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2010年9月住院治疗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治疗12个月时,60例患者血清HBV-DNA转阴者54例,阴转率为90.0%;血清HBeAg转阴者37例,阴转率约为61.7%;ALT恢复正常者56例,复常率约为93.3%;60例患者有8例(13.3%)发生HBeAg血清学转化。 结论 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64-02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目前我国约有3 000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多由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发展而来,呈慢性或隐匿性,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1],但目前抗病毒治疗存在持续应答率低、疗程长等一系列问题[2],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如何发挥现有药物的优点,同时提高患者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以达到彻底清除HBV-DNA的目的,应成为关注的重点。本研究应用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2月~2010年9月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第6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14~68岁,平均(30.0±9.8)岁;病程1~8年,平均(5.3±1.2)年;轻度24例,中度36例。肝脏肿瘤、肝病失代偿期、肾功能障碍、合并感染以及筛选前接受过其他核苷类似物治疗者均排除。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先给予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制药(苏州)有限公司,H20030581]口服,100 mg/d,3个月为1个疗程,共口服4个疗程;服用15 d后给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深圳科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S20033035) 500万U肌内注射,共给药5个月;同时给予常规用药,包括复合维生素B片、护肝片等。
1.3 评价指标
疗程结束后测定ALT及血清HBV-DNA、HBeAg转阴率,观察评价临床效果。
2 结果
在治疗12个月时,60例患者血清HBV-DNA转阴者54例,阴转率为90.0%;血清HBeAg转阴者37例,阴转率约为61.7%;ALT恢复正常者56例,复常率约为93.3%;60例患者有8例(13.3%)发生HBeAg血清学转化。
3 讨论
慢性HBV感染与长期预后的关系一直受到关注。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就报道了肝细胞肝癌和HBV相关的研究结果,进一步的研究结果也提示,慢性HBV感染可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最近又报告了几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结果,对未进行治疗干预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自然病程进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HBV与长期预后的关系。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药物和方案比较多,对于病情不同的患者,治疗方案的效果存在一定差异,近年来基因治疗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热点[3]。
拉米夫定和干扰素是国际公认疗效显著的抗HBV药物,临床应用广泛。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HBV的复制;还可增加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活力,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进一步增加抗病毒能力。但有研究发现,单独使用干扰素有效率仅为40%左右,而且不良反应较多,对失代偿期、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减少的肝炎患者并不适合。拉米夫定是核苷类抗病毒药,对体外及实验性感染动物体内的HBV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以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活性,并对病毒DNA链的合成和延长有竞争性抑制作用。此外,还可激活HBV特异性T细胞,增加其对外源性刺激的敏感性。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能够迅速控制病毒血症、改善肝功能、维持病情稳定[4-5]。从本组研究中可以看出,两者联合使用,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成年的慢性HBV感染者病毒复制程度与长期预后有关,病毒复制较强者特别是HBV-DNA水平持续升高并≥10拷贝/mL者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的相对风险更大。但是,对于年龄≤25岁的慢性HBV感染者人群,尤其是处于免疫耐受阶段的HBeAg阳性慢性感染者人群的自然病程及预后相关因素,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另外,HBeAg阴性感染者人群的自然病程可能与阳性感染者的自然病程并不相同,研究中两者比例相差太大,可能不能准确反映所有感染者的自然病程[6]。
HBV不直接杀伤肝细胞,而是通过在肝细胞内表达抗原或与细胞基因整合,诱导免疫损伤或促进肝细胞恶变。虽然有实验表明转染细胞系中HBV-DNA的表达对细胞的存活及分裂周期没有影响,肝脏的损害程度与肝细胞的HBsAg表达水平并不一致,但由于外源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机制十分复杂,受真核细胞基因整合位点、基因插入方向、基因拷贝数、基因自身调控序列以及受体细胞对外源基因特异性作用的酶类等因素的影响,使外源基因的表达各异,对受体细胞的影响也不同,因而需慎重考虑HBV的直接致病作用[7]。
总之,关于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和临床关系方面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必要时还需要改变角度、改换思路,提出富有创新性的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研究方向或课题,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月荣,张涛,张月萍.拉米夫定优化治疗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0,26(5):45-47.
[2] 顾晓红.抗病毒联合免疫调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7):90-91.
[3] 吕卫红,方鹏飞.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进展[J].医药导报,2006,26(5):444.
[4] 刘丽.阿德福韦酯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3例[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6):35-36.
[5] 刘毅,黄美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5):33-34.
