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及政策研究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ading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杭州市大学生、高校和政府为主要研究主体,利用实地采访和网络调查、国内外的对比等方法针对高校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以及高校和政府推广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后,发现在杭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虽然有所欠缺,但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较为强烈,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高校在满足学生传统文化学习上的不足和政府具体政策的不完善。
  [关键词]在杭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对策
  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而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承担者。然而,国内各级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所以针对高校传统教育的研究亟待深入挖掘,来为服务大学生、响应政策等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重点研究在杭高校在“政府政策”和“高校措施”等关键因素影响下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和深化。
  项目组成员在研究期间向杭州各大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并采访学校和政府相关人士。以下是基于问卷和访谈的统计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及举措
  台湾政府于1996年起即由台湾教育部门废除大学共同必修科目,让各大学通识课程的规划更自主与宽广。其高校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融传统文化教育于专业知识教学之中的理念,给予有益启示。如台湾高校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加强“通识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设置,如中华技术学院就把通识教育课程设为十学分,其中核心课为“中华人文”二学分,另外一般课程八学分,分为四个领域:文学艺术、生活健康、本土与国际、科技趋势。[1]这里可见其十分注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与运用的培养。
  还有其他国家的一些相关举措也可以看到政策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保护,如日本:经过多年的争议,《教育基本法》最终得到全面修订,于2006年颁布。《教育基本法》在教育目标中增加了一条新内容:“基于我国的传统与文化,培养生存于国际社会中的日本人”,第一次用法律形式保障日本的传统与文化在教育中的位置。[2]如韩国:传统文化大学是从2000年开始招生的、以文化传统教育为特色的国立大学。大学章程明确指出:“韩国传统文化大学……用专业、系统的方法培养传统文化专门人才,使学生具有保护、管理、应用传统文物的能力,即兼备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来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韩国的传统文化。”[3]
  二、在杭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氛围浓郁。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要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着力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全国25个省区市共500册省级版中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已研发完毕,年内问世。教材制定了不同年级应掌握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深度。如小学低年级段以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等为主;高年级段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初中阶段则学习《孙子兵法》《古文观止》等经典,让孩子们能够接触到诸子百家的典籍和思想;高中阶段则进行传统文化通识教育。[4]然而针对大学生群体却并没有更进一步确切教材制定等相应对策出台。而杭州作为核心城市,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实施却也同样十分不足,现状令人堪忧。
  三、面向在杭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地调研
  (一)在杭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问题较为严重
  1、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匮乏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但是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当匮乏,民族的自豪感也有所衰减。根据课题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我国古代思想家的了解甚少,他们不太了解孟子(52.2%)、荀子(69.2%)、墨子(68.6%)、王充(78.1%)、董仲舒(71.6%)、朱熹(70.3%)、王阳明(95.9%)、黄宗羲(71.4%)、魏源(61.9%);对古典著作的阅读也很少,有94.2%的大学生未看过《说文解字》,78.2%的大学生未看过《孙子兵法》;未读过老子的《道德经》的达88.7%,未读过《资治通鉴》的占72.4%,未读过《史记》的占58.9%,就连《三字经》未读过的也达70.4%。而且在与大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即使表示自己了解某些古人和古典著作的,细究起来,也有不少水分在其中。由此可见,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严重欠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当受到重视。
  2、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主要是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古典的文学书籍,75.4%的大学生“偶尔翻阅”,16.4%的学生“敬而远之”,5.8%的同学表示“深恶痛绝”,只有0.4%的同学“爱不释手”。文化的传承需要物质的载体,而经典书籍是传承文化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调查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传统文化遭遇如此尴尬,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如此薄弱,需要深刻思考。
  (二)在杭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体制不完善现象突出
  1、师资力量薄弱
  传统文化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而目前在高校从事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师,一是数量偏少,二是大部分素质偏低。许多高校中青年教师成了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课的主力军,但其中很多都是刚毕业的研究生。其中很少有人通读过十三经、二十四史等,能把先秦诸子的书读完的也是凤毛麟角,他们同样也缺乏传统文化教育。所谓身教重于言传,教师起到了关键作用。
  2、课程設置不合理
  大部分在杭高校的传统文化课形式比较单一,学校大都把它列为选修课程。有些院校的传统文化课更是随意开设,教师随意讲述所知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且由于是选修性质加上课程学时较少,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项目组成员深入调查了浙江科技学院的传统文化课程设置情况,除去语言学院(汉语言文学)因为专业原因大量学习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外,其他专业几乎没有相关必修课程。查阅该校2012年校公共选修课目录发现,在总共120门课程中仅有《中国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两门由语言学院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戏曲鉴赏》、《书法鉴赏》两门由艺术学院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在全部课程中所占比重不足3.5%。   3、传统的教学方式滞后
  现在传统文化课大都是因人设课,这就造成教师对所讲内容的随意性,基本上都是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既影响教学效果,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方式急需进一步规范和改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种种的调查结果恰恰说明高校在进行相关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流于开设形式而疏于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三)大学生传统文化观的主流是理性积极的
