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水”在古代被称为“堪舆”或“地理”,因此说它是中国传统地理学也不为过。中国传统地理学是指近现代地理学系统传人中国以前发生、发展于中国的地理学。中国传统地理学洗刷掉了风水的神秘外衣,保留了它的合理内核,可被称为“学术风水”或“易经地理”,在中国乃至在东亚的汉文化圈运用了上千年。近20多年来,在建筑学领域,风水学说获得了一些别开生面的评价,并得到了“古代环境工程学”,“环境美学”这样的称誉,这可能是将风水学说纳入中国传统地理学著作中的缘由。
从仰韶文化时期中国人们对聚落位置的选择,到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选址,乃至每一栋建筑的选址,无不体现着我们的祖先们对居住地理环境的实践经验总结。古代产生的风水学就是对生存环境的选择的经验的结晶,它来源于生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至今仍能对我们的建设起着指导性的作用,被认为是“专家们正在谋求发展的前途无量的学问”。
中国人内心深处最理想的居住模式是什么呢?北大的俞孔坚教授对这个问题深有研究,他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依山傍水,附临平原,左右护山环抱,眼前朝山、案山拱依相迎。用风水的话说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国人这种珲想的居住景观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将家用山围护起来。
尽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理想居住模式,但还没有一个民族像汉民族那样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理想居住模式、墓葬的吉凶意识和操作理论,也就是风水说。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风水”的词汇。可以说风水是中国独有的文化。
清代尚书、徽州人曹文埴普经这样推述过自己的家乡:“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双溪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诗情画意中,道出了古徽州村落的优美,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徽州村落美景长卷图。
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调,构成了古徽州村落的鲜明特色。从建筑的角度出发,徽州古村落,一个首要的支撑点就是风水。由于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徽州人更注重从文化甚至“天理”上去寻找并赋予自己的居所以哲学意义。在村落的选址上,格外注重地势、天时和风水甚至连房屋的朝向、树木的选择,徽州人都异常谨慎,此所谓“无村不卜”。这样刻意的结果,使得徽州的每一个村落,都有着近乎天成的框架结构,使得徽州建筑有着很强的概念性。
黟县宏村承志堂建于清咸丰五年,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全宅系砖木结构,砖木石三雕精美绝伦,尤以木雕为最。全屋有木柱136根,大小天井9个,7处楼层,大小60间厅房,60个门。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是幢保存完整的徽派建筑,也是一座完全按照风水标准构筑的建筑。沿中轴线,全宅分三进,前进为天井式庭院,中进和后进均为二间式厅屋。三进左右分别有活动室(烟房、麻将室)、马房、厨房、佣人室和回廊等辅弼护屋,承志堂两面为邕溪河为取得宅门迎水的风水效果,故将大门转向朝西,突出迎水招财。
中国文化的特质是“天人合一”,同样风水文化的追求也是“天人合一”。徽州宅居中天井、庭园和飞翘起的檐角是风水师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途径。风水对灭井的规定是:“横阔一丈,则直长四五尺乃以也,深至五六寸而又洁净乃宜也。”(《相宅经纂》)这就决定了天井不能太阔,因为“太阔散气”。徽州宅居中的天井,严格按照风水的要求兴建,因此显得狭小。天井狭小,风砂埃尘对厅院的干扰也少,使南屋厅堂临天井一面门扇可以经常大开,或根本就不设门,几乎与天井是统一体。人们坐在厅堂内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人与天融为一体。中国文化中的“天”,同时也是人文的“天”。徽州宅居天井中的木枧上有“天吉”二字,以示“天吉人祥”之意。前厅天井的木枧上是“天锡纯嘏”四字,《诗·鲁颂·闷宫》:“天锡公纯嘏,寿眉保鲁。”郑玄注:“纯,大也;受福日嘏。”“天锡纯嘏”即“天锡大福”。后厅和偏厅天井上还有“天受百禄”字样,意思是宅主家世世代代有人在朝为官,享受官禄乃上天所授,这同“君权神授”的含义相同。就此来说,承志堂可称得上是一座大富大贵的“吉宅”了。
风水术是中华建筑文化的独特表现,是建筑学与朴素环境学的一种传统“国粹”,是天地崇拜兼审美的一种“艺术”。今天,当我们从科学发展观出发,以人与生态环境的审美关系来重新审视这一现象时,会发现中国古代住宅建筑蕴涵着中国古人追求人与自然体和谐、生态智慧与诗性掌握高度融合的生态美诉求。
香港中银大厦“风水风波”
风水是建筑师在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姜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在设计香港中银大厦时所遇到的“风水风波”。高达3.51米总共有70层的香港中银大厦是香港的标志性建筑。贝聿铭十分精明地把“×”形钢架隐藏起来,并把暴露在外的部分改变成类似佛教中的吉祥符号——万字符的形象,这才皆大欢喜。从科学的角度看香港中银大厦的“×”形钢架是合理的,从一般的建筑艺术角度说,“×”形的钢架也是美的。但是这些忽略了中国人的文化_理和在中国“×”的符号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如果说“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那么忽略了中国人文化心理的东西,在中国人的眼中不会是美的。可以说风水是从文化的角度对科学的一种平衡和校正。
风土影像
明媚与暗哑,用最短的语言慢慢收进记忆,光与影的交错,记录下最为美丽与激动的时刻。各地各民族的风土影像,是社会民俗最集中的展现,是挖掘本地、本民族深藏的物质、文化基因的切入点,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
