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准备亲吻上帝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p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六十多岁时父母相继去世,70岁时老伴病故。我和弟弟妹妹们说,这就像是卷心菜,外面的那
  一层黄叶剥光了,我这个无论在娘家还是婆家都属“绝对大姐”的人,就成了袒露在最外面的那一层老叶了。
  我说这话是认真的。我的确做好了思想准备,不知哪一天会接到“你该下场了”的通知。因为我明白,我比弟弟妹妹们大了一二十岁,按自然规律,我也是排在前头的。
  记得前些年阅读法国16世纪思想家蒙田的名著《随笔集》时,曾把他说的“要从容不迫地迎接死亡”记在本子上。如今是该把这种“从容不迫”化为自己的行动,照他所说“收拾好行装,随时准备和人生告别”的时候了。
  于是,我开始仔细地打点起自己“上路”前的“行装”。
  首先,我给女儿写下了一份遗嘱,把我的“身后事”做了简单交代。
  我把家里有限的那点财务资料,如存折、国债券、基金卡、房产证等整理一清,妥当存放,还把基金卡和存折账号抄写下来,放在另外的地方,以防万一原件不见,挂失方便。女儿回国探亲,我总要向她们一一说明,还不忘问问她们是否记下了存折密码。我做这些无非是想让我的女儿在妈妈某天离世后,不会一时找不到头绪而多费功夫。
  近些年我频频出游、赴美探亲。每次出远门离家前,我都要把家里的钥匙存放在同楼的一位好朋友家。而且每次临行前都会把家里各个房间,包括厨房、厕所和阳台收拾得干干净净。因为我知道,人在旅途中出现意外、遭遇不幸并非稀罕之事。既然如此,我做好这种“万一”的准备,就可以让我家的大门不至于因我不在而打不开。同时,也要让我的亲人和朋友看到一个我活在世上时原模原样的生活场景。
  我趁着自己记忆力不差的时候,把两个女儿从孩提时照下的照片分别放入相册,并做了背景说明;把四口之家以往历年的留影,经挑选按年月加注解摆放入册;还把女儿出国后寄回来的一封封家书和卡片按时间编号存放。她们的人生还长,我要把这些整理得好好的,算是我这个有文化的妈妈晚年牵挂女儿的一点心意。
  平日里,我不怕说死,不在意碰到和死有关的不吉利的事情或数字。日常起居生活之中,不忌讳谈论我死了如何如何。因为口无禁忌、心无疑虑,所以,死神的阴影好像很少搭理我。
  这些所谓“行装”准备,是我老来领悟天地之苍茫,明白了人活着就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故而有的并不回避“死”的通达。
  我曾两次到被称为“哲学与艺术之乡”的德国旅游。在那里,不止一次见到教堂的墙壁或墓地的石碑上刻着一左一右或一上一下的两个希腊字母:第一个字母A和最后一个字母Ω。它们形象地昭示着:人,有生必有死;宇宙万物,有始必有终。自然和人类都无法逃避开始和结束的轮回。所有的生物都要死去,而个体的死亡正是群体进化的条件。
  生,来自偶然;死,却是必然。这偶然的到来和必然的归去,都是我们自己力所不能及的。《摩耶经》中有一节谈到,人生的旅程就是“步步近死地”。一天一天、一步一步接近死亡,这就是人生的真相。人终有一死,这条自然规律谁也躲不开。不管你乐意不乐意,都毫不客气地让你受纳。也不管你是否准备好,有一天一切都会结束。你收藏的物件都将留给别人;你的财富、名望和权力,都不再重要;你的希望、雄心、计划和未竟之事都将终止。面对死亡,一切将烟消云散。
  尤其令人无奈的是,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就生物界来说,生存是个几率问题,每分钟都可能出现意外。一只动物早上出去觅食,没有把握它今天是否可以平安回到窝中。人的生命也充满了挑战和变数。对于老年人来说,活过一天,就算赢了一天。
  记得我祖母年老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今晚脱下鞋和袜,不知明朝可再穿”。这和《涅槃经》里说的“人命之不息过于山水,今虽存而明日难知”,都是一个意思:死亡是必然的,可死期不明。
  人到晚年,往往对这种期限不明的死有种本能的恐惧。所以我体会“老了,不怕死”,实际就是要面对这个不知何时何地会光顾自己的“明朝”“明日”,就是不怕接受这份来日无多、离死亡越来越近,却又无法给自己“倒计时”的无奈。
其他文献
朋友邀我去江苏丰县参加“有情有义丰县人”的采风活动,我欣然应诺。  到了丰县,我从当地同志提供的二十多个采访线索中,挑出了一个叫谢淑华的退休校长。县里提供的资料写道:“母亲因严重晕车,63岁的谢淑华用起名‘感恩’号的人力房车,拉着90岁的母亲,2013年4月从上海出发,徒步拉着车,直到北京,历时43天,行程1700里。2013年9月,她又拉着母亲从北京出发向南,一直到达海南三亚……”  我走进了谢
