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舆论引导的艺术性研究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asg_w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杨莉菊,女,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舆情研究;伍婷,女,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编辑出版研究。
  摘 要:《新华日报》一直是中共中央联系群众、宣传政治主张的重要平台。在“重庆谈判”中,《新华日报》以独有的表现形式和操作方式,在舆论引导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华日报》冷静应对国民党党报的围攻,积极塑造和引导舆论,以突出的舆论引导艺术,即:实效性、权威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成为了国共双方舆论博弈中的佼佼者。
  关键词:新华日报;中共中央;重庆谈判;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038-02
  一、引 言
  《新华日报》一直是共产党发表主张、宣传思想、教育群众的重要平台,被陆定一喻为“人民的报纸”[1],所谓的“发表主张、宣传思想、教育群众”,其实质就是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在“重庆谈判”中,《新华日报》将它的这一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优秀的新闻舆论引导艺术可以提高新闻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让受众更易理解和接受。列宁说:“每个宣传员和鼓动员的艺术就在于,用最有效的方式影响自己的听众,尽可能使某个言论对他们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容易领会,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2]。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是国共双方围绕“军政”和“宪政”所进行的一场尖锐复杂的舆论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新华日报》抓住了受众的心理诉求,多方协调和引导舆论,用最有效的舆论引导艺术影响了自己的读者,在国统区进行了积极主动、广泛深入、强力有效的舆论引导。
  二、时效性:把握传播时机,从“准度”上引导舆论
  把握好传播时机,在舆论的临界点上准确把握舆论方向,是舆论引导艺术中的关键。媒体必须审时度势,舆论引导既要得力、又要得当,对于共振时的舆论,如果不是以防止共振作为引导目标,而是一味地去“统一思想”,则结果可能会出现“飞去来器效应”,造成与预期相反的舆论效应。因此,抓住时机,准确把握当前的舆论方向,对负面舆论进行适度干预,舆论引导效果会更佳。
  1945年8月14日至23日,蒋介石在《中央日报》上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来重庆谈判。蒋介石以一种反攻为守、以退为进的方式给中共出了一个难题。国民党《中央日报》《扫荡报》等报纸在国统区大肆宣传蒋介石的“真诚”与“大度”来误导受众。很多不明真相的报刊也跟着附和,当时的《大公报》针对蒋介石的“邀请”发表了社论,赞蒋介石“蔼然诚坦,溢于言表”[3]。
  由于蒋介石三封電报的突然出现,在有望和平谈判的信息刺激下,公众渴望和平建国的情绪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涨,并且较为迅速地在国内外蔓延,舆论热度持续升温。在这个临界点上,中共即《中央日报》在舆论引导中若稍有不慎,则后果不堪设想。显然,在毛泽东来渝之前,《新华日报》在“邀毛谈判”问题上中处于被动状态。对于国民党报系的高调宣传,《新华日报》抓住了民众渴望和平谈判的“兴奋点”和国共矛盾的“疑惑点”,坚决给予反击。8月27日,《新华日报》刊载了《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一文对国民党提出“六项措施”的要求,坚决要求“和平、民主、团结”并表示“愿意与国民党和其他民主党派求得协议” [4],以此来澄清事实,解释疑惑,疏导舆论,帮助民众了解中共的政治主张和国民党的真正意图。
  三、权威性:利用“意见领袖”,从“高度”上引导舆论
  《新华日报》利用登载“意见领袖”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发言和申明,通过“发言者”身份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去宣传和带动、去感染和引导,以二级传播的方式营造舆论生态,不断影响民间的舆论倾向,扩大自身的舆论影响力。