[6] 赵林.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治疗对策[J].淮海医药,2010,28(5):48-49.
[7] 周鹤勤,何学兰,冒肖南,等.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5):50-51.
(收稿日期:2011-12-12)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64-02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目前我国约有3 000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多由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发展而来,呈慢性或隐匿性,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1],但目前抗病毒治疗存在持续应答率低、疗程长等一系列问题[2],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如何发挥现有药物的优点,同时提高患者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以达到彻底清除HBV-DNA的目的,应成为关注的重点。本研究应用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2月~2010年9月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第6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14~68岁,平均(30.0±9.8)岁;病程1~8年,平均(5.3±1.2)年;轻度24例,中度36例。肝脏肿瘤、肝病失代偿期、肾功能障碍、合并感染以及筛选前接受过其他核苷类似物治疗者均排除。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先给予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制药(苏州)有限公司,H20030581]口服,100 mg/d,3个月为1个疗程,共口服4个疗程;服用15 d后给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深圳科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S20033035) 500万U肌内注射,共给药5个月;同时给予常规用药,包括复合维生素B片、护肝片等。
1.3 评价指标
疗程结束后测定ALT及血清HBV-DNA、HBeAg转阴率,观察评价临床效果。
2 结果
在治疗12个月时,60例患者血清HBV-DNA转阴者54例,阴转率为90.0%;血清HBeAg转阴者37例,阴转率约为61.7%;ALT恢复正常者56例,复常率约为93.3%;60例患者有8例(13.3%)发生HBeAg血清学转化。
3 讨论
慢性HBV感染与长期预后的关系一直受到关注。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就报道了肝细胞肝癌和HBV相关的研究结果,进一步的研究结果也提示,慢性HBV感染可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最近又报告了几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结果,对未进行治疗干预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自然病程进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HBV与长期预后的关系。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药物和方案比较多,对于病情不同的患者,治疗方案的效果存在一定差异,近年来基因治疗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热点[3]。
拉米夫定和干扰素是国际公认疗效显著的抗HBV药物,临床应用广泛。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HBV的复制;还可增加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活力,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进一步增加抗病毒能力。但有研究发现,单独使用干扰素有效率仅为40%左右,而且不良反应较多,对失代偿期、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减少的肝炎患者并不适合。拉米夫定是核苷类抗病毒药,对体外及实验性感染动物体内的HBV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以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活性,并对病毒DNA链的合成和延长有竞争性抑制作用。此外,还可激活HBV特异性T细胞,增加其对外源性刺激的敏感性。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能够迅速控制病毒血症、改善肝功能、维持病情稳定[4-5]。从本组研究中可以看出,两者联合使用,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成年的慢性HBV感染者病毒复制程度与长期预后有关,病毒复制较强者特别是HBV-DNA水平持续升高并≥10拷贝/mL者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的相对风险更大。但是,对于年龄≤25岁的慢性HBV感染者人群,尤其是处于免疫耐受阶段的HBeAg阳性慢性感染者人群的自然病程及预后相关因素,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另外,HBeAg阴性感染者人群的自然病程可能与阳性感染者的自然病程并不相同,研究中两者比例相差太大,可能不能准确反映所有感染者的自然病程[6]。
HBV不直接杀伤肝细胞,而是通过在肝细胞内表达抗原或与细胞基因整合,诱导免疫损伤或促进肝细胞恶变。虽然有实验表明转染细胞系中HBV-DNA的表达对细胞的存活及分裂周期没有影响,肝脏的损害程度与肝细胞的HBsAg表达水平并不一致,但由于外源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机制十分复杂,受真核细胞基因整合位点、基因插入方向、基因拷贝数、基因自身调控序列以及受体细胞对外源基因特异性作用的酶类等因素的影响,使外源基因的表达各异,对受体细胞的影响也不同,因而需慎重考虑HBV的直接致病作用[7]。
总之,关于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和临床关系方面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必要时还需要改变角度、改换思路,提出富有创新性的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研究方向或课题,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月荣,张涛,张月萍.拉米夫定优化治疗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0,26(5):45-47.
[2] 顾晓红.抗病毒联合免疫调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7):90-91.
[3] 吕卫红,方鹏飞.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进展[J].医药导报,2006,26(5):444.
[4] 刘丽.阿德福韦酯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3例[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6):35-36.
[5] 刘毅,黄美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5):33-34.
[6] 赵林.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治疗对策[J].淮海医药,2010,28(5):48-49.
[7] 周鹤勤,何学兰,冒肖南,等.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5):50-51.
(收稿日期:201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