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地处东海之滨, 是西风带天气系统和副热带系统交汇地区, 加之省内地形复杂, 造成气候多变, 灾害天气频发, 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是全国多灾重灾省份之一。据统计, 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中, 全省有90% 以上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 在农业生产中因灾减产机率高达83%。因此, 了解和掌握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及规律, 探讨防灾、减灾、抗灾措施, 提高瓜菜生产抗灾能力, 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意义重大。
1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类型
全省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 频率高, 强度大, 主要有台风、洪涝、干旱,还有低温冻害、寒潮大雪以及冰雹大风等灾害。农业气象灾害具有鲜明的特点和规律, 一是季节性强, 如台风一般发生在夏、秋季, 而冬季则不会发生; 二是区域性鲜明, 如台风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内陆地区则较少发生; 三是多灾并发性突出, 往往灾害发生形成连锁反应, 如台风——暴雨——洪涝——病虫害等。
1.1 洪涝
洪涝灾害发生时间集中, 最多发生在6 月中旬至7 月上旬梅汛期及8、9月台汛期, 浙西和浙中地区以梅汛期的6 月最多, 台汛期的9 月次之, 而浙东沿海一带以台汛期的8、9 月最多, 6月次之。6 月上旬入梅后, 浙江省进入主汛期, 至7 月上旬出梅, 降雨量在250~650 mm, 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24%~37%。由于降雨集中, 易引起山洪暴发, 平原尤其是沿江、沿湖、地势低洼处瓜菜受涝成灾, 蔬菜、西瓜等作物怕涝, 抗灾能力弱, 受淹一般即绝收。
1.2 干旱
干旱主要发生在海岛、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地区, 近年来旱灾有加重趋势。干旱危害时期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表现为因旱, 连作晚稻、秋冬茬蔬菜、旱粮等作物不能按期播种或移栽, 或作物生长和光合作用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一旦发生, 持续时间长, 范围广。2003 年, 浙江省遭遇严重高温干旱天气, 高温持续时间长, 强度大, 范围广, 有40 个测站破历史极! 端—— 最高气温记录, 降水极少, 造成全省大范围严重干旱。大部分地区6月23 日入梅, 6 月30 日出梅, 入梅迟,出梅早, 梅雨期仅7 d( 天) , 历史上少见。伏旱连秋旱、冬旱, 至次年又连续发生罕见的连春旱、夏旱, 给全省的粮食作物、蔬菜、油菜等几乎所有瓜菜生产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受灾面积近67 万hm2, 成灾近40 万hm2, 绝收14万hm2; 直到2004 年18 号云娜台风光顾, 旱情才得以缓解。2005 年又出现历史上罕见的空梅, 7 月上中旬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旱情, 直到5 号台风海棠带来强降雨, 全省性旱情才得以解除。
1.3 台风
台风是浙江省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 对农业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其影响严重程度居气象灾害之首。台风登陆或严重影响时, 常伴随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导致海塘冲垮、良田淹没、房屋倒塌、畜禽死亡、水利设施等严重损毁。台风在7 月中下旬到9 月上旬发生的机率较高, 2005 年全省遭受海棠、麦莎、泰利、龙王、卡努等5 次强台风袭击, 严重影响了瓜菜生产, 其破坏力主要有5 个方面: 一是风力强度大, 造成设施被毁, 大棚棚架扭曲变形、倒伏受损, 棚膜被掀; 二是水稻、甘蔗、西瓜、甜瓜、葫芦等作物被风刮、倒伏、倒架, 叶片、瓜蔓受损; 三是短期内强降雨, 暴雨成灾, 大棚西瓜、长瓜等作物遭暴雨冲刷和水淹, 内涝严重; 四是造成水肥流失, 土壤板结, 空气湿度大, 气温高, 往往诱发各种病虫害, 产量下降; 五是苗床地的秧苗经风吹、受淹被毁, 影响下茬作物生产。台风尤其对东南沿海地区的设施农业构成严重威胁, 一旦台风来临则损失惨重, 因为大棚设施本身抗风能力弱, 且投入成本高, 棚内作物价值高。
1.4 低温大雪
主要有春秋季低温、晚霜冻和寒潮大雪。受强冷空气侵袭带来的强降温, 给瓜菜造成严重的低温冻害冷害,暴雪对设施大棚也构成严重威胁, 因雪负载过大而压塌大棚、冻死作物等。
2 瓜菜生产减灾避灾的政策保障
坚持“以防为主, 防抗结合, 综合治理”的防灾减灾方针, 变被动抗灾为主动防灾, 分析找准农业灾害特点及农业抗灾有效措施, 有针对性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搞好瓜菜区划布局, 加大瓜菜避灾的适应性种植,构建可持续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 切实提高瓜菜抗灾能力, 减少灾害损失。
2.1 加强对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发生规律及其防御对策的研究
