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三大核心功能之一,随着我国博物馆的飞速发展,教育理念和手段不断更新,博物馆教育逐渐成为社会教育体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关于博物馆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文章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博物馆教育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梳理博物馆教育研究的作者、机构、关键词、发展脉络等方面情况,指出我国博物馆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博物馆教育方面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CiteSpace;知识图谱;文献计量;展望
0 引言
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三大核心功能之一。早在1984年美国博物馆界著名文集《新世纪的博物馆》中写道:“若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美国博物馆专家古德(G.B.Goode)曾有句名言:“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①。受教育理念的影响,现代博物馆的经营理念已经从传统的以藏品为中心转化为以观众为中心,从以收藏、保管、展示为主转向以服务观众为主②。2015年发布的《博物馆条例》中明确指出,博物馆应当根据自身特点、条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随着博物馆的快速发展,教育理念和手段不断更新,探索实践日益丰富,博物馆教育已成为教育体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③。
1 我国博物馆教育研究分析
以“博物馆教育”为主题搜索中国知网中期刊和博硕士论文数据库,时间截至2021年1月。人工去除明显与博物馆教育无关的文献,将数据按照要求导入CiteSpace(V5.7.R5),结合中国知网可视化分析功能,分别对年发文量、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进行分析。
1.1 年发文量分析
从搜索结果来看,1985年之前只有5篇文章,最早的是1956年4月杨伯达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上的文章《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保加利亚故居博物馆》,文中指出保加利亚的很多故居博物馆既是一篇真实而又具体的历史与革命事件的形象化教材,又是一所最生动、最有成效的爱国主义的课堂④。其次为1957年《文物参考资料》发表的由惕冰翻译A·普施卡连柯于1955年发表于苏联杂志《文化教育工作》的文章《博物馆和工艺教育》,文中指出博物馆陈列能使观众了解地方的自然、农业、历史和现时情况,也能成为工艺知识的泉源⑤。
从中国知网关于我国“博物馆教育”主题的文献年发文量统计图可以看出(图1),1985年之后,我国博物馆教育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85年至2005年,发文数量稳定但相对较少。此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逐步提高,博物馆成为展示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博物馆教育相关研究稳步发展。第二个阶段为2006年至2015年,处于博物馆教育研究的快速发展期,发文数量激增。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坚力量,博物馆加速融入社会,其教育作用也日渐彰显,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特别是博物馆免费开放之后,博物馆参观人数快速增长,博物馆教育的社会关注度空前提高。第三个阶段为2016年至2020年,发文数量最高,但增长趋于平稳。作为社会教育的中坚力量,社会公众对博物馆教育职能更加重视,如何提升教育的效果、开发针对性的特色展览成为新的趋势和需求。
1.2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从论文的作者统计数据来看,关于博物馆教育发文最多的是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和江苏省美术馆的刘鹏,二人均发文11篇,形成了较成体系的博物馆教育研究;其次为朱幼文、王璐、顾洁燕等人。从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图(图2)可以看出,作者之间的连线很少,说明作者之间的合作非常少,绝大多数文章为单一作者。这可能也与博物馆相关职称、奖励的评价体系有直接关系,很多评审标准皆需要独著,也减少了作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议可适当借鉴自然科学类职称体系的评价方法,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都可获得认可,以调动作者之间合作的积极性。
1.3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从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关于博物馆教育发文最多的是复旦大学(58篇),其次是辽宁省博物馆(39篇)、中国国家博物馆(37篇)、浙江自然博物馆(34篇)等。从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图(图3)可以看出,研究机构之间的连线很少,说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非常少,绝大多数文章为单一研究机构。这可能与多数文章为独著相关,作者之间的合作少,导致其所在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少。
1.4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体现了论文的主题与核心思想,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分析相關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通过关键词共现统计表(表1)可以看出:出现频次最高(>100)的有效关键词分别为教育功能、社会教育、馆校合作、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其次(100>频次>50)为教育活动、青少年教育、公共教育、儿童教育、宣传教育。仅从关键词本身即可以看出,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博物馆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基于馆校合作的基础,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开展青少年和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研究较多。
对关键词进行共现网络分析和聚类处理,得到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图4)。该图谱由1014个节点、1506条连接线组成,网络密度为0.0029。该聚类知识图谱的聚类模块值(Q值)为0.8682,远大于0.3,表明本网络聚类结构显著、效果较好;该聚类知识图谱的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为0.9660,远大于0.5,证明本聚类结果合理有效①。
