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tkp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无论如何,我是有很多理由不回那个被称为“故乡”的山寨去的。父母不在了,留在山寨的根已经断了,与我一脉相连的大哥也不在了,亲情的牵挂也就被岁月的无情扯断了,还有什么理由回去呢?但是我还得时不时回山寨一次,去帮两个在外打工的侄子看房子。侄子们每次从遥远的务工之地给我打电话,总是在问候一番后添上那么几句:叔,您离家近,家里的房子你多帮照看下,我们要到过年才能够回来。
  我生活之地和故乡的山寨,距离两百多公里,即使自己开车,来回一趟也挺不方便的,但为了帮侄子们看房子,每个月我都要选上一个周末,开上车奔赴老家一趟。用侄子们给的房门钥匙,捅开空荡荡的家,敞开门窗,让风荡涤掉屋中的霉潮味。
  原以为买了房子,把家安在城里后,故乡那个曾经被称为“家”的房子似乎就和我没多大关系了。父亲比母亲去世得晚,父亲去世前曾嘱咐大哥,要留一间老屋给我,我回去才有住的地方。尽管我不以为然,多次婉拒,大哥还是给我留了一间老屋。每年快要到春节,大哥都会给我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回家过年?他还会在电话中告诉我:你的房子已经扫好尘了,已用火烘过了,你回家保证住得暖暖和和。
  因父母的离世,就回去得少,在那个属于我的房子里居住得就更少。有时春节回去,陪大哥一家吃一顿饭后,还来不及走进属于我的房间去看看,就又驾车连夜离开,去看望几十公里外的岳父岳母一家。
  大哥尽心尽力地帮我照看着房子,春天晒瓦、补漏、固壁,他在给自己的住屋做这些的时候,给我的房子也一道做了。除了每年春节前的扫尘,每逢重大节日,只要我不回去过节,大哥就会端一些饭菜到房中,替我给祖宗上供。听到侄儿们给我讲述这些的时候,有些过意不去的我,执意不想占用老家的房子,而是把房子赠送给大哥,他却坚决不受。大哥说:那是父亲留给你的,我怎么能占呢!要了你的房子,我不光对不起父亲,你来老家也就没房子居住,也就无家可归了。
  也许是因为房子,心中才时常生出一种自然而然的牵挂。每逢春节和清明祭祖的日子,看到很多在外奔波的人,都匆匆收拾赶路回家,心也就开始往老家跑了。每年的清明和春节,只要没有特殊情况,也会匆匆忙忙收拾一番,带着妻儿,奔赴那个几百公里外的家,陪大哥一家吃一顿饭。仿佛只有这样,心中才感到踏实。如果有时这两个节日到了,因事不能回去,心中就感到有些许的遗憾和空落。
  不到六十的大哥因病走了,走之前他嘱咐两个侄儿,不要占用属于我的房子,还要帮我照看好房子,过年过节我回家,才有个落脚的地方。回家听侄儿向我转述大哥的遗嘱时,我感到了一种由房子带来的沉重。此时的房子,已经不再单纯是遮风挡雨的旧屋,已俨然升格成了父亲、大哥对我的关爱。
  在山寨风起云涌的新房衬托下,老屋已经略显低矮和落寞。两个侄儿要修新房,我叫他们把老屋拆了,在老屋的屋基上翻修,侄儿们不干。他们都说那是属于我和他们父亲的财产,要修也只能是我和他们父亲来修。他们父亲不在了,在老屋基上修房,只能是我来修,他们是万万不会去占用那块土地的。最终,侄儿们选择了远离老屋,在靠近公路边的地方,重新修建了两栋漂亮的新房。
  新房修好了,侄儿们却要外出打工去了,他们不光自己去,还带走了家人。甚至于他们的母亲——我那一直住在老房子里的大嫂,也跟着去帮他们照看孩子去了。侄儿们新修的房子,父亲遗留给我和哥哥的老屋,都有了相同的命运,都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空房。
  二
