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册页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ai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浩,江苏邳州人,现居南京。作家。作品见于《读者》《青年文摘》《散文百家》《四川文学》《侨报》等海内外数百家报刊。著有散文集《指间的沙》《生活,不曾远去》《万物有灵》等多部。获江苏省报刊副刊奖,南京市江宁区政府文学艺术奖等诸多奖项。
  拦金驹
  年,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孵化室,许许多多的美好的愿望都会在此破壳。吾乡过年,有大年三十拦金驹的习俗。
  年节时,人们总是有意识地把大红“福”字倒着贴,谐音会意;相逢总会说些美如肥皂泡般的话语,以示吉祥。虽然生活并非因此而改变,却折射出人心的善良,人心的向上。谁不希望过上好日子的呢?
  大年三十,乡人们早早地把春联、门吊子之类的喜气贴上了家门。农家小院顿时就装扮成了新嫁娘,除夕那灿灿朝阳似乎便是新嫁娘的五彩披风,一阵阵喜庆的鞭炮之后,你就会发现家家户户的大门前多了样东西,那就是一根碗口粗细的木棒横拦在了那里。你可别小瞧了那根木棒,它就类似于一张彩票,五百万呢!据说它是用来拦金马驹的,谁家要是拦到了,岂不大发了。至于世间可否真的有金马驹,金马驹又来自何方?似乎并不重要了,信则有,心诚则灵。
  愿望如此美好,祖祖辈辈的乡亲们年年如是,却好像没有听说谁家拦到过。倒是因小孩子脚下无眼而意外被绊倒跌伤,不知凡几,不过,这也无妨,就像花儿亦会让人过敏。这大年三十的金马驹,总还是要拦的。
  记得小的时候,奶奶还在世,有一年,父亲曾跟奶奶说过他的想法,那就是不要在门前拦木棒了,理由是外边的金马驹可以跑进家来。奶奶当即就给否决了,奶奶自有她的理由,大门洞开,金马驹进进出出,心里总觉得不踏实,不如拦在家中保险。父亲只好保留着自己的想法。奇怪的是,后来奶奶仙逝了,逢年过节,父亲竟然把自己曾经的想法丢弃在了一边。
  大年三十拦金驹的年俗,至今仍旧在家乡保留着。“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其间奥秘就我窥测,或许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不过,好日子之中的“好”字,学问大了,好是没有标准的,参照不同,“好”的内涵各异。年,因此总是让人有所期待。
  年俗味
  年的味道,在于风俗民情。
  年,农耕文明的产物,其根源在乡村,可以这么说,越是远离现代喧嚣,年味越浓,越淳朴。
  年节,总有其独特的形式,诸如扫尘、祭灶、贴对联、守岁、祭天、放鞭炮……哪一种都令人回味。
  小时候,除夕守岁很晚,起床却不迟,按理说小孩子贪睡起不来的,心里惦记着放鞭炮,床的魅力就大大的打了折扣。天上寒星还闪着,便在院中挑起的鞭炮,父亲用烟头引燃了导线,身子急闪一边说道,把竹竿举高,头侧一边,不要抬头。噼噼啪啪……寂静的夜空就被打破了,似乎是同时,远处也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瞬间,连成一片,犹如开锅的沸水。
  放下手中的竹竿,天已蒙蒙亮,只见院中已摆上了桌子,桌上一溜三碗饺子,一只香炉,碗中的饺子已结了冰,炉中的香却烟雾缭绕,这是祭天,以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人靠天吃饭。那时,父亲让我在桌前磕头时,我并没有想这么多,我盘算着磕完头,便可随心所欲地吃,无所顾忌地玩了。
  其实,年从腊月二十四祭灶,就开始了。对于祭灶,我最有兴趣,不为别的,只为了用高粱秸秆扎马。天一擦黑,奶奶就把白天准备好的高粱秸秆,拿了出来,我模仿着奶奶用指甲把秸秆的须篾拨下来,就像扒香蕉,须篾放在一起,秸瓤放在一起,之后,取四跟须篾折成一般长短,当作马腿,寻一最长者,把它折成粘连不断的等长小节,绷直的须篾就被折成一圈圈的同心圆,一条写意的马尾巴就出来了,然后,把秸瓤制作成马身、马颈、马头,之后,用须篾连接起来,一匹骏马就大功告成了,昂首嘶鸣,神气十足。当然,我制作得有些不伦不类,常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不在意,手拿着自己的杰作,开心不已。奶奶扎得虽好,祭品而已,终得化作灰烬。
  祭灶时,气氛很隆重,全家出动,锅灶前,奶奶面色庄严,拿出剪好的稻草,煞有介事地喂马,然后同纸钱一道烧了,烧时,奶奶口中念念有词,大概是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诸类话语。奶奶望着飞旋的灰烬,自言自语着,马跑得真快啊!大家对着锅灶磕头,仪式结束,糖果便可以分吃了。