结合关键词共现图和共现统计表分析该聚类知识图谱。基于关键词进行的聚类分析可将我国博物馆教育研究分成26个类群,排名靠前的主要是博物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学、青少年教育、博物馆观众、社会教育、创新、馆校合作、博物馆资源、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科普教育、陈列展览等,涵盖了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内容。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藏品是其历史、人文精神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与人文精神教育价值②。博物馆教育不仅仅对青少年知识的增长有所裨益,展藏品更充分保持了民族特色、风格、传统和精神,将民族深层次、内隐性的文化外显出来,对帮助青少年保持民族文化记忆、塑造其民族性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③。
青少年学生已经成为博物馆最大的观众群体,是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对象。作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博物馆是中小学生文化启蒙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特别是博物馆认真落实关于对青少年实行免费开放的政策,为广大青少年更多走进博物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④。2015年,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为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生开放更多的资源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强调了博物馆为学校教育提供教育资源的必要性⑤。2020年下发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效果。
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特色与优势,就是其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形象性和强烈的现实说服力及现场震撼力,可以让孩子们在与真实物件的接触中体验、参与、互动,从而有所收获。另外,博物馆可以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学习辅助人员,鼓励和激发青少年自发探索、发现,这与有明确教学目标、在规范的班级授课并有严格的分数评价的学校教育有明显不同。博物馆教育是一种审美享受和艺术熏陶,注重体验和探索过程,鼓励青少年完成像呼吸一样自然的学习的极好场所。也正因此,博物馆教育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是充满开拓精神和创新的事业①。
2 我国博物馆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开发特色青少年教育项目
青少年是博物馆最大的观众群体,也是博物馆教育对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目前以青少年为目标观众策划的展览可谓少之又少,如何吸引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引导他们更好地观展,是我国博物馆界需要思考的问题②。博物馆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形式,它内容广泛,实现形式多样,有着比学校教育更复杂的情境背景,关于博物馆教育的相关标准和评估体系亦未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教育的健康发展③。
2.2 构建教育联盟体制
博物馆应着眼社会资源,拓展教育视野,发挥区域协同创新优势,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博物馆应加强与院校,甚至社区、机关、旅行社等相关机构的沟通合作,形成协调机制,建立共享平台,更好地利用区位内的博物资源,创新并完善博物馆教育功能④。还可通过举办教育主题博览会、学术研讨会、培训工作坊等形式,构建博物馆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3 加强公众需求调研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公众对文化的需求和标准都逐步提升。观众来到博物馆不仅是为了获得某种知识,更是为了一种体验,审美、学习、发现,或是娱乐、休闲和社交⑤。博物馆应重视研究公众的兴趣、参观心理、学习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等,了解实际观众、培养潜在观众、发现目标观众或期待观众,以形式多样、新颖独特的教育活动满足公众的不同需要,吸引他们的广泛参与,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的文化生活。博物馆教育一定要符合广大公众的认知水平、审美情趣、知识结构和身心需求,使教育更具专业化、个性化、品质化,使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都能各得其所⑥。
2.4 培养博物馆教育高级人才
更好的博物馆教育需要更加专业的博物人才,我国博物馆从业人员多为博物馆学或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至少有68所高校开设了博物馆学本科专业,但各校课程体系往往根据自身的师资条件而选择偏重文物学或考古学等藏品相关学科内容,而博物馆学学科体系所需的很多内容,如博物馆运营、博物馆管理、博物馆教育及其社会功能、博物馆文化传播等方向设置的课程相对较少⑦。因此,如何根据博物馆教育的实际需求及发展趋势,适当调整博物馆教育方面课程及实践,培养符合需求的、针对性强的专业人才,是关乎博物馆教育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
3 展望
博物馆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之外的独特教育活动,是社会教育系统中的中坚力量,其影响力的充分发挥可以促进教育生态系统多样性空间的组成,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平衡。博物馆要充分发挥与利用自身优势,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扩大教育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人才的培养与培训,甚至逐渐从教育活动向全民终身教育体系转变,提升教育功能的专业化、职业化和稳定性、长效性⑧。博物馆要积极主动地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不断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公众的生活品质,使公众真正体会到“博物馆在心中,博物馆在身边”②。■
【作者简介】刘明骞,男,山东聊城人,博士,中级职称,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博物馆及植物资源利用。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901226)、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G16088、JG16125、JG19126)、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华南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科普展示”项目。
①王晓芬.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影响力分析—以山西博物院“小小讲解员团队”活动为例[D].太原:山西大学,2017.
