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继文人堂石的人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g1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一部赏石文化史实在就是一部文人赏石的历史。
  屈原将美玉与幽兰并喻为高洁的象征,开启了文人将精神寄托于奇石的先河。陶渊明隐居山林与“醉石”为伴,更将奇石植入文人独傲的心灵,使奇石的观赏之风渐渐弥散传扬。至盛唐有了帝王官宦、豪绅富贾的附庸风雅,令奇石成为与珠宝争宠的珍玩,但这并没有改变文人主导赏石的潮流,白居易的一篇《太湖石记》将奇石的文化传承于笔端,让后人记住了石文化历史的深厚。宋代是公认的石文化的全盛期,它的标志并不在于“花石纲”的存在,恰恰是文人将赏石视与琴棋书画同源,才有了宋徽宗的爱石之癖。明清两朝,文人赏石领社会风气之先,以大雅之器令奇石成为标榜主人身份的厅堂之物。民国战乱,颠沛流离的文人依然没有抛弃赏石的癖性。民主斗士、满清最后一科进士沈钧儒以石励志,抗战时在重庆将他的书斋命名“与石居”,邀聚陪都文化名人在斋中谈石论道,用石的坚硬相互激励抗战的勇气,因而成为公认的文人赏石大家,也为旧有一代的文人赏石史画上圆满的句号。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举国上下激情澎湃地投入到共和国的建设中,由文人所主导的赏石艺术自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事物就是这样富有哲理,即使淡出只是历史的瞬间,依旧会出现断崖,当永不停滞的历史长河冲过崖面,便形成了更加气势恢宏的瀑布。赏石文化正像断崖与瀑布一样。随着改革开放国家步入民族振兴的时代,赏石之风在中华大地轰然兴起,奇石进入了所有社会阶层的家中,呈现出古往今来无与伦比的昌盛景象。
   在这个全民赏石的盛世时代,我们不能不对本文开篇的命题提出疑问,文人赏石还需不需要承继?答案是肯定的,也是简单的,因为在我们这个依旧崇尚中华传统文化的国度里,所有对奇石的赞美都与古来文人的风骨相同,这是赏石艺术的魂,更何况对石文化的记录、研究、推广和传播都需要文人去完成。
  毋庸置疑,新时代的赏石之风是随着商品大潮的兴起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盛行于世的,文人并没有引领潮头。这种现象与为什么文人赏石需要承继一样有待另文去研究阐述。此文所要表述的是,在这个赏石盛世开始出现的时刻,文人赏石也要顺应时代潮流重新聚集再领风骚。这就需要杰出的承继人出来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历史从不刻意制造才俊,总以必然与偶然微妙地让他们诞生在芸芸众生中。沈宽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二
  
