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茂土陶,黔北乡村文化名片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qingshu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坨软泥,经过匠人的巧手,变成一件件精美的生活容器、艺术摆件。土陶,吸引了游客,也让花茂美名走出黔北大山。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到花茂土陶制陶传人母先才的陶艺馆考察时,总书记特意叮嘱:一定要把土陶这一手工技艺传承下去。
  5年之后,花茂土陶,由生活用品华丽变身为旅游工艺品,成为当地文旅特色商品,走出大山,走进千家万户。

传承


  花茂土陶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茂村制陶业有着100多年的历史。陶瓷除了工艺,特别讲究土质。不同的土质,出产不同的陶器。与南方土质以红土居多不同,花茂村白泥分布广,土层深厚。白泥颗粒细、密度大、黏性好、耐高温,是制陶的上好原料。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白泥这一“土特产”,也为花茂人打开了一扇生存、发展的窗。从清朝光绪年间,一毛姓工匠来到这里,用白泥烧制陶碗开始,直到20世纪80年代,花茂土陶业兴盛一时,全村超过60%的家庭将其作为副业。
  花茂土陶发展进程中,母先才家四代人,虽然历经艰难,仍坚守不弃,终因制陶技艺独特,产品创新不断,独树一帜,成为远近闻名的制陶世家。到他这儿,已是第四代,成了花茂制陶的代表性人物。
  过去,花茂村贫穷落后,花茂土陶知名度不高,产品销路不畅,甚至有一段时间,这项令花茂人引以为傲的独特技艺,还面临失传。尽管生存不易,但母先才坚持了下来:绝不能让这门传了100多年的技艺,丢在自己手里。那时,村里不少人关了土窑,外出打工去了。母先才却请了几个工人,继续用土窑烧制陶器。
  这样,他坚持做陶近40年,双手布满老茧。
  党的十八大以后,贵州作为贫困程度较深的省份,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也落到了花茂。花茂在脱贫攻坚战中,种植业、养殖业、文旅产业陆续发展起来。
  游客一天天多起来,村里一天天富起来,花茂土陶,也成了村里关注,要予以恢复、发展的一张文化名片。村里希望,游客不仅能在这里看到美景,吃到绿色食品,还能带走花茂土陶工艺品,摆在家里,送给亲友,以土陶为媒,让他们记住花茂,想着花茂,再来花茂。
  作为硕果仅存的花茂土陶技艺传人,母先才迎来了光大土陶技艺的好时机。花茂村,也把土陶作为当地传统手工技艺、文化遗产,作为扶贫产业,予以重点支持。
  2014年,母先才贷款80万元,在村里开了家陶艺馆。当时家人还担心:“这么多钱,啥时候才能还得清啊?”
  他心里却很有底气。土陶作为花茂特有的文化产品,在文旅产业兴旺起来后,一定会大有“钱途”。作为技艺传承人,他也将不负先辈,把这一乡土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发展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遵义市考察,走进了花茂村。
  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自己的陶艺馆,母先才既惊喜又紧张。总书记平易近人,握着他的手,聊起了家常:从做土陶到年收入、家里生活,总书记问得仔细。总书记还在陶艺馆里看完了一件土陶工艺品的制坯过程。离开前,总书记叮嘱村里和母先才:一定要把土陶这门手工技艺传承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花茂土陶,让这个一直埋没在黔北深山的传统制陶技艺,一下子扬名天下。花茂土陶迎来了发展春天!
  花茂土陶,不仅仅是一门制陶技艺、一张文化名片,还是一份带着乡愁的记忆。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地方党委、政府迅速行动,把花茂土陶等作为精准脱贫重点项目和文旅支撑产业重点发展。母先才也依托陶艺馆,搞起陶艺体验吧,并借助农村电商平台,让花茂土陶走向全国。
  “总书记来过后,我店里人气一下子就旺了起来。每天来我们村的游客很多,到我这里参观、买陶器的也很多。不到两年,我的80万贷款,就还完了。”母先才的陶艺馆还成了网红。
  为满足游客体验制陶的需求,母先才购买了50台土陶制作体验机,还新建起两间电窑替换之前的土窑。电窑可以精准控制温度,残次品较少,成本降低,质量也高。
母先才的陶藝馆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图/于海军

  花茂土陶知名度越来越大,这个曾经不知名的小山村,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2019年,花茂土陶被认定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母先才也被认定为花茂土陶技艺传承人。
  花茂土陶,在新时代,成为具有独特文化标识的贵州乡村文化艺术品和花茂村富民兴村的产业之一,那些放弃制陶的人也开始回归,不少年轻人,也开始学习、传承、弘扬花茂制陶工艺。