  在我的印象里,最热闹的时候,还是写春联。那时,村里能拿动笔的人不多,父亲算一个,记得每年的腊月二十八九,左邻右舍的很多人拿着红纸,让父亲给写春联。父亲让我打个下手,比如父亲写字的时候,我在前面牵着纸头,把写好的对联平放在院中晾着。干得熟练,得心应手,夸奖声不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心里美滋滋的。
  有关贴春联,家乡有个习俗,丁忧之家,不可以贴春联,包括这一房未出五属的本家,三年之后,方可。不知是始于何时,在家乡,若见谁家门上没贴对联,心中就有数了。这一习俗依旧沿袭着,也算是一种孝道。
  年节,喜庆的日子,也会有悲伤,年复一年的更替,过年的习俗不断地充实,年味,才丰富厚重。
  年画
  年画,在我的感觉里,大约类似于“岁末清供”。
  乡野的冬天,其色调就是黑苍苍的,总给人沉重的压抑感,即便有那么星星点点的绿意,无不凝固着死寂的墨绿,感受不到绿的鲜活。农人们大都窝在家里,打发着闲散漫长的冬日时光。
  其时,电还没有通到乡村,土墙草顶的茅屋,墙上不大的雀眼已被麦草死死地堵住了,西北风无缝不钻,一个冬季,大部分时间,都是被火盆里的火烤干掉的,为了火盆里的火不熄不灭,就要去捡拾柴火,这似乎就是冬天的主题了。
  茅屋的空间不大,烟熏火燎,可以想见,屋里多么需要注入活力,有心人,早就把几棵蒜头放在豁口的青花碟子里,倒上半碟子清水,屋里就有了青眼,爱花的小姑娘已在村头折几枝腊梅花,插在玻璃瓶中,室里似乎便有了春气,最耀眼的还得说色彩鲜亮的年画。
  胖娃娃抱着大红鲤鱼,花开富贵的红牡丹,岁寒三友梅松竹,还有马克思、恩科斯、斯大林、毛主席(毛泽东)的伟人图像,以及《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之类的剧照……说是年画,除了诸如“年年有余”的民俗图,尚有点年画的真意而外,其他的画似乎已不是真正意义的年画了,不过,话又说回来,热闹喜庆是年的基调,从这点上来讲,所有色彩鲜亮的画笼而概之为年画,自然也不为过。   年集上,卖年画的随处可见,农村的集市,不缺树木,两树之间牵一条细绳,年画便夹在绳上,风来,纸画便在细绳上荡秋千,画摊前围满了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指指点点,挑选自己中意的,便招呼卖画人给卷起来,卖画人卷画堪称一绝,没见手动,只见画卷,匀匀称称,两头用事先裁好的报纸条随卷一周,然后往花卷里一折,画拿在手中跟金箍棒似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大家的脸上漾满了笑意。记得那时,街上还有一家新华书店,年节,书店四壁及房梁都挂满了“年画”,书店里,人满为患,多是冲着“年画”去的。
  现在,农人多外出打工了,在外边挣的钱多花在建房子上,一个看一个,谁也不示弱,社会风气使然,都讲究“形象工程”,屋宇楼舍,檐牙高啄,自然也少不了勾心斗角,电早就通村串户,春节回家过年,空调一开,外边是冬,屋里是春,年集依旧热闹着,卖的多是吃的穿的玩的,集市小城镇化,街道宽了,楼房也整齐了,新华书店却被挤得没了踪影,即便是小摊贩想卖“年画”,也没落脚的地方了,就算是有那么个空闲地,城管一定也不会让你随便设摊摆放,有碍市容。
  窗明几净的室内,摆放着几盆廉价的塑料花,一年到头花不败,岁末,也不用青蒜点缀了。随着老屋以及火盆的消失,“年画”似乎在乡村亦难觅芳踪了。
  闲话元宵节
  月半为十五,每月都会有,当正月遇到十五时,此日便突兀成节,非同凡响了。
  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据说是古时情人节,佐证大都会例举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一说是朱淑真的作品),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元宵节似乎从来都是盛况空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古往今来,元宵节总得说来就是尽情尽兴地放松自己,享受节日所独有的乐趣。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有人把正月十五称之为花灯节,这么说自然是有道理的,不过,元宵节的元宵,指的是汤圆,正月十五是要吃汤圆的,象征着一家人和和美美,甜甜蜜蜜,团团圆圆,元宵节何尝不是合家团聚的亲情节呢?