  两个侄儿的新房相连在一起,门前是一条一头通往邻村,另一头连接着一个集镇的公路。这条路前些年还一直倍受冷落,很少看到车跑,仅一两年的时间,这条路就变热闹起来了。先是摩托车慢慢多起来,然后是面包车,再然后就是小车和一些拉砖拉建材的大货车。很多打工归来的家庭,都购置了摩托车,甚至于很大一部分人家还购置了汽车,有的作代步工具,有的跑运输赚钱。来来往往的车流将原先寂寞冷清的村道,点缀得热闹非凡。
  我把车停在侄儿新房的院门前,打开两栋房子的门窗时,斜阳已经照进了房屋。霉味在屋子中间散发,很多地方都挂起了蜘蛛网。找来条帚,清理那些到处悬挂的蜘蛛网。一只麻雀从洞开的窗户飞进来,在屋子中横冲直撞了两趟。我还来不及看清楚它的模样,又很快地从另一边的窗子飞了出去。
  清理蜘蛛网之前,就给所有的电器都通上了电源。清理完蜘蛛网后,再去看那些电器,检查是否还能使用。每次回家帮侄子们看房子,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这些。做完这些,把门锁上,让窗子开着,然后就到几百米外的地方去看老屋,那栋父亲留下的,属于我和大哥的老房子。
  大哥不在后,老房子一天比一天衰败。我的房子,大哥曾经居住的房子因是木质结构,在风雨的侵蚀下,很多地方都已经腐烂。前些年还有大嫂管理,还有侄儿们在家照看,房子虽很陈旧,虽很低矮,但看上去还很结实。而现在,因缺少照看,缺失管护,房子已经开始有些倾斜了,屋顶上的部分瓦片因承受不住风雨的敲打,已经破碎和掉落。每隔一段时间回来,虽然都要请人翻修一遍,但衰老的历史终究还是敌不过岁月的磨蚀,再怎样翻修,房子还是变得摇摇欲坠,一副要倒不倒的样子。曾建议叫侄儿们把房子拆了,那个地方如果不再建新房,就开垦出来做庄稼地。侄儿们也答应一有空就去拆,答应了若干次,时间过去了两年多,他们还是没有时间来拆旧屋。
  木门上挂着的那把锁,是一把不用钥匙开启,用手一扯就可以拉开的挂锁。这把象征性的锁是之前哥哥挂上去的。哥哥在家的那么多年,一直用这把锁锁门,哥哥不在了,大嫂也用这把锁锁门。门内除了一个空空的房间和两张木床,几乎一无所有。侄儿们修了新房,在新房里铺垫上了席梦思,木床也弃置不用了。这样的房子,即使不上锁,也不会有人进屋去拿东西。以前每次回来,很少看到门是锁着的。大哥在的那些日子,白天他是不会锁门的,他让门开着,让房子通风透气。大哥走了那么多年,大嫂和侄儿们谁都没想到要把锁换掉。侄儿和大嫂出去后,每次回来看房子,都会看见锁上挂着一张蜘蛛网。有时网很小,只是在锁和锁扣上那么一小圈,有时看到的蛛网又很大,从锁一直延伸到门顶的斗柱上。有那么几次,还会把蛛网扯开,进到屋中去看看。慢慢地,再来时就懒得进屋了。只是走近门边,看着蜘蛛网,看着忙前忙后的蜘蛛,发了一会呆,就怅怅地离开了。   老屋前的院子更是衰败得不成样子了。院子中原来有一棵桂花树,是爷爷修老屋时栽下的。每年的八月,桂花树都会开出芬芳的花朵,飘荡出沁人肺腑的馨香。父亲和哥哥在的时候,俟到桂花开放的季节,都会在地上铺一层塑料布,用竹竿轻拍桂花树,把下落的桂花收集起来,制成馨香醉人的桂花酒。然而侄儿们出去打工没多久,桂花树就被人盗去卖钱了。没了桂花树,院子就空落了,被挖掉的桂花树空出的那个大树坑,一直就这么敞开着。回家的侄儿们去看过一次后也就不管了,更没有人想到要去把那个坑填平整。但不知何时,树坑里又长出了一棵小桂花树,赢弱地在风中摇曳着。小桂花树属于自生自长的野树,没有人栽种,没有人管理和看护。我原想给这棵小桂花树培培土,补补肥,侄儿们打消了我的念头。他们自己不管,也不让我管。他们说:由它自生自灭,少操心少讨烦,管好了还遭人惦记。小桂花树就这么自然生长着,没有人管护,没有人给它浇水,更没有人为它供肥。每次来,发现小小的桂花树似乎又比上一次见到时冒高了一点点。
  除了桂花树,院门不见了,围着小院的篱笆也不在了,小院就成了虫鸟和小兽们的乐园。有时夏天回去,还会在院子的草丛中看到蛇,那种无毒的菜花蛇,看到人走近,倏忽间就没入了草丛中。没了桂花树,鸟儿们在院子也就没了落脚的地方,偶尔来,都是站到屋檐上,探头探脑,梳梳羽毛,然后一声不吭地又飞走了。
  三
