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艺术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lei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文斌的近作《陪木子李到平凉》(下文简称《平凉》)不是一篇很好理解的小说。郭文斌有“北方汪曾祺”的美誉。汪曾祺小说大多写得明丽,清淡,富于诗意,郭文斌的不少作品也有同类的风格。但《平凉》不同,作者放弃了一贯的风俗画和诗意描写,放弃了儿童视角,运用起象征和隐喻的方法,意义变得模糊起来。
  这是一个单恋的感伤的故事,背后的意义是什么?这就不得不解读一下几个关键意象或符号。小说的意象有这么一些。“我”,一个名叫北隐的作家;木子李,一个北京来的编辑;石书棋,“我”的同伴;那玉红,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女人;震湖,一九二0年海原大地震留下的湖泊;官堡,防匪用的堡子;土匪,也许还要加上平凉。在这么一串意象中,“我”是意义的营造者和解读者,木子李是外来的他者,石书棋是一个掰谎者,代表着小说中的“看”。“被看”的是那玉红、震湖、官堡和土匪。小说有意将那玉红和其他几个意象重合,在小说临近结束时,将它们完全看作一回事,这不能不引起阅读的注意。小说的结构也告诉我们,那玉红与震湖和官堡的关系太密切了。小说的主线是那玉红,可中间却插入一大段关于震湖和官堡的描写,并且通过“我”发了许多玄妙莫测的感慨。我们有理由从那玉红和震湖、官堡的共性上寻找意义的源头,否则就陷在那玉红、震湖、官堡的迷宫里不知所云。那玉红等都是隐喻,这就看我们如何去“看”了。
  那玉红有什么特点?首先是美。“那是一种霸道的漂亮,或者说漂亮得有些霸道。”用“霸道”来形容女人的美大概要算一个创举,但这却是很多人生活当中的真切感受。第二个特点是神秘。不仅穿着神秘(为什么老穿一身邮电服?又不是邮电职工,为什么要穿邮电服?),出没也很神秘,包括最后的自杀。一个美而神秘的女人,竟然弄得“我”神魂颠倒,寝食难安,到底是为什么?
  震湖是海源大地震留下的杰作,它的特点与那玉红似乎有几分相似。“它们很美,美得妖气,注视着这些水,你会觉得在生活之外有着深不可测的神秘和危险。”这是木子李的感受,同样也应该是“我”和石书棋的感受。妖气而神秘,不是另一个那玉红吗?
  再就是官堡,这个被“我”谎称为“胡宗南军队的营寨”的堡子,据说用于防匪患。这些像浮萍一样漂在山的黄色波浪上面的建筑,似乎也有一种苍凉的美,也很神秘。土匪郭栓子究竟是逃走了,还是投湖自杀了?他为什么能在解放军到来的一个月前,将压寨夫人送回娘家?没有答案。
  那玉红、震湖、官堡,三位一体,作者写道,木子李丈量着官堡,“恍惚间,我觉得他不是在丈量堡子,而是在丈量一个概念,或者一条河流”。那么那玉红和震湖也是一个概念一条河流了。是一个什么概念?神秘和美?为什么是河流?河流不是常作为历史的隐喻吗?如果是,则我们可以窥视到作品的一种意义了。那就是探索人与历史,与美,与命运之间的关系。作品借堡子里的荞麦花发了一通议论:
  我在想,这片荞麦和堡子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它为什么要盛开在堡子里?它是堡子的主人吗?如果是,堡子于它有什么意义?如果不是,它又为什么盛开在堡子里?
  这与小说开头的“思考题”异曲同工。这样的问题小说中还有几处,比如将那玉红的身体与堡子进行比照时,同样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我不知道,这些堡子,和那玉红的身体的山水是什么关系,和她生命的山水又是什么关系,和那个看到这一切的‘看’(意义是‘看’出来的,也因‘看’所迷惑!)又是什么关系。”关系,意义,都是同一意思。万物似乎都有联系,又似乎是偶然的结合,谁破解得了?我发现作者通过这样一串隐喻性意象,走向了形而上思考。那玉红不仅是美与神秘的象征,不仅是命运的象征,对美与神秘的渴望岂非人之本性?则那玉红也可以看作内心深处的原欲。那玉红的意味有一种扩张性,随着读者感悟的不同,她的意义会随时增值。
  小说里一首花儿唱得好。
  
  上去着高山望平川呀
  平川里有一对牡丹
  白牡丹白着照人哩
  红牡丹红着是要破哩
  看上去容易折去时难
  折不到手也是个枉然
  
  牡丹是美的化身吧?可看上去容易折去时难,可望而不可及,传达着一种伤感和幻灭的情绪。小说的结尾,木子李那段意味深长的文字:我们被一条河流阻隔,我们下河试水之深浅,但当我们站在此岸,用青草擦鞋时,“我突然看到,河水以一种少见的从容向远方流去……”我们耽误在临时的“车站”(小说中第二层级的意象之一),“那玉红”却从容前行,感伤里带点无奈!作者的感想该有多复杂啊!
  