  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杭州大学生传统文化观的主流是却理性的、积极的,主要表现在:首先,在看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上,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基本肯定态度(82.3%),肯定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97.2%),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57.7%),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两者各有优势和不足,可以互补、互融(82.6%)。其次,在看待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上,大多数大学生也是持肯定态度的,他们不仅肯定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之一(79.1%),肯定学校教育是自己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47.9%),而且呼吁高校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75.9%)。其三,大多数大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不足(64.3%)。而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上,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大学生都肯定继承與创新的重要性(98.9%)。与此同时,尽管因为时间精力等问题限制了大学生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但超过70%的大学生表示对传统经典感兴趣并十分希望学校能够设置更多的课程,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培养传统文化素养。
  这都能说明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研究和尽快出台实施相关政策,以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满足诉求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急性。
  四、对策及建议
  中国传统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的源头和基础,而高校是文化的最集中代表,教学改革则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最主要手段和方法。当然,传统文化教育也不只是教师认真去教、学生努力去学的问题,它还需要相关部门和领导的积极配合,只有相关部门、教师、学生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基于项目组调研和分析比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传统文化高校教学体系
  1、加强课程建设
  课题组调研过的杭州高校全部开设了思想政治课程,而学生普遍对此不感兴趣。其冷门原因之一是学生觉得内容过于抽象且理论性太强。所以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程结合,恰当引用传统文化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学校可以采用专题的学习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通过课堂来讲授。构建一个科学的教育机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对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要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的培养,引进具有传统文化教育背景的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对现有的非专业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系统培养。
  2、增加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和选修课程
  调研显示在杭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但是超过70%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增设选修课程。因此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合理多开设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同时举办一些讲座,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学校多设置相关文化课程,老师要给予学生引导。
  3、拓展教育学习平台
  现在网络公开课兴起,符合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大学生也早已习惯使用网络,通过这种方式也能有效地拓展学生学习的途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推出的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十分受人欢迎,“于丹现象”、“易中天现象”就是很好的证明。
  (二)大学生自身应主动寻求提高
  浙江科技学院有一个孔子学院,该校大学生常常在此主动交流学习,同时自发性地思考、寻找适合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活动,先后组织了成人礼、茶道会等等活动,反响热烈,还在校园国际文化展览会一展风采。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他们并未流于形式,而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综合创新。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女士所说的:“中国文化也在变,不断吸收,不断变化更新,中国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创造。”大学生在学习文化中应主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除此之外,如上述文中提到的大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到网络课程的学习中去。现在各大高校都上线公开课,即便自己学校没有相关的课程设置,我们也可以通过Coursera、MOOC、以及网易、新浪公开课等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
  (三)重塑政府在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形象
  政府在推动传统文化教育改进时,可以将主要着力点放在媒体传播上。在社会公共舆论的领域内,鼓励电视、电影、报纸等传媒严肃地、有责任感地负起推进传统文化的义务,从而优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大环境,养成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的风气,纠正轻视传统文化的不良风气,使大学生能随时随地感觉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并有意识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注重传统文化普及工作的制度建设,以制度形式对传统文化加以保护和推广。杭州市政府更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还有待提出,市级、区级政府可以考虑和高校合作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项目,学校出师资,政府出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1]赵君尧.台湾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有益启示[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5):102-103
  [2]沈晓敏.从文化传承到文化创造———日本“传统与文化教育”的走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1(11):84
  [3]韩国传统文化大学校训.http://www.nuch.ac.kr/CmsHome/edu010701.aspx.2014-02-02.
  [4]中国政府网:《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六大热点》,http://www.gov.cn/xinwen/2015-03/02/content_2824119.htm.
其他文献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这就是师爱的力量.谁懂得感激,谁就会宽容,能够宽容别人的人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并能影响身边的人.我们应该学会
期刊
在我国制造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电气控制系统的应用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既可以有效控制电气设备的运行状况,又可以促使相关生产活动中产品生产效率的提升.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本文用数据分析方法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文进行深度分析.首先对报告进行词汇分析,绘制词云、频率、位置和分布图.然后进行句子分析和段落分析,计算句子和段落权重、定位重心.
期刊
作为电力部门相关人员都了解,电网系统运行过程的一个重要执行部门就是变电运行系统。因为变电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对它所涉及到地区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损失
班级是学校教育中的基层组织.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的.一个学校只有把每一个班集体抓好,形成了良好的班风,整个学校的良好校风才能形成.在整个学校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态问题的不断加重,对天然气的需要量不断增加,各种天然气采气工程越来越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采气生产技术也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各种数字化电
本人根据多年从事医药厂房电气设计工作的经验,对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对设计过程中一些注意要点进行论述,主要从照明、消防、配电、接地等方面的设计进行简
【摘要】油菜种植目前已经成为了农业种植作物中一种主要的品种,在各个适宜使用油菜籽种植的区域,都能够进行种植,并且有着有着的适应性。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食用油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植物油的提炼原料便是油菜籽,因此,对油菜籽的种植效益提升加以研究,有着极大的必要性。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油菜栽种技术以及提升种植效益的相关措施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以期为我国的油菜种植技术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