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两大法系的诉讼方法论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boyl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两大法系民事诉讼基本模式,即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与大陆法系职权主义的基本内容,阐述了我国学界关于界定法系间民事诉讼模式的标准的争论,并通过介绍两大法系的标本,论述其民事诉讼模式之分野。
  关键词:当事人主义;职权主义;诉讼模式
  中图分类号:D9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36-01
  一、两大法系之民事诉讼模式的内容
  (一)大陆法系之职权主义。大陆法系国家在庭审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行职权制,也被称为纠问制,是指在诉讼程序中,法官以积极身份出现,主导者整个诉讼过程的进展,对于诉讼的进行和证据的质证,均以法院为中心,法官全权主持诉讼程序和证据的搜集、审查等。
  职权主义,更多地在于强调法官的主体作用,其特征包括:1、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法官居于主导地位,主持着诉讼活动的进程安排,也可以主动收集证据,对于当事人所提交的诉讼主张,法官甚至有权依职权进行变更;2、相反,当事人则处于被动地位,诉讼意志并不自由,其所主张的诉讼对象需要得到法官认可;对于当事人自己收集的证据,必须得到法官的认定才能作为裁决的证据。
  (二)英美法系之当事人主义。与大陆法系职权主义相对应的,便是英美法系的当事人主义。所谓当事人主义,是指:其一,民事诉讼的启动、延续,依赖于当事人的选择,法院或者法官不得依职权进行干预;其二,对于庭审所需要的证据,仅能由当事人双方自行提供,作为法院判断对象的主张只能来源于当事人,法院或者法官不得主动收集证据。
  当事人主义模式下,其特色在于:一是审理案件的“事实”,实际上是在审理诉讼双方在证据上的多寡、强弱,而不在于审理客观实际发生的事实本身,法官依靠当事人双方举证的事实、证据进行案件的审理和认定;二是诉讼的过程不得不依赖于当事人双方,尤其是他们所聘请的律师的辩论技巧。诉讼律师的法律思维、表达能力、经验技巧、诉讼策略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三是在当事人主义模式下,更加强调法官的中立地位,法官只是一名聆听者,根据诉讼双方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所辩论的案情,察言观色,进行案件的审理
  二、学界界定民事诉讼模式之标准的争论
  在我国民诉法学界,对于如何界定两大法系民事诉讼模式,存在着以下两种观点:
  (一)主张以辩论主义为界定标准。主张以辩论主义为界定标准的学者,其理由在于两大法系均实行辩论原则。辩论主义在西方国家的民事诉讼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在辩论主义的指导下,第一,对于能够直接影响法律效果生效与否的必要事实,仅能出现在当事人的辩论中,法官不能以未经当事人辩论的事实进行裁判;第二,判决所依据的案件事实,必须是当事人辩论后,没有争议的事实;第三,仅在当事人辩论过程中所提出的事实,法官才有权作出相关证据调查。
  (二)主张以当事人和法院关系之整体为界定标准。主张以当事人和法院关系之整体为界定标准的学者,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法院的职权明显大于英美法系的法院,前者法院对当事人具有更多的干预权利。在此种界定标准下,英美法系采用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强调当事人的积极性,诉讼活动围绕双方当事人攻击和防御展开;法官消极中立,引导双方当事人进行举证和辩论,聆听双方辩论,查看双方证据,并据此对案件作出裁判。
  三、两大法系民事诉讼模式之分野
  为了更深一步探讨两大法系的民事诉讼模式,笔者拟通过简略分析英美法系的标本——美国,和大陆法系的标本——德国之间的、在证据调查以及程序运行方面的不同点,以达到对不同法系间不同诉讼模式的新的认识。
  (一)证据调查方面。
  1.美国证据调查的当事人主导型。在美国,民事诉讼的审判采用集中审理的原则,对于证据的收集和调查,是被规定在庭审前的证据开示程序中,并由当事人及其律师进行主导,法官原则上不介入。主要表现为:在开庭审理前,当事人有权调查和收集证据,有权庭外取证、要求对方当事人或有关第三人提供相关文书等。当事人从事这些合法的取证活动不必须经过庭审法官的同意,但在当事人之间的庭前活动出现问题时,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对不回应一方当事人合法的取证活动的对方当事人或者相关第三人,采取一定的制裁措施。
  2.德国的证据调查的法官主导型。查阅法条,《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百五十条规定:“(1)调查证据,由受诉法院为之。只在本法有规定时,才能把调查证据委托给受诉法院的成员或委托给其他法院。(2)对于命令进行某一种或另一种调查证据的裁定,不得声明不服。”由此可见,德国的民事诉讼制度采用法官主导型,这表现在:当事人若要将证人证言提交庭审,必须经向法院申请并取得允许;法官必须在公开法庭上亲自询问证人,不可由当事人在庭外对证人进行询问;对于对方当事人或第三人所持有的文书证据,己方当事人须向法院提出文书命令的申请,并由法院进行审查,进而决定是否发出提出文书的命令。
  (二)程序运行方面。
  1.美国民事诉讼程序运行的当事人主导型。在美国的民事庭审活动中,采取交叉询问的方式,由双方当事人或其律师分别对证人、鉴定人进行询问,进而由陪审团作出心证;庭审中法官处于消极地位。。在诉答程序中,其通常的步骤是先由原告一方提出主张,然后被告方当事人提出答辩书进行答辩主张,再由原告针对被告的答辩书予以二次答辩,如此循环往复,并最终确定案件争点;在证据开示程序,由双方互相交换质询书,要求对方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证据材料;事实审理程序,则是指通常的庭审过程中,由当事人或其律师彼此之间的交叉询问。
  2.德国民事诉讼程序运行的法官主导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居于积极地位,是询问问题的主导人,其依职权对双方当事人和证人进行询问,待其询问完毕,可允许任何一方当事人及其律师进行补充询问;第二,在推进诉讼程序进程上,法院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带动着程序的推进。
  参考文献:
  [1]张卫平.《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与英美法系民事诉讼——两种诉讼体制的比较分析(下)》[J].法学理论,1996,(5).