  桂花树下曾有两颗石凳,怀念桂花树,怀念桂花树下的石凳。桂花树是这个家的灵魂,树下的石凳就是家的象征,爷爷的象征,父亲的象征。
  爷爷奶奶在世,桂花树下的石凳是两位老人的专座。每天清晨,爷爷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扛上他的大烟杆,坐到石凳上抽早烟。抽完一锅烟,爷爷将烟斗在石凳上磕掉烟灰,然后站起来呼唤家人起床干活。抽过烟的爷爷就像一家人的闹钟,每天叫人起床的时间都是相差无几。下午,家人都外出干活后,年迈的奶奶就坐在石凳上,一边做着手工活,一边看家。有人从院门前经过,奶奶都会亲热地打一声招呼,热情地邀请来人进家做客。我外出求学的日子,每到周末回家,不管多晚,都会看到奶奶坐在石凳上向院门张望。
  爷爷奶奶走了,石凳成了父亲的专座。父亲虽然不像爷爷那样,大清早扛着烟杆到石凳上坐着抽烟,呼叫家人起床干活。但每天晚饭后,父亲都会坐到石凳上,美美地抽起叶子烟,不断地同路人打着招呼,直到过足烟瘾,才起身进家。爷爷奶奶在的日子,父亲在的日子,每次家人团聚,饭桌是必须要摆到院中去的。桂花树边的两颗石凳上,先是坐着爷爷,坐着奶奶,后来就坐着父亲,坐着母亲,其余人则从家中搬出一些凳子、椅子,分坐在他们身边。没有电的日子,桂花树上挂着的是燃着煤油的马灯,有电的日子,桂花树上则挂着明晃晃的电灯。母亲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父亲不再坐到石凳上,每次家人团聚吃饭,饭桌依旧摆放在院子中,不同的是,父亲也同大家一样,坐在椅子上,两颗石凳就落寞地空着,一直空到父亲去世。
  在外谋生的我每次回家,如果碰巧在外工作的二叔和三叔都回家,父亲都特别高兴,都会嘱咐家人宰杀几只鸡,把寨上几个有头脸的叔伯叫来,在院子里摆上两大桌,吃得热热闹闹,喝得不亦乐乎。
  父亲去世了,桂花树也被盗了,曾经其乐融融的日子就远离了这个院子,院子和老屋一样,也变得落寞萧条了。桂花树被盗时,石凳也被挖开了,有一颗大半截被埋进了土里面,剩下一小部分露在外边,几乎看不清原貌了。另一颗原来被扔在院子的篱笆边,后来也不知被人弄到什么地方去了。父辈的日子连同老屋曾经辉煌的日子,随着桂花树的被盗,彻底地消失了。
  桂花树的丢失让我和侄儿们都懊悔了很长时间,但我们的懊悔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我的懊悔是愧对父亲,愧对哥哥。侄儿的懊悔则是没有趁早把桂花树挖去卖,白白丢失了一笔钱,白白让人趁机发了一笔横财。父亲走之前交待哥哥,要管好桂花树,要把桂花树交给下一代,让桂花树的生长永远伴随着这个家,世世代代馨香下去。哥哥走之前多次跟我提到桂花树,要我协助两个孩子把桂花树管好,不准他们拿去卖钱。哥哥走了,两个侄儿没有把树拿去卖钱,没想到树却被人盗去卖钱了。
  四
  死后的父亲葬到了老屋对面的山上,那是父亲自己选的埋身处所。从老屋门前的院子看过去,很容易就看到了父亲安身的那个山坡。尽管杂草总是将父亲的坟茔包裹得严严实实,我还是在众多的杂草坟堆中,轻易就把父亲的坟墓找了出来。父亲的坟头正对着老屋,村寨的荣辱兴盛,老屋的兴衰颓败,父亲肯定是一清二楚的。
  父亲原是要把老屋一分为二的,让我和哥哥一人一半。我不想和哥哥争,提出来放弃,父亲不答应,哥哥也不答应。无论如何都要叫我挑一间,拗不过父亲的固执和哥哥的相让,五间老屋中,我只好挑了最北的一间。哥哥不愿意,执意要把最靠南也是最向阳的一间给我,父亲也认为我要最南的那间最好。父亲说:房子缺少人气就容易坏掉,你不常回来住,不向阳的房子更烂得快。
  父亲原本是住在属于我的那间房子中,住不到半年,父亲就走了。父亲走后,那间屋子就空了,哥哥用锁把那间屋子锁上,有时家里来客,别的房间住不下了,哥哥才打开那间屋子,让客人在那里暂住一夜。严格说来,那本应该就是哥哥家的一间客房,我在那间屋子里住的次数,比起那些到哥哥家来的客人,少之更少。
