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 木格的寻常物件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1314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做这个专题的冲动,源于木格作品《尘》。《尘》以生活之日常作为内容,拍摄角落中沉默的物件,竟如此令人感动。其实他的这组作品同时包含了“山水”与“静物”的照片,面对自然山水和日常物件。这些照片以传统的黑白照片方式完成,整体呈现较灰的调子,但有视觉之外所不能形容的东西。在《尘》的画册封面上,是一幅风景:露出水面的一块江中岩石,布满着被水侵蚀的沟壑曲线,这幅照片似乎统一了他对物件与山水的观看,是风景,也是物件。我们在这里呈现的是其中的静物,轻微的日常物件上承载了时光流逝。关于他作品的访谈很多了,还是作品的力量更直接。
  Q:你的故乡在长江边,之前的项目《回家》聚焦于长江两岸和江上的人,过去的这两年,为何开始拍静物了?
  A:主要是拍摄《回家》的过程,到后来渐渐有一种挫败感,因为你会觉得三峡没有一种希望,希望是未知的。回到家中,发现生活周边的一切都已经陌生,只有物件本身会延伸想象和记忆,我觉得《回家》应该结束了,应该从自身反思。再去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这个时代。静物其实只是一个开始。
  Q:照片内容本身包含的被摄物件,大部分是日常之物,在曾瀚对你的访谈中看到:也是因为你有了孩子,成为了父亲,生活状态有变化。这是否是促使你从中画幅的速度变到大画幅方式的主要原因?
  A:换用大画幅相机,是希望自己能理性对待对摄物,减弱自己的情绪状态,我不希望作品里面只是一种情绪,而应该是一种情感基调。当然孩子的出生让我对生活的观察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会更细致,更新鲜。
  Q:你现在的工作,还是在学校里教摄影史吗?这些年你对摄影史和艺术史的研读对你的摄影有什么影响?
  A:去年我已经辞职了,在大学里面代了两年摄影史的课程,对我最直接的帮助是督促自己花更多时间去阅读和学习。之前的影像阅读更多的是自己切身体验与现实的交互。现在的阅读文本会更丰富,从历史与现状,从前期的准备到后期的呈现方式选择,能够结合起这些因素来看作品。
  Q:《尘》包含了并置的物件和风景,大概都是在什么样的境遇下看到拍到的?看到一个东西和场景,你是马上就拍下吗?
  A:风景在《尘》系列我定义为“山水”。我之所以选择静物和山水的结合,是因为二者都是独立且静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物件和山水的理解,我很看重事物自己的存在性。这种转变是心境的变化。《尘》系列更希望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气息,我对人与自然的理解的呈现。在这个系列中,山水都是思考的结果,不同的筛选后脑袋里浮现的结果,然后再去寻找相对应的实物山水,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的指引。物件则是生活日常之物,选择来源于感知和记忆的反馈。物体的选择反复会琢磨,有时候一天几张,有时候一月也拍不了一张,但拍摄计划中有必须拍摄的物件,比如钟乳石,钟乳石是《尘》系列拍摄的第一张。这几年很少回家,《回家》拍摄的那几年也是四处拍摄,真正在家呆着的时间非常短,钟乳石是我和父亲从山洞里面带回来的,一直放在卧室,当静下来呆在家里,却发现石头上已经结上灰尘,我觉得这个灰尘不只是时间,而是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距离。
  Q:大画幅和散装页片的拍摄方式,与胶卷的拍摄有很大区别。拍摄速度的变化是否带来了观察方式的变化?后期暗房冲印的过程,有何种控制?目前你也同时用别的相机拍摄吗?用手机拍吗?