②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D].上海:复旦大学,2012.
③刘卫华.博物馆在提高青少年素质中的教育力[J].博物馆研究,2017(2):55-58.
④杨伯达.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保加利亚故居博物馆[J].文物参考资料.1956(4):75-76.
⑤A·普施卡连柯,惕冰.博物馆和工艺教育[J].文物参考资料,1957(1):63-65.
①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第二版)[M].北京:首都經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②郑晓晶.博物馆文物的教育价值[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0):148-149.
③刘卫华.博物馆在提高青少年素质中的教育力[J].博物馆研究,2017(2):55-58.
④姜冬青,龚建玲,夏永丽,等.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需求调查报告[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7(2):15-22.
⑤戴高俊.博物馆对中小学生教育的重要性[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4):136-137.
①刘卫华.博物馆在提高青少年素质中的教育力[J].博物馆研究,2017(2):55-58.
②谢晓婷.博物馆展览与青少年教育[J].中国博物馆,2017(4):39-41.
③王晓芬.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影响力分析—以山西博物院“小小讲解员团队”活动为例[D].太原:山西大学,2017.
④宜小诗.博物馆公共教育之“馆校合作”模式研究—以中国美术馆为例[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7.
⑤郑奕.中国博物馆教育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J].中国博物馆,2016(1):99-106.
⑥贺华.浅析当代博物馆教育与公众文化生活[J].中国博物馆,2019(3):100-104.
⑦程二利.浅析民办博物馆专业人才匮乏原因[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20):117-119.
⑧贺华.新时代新生活—关于博物馆教育与当代公众文化生活的认识[J].乾陵文化研究,2019(00):315-320.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CiteSpace;知识图谱;文献计量;展望
0 引言
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三大核心功能之一。早在1984年美国博物馆界著名文集《新世纪的博物馆》中写道:“若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美国博物馆专家古德(G.B.Goode)曾有句名言:“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①。受教育理念的影响,现代博物馆的经营理念已经从传统的以藏品为中心转化为以观众为中心,从以收藏、保管、展示为主转向以服务观众为主②。2015年发布的《博物馆条例》中明确指出,博物馆应当根据自身特点、条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随着博物馆的快速发展,教育理念和手段不断更新,探索实践日益丰富,博物馆教育已成为教育体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③。
1 我国博物馆教育研究分析
以“博物馆教育”为主题搜索中国知网中期刊和博硕士论文数据库,时间截至2021年1月。人工去除明显与博物馆教育无关的文献,将数据按照要求导入CiteSpace(V5.7.R5),结合中国知网可视化分析功能,分别对年发文量、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进行分析。
1.1 年发文量分析
从搜索结果来看,1985年之前只有5篇文章,最早的是1956年4月杨伯达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上的文章《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保加利亚故居博物馆》,文中指出保加利亚的很多故居博物馆既是一篇真实而又具体的历史与革命事件的形象化教材,又是一所最生动、最有成效的爱国主义的课堂④。其次为1957年《文物参考资料》发表的由惕冰翻译A·普施卡连柯于1955年发表于苏联杂志《文化教育工作》的文章《博物馆和工艺教育》,文中指出博物馆陈列能使观众了解地方的自然、农业、历史和现时情况,也能成为工艺知识的泉源⑤。
从中国知网关于我国“博物馆教育”主题的文献年发文量统计图可以看出(图1),1985年之后,我国博物馆教育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85年至2005年,发文数量稳定但相对较少。此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逐步提高,博物馆成为展示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博物馆教育相关研究稳步发展。第二个阶段为2006年至2015年,处于博物馆教育研究的快速发展期,发文数量激增。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坚力量,博物馆加速融入社会,其教育作用也日渐彰显,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特别是博物馆免费开放之后,博物馆参观人数快速增长,博物馆教育的社会关注度空前提高。第三个阶段为2016年至2020年,发文数量最高,但增长趋于平稳。作为社会教育的中坚力量,社会公众对博物馆教育职能更加重视,如何提升教育的效果、开发针对性的特色展览成为新的趋势和需求。
1.2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从论文的作者统计数据来看,关于博物馆教育发文最多的是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和江苏省美术馆的刘鹏,二人均发文11篇,形成了较成体系的博物馆教育研究;其次为朱幼文、王璐、顾洁燕等人。从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图(图2)可以看出,作者之间的连线很少,说明作者之间的合作非常少,绝大多数文章为单一作者。这可能也与博物馆相关职称、奖励的评价体系有直接关系,很多评审标准皆需要独著,也减少了作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议可适当借鉴自然科学类职称体系的评价方法,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都可获得认可,以调动作者之间合作的积极性。