  父亲是很在乎房子的。父亲成家时,原想自己起新屋,拥有自己的一栋房子。两个叔叔外出读书,在外边工作,明确表示不愿意要老房子后,为了不让爷爷奶奶伤心,父亲就打消了重新建设自己房子的念头,继续留守老屋,陪伴爷爷奶奶安度晚年。父亲在乎房子,是在乎一个家的情,在乎一个人的根。父亲认为,有房子才有家,有家才有根,有根才不会忘本。为此,父亲一定要我拥有一间老屋,就是希望能用那间房子牵住我的手脚,让我不要忘记他,不要忘记那个家,不要忘记生我养我的山寨。然而父亲的苦心并没有达到他所想要的效果,他走后的这么多年,我回去的次数都是有数可数的,且多数时间回去都是只做过客,连到他坟上去看看,帮他扯一把杂草都做不到。
  父亲把他的棺材也称为房子,还没有给我和大哥分好房子,他就自己先把死后的房子准备好了。请来的木匠帮他把棺材做好那天,他特意要大哥打电话叫我回家,陪他吃一顿饭,庆贺他的棺材合成。
  五
  斜阳西下了,我打消了要到父亲坟上去看看的念头。又一次与父亲不告而别,不知道九泉之下的父亲会有何感想?离开老屋时,有一阵风吹来,我听到了身后老屋发出的呻吟声。老屋老了,今年如果再不拆,明年或许它就会自行垮塌了。两只小鸟站在老屋的瓦楞上,互相梳理着羽毛,它们肯定是一对恩爱的夫妻,才会如此亲密地依偎相趣。
  要去给侄儿们的新房关门窗,也要到公路边去要车。往侄儿们新房走的路上,碰到了一个堂叔。他也是到公路边的另外一个儿子家去关门窗的。谈到那些没有人住的新房子,他说:也不知孩子们是怎样想的?修这么好的房子,修好了就朝外跑。没有人住的房子,过不了几年就又烂掉了。堂叔无奈地叹气,无奈地告诉我,他还在,他就帮他们来看看,每天来开开门窗透透气,通通风,让房子不发霉。万一他不在了,房子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堂叔以为我会在侄儿们的新房子里住一晚上,就热切地邀请我去陪他吃一顿饭,得知我要马上离去,他立马表现得很失落。我拉开车门时,他跟过来对我说:马路上每天跑的车子都很多,很热闹,但都是过客,都没能在寨子上留下来。寨子上的好多房子都空着,没空着的几家都是一些说不上话的老人和娃娃。本以为你来了,有个陪说话的人了,还没说上几句话,你又要走了。
  避开堂叔热切的目光,我发动了车子。我是不能在这里呆一晚上的,我还得要赶几十公里路,到岳父岳母家去看望他们。自从前年孩子的两个舅舅从半山上把家搬到公路边,岳父岳母的那个家就只剩下两个孤零零的老人了。他们坚守着半山上那一长溜瓦房,既不肯随孩子的舅舅们搬迁到公路边,也不愿意进城来和我们居住。用岳父的话说,那是老人留下的房子,也是他安身立命的家,只有守在那里,他的心才会踏实。
其他文献
季节更迭  树上的雪,经受不起一声咳嗽,在喷发而出的气流中,流成一滩红血。  红的、粉的、白的、绿的……  小花小朵,竞相开放。拂过眼前的裙裾,卷起一帘风景——  兴奋,或者惶惑。  看雪地上行走的魂灵,是把季节赢得滴水不漏?还是让奔跑的脚步,输在时空的短长?  失衡的火苗烧烤一只鸡后,又把黑格尔的思想烤糊,渲染一冬愁绪。  雪花,在一片绯红中渐渐找到最初的原点。枯瘦如柴的文字,醒来,在路旁。  
期刊
儿时,每个腊月的某一天凌晨,会早早地被奶奶叫醒:“快起来了,吃红粥,有红豆、红枣还有糖……”睡眼惺忪地醒来,黎明前微蓝的天光映上了糊着花纸的窗,硕大的铁锅冒着热腾腾的蒸汽,向日葵的秸秆在炉膛里欢快地燃烧成一朵灿烂的云霞,新米的香味飘满了简陋的农家小屋。  匆忙起床,腊八的节目开始了,奶奶也把做腊八粥时特地舀出来的红汤放在盘子里冻到窗外,结成的冰块朝哪个方向突起就预示哪个方向来年的收成会好。收成,不
期刊