  一方面,《新华日报》直接登载了党中央的文件、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的讲话和党的驻重庆代表团的发言,如1945年9月18日《周恩来在参政会上的讲话》,积极宣传中共的政治主张,利用权威发布引导舆论。另一方面,登载一些“意见领袖”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发言和申明。如9月14日《中国第三党领袖章伯钧对目前时局发表谈话》,通过章伯钧的言论来透彻分析当前局势,用理性呼唤真正民主化;9月28日,刊登了民主人士范增年的《国共谈判之我见—致编者的信》,信中范先生热忱地提出了“国共谈判”的三点个人意见,观点明确,影响颇大。除此之外,《新华日报》还先后刊登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的言论,如《成都文化界对时局的呼吁》《中国妇女联谊会对时局宣言》《中国青年党对目前时局发表主张》等[5]。通过对社会各党派、团体和知名人士的意见进行报道,营造支持性舆论生态,强化舆论、扩大影响,更为广泛地引导公众舆论。
  四、开放性:运用多种传播技巧,从“广度”上引导舆论
  (一)灵活报道,因势利导
  《新华日报》在报道“重庆谈判”这一大事件时,采用的是选择性的报道,对于利于中共自身的正面舆论作突出报道,负面信息则作弱化报道。这与《中央日报》的“少报道或不报道”的回避政策不同。蒋介石邀毛泽东来渝谈判的三封电报,《新华日报》放在了二版最下层最不显眼的位置,用一栏标题或两栏标题刊登,标题简单。而却针对蒋介石第二封电报“受降权”的问题,也是国共双方谈判前的直接矛盾,《新华日报》配发了社论,来揭示蒋介石的内战阴谋。1945年8月22日,《蒋介石先生致电后》的社论被国民党当局扣下,《新华日报》被迫开天窗,第二天以单页的形式再随报递送。这一行为在当时引起了很多读者的注意,反而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二)采用组合报道,产生联动效应
  《新华日报》记者除了做好采编的工作外,还积极联系业界多个好友及多家报纸作宣传报道。如《大公报》彭子冈、《新民报》浦熙修和《大刚报》的王维冰等。8月29日毛泽东抵渝,这一天除重庆的《新华日报》《大公报》等多家报纸都报道了这一消息外,解放区的《解放日报》、成都的《华西晚报》等全国各地其他报纸都报道了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多地呼应,产生联动效应。有些报刊还使用文体组合,除配发新闻外还发表社评,如《大公报》发表《毛泽东先生来了!》《新华日报》发表《迎毛泽东同志来渝》、《华西晚报》发表《毛泽东到了重庆》的社评,盛赞中共与国共谈判的诚意和决心[5]。《新华日报》和其他媒体以文体组合、媒体联动、区域整合的方式大肆报道这一消息,赢得舆论引导主动权,这让有利于中共的正面舆论在短时间内高涨,给国民党的舆论造势一个沉重的打击。   (三)积极与媒体对话,主动掌握话语权
  毛泽东抵达重庆后,积极与媒体对话,多次召开记者会,回答记者疑问。《新华日报》配合毛泽东的行动,主动掌握话语权,先后发表了《对大公报记者的谈话》《对合众社记者的谈话》《答路透社记者问》等文,积极宣传中共对国共谈判的诚心和信心,“和平、民主、团结”的政治主张和“军政和宪政统一”的要求,主动让国统区的民众了解和接受中共的国是主张,占领舆论主阵地,赢得主动权[5]。
  五、贴近性:“参与式”理念,从“角度”上引导舆论
  趋于一种“求近心理”,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地域接近、职业相近、心理相近等易使受众产生一种共鸣的心理因素,产生趋同心理,更容易被说服。《新华日报》利用报纸的参与、交流的功能,在舆论引导中给受众适当的参与权利、话语权利,在贴近性上拉近受众与报纸的距离,通过沟通和交流聚合舆论指向,有效地发挥了引导舆论的作用,使舆论逐渐向中共一方靠拢。
  1945年8月25日,《新华日报》刊登了《一群女工致毛泽东同志的信》,文中表达了一群女工对和平与团结的迫切渴望,以及对毛泽东的感谢和祝福;8月29日,刊登了胡其瑞、刘冠平等读者关于《建立和平、团结民主的新中国,欢迎毛泽东先生》的来信;10月1日又刊登了《答读者问》,向读者阐述了共产党对谈判的诚意和国是主张;10月8日刊登了《農民的希望》,诉说了国统区的农民对国民党官兵腐败的痛恨,以及对解放区土地政策的向往等。这些来信登载后,报纸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增强,也使得当时《新华日报》的销量大增[6]。《新华日报》通过刊登读者来信、回答读者疑问的方式,从读者的角度来分析、解释国共两党的国是主张,以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角度和方式引导舆论,拉近读者与报社的距离,增强读者的身份认同感,赢得了国统区民众的舆论支持,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六、结 语
  “重庆谈判”中,面对国民党《中央日报》等报刊的舆论攻势,中共党刊《新华日报》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把握时效性、权威性、开放性和贴近性,以争取有利的舆论生态与社会力量,在与国民党报系的角逐和博弈中占了上风,赢得了人民大众的舆论支持,“在国民党统治区插上了一面红旗”[7]。虽然《新华日报》在舆论引导中也存在政治性和主观性过强的问题,但是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绝地反击,以灵活高超的舆论引导艺术给对手以沉重打击。《新华日报》在“重庆谈判”中的舆论引导艺术,为党报舆论引导提供了借鉴价值和可靠经验。
  参考文献:
  [1]新华日报编委会.新华日报的回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吴廷俊.评重庆谈判期间《大公报》的立场[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6(4).