前几天在公园里见到非常有意思的一幕,一位老先生,大概七十多岁,从他走路的动作中明显看出他是中风后遗症,可是老先生很顽强,连拐杖都不用,竭力用那不太听使唤的左腿,保持好与右腿的协调合作。老先生在树荫下的小路上坚持不懈地走着,眼神执拗。  与此同时,老先生身后四五十米之外,尾随着一位白发老太太。老太太气质很好,只是她和公园里其他前来锻炼的老人们不一样,她拎着一个折叠小板凳,肩侧挂着水壶,还拎了一个提兜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到自己初老了呢?我仔细想想,似乎是两件事。  一是个人形象。以前总爱披肩、旗袍、高跟鞋,看人时,眼角无意识地上斜、左斜或右斜,被看者可能感觉遭遇了媚眼,实际上完全不是那回事,我并无意去迷倒谁,只是骨子里飞扬的神采,它自己渗出来了。现在呢,喜欢宽衣大袖,麻质或纯棉的,配上运动鞋。目光也成一地白月光,柔和宁静,波澜不惊。  以前关心的是腰围,现在只关心呼吸。胖了瘦了都无所谓,倘若哪
重庆资深媒体人漆园子曾因为先天性鼻甲肥大而患上头痛,这个痼疾,很多年来一直紧紧地尾随着她,纠缠着她,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  2004年左右,漆园子举家迁往城郊某小区,以此避开城市难以忍受的烟尘。稍后,她又辞掉工作,彻底从媒体隐去,这一消失就是好些年。她很少出现在城内,也很少有文字面世,与丈夫、一只杜宾犬、一只黑猫,安然地偏居一隅,写字、作画、练拳、研习中医。  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不堪回首的
94岁高龄的范克君是一位退休职工,人称范老头儿。他开了一家茶馆,15年来“生意兴隆”,其实一直在亏本。茶馆不是门面房,就是在一楼过道摆放了三张方桌子,再安放了几个凳子。来茶馆消遣的都是附近居民,岁数最大的有九十多岁,最小的也有六十多岁。  和谐邻里关系  “我和娃儿因家庭琐事闹矛盾,就是在这里化解的。”常客李其富讲起去年发生的一件事。  当时,李其富和他的儿子因孙子抚养问题发生分歧,一时闹得不可开
爸爸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妈妈似乎总走不出爸爸离世的阴影。尽管她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参加各种保健活动,偶尔约牌友在院子里打打小牌,在院外开垦了一小块碧绿盎然的菜畦……可是,我觉得妈妈仍是不快乐的。有好多个夜晚,妈妈房里的灯都亮着。透过门缝,我悄悄望过去,只见她斜靠在床头,一动不动地凝望着墙上爸爸的遗照。灯光下,妈妈是那样孤单苍老。  我想,妈妈只是不想让我为她担心,所以她用刻意的忙碌,掩饰内心的
在世界文学界,《尤利西斯》被人称为“天书”,素以晦涩难懂闻名。全书除了夹杂着德、法、意、西班牙语以及北欧的多种语言外,还时常使用希腊语和梵文。  1990年8月的一天,译林出版社社长李景端找到文洁若,想请她和丈夫萧乾将《尤利西斯》翻译出来。“当时萧乾不同意,说自己都八十开外了,搬这座大山太不自量力,我却擅自答应下来。”文洁若深情地回忆说。  解放后很长时间,萧乾写作的权利被剥夺,珍藏多年的书简、笔
去年春天,孙子从国外回来,大家庭聚会。  爷爷前些年过世了,七十多岁的奶奶独居。她身体很棒,手脚勤快,只是听力渐渐丧失,儿女给她配了助听器,她不愿用,说戴了会听到很多奇奇怪怪的声响,宁愿清净。  大家庭聚会,奶奶先是不响,后发小孩子脾气,说孙子啥时候回来的?谁都不告诉我……从小我带大他……都没良心……  说得眼泪汪汪。  儿子给她的糕点糖果,说是孙子从国外带回来孝敬奶奶的,她赌气不要,趁人不注意塞
婆婆幼时被父母送给姑母,年少时出嫁,嫁得也不好,接下来是中年守寡,老年失女,如今一身病痛,孤苦伶仃。  婆婆说话很生动,像写作的人一样,喜欢夸张、幽默,时而小刻薄。我喜欢听她唠叨过去,不像小姑子老是打断她、揭发她“瞎讲有啥讲头”。婆婆年轻的时候一手好厨艺,老来退步很大,可是我也吃她做的东西,不像我老公,拔腿就逃。  婆婆性格倔强,万事相信自己。过年过节我接她来家住,才住了三天,我就累得要瘫倒。不光
俗话说:“老要张狂少要稳”。家住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郊区的刘老伯便是“老要张狂”的典型。八十有五的刘老伯名叫刘春霖,从三尺讲台上退休后,身兼数职:老干部大学客座教授、写作班导师、校外辅导员、家庭图书馆馆长、小区治安巡检员、老年志愿者……同时,他报名参加了县里老干部大学的各种学习班,成了书法班、门球班、电脑班、拳术班的优秀学员。  学会使用电脑后,刘老伯很快就成了“网络写手”。前不久,刘老伯的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