看看原始的手工造纸,再到青衣江边的县城欣赏一下年画制作,实在是一种乡情悠悠的旅行。县城有家“夹江年画研究所”,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只见民间艺术家们,使用木刻刀和木版先按照创作好的图案,刻出一张张模板,再放在画案上,刷上墨汁或颜料,覆上本地手工纸,用柔韧的鬃刷子一遍遍地“刷”。几道工序下来,一张年画就基本完成。我学过一段时间的画画,最喜欢做的是其后的染色,就是将印好的黑白年画,用毛笔蘸着红红绿绿的土制
期刊
往事越过数千年,或者数百年,也许就是数十年。  这是黄河岸边的一个小镇,许多年前,黄河涛声不时从河道里漫过河滩越过小镇上面高高的河岸泛起,此起彼伏地响起在这个有着数千人的某平原腹地的集镇。集镇,古老而现代;村庄,喧嚣而宁静。渡口、商船、商埠、庙会、集市、酒店、茶庄、当铺、车行……叫卖、吆喝、招呼,敲击声……打把式的、卖艺的、玩杂耍的、算卦的……这个有着几千人的小镇热闹、繁华、古老,令人神往。而今,
期刊
门楣  它占据庄园最高点,清瘦的字体  像忍耐的家族,举起传统原始的信仰  它怀中藏着诗书、绸缎、食盐、田亩  扇形的镏金展示富裕与丰收  如今它已腐朽、陈旧,像崩殂的礼乐和道德  毁坏的内心与伦理,在夕光中显得如此沉重  沦丧的还在沦丧之中,剩下半块残缺的门楣  油尽灯枯般举起昔日的荣光,我在夏夜  来到这里,读现代的诗句,它们不再有传统  音韵与风貌,伟大的三从四德已经破坏殆尽  我在祖宅里写
期刊
门环上有锈斑。硕大的庭院  两棵石榴还绿着叶子,人一个个老去  灯火昏暗,风一吹,摇摇晃晃  书房里还结着瘦弱的梦想  安静,安静!“一纸黄昏里孕育着新生的太阳  大雪并不等于死亡——”  为何烦恼?  模糊的脸清晰起来,在扇面上落成脸谱  “扇面就是舞台,看结交  看欢颜,而更多的,是看到离愁……”,有没有爱过  有没有被爱过  另一个你冷眼旁观  在幕后。唱,“一碗菜汤一碗米饭  够了,真的够
期刊
家里  家里有多温暖  由心决定  离家的那一次流浪  只是为了  回到家里释放所有的疲惫  星星的家  其实就在海边  所以每个夜晚  我都能看到流星雨  好可怜 对面的月亮  装饰得灯火通明  仅仅为了告诉另一个人  我一直在  等你  屋舍  敞开门窗的屋舍  在春天成了家  四周的竹林  长满记忆  一节节存放在  目光的抽屉里  一个无需信物的时代  怎么表达深深的爱意  风吹走了什么 
期刊
1  站在一片瓦砾上  我端详着一株恹恹的树  它那么小,那么颓废  我说不清它是桃树还是杏树  以前,这里有房子,庭院  有婚丧嫁娶。现在  轰鸣的机械把旧日子掩埋了  只有这一点点生命  在瓦砾中偷生。它羸弱的枝头  挂着几只红色塑料袋  像是对不断逼近的挖掘机  宣战。又仿佛,什么都不干  只是站着,为离散的绿叶  招魂  2  他搬离了这里。带着锅碗瓢盆  带着妻儿,瘫痪的老娘,和爹  的
期刊
消失的日子  “它们随时倒掉在某个夜晚,你会在那里被埋没,像那里的某件物品一样。”他们不喜欢他这样说,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从那个旧房子里迁移出来,如同割断了相连血肉的记忆。他以为终老的巢穴,总有一些不得不放弃的因由,迫使它发生改变。  他离开这个城市之后,我们就谈论它一点点改变的模样。他说几乎没有一个小城不是这样,在旧房屋倒塌的废墟上,新楼房成为人们看到的城市新“地标”。我们之前在老城角落里生活
期刊
穿着大红灯芯绒夹袄  眉心一点朱砂  仿如从年画里走出来的小宝  抱给我们一个宁静的冬日  晨光,从古旧的院落溢出来  我们手捻光线串起缤纷的道具:  铅笔,绘本,电脑,人民币,卡通汽车……  两束扎着红带的香葱  甚至一只灰头土脸的旧铁秤  我们赋予每件物事一个闪亮的启示  神性,此刻向凡俗的我们微微洞开  仙子一般的她合成一股微风  深情地吹拂着小宝专注的脸蛋  破碎之后,必是重生  上苍赐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