  沈宽祖籍浙江省嘉兴市,为二十世纪赏石泰斗沈钧儒嫡孙。沈家从沈钧儒的曾祖父到沈钧儒的曾孙,七代人赏石藏石,代代相继,成为石文化史上罕见的赏石世家。沈钧儒的曾祖沈濂,曾任清政府的刑部主事;祖父沈纬宝,曾任苏州知府;父亲沈翰,为候补知府;几代人收藏奇石,在晚清已是远近闻名的赏石翘楚。沈钧儒承其家世,不仅藏石更丰,而且给石赋予更高的精神寄托。他咏石云:“吾生尤爱石,谓是取其坚。掇拾满吾居,安然伴石眠。至小莫能破,至刚塞天渊。深识无苟同,涉迹渐戋戋。”抗战时,他的“与石居”是很简朴的,却时常高朋满座,聚集了于右任、冯玉祥、李济深、黄炎培、茅盾、郭沫若、梁寒操等大批爱石的文人。冯玉祥曾为书斋题辞,赞先生“今得先生与石为友,点头相视,如旧相识,且互相祝告,为求国家之独立自由,我们要硬到底,方能赶走日本强盗。”郭沫若曾赠诗《水龙吟》,留下“看泰山成砺,再劳拾取,为翁居料”的名句。可见当年沈钧儒在文人赏石中的地位。沈宽的父亲沈叔羊是沈钧儒最挚爱的儿子,在重庆时已在画坛有了青年俊逸的名声,沈钧儒逝世后,他的藏石主要传给了时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沈叔羊。沈叔羊辞世后,藏石又传给了独子沈宽。沈宽将他的居室命名为“挚石居”,像他的祖辈一样诚挚地爱石做人。他的女儿沈萌、儿子沈挚均是美术设计师,承袭祖上赏石的家风,成为赏石世家的传人。
   1998年在嘉兴市落成的沈钧儒纪念馆也设置了“与石居”。
  沈宽自幼生活在爷爷沈钧儒的身边,在爷爷爱石的熏陶下,从童年起便与石结缘。他随沈钧儒去北戴河度假,别的孩子在海边戏水,他却在海滩上寻找好看的石头。文革大串联,他将北戴河的石趣梦想带到爷爷当年拾石的嘉陵江,同学们喊着革命口号一路游山玩水,他却背着一袋嘉陵江边的石头回到了家中。七十年代末,沈宽的一位朋友知他爱石,将一块雨花石作为他的结婚礼物,这块雨花石便成为他与妻子最有意义的礼物。
  爱石只是沈宽赏石世家的荫泽之果,要成就赏石事业,他还需要智慧、汗水与机遇。不过,他已跳入石文化长河的大浪中,伫立潮头还会远吗?
   一切来的是那么悄然。
  新时期赏石文化的兴起发轫于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中国观赏石展。展方策划有一个“名人赏石”的展栏,首先要征集的展品就是沈钧儒的藏石,沈宽也就顺理成章被推荐为这个展栏的参与和策划者。此时,沈宽并没有想到这个展览在未来的赏石艺术史上会有划时代的地位,他只是埋头不辞辛劳地拜访他熟悉的或不相识却是祖上世交的在京文化名人和他们的后代,向他们征集藏石入展。沈钧儒去世后,将部分珍品藏石捐给了国家博物馆作为革命文物收藏。待人宽厚热忱的沈宽不仅将自己的藏石拿去展出,还跑到博物馆打借条,取出所捐的藏石送到展览会场。开展后,当朱德、沈钧儒、陈叔通、郭沫若、梅兰芳、徐悲鸿、老舍、艾青等文化名人的藏石亮相展台时,吸引了石展中最多的观众。
  机遇是事业的催化剂。面对这个引起各界轰动的观赏石展,赏石世家的基因不能不在沈宽的心中激荡起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承继石文化成为他挥之不去的梦想。他为自己筹划的就是要像祖父那样不仅爱石藏石,以石励志,而且以石聚集起一批文化人,发展文人赏石,以此促进石文化的发展。
  