本期的风土影像,将带您领略西藏独特的婚俗文化,充满趣味性的老鼠故事令您感受最具中国风情的节俗、婚俗文化,还有布依族婚庆典礼令你目不暇接。
从仰韶文化时期中国人们对聚落位置的选择,到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选址,乃至每一栋建筑的选址,无不体现着我们的祖先们对居住地理环境的实践经验总结。古代产生的风水学就是对生存环境的选择的经验的结晶,它来源于生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至今仍能对我们的建设起着指导性的作用,被认为是“专家们正在谋求发展的前途无量的学问”。
中国人内心深处最理想的居住模式是什么呢?北大的俞孔坚教授对这个问题深有研究,他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依山傍水,附临平原,左右护山环抱,眼前朝山、案山拱依相迎。用风水的话说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国人这种珲想的居住景观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将家用山围护起来。
尽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理想居住模式,但还没有一个民族像汉民族那样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理想居住模式、墓葬的吉凶意识和操作理论,也就是风水说。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风水”的词汇。可以说风水是中国独有的文化。
清代尚书、徽州人曹文埴普经这样推述过自己的家乡:“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双溪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诗情画意中,道出了古徽州村落的优美,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徽州村落美景长卷图。
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调,构成了古徽州村落的鲜明特色。从建筑的角度出发,徽州古村落,一个首要的支撑点就是风水。由于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徽州人更注重从文化甚至“天理”上去寻找并赋予自己的居所以哲学意义。在村落的选址上,格外注重地势、天时和风水甚至连房屋的朝向、树木的选择,徽州人都异常谨慎,此所谓“无村不卜”。这样刻意的结果,使得徽州的每一个村落,都有着近乎天成的框架结构,使得徽州建筑有着很强的概念性。
黟县宏村承志堂建于清咸丰五年,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全宅系砖木结构,砖木石三雕精美绝伦,尤以木雕为最。全屋有木柱136根,大小天井9个,7处楼层,大小60间厅房,60个门。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是幢保存完整的徽派建筑,也是一座完全按照风水标准构筑的建筑。沿中轴线,全宅分三进,前进为天井式庭院,中进和后进均为二间式厅屋。三进左右分别有活动室(烟房、麻将室)、马房、厨房、佣人室和回廊等辅弼护屋,承志堂两面为邕溪河为取得宅门迎水的风水效果,故将大门转向朝西,突出迎水招财。
中国文化的特质是“天人合一”,同样风水文化的追求也是“天人合一”。徽州宅居中天井、庭园和飞翘起的檐角是风水师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途径。风水对灭井的规定是:“横阔一丈,则直长四五尺乃以也,深至五六寸而又洁净乃宜也。”(《相宅经纂》)这就决定了天井不能太阔,因为“太阔散气”。徽州宅居中的天井,严格按照风水的要求兴建,因此显得狭小。天井狭小,风砂埃尘对厅院的干扰也少,使南屋厅堂临天井一面门扇可以经常大开,或根本就不设门,几乎与天井是统一体。人们坐在厅堂内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人与天融为一体。中国文化中的“天”,同时也是人文的“天”。徽州宅居天井中的木枧上有“天吉”二字,以示“天吉人祥”之意。前厅天井的木枧上是“天锡纯嘏”四字,《诗·鲁颂·闷宫》:“天锡公纯嘏,寿眉保鲁。”郑玄注:“纯,大也;受福日嘏。”“天锡纯嘏”即“天锡大福”。后厅和偏厅天井上还有“天受百禄”字样,意思是宅主家世世代代有人在朝为官,享受官禄乃上天所授,这同“君权神授”的含义相同。就此来说,承志堂可称得上是一座大富大贵的“吉宅”了。
风水术是中华建筑文化的独特表现,是建筑学与朴素环境学的一种传统“国粹”,是天地崇拜兼审美的一种“艺术”。今天,当我们从科学发展观出发,以人与生态环境的审美关系来重新审视这一现象时,会发现中国古代住宅建筑蕴涵着中国古人追求人与自然体和谐、生态智慧与诗性掌握高度融合的生态美诉求。
香港中银大厦“风水风波”
风水是建筑师在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姜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在设计香港中银大厦时所遇到的“风水风波”。高达3.51米总共有70层的香港中银大厦是香港的标志性建筑。贝聿铭十分精明地把“×”形钢架隐藏起来,并把暴露在外的部分改变成类似佛教中的吉祥符号——万字符的形象,这才皆大欢喜。从科学的角度看香港中银大厦的“×”形钢架是合理的,从一般的建筑艺术角度说,“×”形的钢架也是美的。但是这些忽略了中国人的文化_理和在中国“×”的符号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如果说“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那么忽略了中国人文化心理的东西,在中国人的眼中不会是美的。可以说风水是从文化的角度对科学的一种平衡和校正。
风土影像
明媚与暗哑,用最短的语言慢慢收进记忆,光与影的交错,记录下最为美丽与激动的时刻。各地各民族的风土影像,是社会民俗最集中的展现,是挖掘本地、本民族深藏的物质、文化基因的切入点,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
本期的风土影像,将带您领略西藏独特的婚俗文化,充满趣味性的老鼠故事令您感受最具中国风情的节俗、婚俗文化,还有布依族婚庆典礼令你目不暇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