1.3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从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关于博物馆教育发文最多的是复旦大学(58篇),其次是辽宁省博物馆(39篇)、中国国家博物馆(37篇)、浙江自然博物馆(34篇)等。从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图(图3)可以看出,研究机构之间的连线很少,说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非常少,绝大多数文章为单一研究机构。这可能与多数文章为独著相关,作者之间的合作少,导致其所在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少。
1.4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体现了论文的主题与核心思想,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分析相關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通过关键词共现统计表(表1)可以看出:出现频次最高(>100)的有效关键词分别为教育功能、社会教育、馆校合作、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其次(100>频次>50)为教育活动、青少年教育、公共教育、儿童教育、宣传教育。仅从关键词本身即可以看出,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博物馆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基于馆校合作的基础,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开展青少年和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研究较多。
对关键词进行共现网络分析和聚类处理,得到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图4)。该图谱由1014个节点、1506条连接线组成,网络密度为0.0029。该聚类知识图谱的聚类模块值(Q值)为0.8682,远大于0.3,表明本网络聚类结构显著、效果较好;该聚类知识图谱的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为0.9660,远大于0.5,证明本聚类结果合理有效①。
结合关键词共现图和共现统计表分析该聚类知识图谱。基于关键词进行的聚类分析可将我国博物馆教育研究分成26个类群,排名靠前的主要是博物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学、青少年教育、博物馆观众、社会教育、创新、馆校合作、博物馆资源、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科普教育、陈列展览等,涵盖了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内容。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藏品是其历史、人文精神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与人文精神教育价值②。博物馆教育不仅仅对青少年知识的增长有所裨益,展藏品更充分保持了民族特色、风格、传统和精神,将民族深层次、内隐性的文化外显出来,对帮助青少年保持民族文化记忆、塑造其民族性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③。
青少年学生已经成为博物馆最大的观众群体,是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对象。作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博物馆是中小学生文化启蒙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特别是博物馆认真落实关于对青少年实行免费开放的政策,为广大青少年更多走进博物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④。2015年,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为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生开放更多的资源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强调了博物馆为学校教育提供教育资源的必要性⑤。2020年下发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效果。
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特色与优势,就是其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形象性和强烈的现实说服力及现场震撼力,可以让孩子们在与真实物件的接触中体验、参与、互动,从而有所收获。另外,博物馆可以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学习辅助人员,鼓励和激发青少年自发探索、发现,这与有明确教学目标、在规范的班级授课并有严格的分数评价的学校教育有明显不同。博物馆教育是一种审美享受和艺术熏陶,注重体验和探索过程,鼓励青少年完成像呼吸一样自然的学习的极好场所。也正因此,博物馆教育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是充满开拓精神和创新的事业①。
2 我国博物馆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开发特色青少年教育项目
青少年是博物馆最大的观众群体,也是博物馆教育对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目前以青少年为目标观众策划的展览可谓少之又少,如何吸引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引导他们更好地观展,是我国博物馆界需要思考的问题②。博物馆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形式,它内容广泛,实现形式多样,有着比学校教育更复杂的情境背景,关于博物馆教育的相关标准和评估体系亦未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教育的健康发展③。
2.2 构建教育联盟体制
