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者为王

来源 :意林原创版·讲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lis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索契冬奥会上,四个选手参加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四人谁都有夺冠可能,关键看发挥。比赛中,意外突然发生,冲在前面的意大利选手丰塔纳、英国选手克莉丝汀、韩国选手朴胜义全部摔倒,只剩下中国运动员李坚柔,毫无悬念地拿到金牌。李坚柔的幸运夺冠,使我想起“剩者为王”这个词。
  “剩”者为王,其实也是胜者为王的一种。竞争,特别是战场上的你死我活,死去的人自然是败者,胜利的人则肯定是“剩者”。但更多的竞争,还是在战场之外的。
  田径场上,跳高架前,选手一个个被淘汰,剩下的最后一个就是冠军。商场拼搏,大浪淘沙,不断洗牌,败者出局,剩下的就是业界老大。


  情场角逐,众蝶扑花,一番明争暗斗,最后剩下者,抱得美人归。
  鲁郭茅,巴老曹,是有定评的六大现代文学大师,令人高山仰止,除了鲁迅早逝,老舍死于非命,其他四位都得享高寿,特别是巴金,活过了百岁大关,换言之,他们都是“剩者”。因为熬过了“文革”煎熬,他们的晚年都很灿烂,位高名显,备受尊崇,声誉、威望、地位都到了顶点,说一句“为王”可不算夸张。
  因而设想,倘若老舍先生当初能顶住压力,活过那场劫难,其后来的辉煌也不会次于他人。当然,人各有志,有人苦熬,有人死节,求仁得仁,也是各得其所。
  剩者为王,换言之“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毕竟人生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赛,主要靠的是长劲、韧劲,爆发力倒还在其次。就说搞学问吧,一个学者的学术成就、学术声望、学术地位都需要长期积累,没有个几十年的积淀、酝酿,厚积薄发,就不足以成其事,但看学术界的那些泰山北斗,看看每年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哪个不是白发苍苍?
  再说,物以稀为贵。文物,都是前朝剩下的宝贝,如今一个元青花大盘,能拍出几百万上千万的天价,因为剩下的已寥寥无几,可放到元代,满大街都是的青花盘也就是一两个铜子的价位。
  50年代,国家评了二十二大电影明星,都各有千秋,谁也不比谁强到哪里去。如今,老明星大多仙逝,剩下的几位就成了国宝,他们虽都过了耄耋之年,还是频频出镜,被众星拱月,侃侃而谈,充分印证了那句歌词“最美不过夕阳红”。
  怎么才能做个“剩者”?办法很多,各人都有自己的高招,以曹孟德那一句“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最为经典,换句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悠着点。
  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竹子一样的韧劲,骆驼一般的耐力,能伸能屈的性格,不走极端的品性,拿得起放得下的襟怀,站得高看得远的眼光,有了这几样,“英年早逝”就不会来光顾,你不想当“剩者”都很难。
其他文献
日前,辽宁省委组织部、省委政法委、省人事厅和省编委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1994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对如何在新形势下执行好现行军转安置政
焦作市解放区人武部特聘通讯员赵世升是一个搞新闻报道上痛的人。1988年10月,赵世升被调到焦作化工厂党委宣传部工作,他萌发了向报社、电台投稿的念头,不久《中国化工报》等报刊
共享经济正在我们身边火起来。比如,现在手机上常用的一款打车软件,已经连线了超过一千万辆汽车,不仅能让近3亿用户方便地搭上顺风车、缓解打车难,还能让私家车实现充分利用
每年都会有一些疯玩在树梢上的柿子,因其位高势险,农人也懒得打摘,便硬生生地留了下来,成了“剩柿”。秋天的末班车未赶上,冬天的肃杀却又奈何不得,季节便遗忘了她们。她们在
去参加公司的一场签售会,回来的时候我坐在朋友车上,跟他讲:“你可能不知道,大概三四年前,我可以天天打车去市里喝东西、看电影,但是现在我三个月都不会去一次。”他打趣我:
青春里谁没有慌慌张张甚至可以说是神经兮兮地去喜欢一个人呢?我又何尝不是呢。  那时候我梳着乖巧的马尾,穿着散发淡淡皂香的整洁校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学生。我起早贪黑地学习,嘴里念的不是数学三角函数公式就是英语单词和语文古文,课间的时候还在苦思冥想着课堂上老师留下的一道难题。高一还没分文理,我的理科学得很吃力,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心思,不过好在我文科还算有造诣,所以后来我义无反顾选了文科。选了文科后背的
在新疆军区后勤某分部采访,听了关于李副主任关心报道工作的一些故事,就像吃新疆的羊肉串一样,还真有那么一股热辣辣的劲。近几年报刊涨价幅度大,经费调整跟不上,多数部门的订报数
最近收到很多来信,大家热情洋溢……对我们的赞美滔滔不绝,真是冬天里的一把火呢……感谢大家!听说编辑部今年有新的活动企划,有不少读者可以来编辑部做客,并且和编辑一起参
我见报第一篇是600字的消息,看似有些偶然,其实是我紧跟形势、选好题材、有的放矢的结果。初写报道时,有位老报道员给我传经,说写报道要跟准形势,才能提高见稿率。老报道员的话时
1992年12月,我在某报上看到“首届中国改革建议大奖赛”征文启事后,就寄去了一篇征文,在我的劝说下,几个战友也参加了这一大赛。去年4月份,我收到组委会寄来的“喜报”,声称我的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