  汤圆是一种甜食,米粉制作的,一般情况下,甜食南方人喜爱,北方人大都不太习惯吃元宵,估计是北方主产小麦,普遍以食面为主,当然,偶尔吃一吃汤圆,微调一下胃口,感觉也不坏,最集中吃汤圆的日子,也就是正月十五了,北方有句歇后语,半夜吃汤圆——不知哪进糖(不明就里之意)。
  这个歇后语似乎能说明一点问题的——北方人对汤圆的制作不那么拿手,不过,会吃就行了。元宵节,吃汤圆,闹花灯,在人们心目中似乎也正是如此,如果节日只剩下吃喝玩乐,我觉得节日就被误读了。其实,元宵节民俗文化内涵丰厚深远。
  南国佛山一带,有走通济的习俗,通济其实就是一座桥,传言元宵节,只要你在通济桥上走一遭,便会无忧无疾,故当地人有,“行通济,无闭翳”的说法。一座普通的混凝土拱桥,因为沾染了民俗文化,便成了某种征象,某种隐喻。都说桥归桥,路归路,“通济桥”之路,通往心灵的家园。我的家乡苏北一带,正月十五有舞狮子、踩高跷、跑旱船的习俗,似乎是压抑了一冬的乡人,向春天发出的赤城的邀请,拔地而起的乡民,在喜庆锣鼓声中,踩出吉祥,踩出如意;我国东北一带的大秧歌,漫卷着飞天彩带,扭出对生活满腔的热爱;我现居南京,六朝古都元宵节的盛况是以夫子庙为中心的,其悠长的文化底蕴犹如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据报载,每年都有数十万人之众去夫子庙观灯,感受元宵节独特的文化气氛,或怀着一颗偶遇之心,也说不定,这也是我曾经的美梦。
  说实话,这十多年来,元宵节,我从未到过夫子庙去“观灯”,仿佛热闹是他人的事,与自己无关,也不知曾经的热情都跑哪里去了。
  过去,听着打鼓上墙头,对什么都感兴趣,若说现在兴味索然,也未必,冷眼看世界,心依旧是热的。儿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大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老了,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貌似少小与老大画个圆,其实,感受迥如天壤,儿时,元宵节就是冲着吃与玩,青春年少时,大约以元宵节为媒介,心底盘算着“月上柳梢头”,人到中年,貌似看淡了元宵节,虽不曾直接到现场感受节日的氛围,却对节日有着更为清醒的识悟,正如,寻常的月半十五之日,遇到了一元复始的大正月。
  炒花子与放刷把
  俗话说,出了正月过了年。在吾乡,过完二月二,才把年节画上句号。
  二月二,家乡有炒花子、放刷把的习俗,煞是有趣。
  花子,乃玉米花的俗称,炒花子的原料自然就是玉米了。秋时预留下的玉米棒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个条相当,粗细均匀,颗粒细小金黄,把它们挂在老鼠够不着的屋山墙上。正月的门一关,二月的大门就打开了。乡人便把玉米棒从屋山墙上取下来,去皮脱粒。冲洗黄沙。只等着二月二一大早,动锅开炒。
  记忆之中,母亲烧火,父亲用大铁铲子翻炒,我们姊妹几人,围着锅台眼巴巴地瞅着,锅热沙红,金黄细小玉米粒渐渐地膨胀变大,如粒粒含苞的蕾。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心急得如灶堂之火,不由得念叨着,怎么还不炸呀。此时,就听“嘭”的一声,又一粒玉米在众姐妹之中率先一跃而起,神奇地变作了一朵花,如一条鲜活的红鲤鱼。那真是个美妙的瞬间,猝不及防,一粒玉米一跃而成为一朵花,一呼而百应,噼里啪啦,玉米花竞相在热锅里绽放,让我联想到宋祁的“杏花枝头春意闹”的诗句。礼花也要相形见绌了。想描绘此情此景,文字都羞怯怯地靠边站。飞花四溅,香气弥漫,从屋里氤溢院内,又与邻院的香气汇合,整个村庄都沉浸在玉米花的香味中。
  炒好的玉米花冷却后,装在小瓷缸里,那时还没兴塑料包装袋,满满的一缸,能够享受好多天呢。
