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时下中国地产界感到不舒服的,或许是孙宏斌将地产界中的一些潜规则明确地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并不介意公之于众。例如,顺驰“现金—现金”模式公然将“推迟支付土地出让金”等款项以及“争取最快开盘回笼资金”作为企业策略。
虽然孙宏斌坚持认为,他的一切做法在西方主流理论看来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对于中国的地产界而言,孙宏斌无疑是个“异类”。
顺驰的局外人?
虽然外界尤其是地产界总是喜欢用“偏执、强势、异类”等词汇来描述孙宏斌,但是孙宏斌觉得自己其实是一个很感性、优柔寡断的人,是一个“做了错事会哭的人”。孙宏斌身边的人则提到,孙宏斌到商场去买几百块钱衣服的时候,总是要转上半天,有时候还是两手空空而归,远不如顺驰管理层数亿元拿地时表现出来的那般坚决和镇定。
2005年1月刚刚卸任顺驰中国董事局主席的张桂宗认为是以他为首的管理层适时推动顺驰制定了全国化战略以及相应的资源整合。在张桂宗的眼中,“老孙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一直在往后退。” 孙宏斌扮演得更多的是一个“导师、教练和啦啦队长”。
“他在思考,站在决策层之外思考。这些年,我们这种机制、管理模式和文化,让顺驰有了根本的发展,这是顺驰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张桂宗如此评价孙宏斌对于顺驰的作用,“他个性上的优点和缺点已不能从根本上影响他的企业,惟一能够影响的是他的战略判断和对文化的推动。”
当孙宏斌意识到自己对于顺驰的价值开始减弱,于是选择放手让管理层去做。孙宏斌表示,辞去顺驰中国执行董事的职务早在一年前就有打算,并不完全是因为上市的原因。他认为顺驰的领导团队已经比较成熟,通过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将会更加完善,作为大股东他完全可以放心了。
《顺驰》主编常城则认为,孙宏斌刻意在自己和顺驰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将有助于其更加客观地观察和判断顺驰的发展方向。孙宏斌自己也承认他会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地与管理团队沟通,“他们认为对的就听,认为不对的就不听,因为他们自己必须对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负责。”孙宏斌表示并不希望汪浩们对他的话照听、照做,“如果业绩不好的话,我可以换董事长、总裁。”
在孙宏斌看来,一个企业的创始人未必就是一个出色的企业家:创始人或者大股东很有可能由于某种机缘创建了企业,但当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从企业内部或者外部寻求合适的人来掌舵就成了这些企业首先要面对的课题。
由于孙宏斌持有顺驰中国的绝大部分股权,因此即使退出管理层,他也不用担心自己会被架空。孙面临的问题不在于自己的权力不够,而在于如何“避免使自己的瓶颈成为企业的瓶颈”。
外界则普遍认为孙宏斌选择在顺驰中国上市前不再担任顺驰中国的任何管理职务,和其曾经入狱的历史有关。顺驰方面似乎也隐约认可了这一看法,“为了更好的推进上市工作,我们就明确了孙宏斌不在董事会担任任何职务。”
事实上,和顺驰管理团队比起来,孙的表现倒像一个局外人。“我们不是一个人在判断,是大家在判断。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所有人都能发表意见的文化。”孙为自己辩护。
颠覆者的真相
让时下中国地产界感到不舒服的,或许是顺驰将地产界中的一些潜规则明确地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并不介意公之于众。例如,顺驰“现金-现金”模式公然将“推迟支付土地出让金”等款项以及“争取最快开盘回笼资金”作为企业策略。
但是孙宏斌也有自己的算盘。“我们更加关注如何把顺驰打造成一个好企业,更加关注企业的基本问题。”孙宏斌坚定地认为,做一个好企业就是要彻底解决企业的基本问题:文化、战略制定、战略执行。“想明白这一点很难,做到这一点更难。”
因此2002年前的8年,顺驰把90%以上的努力都放到了如何把顺驰做成一个好企业上面。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欠账较多的天津也为前几年顺驰在天津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顺驰明显赢得了天津市政府的支持。“这中间也有一些人来找我们合作,讲他们在哪里有关系,有资源,但是我们都没有去。”孙宏斌似乎在回应市场上的一些猜测。
“快速增长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一直就存在着很厚重的地缘关系壁垒。如何突破厚重的地缘关系圈地,是顺驰必须跨越的坎!”孙宏斌说。
一次在跟苏州市市长交流时,孙宏斌一不小心露出了“心机”:同样的形势,大家的判断不同,我们就有机会了。大家判断都一样的话,就要看谁有钱,那时我们可能就退出了,因为我们没那么多钱。天津市工商局的外资公司基本情况(户卡)显示,顺驰中国在国内的业务主体—天津顺驰地产有限公司(前身为天津顺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再之前为中科联想)成立于2003年5月12日,注册资本1.56亿元,投资总额为2.46亿元。
务实的理想主义者能够走多远?
