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精神

来源 :国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lalal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在这座历史舞台上演过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而言,一切都是瞬间
  
  旧时代北京城的风俗民情,在令人的回眸中仿若笼罩着浓重的烟云。难怪林语堂异乡追怀北平生涯而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要以《京华烟云》命名。
  北京的名人故居多。首先是故宫,其次属形形色色的王府,雍容华贵的程度确实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南池子有睿忠亲王府,正义路有肃亲王府,什刹后海有醇亲王府(其西花园后来是宋庆龄故居)……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我在宽街的板厂胡同住过,某日黄昏散步,路过胡同深处一座破落的四合院,发现苔痕斑驳的灰墙上,镶嵌一块文物局立的牌子,走近一瞧,居然是僧格林沁王爷的旧宅,巧的是当时我恰恰在读这位骁勇善战的蒙古王爷的传记。当年这里肯定门庭若市、贵宾如织,而今蛛网密布,门可罗雀,随便在街上问一个年轻倒爷,十有八九不知道僧王是谁。
  这对于我有时也难免。某次应邀赴虎坊桥一家叫晋阳饭庄的老店聚餐,酒过三巡,多亏东道主介绍,我才知道这幢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楼即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乾隆年问他在此地写过著名的《阅微草堂笔记》。再饮酒时,觉得滋味似乎醇厚了许多。这杯酒的源头可上溯到清朝,且有文化味。
  香山脚下有个古朴的农家院落,被认定为曹雪芹故居。我买了门票进去参观,带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听凭导游讲解得天花乱坠:石碾、枣树、墙上模糊的字迹、一盏生锈的油灯,都是有来历的。曹雪芹在这里呕心沥血给中国文学留下了一部残局,而我伫立在《红楼梦》诞生的地方,也算是沾了古人的光。以后再读红楼,我脑海里总浮现着那堵断墙,墙头没心没肺地疯长的荒草……
  八道湾的鲁迅故居,有半个院落,是周作人的苦雨斋——著文时屡屡以苦雨斋主自命。与贵族政客、将军巨商们的府第相比,我对文豪的故居更感兴趣。毕竟,他们给后人留下了一部部百读不厌的名著,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本身也算他们灵魂的故居。
  梅兰芳故居在北京有多处。从出生之地的李铁拐斜街、百顺胡同、鞭子巷三条、芦草园,到无量大人胡同、护国寺街、西旧帘子胡同,其中无量大人胡同的宅第最有名,瑞典皇太子以及印度诗人泰戈尔等都来此做过客。那个年代,一批又一批国外慕名者,都把“游故宫、登长城,到梅兰芳家做客”列为活动日程向外交部提出。至于芦草园的房子,是把两所四合院打通内墙合并起来的,梅兰芳经常邀齐白石、徐悲鸿等来这养有牵牛花的院落吟诗作画。
  在北京生活过的历代名人太多了,大小名人故居也多得无法一一列出。大多数故居并未专门辟作参观场所,而改作单位办公地点,或由平民居住,譬如张自忠的欧阳予倩故居。由多家市民合住,门洞里停有自行车,走廊堆有蜂窝煤,窗台上晾晒储存过冬的大白菜,如果不看临街墙上所立的字牌,怎能想到原先的主人是谁?
  有个朋友住在史家胡同的赛金花故居里。我去做客时跟他开玩笑:“小心。做梦时别沾上那浓得化不开的脂粉气
  ”他诙谐一笑:“我在这儿住了几年,越来越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了。”
  张中行在《画梦集》中屡屡述及豪华的历史旧迹:“限于人而有文名的,其故居,只是宣南,就可以找到几十处吧?人而有艳名的就更容易引起思古之幽情,如铁狮子胡同有明末田畹府,从门前过,我们就禁不住想到陈圆圆。想到陈圆圆,又会辗转想到吴三桂、李自成乃至清兵入关,想到“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警句。更主要的是想到历史,历史居然是这样演绎的。
  中南海有毛主席故居,我进去参观过。极平常的院落,一代伟人在这里影响过中国的当代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桌上、架上、半张床板上堆满了书籍,这更像文豪的書房。写字台上一本翻开的书用镇纸压着,可能正读到一半……
  旧迹尚存,往事如烟。在这座3000年历史的城市,冠盖满京华,我们也只能以凭吊的心情,抽蚕剥茧地借助岁月之手梳理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的如烟往事。我们触及到的永远是它历经岁月冲刷的部分,更多的已消散为纸张、传说、记忆之外的烟云。作为城市,北京是不朽的;但对于在这座历史舞台上上演过的悲欢离舍、阴晴圆缺而言,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是过客,无论什么声名显赫的人物,轰轰烈烈的事件。
  所以,写过《京华烟云》的林语堂要说:“巴黎和北京被公认为世界上两个最美的城市。几乎所有到过北京的人都会渐渐喜欢上它。它难以抵御的魅力恰如其难以理解和描绘的奥秘……所有古老的城市都是经历若干世纪成长演变的产物。它们饱经战争的创伤,蕴舍历史的积淀痕迹,它们是人们梦想的见证……一个城市绝不是某个人的创造。多少代人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创造成就给这个城市留下宝贵遗产,并把自己的性格融入整个城市。朝代兴替,江山易主,可北京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如故……城市永在,而他们的人生岁月转瞬即逝。可见任何城市都要比一时主宰它的人伟大。”