  A:大画幅的繁琐操作必然拍摄速度慢下来,而且画幅的改变,人的观察方式发生改变,理性且更直接。后期的冲洗是按照标准程序,在印放的时候会让整体调子灰阶丰富一些。其他相机用得很少,《回家》前有一个作品叫《默片》,现在还在拍,主要是对生活的纪录。没用手机拍,但会拿来记载拍摄现场的环境。
  Q:有不少国外摄影师在静物的拍摄中,同样包含时间、记忆等因素,但他们似乎更愿意把玩设计、装置出的物体,透过对物件的独特装置和观看方式,来呈现作者个人视角,来解释和讲述,更像是一种“建构”。我觉得你拍摄的物件,是“发现物”,就是“看着它”,这区别很明显。你的静物令我想到文人画:看着物件,仿佛是在反观自己。我们这里聊的都是静物,但实际上你的这个作品是风景与静物之间的并置,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并置,你是想消除对这两者的观看之间的区别和差异。
  A:我希望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尘》系列不单只是图象的展示,展览的时候会有不同规格的图象,声音,还有实物的展示,会根据空间现场而采用不同的布展方式,静物和山水的并置,是希望还原成人与自然生存的空间,静物来源于生活现场,山水来源于生存空间,生活现场放置在生存空间,让观众去感受和体验我们的环境。
其他文献
编者按:有多远就走多远,对于摄影人而言,北极早已不是处女地,在看过那么多美丽的北极风光作品后,一本关于北极人文的摄影书《北纬66度》,却又可以让我们视北极为处女地。看过王建男的北极经历,也许会有一些收获:第一,了解了与世界发展同步的北极人文圈;第二,有了一种冲动——现在就走,去北极!  王建男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学过版画,当过搬运工、农民、中学教师,摄影记者、报社总编、加拿大华人电视台董事长,
平衡的选择  我们知道,增大感光元件面积是提升画质的最有效手段。但在智能手机上,感光元件规格会受到处理能力、功耗、体积、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一款以拍照功能为主打的手机,价格超过3000元,体积和厚度也逼近普通卡片机的时候,大多数朋友都会考虑单独购买一台普通手机和一台数码相机。  正因如此,我们认为E7所采用的1/2.3英寸是一个相对平衡的选择。它的机身最薄处仅6.2mm,最
随着平板电脑和手机显示技术的不断提高,其显示效果大为提高。凭借较好的显示效果和轻便小巧的优势,逐渐赢得了人们的青睐。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专业摄影师和设计师开始使用这些产品进行作品展示。在向客户展示作品和设计方案时,这种随时随地的查看方式就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与桌面级的专业显示器相比,平板电脑和手机这样的移动设备在色彩的准确还原与可靠性方面有着明显的差距。如何让移动设备实现精准的色彩还原,就成为摄影
童年的梦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童年的梦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童年的梦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童年,陪伴我们经历心智的成熟,成就了我们的今天和未来。用镜头触碰中国少年儿童的梦想是摄影家黄继明长期追求的主题,在他的镜头中,孩子与父母、孩子与孩子以及孩子自己的每一个有趣的瞬间都是值得记录与珍藏。黄继民认为,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所有的孩子都有着同样多彩灿烂的童年,都有着初心与梦想
喜欢拍摄风光的朋友基本上都会配备一只超广角镜头,因为它近大远小的这种物理特性,能营造出画面强烈的空间感、纵深感,而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以佳能的机器来说,全画幅的机器选择超广角一般以EF16-35mm 1:2.8L Ⅱ为首选,如果追求极致的画质那非EF14mm 1:2.8L Ⅱ莫属,城市风光摄影更少不了TS-E17mm 1:4L这样素质超群的移轴镜头。怎么利用这些广角镜头拍摄全景深的画面,这个
许多影友在出国旅行之前都在思考,到了国外拍什么?的确,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早已屡见不鲜,走马观花式的旅行也很难拍摄一些具有深度的专题。所以张林华选择了街拍。在行走中观察,在观察中发现。在威尼斯街头,一对闲坐的年轻情侣与一对行走中的老年伴侣,与美丽的行道树、深邃的小窗等,构成了无与伦比的和谐曼妙;在日内瓦美术馆内,专注于绘画的少年,带给人们一种宁静祥和的感受。
近日,一些影友纷纷来电咨询:一些摄影评论文章中未经许可大量复制他人的摄影作品以阐述个人观点或说明某一问题,这种使用方式是否侵犯了著作权?  从立法上来讲,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以及合理平衡著作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冲突,各国法律都规定了“合理使用”制度,即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他人的版权作品可以不必向作者取得授权,也不用支付报酬,这类特定情况统称“合理使用”。其中包括:“为评论、说明
尼康 COOLPIX S620     我们身边都会有一些这样的朋友:真的是不善于操作机械或电子产品,但同样希望用影像来记录生活点滴,同样希望获得不错的照片。让他们使用你设定好全手动功能的单反相机,实在不太现实,还好,入门级数码相机在不断地向着智能化发展,每个品牌的相机都有自己的技术,轻松简易地拍照,迅速获得影像,岂不是一件美事?      紧凑,真的紧凑    所谓紧凑,不是胡说的,由于近期试用
Q:为什么喜欢拍摄船厂这个题材?  A:浙江省台州市是一个海滨城市,民营经济发达。那些年,正是造船业蓬勃发展时期,漫长的海岸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几百家造船厂,造的船从几百吨,到几千吨、几万吨、十几万吨,从渔船、散货船、集装箱船到工程船、危化品船……拍过几次后,我就被这种热火朝天的景象所吸引。  风光摄影很美,往往需要太多时间的等待;民俗人文古朴,往往需要特定时机的把握。我由于平时工作比较忙,周末也经
在家中拍小物件,是否也和专业的要求一样复杂?  A:应该不难,作为一个商业摄影师,平时多是完成客户交给的任务,但一个摄影师是否优秀,还体现在其对生活的关注度上,要能从身边的日常中发现美。比如,除了完成客户交给的作业,同时我也在观察很多东西,比如我的龙井茶、金针菇等农副产品系列,都是生活中最常接触的小产品,尽管很常见,却都可以拍出很漂亮的片子。此外,自己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家里的小摆件、食品、器皿、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