  三
  
  沈宽开始了他的事业之旅。他要办一个赏石艺术团体,这在一些人看来有些异想天开,因为他没有任何官方背景,以他的个性也不想将这个团体办成官方的,一个纯粹的民间赏石组织才能像当年沈钧儒的“与石居”一样聚拢起文人,再现文人赏石的文化景象。他先探听申请审批社团的路子,找关系,跑衙门。“北京赏石艺术研究会”的牌子被他申请下来,主管单位北京市文物局。该研究会是民政局注册的法人社团,自1994年中到2008年中他担任了十四年会长及社团法人。就此一事,沈宽也是要被新时期石文化史写上一笔的。
  在担任北京赏石艺术研究会会长期间,沈宽使出了浑身解数,艰难和挫折不时地考验他的信心,研究会几乎所有的开支费用都是他和朋友用工资垫付的。自强不息的文人精神,使他从没有在困难面前停止过承继石文化梦想的脚步。让我们看看他是怎样团聚文化人开辟文人赏石事业的吧。
  他首先联络一批喜欢奇石的中青年学者、作家、艺术家、编辑、律师加入学会,进而邀请李准、王世襄、史树青、朱家溍、高莽、毕朔望、孙大光、冯其庸、何若泉、苏雪痕、胡汉斌、赵兴华、张虎等一大批文化大师级的人物分别担任协会的顾问和名誉会长。他还联络范曾、何家英、刘乐一、陈可之、杜芳伦、彭世强、刘双印等文化大家,以石为媒,促进和他们的友谊。梧桐请凤凰,能够将这样一批文人聚到赏石艺术的殿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也只有沈宽能够以他的个人成就和影响力成此事业。
  有一个沈宽找会长的故事,写来以飨读者。
  申报赏石艺术研究会需要选定一位会长,沈宽虽为研究会的申办一人打拼多时,可从没有想过自己当会长。他欲请红学大师冯其庸担任会长,却与冯老压根儿不认识。他打听到冯老住址后,独自前往叩门。冯老开门见来者人生,正欲询问,沈宽先报上家门说明来意。冯老与沈家无交,但敬重沈钧儒,打开厅门请进沈宽。沈宽问:“您喜欢奇石吗?”冯老答:“奇石之美,书生哪有不喜欢的。”沈宽道:“那请冯老出山做研究会会长。”冯老谦辞,道:“吾老矣,头衔多得直不起腰。”沈宽道:“那请您推荐一位会长。”冯老望着沈宽笑言:“好,好,我推荐的就是你。”沈宽摇头道:“后生资历太浅。”冯老道:“你年近半百,正成事矣。”沈宽闻言,才生出掂量自己之意。如此找会长,当今恐只有沈宽一人可为,从中可见沈宽为赏石艺术所付出的心血。
  新世纪以来,致力于文人赏石事业的人与日俱增,这让沈宽备受鼓舞。天津赏石协会会长文甡便是一位被他尊为旷世奇才的赏石艺术家,他常向文甡先生讨教,使赏石事业不断发扬光大。
  
  四
  
  采撷几朵散着浓香的老枝新花,与读者分享一下沈宽与这些大师赏石论道的雅趣。
   一日,沈宽拜访文物鉴定大师史树青。史老以长辈语问:“你何以爱石?”沈宽答:“与祖父同,石以励志。”史老问:“以何为证?”沈宽答:“为明志,以‘不琢’为号。”史老大笑:“我有章为‘不琢’, 你我同志也!”随取笔为沈宽题字,以“不琢”印盖之。
  作家李准晚年所好一书法一奇石。一次,沈宽邀请李准到青岛参加石展。大师级的名人一现身展厅便被记者围住。一记者口无遮拦地问:“您为什么喜爱奇石,是因为您长得像石头吗?”李准闻言开心地大笑:“这是我一生最爱听的话,我就是石头。”他送沈宽一言:“早点儿认识石头,人生感悟会更多。”这实在是对石文化精神的破题之语。
  学者王世襄所藏明清家具为民间之冠,悉数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大爱归宿他方,闲来心属赏石。一日沈宽到王老家拜会论石。沈宽问:“您喜欢哪类石头?”王老答:“我爱没动过手的。”以自然为大美尽在无饰的话语中。此言毕,王老拿出在山水间拾到的数块石头,果真个个韵味无穷。
  一日,王世襄到北京太庙参观石展,沈宽陪往。会后,二人逛奇石市场。王老看中两块石头。沈宽要买下相送,王老不允。当地石友言:“王老可以写字抵石。”王老一脸严肃道:“石头是石头,写字是写字,哪能我给人家写字,就要人家石头。我买,只要价钱公道。”文人之风骨令石友惊异之后受益匪浅。
  王世襄一生清高不羁。一日与沈宽论道,问:“奇石天造地设来自自然,为什么要给它起名字,还要配个座?”沈宽深知王老大美自然的思想,委婉地答道:“是艺术品总要有个名字。”王老听后颔首赞许。
  诗人何若泉曾官至国家旅游局副局长,1993年秋与沈宽结伴到广西柳州参加第二届中国观赏石展。一日,何老将沈宽拉到一角落道:“我遇难,沈老弟帮我。”沈宽大惊,忙问何难。何老道:“在市场看中几块石头买下,囊中已无返程银两。”沈宽释然,道:“可借。”何老叹道:“脸薄,羞于开口。”沈宽方醒悟何老也是个耻谈孔方兄的书生,于是出面向柳州园林局局长赵有德借钱为何老买得返程机票。何若泉买石与米芾拜石何其相似,古今数百年,因为爱石没有了距离。
  