实现百亿目标,不过是孙宏斌“三年前就计划好”的事情。顺驰内部最近提出的目标是要率先成为中国的千亿级企业。在中国的竞争性领域,联想去年的销售额300多亿元,海尔也还只有800多亿元。
中国和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巨大差异或许是孙宏斌敢于提出这种目标的重要原因。“在美国,你就看不到类似顺驰置业这么大规模的房地产连锁企业。”孙宏斌说,在美国,房地产的重要原材料—土地是私有的,也就是说房地产的原材料市场是分割的。另一方面,尽管中国政府是国有土地的惟一供给者,但是由于国有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出台和实施,全国化的土地市场正在形成。同时由于土地收益并不是政府在出让土地时考虑的惟一因素,因此在必要的时候政府还会通过采用限价招投标的方式来抑制土地价格上涨的幅度(顺驰最近在上海获得的一块土地就受益于此),这就使得中国房地产企业自由发展的空间要远远大于美国同行们。
“中国和美国土地供应方式上的差异使得5%的市场占有率不会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天花板。”孙宏斌表示,被一些国内房地产企业奉为标杆的美国 Pulte Homes,从市场占有率以及盈利水平等方面来看并不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因此也就不在他的视野范围之内,更不可能成为顺驰的参照系或者目标企业。
虽然孙宏斌坚持认为,他的一切做法在西方主流理论看来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对于中国的地产界而言,孙宏斌无疑是个“异类”。
顺驰的局外人?
虽然外界尤其是地产界总是喜欢用“偏执、强势、异类”等词汇来描述孙宏斌,但是孙宏斌觉得自己其实是一个很感性、优柔寡断的人,是一个“做了错事会哭的人”。孙宏斌身边的人则提到,孙宏斌到商场去买几百块钱衣服的时候,总是要转上半天,有时候还是两手空空而归,远不如顺驰管理层数亿元拿地时表现出来的那般坚决和镇定。
2005年1月刚刚卸任顺驰中国董事局主席的张桂宗认为是以他为首的管理层适时推动顺驰制定了全国化战略以及相应的资源整合。在张桂宗的眼中,“老孙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一直在往后退。” 孙宏斌扮演得更多的是一个“导师、教练和啦啦队长”。
“他在思考,站在决策层之外思考。这些年,我们这种机制、管理模式和文化,让顺驰有了根本的发展,这是顺驰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张桂宗如此评价孙宏斌对于顺驰的作用,“他个性上的优点和缺点已不能从根本上影响他的企业,惟一能够影响的是他的战略判断和对文化的推动。”
当孙宏斌意识到自己对于顺驰的价值开始减弱,于是选择放手让管理层去做。孙宏斌表示,辞去顺驰中国执行董事的职务早在一年前就有打算,并不完全是因为上市的原因。他认为顺驰的领导团队已经比较成熟,通过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将会更加完善,作为大股东他完全可以放心了。
《顺驰》主编常城则认为,孙宏斌刻意在自己和顺驰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将有助于其更加客观地观察和判断顺驰的发展方向。孙宏斌自己也承认他会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地与管理团队沟通,“他们认为对的就听,认为不对的就不听,因为他们自己必须对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负责。”孙宏斌表示并不希望汪浩们对他的话照听、照做,“如果业绩不好的话,我可以换董事长、总裁。”
在孙宏斌看来,一个企业的创始人未必就是一个出色的企业家:创始人或者大股东很有可能由于某种机缘创建了企业,但当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从企业内部或者外部寻求合适的人来掌舵就成了这些企业首先要面对的课题。