  他把这段文字命名为“老北京的精神”。的确,精神比物质更能达到不朽的境界。
其他文献
包括三大钢企在内的诸多中国企业踏上海外寻矿之路,我国正在建设的海外铁矿石权益矿已相当于目前进口量的30%。三五年后,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的不利地位当会有所好转。    必和必拓等三大跨国矿商开始调低四季度铁矿石价格的时候,山西新临钢联的邱子明感觉自己看到了隐约的曙光:原料降价有助于企业打一个翻身仗。但曙光转瞬即逝——大批贸易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反而不断提高到港矿石报价。  对于“阴魂不散”的矿石压力
期刊
2010年《财富》全球500强榜单的出炉,再一次彰显了中国国有企业的整体实力。未来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国有企业还需要多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辞不足,不足以成文。”脑袋里没有足够的词汇是写不成文章的。同理,企业没有足够大的营业额,很难实现持续发展,更不会受到《财富》500强榜单的“青睐”。  2010年的《财富》全球500强新鲜出炉了。中国企业又有了新的进展,去年
期刊
产业集中度比较高的行业,可以将科研院所并入产业集团;对于产业集中度不高的行业,将科研院所整合进大央企的方式可能就不合适    留给央企重组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按照国资委的计划,到年底要实现央企重组整合至100家,如今时间已经过半,不管是“恋爱”已久,还是“待字闺中”,有25家企业要在剩下4个月时问内完成“闪婚”  这其中,科技型央企是最核心的一块。从重组数量上看,这类央企数量多,包括武汉邮电科学研究
期刊
国投公司通过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一套体现投资特色的理念,并通过一系列实践探索解决了一系列投资业发展的共性问题    伴随着中国投资体制改革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投资业行业集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国投公司),国投公司作为这个行业集群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一套体现投资特色、促进行业发展的阶段性持股的经营、开创了投资控股公司的企业模式理
期刊
中国石化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十年历程,也是一个中国国企在压力下进取、风雨中成熟、危机中成长的特殊路径。    回首这十年(2000 2010),中国石化的命運几乎与中国经济划成同一曲线。新世纪以来,中国以连续保持8%以上的年增长速度,赢得世界的敬佩与赞赏,也成就了中国石化的跨越式发展。  在这段历史进程中,中国石化经历了中国入世、高油价时代、全球金融危机等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依然坚守资本市场
期刊
三位央企董秘眼中的投资者关系  秉持更透明、开放、公平的市场化精神,央企的投資者关系管理者正参与到中国的资本市场中,力图建设科学、严谨、公开的投资者关系管理体制    “投资者是客户,是老师。是朋友,这三者没有明显的界限。”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董秘于腾群在年初20lO年度投资者关系论坛及“投资者关系全球排名”亚太区颁奖典礼上阐述了自己对董秘与投资者关系的理解。当晚他在各种奖项中连中四元,第四次上台
期刊
影响企业并购重组成功与否的关键制约因素有三点,即战略体系不清晰,资本运作能力差,不重视也不会做文化整合    很多企业并购重组的初衷都非常好,市场也很看好,但成效非常差,为什么?这就需要从内在机理上研究并购重组。探究并购重组的内在机理,首先要明确并购重组的性质和目的。要弄明白并购重组究竟是物理性质的重组还是化学性质的重组?  物理性质的重组不过是把原来的几个企业变成现在的一个企业,企业问无非是简单
期刊
减产,几乎成为这个盛夏钢铁行业最为醒目的标签。而第三季度将让国内钢企步入最困难的时期    钢铁也蒸发    减产,几乎成为这个盛夏钢铁行业最为醒目的标签。  对门理发店音箱中飘荡出任贤齐的《伤心太平洋》,怨艾的歌词很快爬上了正在大倒苦水的刘洪涛的脸:“往年夏天,是我饭店生意最好的时候,因为天热,附近钢厂的工人都喜欢在我这儿吃凉菜、喝啤酒,吹空调,热闹得不得了。我们两口子总忙得手脚不停。”  然而
期刊
全球经济逐步走出危机的2010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热度依然不减。    并购是企业外部成长战略中的重要方式,也是企业成长最快捷的方式。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曾说过:“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积累成长起来的。”  金融危机既带来冲击,也带来机遇。中国受危机冲击较小,更兼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和活跃的资本冲动,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对
期刊
要从“需求”入手,改变职场文化中的“唯学历论”,让假文凭成为无用的废纸    北京城里的一份旧报刊上曾记载了这么一件有趣的事:1917年夏天,张勋带领辫子军拥戴末代皇帝溥仪登基,前后仅11天时间。但就在这几天里,北京城里假辫子买卖骤然兴盛起来,假辫子价格暴涨了几倍,甚至出现有钱也买不到的怪现象,  说怪其实也不怪,正做着复辟千秋大梦的宣统小朝廷需要大量的“忠臣良将”,他们看待忠良之士的标志之一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