  [4]张小满.论重庆谈判前后国共双方的舆论宣传[J].史学月刊,2001(6).
  [5]重庆谈判资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6]谭炳华.重庆谈判期间中国共产党的舆论策略与实践[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5).
  [7]韩辛茹.新华日报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艾涓]
其他文献
摘 要:隐性采访往往被视为揭露黑幕或舆论监督的报道出奇制胜的利器,而隐性采访的赋魅与祛魅是相伴而生,这让隐性采访只能戴着镣铐“飞舞”。在梳理隐性采访的正负功能后,就如何规避雷区,充分展现隐形采访的魅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隐性采访;赋魅与祛魅;正负功能;遵守原则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0-0133-02  在新闻界流行一个说法,隐性
期刊
摘 要:“萌”这个几年前只有日本动漫迷才会了解的词汇,如今却成为了日常用语,从娱乐明星,到政府微博,再到电影电视剧,“卖萌”行为无处不在。近来“萌文化”已从青少年群体走向公众视线,从虚拟世界扩展到了日常生活,日益成为了传播广泛的大众文化。本文将从个人心理,文化产业,大众媒介的娱乐化以及政府角色转换等角度,对这一变化过程加以分析,探讨其流行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萌文化;青年亚文化;消费文化;大众媒
期刊
摘 要:主持人作为媒体和受众之间的桥梁,在广播电台节目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本文立足于当前国内广播“走转改”的最新实践,对广播主持人参与“走转改”的必要性,如何开展“走转改”活动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思考。  关键词:广播主持人;走转改;节目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0-0131-02  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是新闻宣传战线当前乃
期刊
摘 要:在使用与满足框架下,本文以苏州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调查数据描述苏州市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网络成为大学生消极情绪的释放口和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大学生受网络游戏影响较小,大学生对网络的态度大部分积极向上。调查还发现,网络的使用动机与受众需求之间呈现正相关。因此,各社会主体理应清楚地认识大学生的网络需求,正确进行应对和控制。  关键词:大学生;
期刊
摘 要:电视传媒深入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经是不可争辩的现实,那么电视传媒业对于我们祖国的花朵——小学生的价值观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章以抽样调查的方法,以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安区小学生为例,从电视节目对小学生早期心理素质成长的影响、社会历史观的影响、价值观的导向影响等方面,重新审视电视传媒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价值观;社会历史价值观;电视传媒;传媒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
期刊
真实性·旗帜性·影响性  时光飞逝,而世界上虚的东西又太多,很容易眼花缭乱,使人最终迷失方向,而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人生要跟着自己的心走,心把你领向哪里,你的方向就在哪里。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编者按:工作始于兴趣,价值源于责任。也正是由于“责任、兴趣”激发了凤凰卫视主持人邱震海的工作动力和工作激情。作为一名主持人,也恰恰是责任塑造了他作为一个媒体人的价值。数十年来的主持经历造就了自
期刊
作者简介:张平阳,男,西安日报时政新闻部副主任,记者,主要从事新闻学研究。  摘 要:本文简单介绍了议程设置理论的起源、功能、作用;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为例,并着重分析了《西安日报》作为党报,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应用与发展。《西安日报》充分发挥党报的议程设置功能,深挖新闻资源,持续推出大策划、大深度报道,进一步强化了导向功能,增强了輿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更好地发挥了党报的
期刊
摘 要:《杭州日报》的新媒体实践较早。最近几年该报的新媒体实践主要体现在融媒体建设、新闻的“滚动”与“实时”传播、采编队伍的全媒体转型以及开展“报、网、屏”互动活动等方面。《杭州日报》的新媒体发展路径在地方党报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可以为其它地方党报探索新媒体的发展路径提供一定的启示。在传统报业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报、网、屏”融合发展是地方党报发展新媒体无法回避的一条正确道路,在移动互联网逐渐占据主
期刊
作者简介:刘秀梅,女,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影视传播与数字内容创意研究;邵慧,女,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传播与数字内容产业研究。  摘 要: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一档备受关注的脱口秀节目《大学搜有聊》应运而生,备受关注。这档节目从制片人、编导、主持人到摄像、后期制作,皆为學生身份,其宗旨是以学生为团队、站在校园视角、立足高校收视群体,呈现出了草根原创
期刊
作者简介:林建兰,女,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传播研究。  摘 要:研究中国人际关系的学者翟学伟认为,互联网的介入将市场社会或流动社会中本已失掉的关系再一次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又将长久而低选择的关系打破了,互联网使传统生活中的关系延伸出新的交往模式。本文以相关关系理论为基础,从微博与微信的人际关系的不同表现入手,分析研究互联网中的人际关系及特征。  关键词:微博;微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