由于孙宏斌持有顺驰中国的绝大部分股权,因此即使退出管理层,他也不用担心自己会被架空。孙面临的问题不在于自己的权力不够,而在于如何“避免使自己的瓶颈成为企业的瓶颈”。
外界则普遍认为孙宏斌选择在顺驰中国上市前不再担任顺驰中国的任何管理职务,和其曾经入狱的历史有关。顺驰方面似乎也隐约认可了这一看法,“为了更好的推进上市工作,我们就明确了孙宏斌不在董事会担任任何职务。”
事实上,和顺驰管理团队比起来,孙的表现倒像一个局外人。“我们不是一个人在判断,是大家在判断。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所有人都能发表意见的文化。”孙为自己辩护。
颠覆者的真相
让时下中国地产界感到不舒服的,或许是顺驰将地产界中的一些潜规则明确地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并不介意公之于众。例如,顺驰“现金-现金”模式公然将“推迟支付土地出让金”等款项以及“争取最快开盘回笼资金”作为企业策略。
但是孙宏斌也有自己的算盘。“我们更加关注如何把顺驰打造成一个好企业,更加关注企业的基本问题。”孙宏斌坚定地认为,做一个好企业就是要彻底解决企业的基本问题:文化、战略制定、战略执行。“想明白这一点很难,做到这一点更难。”
因此2002年前的8年,顺驰把90%以上的努力都放到了如何把顺驰做成一个好企业上面。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欠账较多的天津也为前几年顺驰在天津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顺驰明显赢得了天津市政府的支持。“这中间也有一些人来找我们合作,讲他们在哪里有关系,有资源,但是我们都没有去。”孙宏斌似乎在回应市场上的一些猜测。
“快速增长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一直就存在着很厚重的地缘关系壁垒。如何突破厚重的地缘关系圈地,是顺驰必须跨越的坎!”孙宏斌说。
一次在跟苏州市市长交流时,孙宏斌一不小心露出了“心机”:同样的形势,大家的判断不同,我们就有机会了。大家判断都一样的话,就要看谁有钱,那时我们可能就退出了,因为我们没那么多钱。天津市工商局的外资公司基本情况(户卡)显示,顺驰中国在国内的业务主体—天津顺驰地产有限公司(前身为天津顺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再之前为中科联想)成立于2003年5月12日,注册资本1.56亿元,投资总额为2.46亿元。
务实的理想主义者能够走多远?
实现百亿目标,不过是孙宏斌“三年前就计划好”的事情。顺驰内部最近提出的目标是要率先成为中国的千亿级企业。在中国的竞争性领域,联想去年的销售额300多亿元,海尔也还只有800多亿元。
中国和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巨大差异或许是孙宏斌敢于提出这种目标的重要原因。“在美国,你就看不到类似顺驰置业这么大规模的房地产连锁企业。”孙宏斌说,在美国,房地产的重要原材料—土地是私有的,也就是说房地产的原材料市场是分割的。另一方面,尽管中国政府是国有土地的惟一供给者,但是由于国有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出台和实施,全国化的土地市场正在形成。同时由于土地收益并不是政府在出让土地时考虑的惟一因素,因此在必要的时候政府还会通过采用限价招投标的方式来抑制土地价格上涨的幅度(顺驰最近在上海获得的一块土地就受益于此),这就使得中国房地产企业自由发展的空间要远远大于美国同行们。
“中国和美国土地供应方式上的差异使得5%的市场占有率不会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天花板。”孙宏斌表示,被一些国内房地产企业奉为标杆的美国 Pulte Homes,从市场占有率以及盈利水平等方面来看并不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因此也就不在他的视野范围之内,更不可能成为顺驰的参照系或者目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