  说话之间,太阳便隐在村西的山后。此时,又一场好戏开演了——放刷把。刷把,就是平日里刷锅洗碗的用具,高粱穗扎制作而成的,无需花钱。放刷把必须要有杏树,我想大约杏树与幸福谐音吧。
  那时,谁家的家前院后,不栽几株杏树呢(不知可否是专为放刷把而栽的)。春日里看花,夏日里食果。干透的刷把,点燃之后,就是一把火炬。父亲把燃旺的刷把向杏树的枝杈间抛掷,口中还唱着:“刷刷把,琉琉灯,一颗蜀黍(玉米)打半升。”火把在树杈间穿梭飞行,此起彼落,划出一道道红亮亮的弧线。有时,小孩子也跑上前去助阵,捡拾起火把,胡乱地抛掷,火星四溅。此时,大人不但不吵,还会夸上几句,这时难得的。平日里,小孩子是不让玩火的,水火无情,谎说小孩玩火会尿床。今晚开禁。放眼望去,可谓火树银花,壮观异常。
  而今,二月二炒花子的习俗,还在家乡延续着,放刷把的习俗已湮没了,现在,家家都用钢丝球刷洗了,放刷把失去了物质基础。
  责任编辑 杨丽秀
其他文献
为解决城乡短缺30~200瓩中小型发电机组的问题,江苏泰州市江陵机器厂经过一年多的攻关努力,建成一条年产5万瓩中小型柴油发电机组生产线,小批量200台投放市场,被上海、广州、
Experienced crafters share their technology in an innovative mission to protect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ON Beijing’s Qianmen Avenue,hidden between
最近,航空及空间专业记者协会向阿里安空间公司的两位负责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阿里安火箭销路如何?”欧洲空间方面的负责人早在70年代末(甚至阿里安火箭鉴定之前)就向自己
三月,寒冬已离开北京,春天悄悄地来到了,20~26日在新近落成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洁白如雪的建筑群内的二个展览大厅,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国际机床和通用机械设备展览会。 In Ma
随着高层住宅的大批兴建,住在高层住宅中的人们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许多日常生活用品的垂直运输需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占用大量的业余甚至工作时间。而年老体弱者困难更甚。最
郑州加气混凝土厂在“文革”时期建厂,经历六年之久才匆匆验收投产,基建欠款68万元。特别是经济管理体制上的种种弊端,使企业连年亏损,从1981年1月投产,到1984年4月底,亏损
西安热工研究所锅炉室承担的“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及国家经委节能应用科研项目等四项研究课题,已完成预计的全部研究內容。1985年12月水电部科技司对四项研究课题主持了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中国建筑机械总公司第二次工作会议于1985年9月16日至20日在烟台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公司,118个生产厂和三个研究所共29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建筑机械总公司总经理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