小康


  过去,制陶艺人做土陶主要是为了谋生,所以,作品大多是蒸锅、酒坛等生活器具,天长日久,简单重复,枯燥无味。
  现在,文化旅游业兴盛,土陶艺人主要做观赏性陶艺作品,用文化产品助力乡村振兴,干的是艺术活儿,吃的是文化饭。这要求艺人不断保持旺盛创作激情,从设计到制作都要不断出新、出彩,才能吸引游客。这对花茂土陶艺人,是一种挑战。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花茂后不久,花茂土陶一条街也建成开业,全村土陶艺人集聚起来,互相竞争又互相学习。游客不仅可以在这里挑选心仪的作品,还可以撸起袖子,亲自下场做一件土陶。
  作为花茂土陶技艺带头人,一些村民也加入母先才的团队一起干。母先才也毫无保留,把技艺传给大家。
  母先才的陶艺馆里,摆放着他和学员们联合创作的土陶制品。为把花茂土陶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他希望更多年轻人来学习。
  手把白泥,母先才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建一个花茂土陶展览馆,用现代化技术向游客演示土陶制作全过程,如古法拉坯、烧窑等,他不希望因为现代技术的广泛运用,让传统手法技艺丢了。
  花茂土陶已经火了,当地另一个技艺—古法造纸,也被唤醒,并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参与。制陶、造纸,一批古法工艺在花茂传承下来,生生不息,让花茂村有了厚重的历史感、浓郁的文化味,游客远来,可以望得见青山,寻得到乡愁。
  拥有5000多村民的花茂村,曾经是贫困落后的“荒茅田”,为了生计,最贫穷的日子,全村有3000多人外出务工,空心化严重。2013年以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花茂村面貌逐步改变。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花茂村5年之后,花茂村实现产业兴旺、环境宜居,一年四季,游人如织,村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也奔向小康。乡村艺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产品,让乡村文化在全面振兴花茂中发挥更大作用。
  (实习生曹辰对本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历史图示教学,是一种以图示、图形、图像或表格为主要方式,揭示历史事物现象或本质的特征,激发学生思维,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加快教学进程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用形象化的图形、图象或表格的形式讲授历史基本概念,揭示历史事物之间内在逻辑联系。历史图示教学是着眼整体、强调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总体图示或表格,反映历史现象之间的纵横联系和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然后逐层深入,多角度剖析历史,使学生获
几千年以来,中国的居住传统就是邻里之间互通有无、守望相助。但是进入当代以后,因社会变迁和建筑设计法规双重夹击之下,这种传统正在城市的居住区里渐渐消失,邻里之间的交往日渐衰落,住宅的公共部分完全沦为交通走道。  建筑大师梁思成曾经提出:建筑艺术形态的表现形式,“中而新”是上品,“西而新”为次,“中而古”再次,“西而古”是下品之下,不可取。  晚清以降,一代代建筑师为了在不割断中国传统文脉、民族基因、
在古罗马帝国时代,罗马城是基督教会中心。公元8世纪中叶,罗马城及其周围区域通过丕平献土成为罗马教廷的教会领地,并逐步发展为教皇国。罗马教皇由此成为天主教教会领袖和教皇国世俗君主,导致意大利长期分裂和民族国家迟滞发展,阻碍了意大利统一。  1870年,意大利收复罗马后完成统一。但如何处理教皇的世俗权力以及教廷与意大利国家的关系,成为意大利的棘手问题。教会的普世性和民族国家的排他性难以协调共存。作为宗
一大早,浙江省诸暨市大唐街道上下文村村民沈满英,吃过早饭收拾完,准时到蓝美科技育苗示范基地开始一天的种苗工作。  种苗,就是用镊子把一根根蓝莓幼苗种在一盘盘有机土壤里培植发育。按盘数算下来,沈满英每天的收入在170元左右。  “在村里上班,賺钱顾家两不愁,关键是比在外边打工赚得还多。”  眼下,在上下文村,在家门口吃上“蓝莓饭”的村民比比皆是。一颗小蓝莓,不仅让村子越来越美,也让村民收入越来越多。
近年来,新疆巴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创建特色农林产品优势区域,先后建成优质棉生产基地、工业辣椒基地、加工番茄种植基地,以及库尔勒香梨、轮台白杏、若羌且末红枣、焉耆盆地酿酒葡萄等特色农林产品产业带。库尔勒市、轮台县、若羌县分别荣获“中国香梨之乡”“中国轮台白杏之乡”和“中国红枣之乡”之美誉
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写字画画;农忙备耕务农,农闲泼墨挥毫,这是安徽萧县刘套镇很多村民的生活常态。  阳春三月,桃花争艳,又到刘套镇一年一度的桃花笔会时。一大批外来书画家与本镇村民雅集于此,赏花观景,泼墨成画,下笔成书,让这座黄河故道边上的小镇一时文景粲然。  因书画兴盛,2019年,刘套镇被文旅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里还是齐白石弟子、国画大师萧龙士的家乡,出过刘惠民、郑正等著名书画家。  “
2020年的冬天特别冷,但安康市白河县信访干部的心却特别暖,因为县里出了名的老上访“小红帽”主动到信访部门表示:“我从今以后再也不上访了。”  那么,“小红帽”是何许人也,他又是怎样以“访”出名的,各级政府又是如何化解他心中的坚冰的?他戴着小红帽上访7年  “小红帽”名叫宫有志(化名),是安康市白河县人。从2013年起,他连续上访7年。因日常出行总背一个双肩包戴一顶红帽,天长日久,小镇上的人忘了他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条战线迅速行动,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中,千千万万基层党员走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57岁的章佳斌是一名有着37年党龄的老党员,2004年从部队转业到安徽省合肥市财政局。  2月12日,接到合肥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关于选派党员干部职工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后,章佳斌第一时间报名。由于担心自己年龄大,组织
历史事件、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定的时空范围,在其发展长河中自会留下它特殊的印记。理解历史事件、现象产生与发展的逻辑,阐释其历史地位,揭示其发展规律,一般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维过程,其中首要任务,应当关注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设身处地认识分析当时的人和事。  鴉片战争作为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概念,自然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鸦片战争对于学生来说,从初中到高中,可以说太过熟悉了,也正是这种层累化的熟
他是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的获得者;他所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在脱贫攻坚的几年间,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创造了脱贫攻坚和县域经济齐头并进、高质量发展的奇迹。  他,就是这一系列扶贫创新的主要引领者、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县长杨曙光。扶贫创新激活县域一盘棋  内乡县地处伏牛山腹地,是当地有名的经济“洼地”、国家秦巴山片区重点贫困县。  2014年4月,杨曙光就任内乡县县长。当时,全县贫困村有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