。从修建存在的背景、经过的地区、经济军事意义,历史意义及其经验教训进行全面比较。背景:灵渠是在秦始皇根据当时需要解决南征部队的运粮问题,尽快征服岭南的背景下发生的;隋朝大运河则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出巡江南的需要及南北粮食运输而修建。连接的河道:灵渠是连接湘江和漓江,通三江、贯五岭,沟通南北水路运输,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大运河连接五大水系,河道水深、宽度、通航能力最强。意义:灵渠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南华北的水运网,秦国对岭南的控制得以加强;大运河是南北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南北联系,对国家的统一个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功绩:灵渠加强了南北政治、文化、经济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起了积极作用;大运河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促进了城市发展,江都、余杭等迅速繁荣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中央集权稳定。经验教训:灵渠的修建使秦朝加速了征服岭南的进程,南北民族交流和联系加强;大运河促进了南北融合进程,繁荣了经济,还为随后的唐朝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然而隋炀帝劳民伤财,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懂得先后代表古代兴建运河的背景、意义,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南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加强民族间联系,但是都大肆征用农民,致使劳民伤财,造成这种相同结局的原因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客观上的解决了交通问题,主观上各族观念有交流有互谅。这样的比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从整体上把握相隔久远年代中看似不相关的历史事件,且在教师的引导中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处在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勤奋。
三、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
在历史课本中,历史事件多而杂,所涵盖的人物、意义、地点等也相应增多。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讲解单一的历史事件而不联系其他事件,那么不仅学生难以熟记事件的发展过程、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把握事件的内在联系,教师也会感觉到教学效果也达不到预期。但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够正确认识运用比较法,除了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之外,还能够使他们认识历史事件和含义的内在联系及历史的整体性,从而更加系统地掌握、学习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历史教师运用比较法,应立足于教学的实际,切实以教材提供的材料为基点,要以教学目的为依据,实事求是地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恰如时分地使用比较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扎实透切地掌握知识,让学生的思维深刻和比较法产生共鸣,以达到学生全面素质逐步提高的目的,时刻不忘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假设一部分与史实不符的命题然后进行比较,创设“虚拟前提”。或增加某些因素,如“如果西方大国有力地制止了法西斯国家局部扩张,就有可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事实上,西方大国并没有制止。增加这一前提是为了分析其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认识绥靖政策的危害。也可以减少某些因素:如果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就可以成功;如果不存在黑人奴隶制,就不会发生美国内战。这些命题人为地取消了历史上实际作用的因素,目的是为了证实和衡量该因素的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活化学生思维,深化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总而言之,历史教师要学会科学地运用比较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材料和事物的比较,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才能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深化历史教学改革。当然,比较法在历史课堂中的妙用还有很多,这些都需要广大教师深入发掘,不断改进,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