  夏元明,男,评论家,现居湖北黄冈。
其他文献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艺术精华,其营养价值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2008年始江苏省在考试说明中首次把《红楼梦》、《三国演义》等10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列入考试范围,即新增加了文学名著阅读这个部分。名著名篇阅读,要求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共计15分,这更凸现了试卷的文学性色彩,也更彰显了文学素养命题意图。在高三复习临考阶段,在熟悉名著内容的的基础上,考生如果能够了解名著阅读试题命 
【摘要】 本文结合笔者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实例,介绍针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探讨不同的转化方法,期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学困生;数学课堂;精彩  教育是一件高尚而且公平的事情. 为此,在我们很多学校中,我们领导或老师都提出了在教育教学中要“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管理方法. 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抓前头”和“推中间”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只要优生能“吃饱”,中等生能“吃好”就行了
在学校犯了错误就得接受不同形式的“惩罚”,有时候老师还会使出“杀手锏”——请家长。怎么办?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九中学的同学们手里有“免死奖牌”,积攒到一定数量可以抵消惩罚。具体规则为:受批评一次,罚1张牌;需要“请家长”,8张牌可以抵消;撒谎一次,罚5张牌;在课堂上说话,同桌的两人每人罚2张牌。  “免死奖牌”可通过正确发言、成绩名次提升、积极参与活动、与同学相处融洽等方式获得。虽然成绩优秀的同学获得
曾于假日携两三好友去书店选书。举目望去,玄幻、言情与穿越小说大行其道,围观者众。我四下探访,终在一底角淘得一本布满尘埃的《在轮下》。拿着滞销的书,我心下怅然。突然,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一道红色的身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个身材修长的红毛衣女孩,嘴角露出甜美的笑容,静静翻阅着《孟子》。看到她,我不禁想起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句子。一瞬间,心情大好。  細细观察,我发现在无人角落处,有人嘴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我坐在电脑旁写稿,室友坐在床上看书,昏暗的房间里放着一首歌,室友突然说,最近常常听这首歌,听到会不由自主地落泪。我的室友是一个十足的女汉子,和她住在一起一年,我从没见她示弱、颓丧过,即便是和家人吵了架,她也只是在熄了灯的房间,蜷缩在被子里,一个人轻轻地抽泣。  让我的室友卸下所有防备,情不自禁掉眼泪的那首歌,是李宗盛的《山丘》。  [1]  想说却还没说的  还很多  攒着是因为
一、问题呈现   《雪》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8日的作品。李何林曾说:“这是一篇写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极美丽的诗,既写景,又抒情,又有所象征或寄托。文字的美和思想感情的美都达到了高度,充满了诗情画意,给读者以难得的美的享受。”(李何林《鲁迅〈野草〉注释》,陕西1975年版,第86~87页)这是对《雪》的十分中肯的评价。   读过不少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听过不少关于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
一个外国留学生问他的中国同学:“为什么‘杯子’的‘杯’是木字旁?难道你们中国的杯子全是木头的?” “你没看见旁边有个‘不’字吗?意思就是不是用木头做的。”    家里的电话    放学后,有个五岁的小女孩因为母亲没有来接她,哭个不停。  “别哭,乖乖!”老师说,“我们现在就打电话给你妈妈,你们家有电话吗?”  那孩子呜咽着说:“有,可是放在家里没有带来!”    最大优点    教师:“在人类
2013年11月25日,笔者有机会参与了由南京市教研室组织的“南京市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专题研讨会”。在会上南京市弘光中学的徐志耀老师、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的闵洪全老师、第三初中孙晓光老师分别做了《光影韵,语文情》《渐露曙光的中小衔接之路》《墨韵书香》的讲座;另外,弘光中学的何欣老师开设了一堂运用iPad进行的《一起踏秋去——寻访钟山秋韵》公开课。下面即是笔者对“用iPad上课”环节的记录与反思。 
杨歌在梦中又回到了那个五光十色的、结构扑朔迷离的隧道。隧道里热得很,使他全身冒汗,仿佛他并不是在一条隧道里行走,而是在一团火焰中行走。在隧道的尽头,他看见了一个白得耀眼的发光物,它使他感到恐惧,但同时又在诱惑着他。这就好像我们每个人在童年时碰见有人在讲鬼故事,虽然心里害怕鬼,但又非常想听鬼故事的感觉一样。杨歌终于接近了那个发光物,并胆战心惊地用手去触摸它,但就在他的手指与发光物相触时,发光物迸射出
最近听了一节省级教学能手展示课,执教课文为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像这样一篇内容浅显的写景散文,执教者没有面面俱到微言大义地机械分析,而是将其作为指导写作的材料组织教学。应该说,这样的教材处理是大胆而合理的。执教者的教学思路也很清晰,他把教学步骤分为三个环节:一、小组交流讨论:作者怎样表达他对济南的热爱?哪些地方写得比较好,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二、小练笔:选取家乡四季中的一处景物(小山、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