  五
  
  沈宽现为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顾问。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发展文人赏石事业,藏石、评石、研究石文化史,他不再担任北京赏石艺术研究会会长职务,但他的工作更加繁忙。作为当代著名的赏石艺术家,他在我国众多重要的赏石大展担任过评委主任或监委主任。他引以为豪的“挚石居”藏品丰富而精美,观赏石与砚、印等数以千计,其中不乏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品。需要告诉读者的是,他的藏品都是他用积攒下的工资购买的。一次,他看中一块标价两万元的石头,便跑到女儿处“借钱”将这块石头捧回家中。他的妻子、女儿、儿子都非常喜欢石头。
  沈宽作为文人赏石大家,随着年龄的变化,他逐渐将精力转向赏石的理论研究。他近年撰写有《沈钧儒的石趣》、《沈氏七代赏石》、《与石居石经》、《漫谈赏石展览》、《看石展,谈换位思考》、《不在商道试言商》、《科学与眼学》等书籍文章,是《中国赏石大典》副主编。
   行文至此,笔者想到一件很有思考意义的事情。老子道“大象无形”,古之赏石更多看中的是意境,正所谓“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园山水聊心存”(宋·苏轼《雪浪石》)。沈宽的藏石不论什么石种,都着眼于意境和神似的艺术表现力。赏石的喜好本无需评判,但赏石艺术的优劣却是需要探索和鉴赏的。
   沈宽先生,你的文人赏石的事业之路还遥远而漫长啊。
  