  [2]霍宪丹.《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诉讼制度之比较》[J].黑龙江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1999,(1).
  [3]熊跃敏,郜志奇.《民事诉讼模式的划分标准探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0, (3).
  [4]汤维建.《两大法系民事诉讼制度比较研究——以美、德为中心》[J].诉讼法轮从,1998,(1).
  作者简介:罗嘉佳(1992.12—),女,汉族,广东梅州人,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诉讼法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在《故事的形成》中,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探究了这一人类本质中难于捉摸但又是基础性的一面,追问我们如何利用故事来理解我们的生活。他提出了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方式来审视叙事:理解我们如何讲述我们的故事,发现我们如何利用叙事来创建自我感和诠释他人的生活,认识到文学如何改变了故事是什么的观念,以及法律如何教给我们关于叙事的期待。结果是一个精湛的、令人兴奋的合成物——人类学、心理学、文学
期刊
摘要:本文从身份认同角度解析苏丹著名作家塔依布·萨利赫代表作《向北迁徙的季节》,指出小说主人公穆斯塔法·赛义德悲剧命运的根源正是他在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下应对身份认同危机的失败。  关键词:身份认同危机;文化冲突;《向北迁徙的季节》  中图分类号:I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008-02  所谓身份认同主要是指“某一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
期刊
摘要:德国著名小说《朗读者》是依靠小说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和“欲”为主线展开的。从小说的开篇“欲”就存在于小说主人公之间,但是对于小说主人公之间是否存在着“爱”,这种爱是仅仅存在于男女主人公的一方心中,还是存在于两个人心中的讨论一直都存在着。  关键词:爱情;小说;《朗读者》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011-01  前言  在一九九
期刊
摘要:为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低保举报以及咨询等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大连周水子街道社区建设科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不断完善信访工作机制,较好地发挥了低保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平衡器”和“减压阀”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周水子街道社区低保信访工作的现状,之后阐述了构建和谐社区,低保信访工作的创新实践应坚持的原则。  关键词:低保信访;和谐社区;措施  中图分类号:D6
期刊
摘要:英国小说《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和美国小说《红字》中的齐灵窝斯都是公认的恶魔式的复仇者,中国大陆电视剧《回家的诱惑》中的林品如则是由柔至刚的东方式“复仇女神”,但他们的恨源自于对爱的追求。本文通过对这个人物复仇心理的深刻剖析,探寻他们的心路历程和隐藏其中的人性本质,说明了起源于爱的仇恨终究还要回归于爱,而爱的回归始终是人性追寻的方向。  关键词:爱与背叛;复仇;爱的回归  中图分类号:J9
期刊
摘要:性格决定命运。杜甫虽然具备一系列知识分子应具有的优良品德,但其性格的某些方面——狂傲、耿介、软弱和矛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入仕志向的实现,使他终生处在非民非仕的尴尬境地中,处于进入封建统治系统和贴近广大穷苦百姓的矛盾中无法自拔。  关键词:杜甫;悲剧;性格;命运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07-01  古语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
期刊
摘要:前两年随着影视作品《兰陵王》的热播,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又出现在了大众视野,关于兰陵王的史料记载不多,散见于《北齐书》、《北史》、《乐府杂录》、《通典》、《旧唐书》及上世纪马忠理先生等人发现的兰陵王墓碑碑文等,其中兰陵王最脍炙人口的便是《兰陵王入阵曲》。史书上对兰陵王的记载很少,但是民间关于兰陵王的传说却有很多而且广为传播,他的形象深受民众爱戴和赞美,尤其是他为人称道的面具也给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
期刊
摘要:儒家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思想核心表现为仁、义、忠信、孝悌、中庸。其中前四种思想主张均体现了感恩意识。在道德越发沦丧的今天,对儒家文化中的感恩意识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实现儒家文化在新时代的复兴,使得其成为国民日常的行为道德规范。  关键字:儒家文化;感恩意识;道德规范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10-01  
期刊
摘要:宗教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体系中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宗教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方面,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宗教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对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发展要求的适应。本文从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发展及差异下笔,从中国的佛教以及西方的基督教作为切入口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宗教信仰;佛教;基督教  中图分类号:B928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安乐死问题是当今社会人类所面临的一个既现实又复杂棘手的问题。自“安乐死”这一说法出现后,围绕这个新生事物的各种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众多的学术争论主要都是围绕安乐死是否合法以及是否应该专门对其进行立法,使其合法化等问题展开,其中有人称安乐死为“安详的解脱”,也有人称之为“合理的谋杀”。在此,本文针对伦理视角下对安乐死合法化做如下论述。  关键词:伦理视角;安乐死;合法化  中图分类号:D9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