博物馆应着眼社会资源,拓展教育视野,发挥区域协同创新优势,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博物馆应加强与院校,甚至社区、机关、旅行社等相关机构的沟通合作,形成协调机制,建立共享平台,更好地利用区位内的博物资源,创新并完善博物馆教育功能④。还可通过举办教育主题博览会、学术研讨会、培训工作坊等形式,构建博物馆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3 加强公众需求调研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公众对文化的需求和标准都逐步提升。观众来到博物馆不仅是为了获得某种知识,更是为了一种体验,审美、学习、发现,或是娱乐、休闲和社交⑤。博物馆应重视研究公众的兴趣、参观心理、学习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等,了解实际观众、培养潜在观众、发现目标观众或期待观众,以形式多样、新颖独特的教育活动满足公众的不同需要,吸引他们的广泛参与,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的文化生活。博物馆教育一定要符合广大公众的认知水平、审美情趣、知识结构和身心需求,使教育更具专业化、个性化、品质化,使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都能各得其所⑥。
2.4 培养博物馆教育高级人才
更好的博物馆教育需要更加专业的博物人才,我国博物馆从业人员多为博物馆学或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至少有68所高校开设了博物馆学本科专业,但各校课程体系往往根据自身的师资条件而选择偏重文物学或考古学等藏品相关学科内容,而博物馆学学科体系所需的很多内容,如博物馆运营、博物馆管理、博物馆教育及其社会功能、博物馆文化传播等方向设置的课程相对较少⑦。因此,如何根据博物馆教育的实际需求及发展趋势,适当调整博物馆教育方面课程及实践,培养符合需求的、针对性强的专业人才,是关乎博物馆教育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
3 展望
博物馆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之外的独特教育活动,是社会教育系统中的中坚力量,其影响力的充分发挥可以促进教育生态系统多样性空间的组成,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平衡。博物馆要充分发挥与利用自身优势,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扩大教育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人才的培养与培训,甚至逐渐从教育活动向全民终身教育体系转变,提升教育功能的专业化、职业化和稳定性、长效性⑧。博物馆要积极主动地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不断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公众的生活品质,使公众真正体会到“博物馆在心中,博物馆在身边”②。■
【作者简介】刘明骞,男,山东聊城人,博士,中级职称,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博物馆及植物资源利用。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901226)、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G16088、JG16125、JG19126)、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华南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科普展示”项目。
①王晓芬.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影响力分析—以山西博物院“小小讲解员团队”活动为例[D].太原:山西大学,2017.
②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D].上海:复旦大学,2012.
③刘卫华.博物馆在提高青少年素质中的教育力[J].博物馆研究,2017(2):55-58.
④杨伯达.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保加利亚故居博物馆[J].文物参考资料.1956(4):75-76.
⑤A·普施卡连柯,惕冰.博物馆和工艺教育[J].文物参考资料,1957(1):63-65.
①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第二版)[M].北京:首都經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②郑晓晶.博物馆文物的教育价值[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0):148-149.
③刘卫华.博物馆在提高青少年素质中的教育力[J].博物馆研究,2017(2):55-58.
④姜冬青,龚建玲,夏永丽,等.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需求调查报告[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7(2):15-22.
⑤戴高俊.博物馆对中小学生教育的重要性[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4):136-137.
①刘卫华.博物馆在提高青少年素质中的教育力[J].博物馆研究,2017(2):55-58.
②谢晓婷.博物馆展览与青少年教育[J].中国博物馆,2017(4):39-41.
③王晓芬.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影响力分析—以山西博物院“小小讲解员团队”活动为例[D].太原:山西大学,2017.
④宜小诗.博物馆公共教育之“馆校合作”模式研究—以中国美术馆为例[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7.
⑤郑奕.中国博物馆教育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J].中国博物馆,2016(1):99-106.
⑥贺华.浅析当代博物馆教育与公众文化生活[J].中国博物馆,2019(3):100-104.
⑦程二利.浅析民办博物馆专业人才匮乏原因[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20):117-119.
⑧贺华.新时代新生活—关于博物馆教育与当代公众文化生活的认识[J].乾陵文化研究,2019(00):31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