  作者简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9年生于北京,二十年后赴吉林插队落户;再一个十年,为了生存写作。为中国石油工业服务十七年,后供职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任党刊《前进论坛》副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亲王之子》,中篇小说集《血湖》,长篇报告文学《大漠无情》、《中国知青婚姻内幕》,纪实文学《蒯大富演义》。《亲王之子》获河北作家协会1987-1990年度文学奖,后被改编成电视剧《皇亲国戚》。《大漠无情》获第二届中华铁人文学奖、北京市庆祝建国55周年文学优秀作品奖。
其他文献
通联简介    《中华奇石》杂志天津通联站设于天津古文化街古玩城“小马藏石”馆。古文化街位于天津的闹市区,这里的民俗风情,楼阁名堂,彩绘雕镂无处不散发出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置身其中,仿佛被“中国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所包围。如果再走进“小马藏石”,领略自然与历史、自然与文化的和谐之美,定会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站长马超的玩石之旅是跟随父亲开始的,第一次入柳州寻石是在1998年,最早结缘的便是
期刊
东方初晓,晨曦罩峰顶,多彩的霞光映染大药山;夕阳西下,余晖洒满金沙水,把多情的江面惹得羞红了脸颊;入夜,月光溶溶,浮光跃金,此时大药山温柔恬静如淑女,而金沙江活泼好动恰少男。在这如歌如醉的人间美景中,镶嵌着滇东北的璀璨明珠——巧家。    魅力巧家 奇石斗艳    巧家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西南部,与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宁南、布拖、金阳及云南省东川、会泽、鲁甸、昭阳等8个县(区)界邻。金沙江襟带
期刊
编者按   人物书写了历史。   提到中国深厚的赏石文化传统,我们就会想到米芾、苏轼、陶渊明、白居易、张大千……正是他们,将中华文化的传统注入奇石之美;正是他们,将爱石的情怀,灌注进我们的血液。而中国当代赏石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中,同样离不开一批优秀的奇石收藏家、鉴赏家、理论家、出版家和活动家。他们带动了中国奇石文化的迅猛发展,并与广大石友一起,见证了当代奇石文化的复兴、发展之路。  作为当代奇石文
期刊
编者按:  形与质作为现代赏石四大标准中的两个,既是同一奇石的两个观赏点,也是不同石种各自的制胜点,那么,形与质是应该兄弟联谊还是门派相争呢?  本文作者通过对当今石界“质派”和“形派”的辨析,提出了“质与形应高度统一”的观点。    时下的奇石收藏界,各种观点争鸣、激荡。这是由各地区经济基础和文化差异决定的,虽然符合我国文化建设的“双百”方针,但赏石理论毕竟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统一认识,赏石观点存
期刊
一一个发现者的探寻轨迹     “你从远古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慨……” 长江从格拉丹东发源,流经3600公里,从5400米的海拔高度,逐渐跌落到四川泸州203米的漫滩,千百万年形成的无数卵石在130公里的河道上沉积,给予了泸州人一笔宝贵的物质和文化艺术财富。从小生活在长江边上的夏华炳先生,以先觉者的敏锐,在人们还鄙夷地称这些卵石为“土鹅宝”的时候,发现了其蕴涵的巨大文化
期刊
编者按:   泡泡玉,作为2008年左旗最热的石种,伴随着这一特别的名字,渐渐被众多石友所认识,随着泡泡玉的走俏,人们渴望对这一崭新的石种有更多的了解。  本刊应众多石友的要求,在此刊登由闫志强先生撰写的一篇介绍泡泡玉的文章,希望对关注泡泡玉的石友们有所裨益。    2007年末以来,内蒙阿拉善奇石市场突然出现了少量被人们称为“泡泡玉”的戈壁新石种,其确切的科学名称应是“肾状玛瑙”。它那凹凸有致的
期刊
前言  有一种石头,自出世以来就备受关注;有一种石头,在成长过程中就一直背负舆论压力;有一种石头,因其内外兼修令众人折服;有一种石头,正如朝阳产业般,大放异彩。它就是——黄龙玉。   文化的认同与价值的市场考验都需要一定的过程,黄龙玉自2004年出现到如今的火爆,不仅为赏石界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扩大了赏石文化的内容。尽管黄龙玉是石是玉至今仍没有定论,尽管各界对黄龙玉仍有不同的声音,但就其形质色的优
期刊
  
期刊
玛瑙是人类发现的首批宝石之一,自古被视为人间奇珍而成为帝王贡品。玛瑙又是佛教七宝之一,可辟邪、护身,象征友善的爱心和希望。尽管不同的经书所译的七宝不尽相同,但诸经书的七宝中均有玛瑙。   嫩江玛瑙,历史悠久,色彩绚丽,形状各异,质地坚硬,细腻温润,在中国玛瑙石中名列前茅。    一产地及历史文化状况    产地:  嫩江地处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东北部,发源于大兴安岭东坡伊勒呼里山脉东南侧,至三岔河汇
期刊
去年与友人赴柳州参加国际奇石节。徜徉于马安山奇石市场,到底是第一次,颇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激动中不免有些“老忐儿”进城的胆怯和惶恐。好在短短几日便自感腰杆渐硬,俨然一副老江湖的样子,也敢于负手挺胸到处游荡了。   逛得多了,便听说马安山市场里有一石商,女,名曰阿莉,经营手段不拘一格,表演能力远近闻名。余等哂笑,不信闯荡江湖多年会在柳州翻船,特意寻到阿莉的店堂,聚众唿哨而进。阿莉虽怯生生一副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