协同气象、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 摸清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成灾特点, “对症下药”, 制定一套相应的防灾减灾法规和政策、规划、措施, 同时加强农业自然灾害监测网络建设, 对自然灾害准确监测、及时预报, 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2.2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政策扶持, 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设备抗灾强度,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化标准海塘、排涝、灌溉工程设施的建设, 营造防护林。近年来全省建成的标准海塘工程、钱塘江江堤、钱塘江北岸标准塘等工程, 对提高全省农业抗台抗灾抗旱能力、减少农业灾害损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进一步加固海堤、河堤和山塘水库堤坝等小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设, 拦蓄洪水, 疏浚河道, 平整土地, 建立排灌系统, 使内涝积水能迅速排出, 减轻洪涝, 干旱年份能及时灌溉, 山区、海岛地区大力发展“微蓄微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提高防旱、抗旱能力。
2.3 建立农业专项救灾资金及救灾物资储备制度
洪涝、台风和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 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因其规模经营, 一旦受灾, 往往损失惨重, 甚至倾家荡产, 若缺乏扶持, 一时难以恢复生产。建立储备救灾物资, 在应对灾害、恢复灾后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设立一定规模的农业救灾专项基金, 进一步健全各种农业救灾物资储备, 扩大救灾种子储备规模和范围, 建立农业柴油、化肥、农药、薄膜等物资储备制度, 增强农业救灾能力。
2.4 建立农业保险机制, 形成政府补助和商业保险有机结合的农业灾害救助体系, 化解大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
农业保险有利于规避农业自然灾害风险, 克服救灾救济以往单纯依靠国家的局限性, 有利于拓宽资金渠道,增强救灾实力。继上海之后, 浙江省已经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共同体试点工作, 按照“低保障起步, 保大灾为主”的要求, 以台风、洪水、传染性疫病等大 灾为主要保险责任, 并合理确定保险费率, 原则上保障程度以补偿承保对象的物化成本、恢复生产为标准; 政策性农业保险首次采用“政策推动 共保经营”试点模式, 通过政府政策性支持,保险公司市场化运作, 农民自愿参与,调动起多方积极性, 特别是在政府推动下, 把农业保险作为准公共产品, 实行财政补贴、以险养险、政策指导等,为全国农业保险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2.5 建立畅通的信息化系统, 确保救灾防灾信息能及时下达上传
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浙江省已在全省开通农民信箱, 以此为平台, 一旦获取台风警报, 可通过点线结合方式通过手机短信及时发送给农技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法人和种养殖大户, 这已在2006 年早春防御低温冻害寒潮农业灾害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6 完善抗灾救灾工作预案, 变被动为主动
根据自然灾害发生趋势和特点,制订完善自然灾害防灾救灾预案, 切实增强救灾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主动性。防灾预案包括灾害的监测与预报、防灾抗灾的布局、物资技术的准备、抗灾救灾的组织、岗位责任制及灾后恢复生产等。防灾预案制订越合理、越具体、越切合实际、可操作性越强,减灾的效益就越大。
3 瓜菜生产减灾避灾的技术保障
3.1 合理搞好瓜菜区划布局, 选择适宜区域避灾生产
传统的农业区划比较系统完善,但大多局限于粮棉油等传统作物, 全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以来, 种植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要继续完善全省蔬菜瓜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进行适地栽培, 避开台风、洪涝、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如针对台风频发的沿海地区, 设施大棚应选址在具有小气候条件的避风向阳、高燥防涝处, 尤其是育苗等重要设施,以确保抗灾的安全性。杭嘉湖、宁绍平原等部分低洼易涝地区, 不适宜发展抗涝能力弱的西瓜、大棚蔬菜, 而选择种植水生蔬菜茭白、莲藕等种类则能明显提高抗涝能力。
3.2 合理安排种植茬口, 避开灾害季节
根据瓜菜种类和品种特性及灾害发生规律, 合理安排茬口, 适当调节作物播栽期, 避开自然灾害集中发生期。
3.2.1 避台设施大棚生产要利用沿海地区冬春季温度相对较高、回春早的气候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冬春越冬茬及春提早茬, 主要保证前期获得理想的经济产量和效益, 到7 月左右即结束生产, 进行揭膜淋雨休闲或种一茬速生叶菜, 有利于克服连作障碍、提高地力。大棚冬春越冬茬栽培则待9 月中旬以后才盖膜, 避开台风活跃期, 如嘉善、长兴等地的大棚蔬菜主产区, 大面积实行水旱轮作或粮菜轮作的高效种植模式, 冬春季搭建设施大棚种植蔬菜瓜果, 夏秋季揭膜种植晚稻, 既可避开台风风险, 又达到了一旱一水、轮作换茬养地的目的, 取得了高效生态的良好效果。沿海台风频发的黄岩等地重点发展大棚茭白, 慈溪等地重点发展早熟梨, 均起到了上市早、效益好, 且避开台风灾害的效果。
3.2.2 避涝沿江、沿湖低洼易涝地区瓜菜生产避开洪涝危害期, 即在梅雨季节来临前前季作物已基本收获结束, 等到洪水季节过去再安排下季生产, 减少洪灾损失。如兰溪市沿江地区冬春茬种植蚕豆、小萝卜等作物, 5-6 月收获, 而在洪涝高发期的6 月中下旬到7 月上旬休闲, 7 月中旬洪涝高发期过去以后再播种夏秋作物品种, 避开了洪涝期, 彻底改变了以往“年年抗涝年年涝”的被动局面; 常山县沿江、沿溪易涝区选用避灾栽培方式, 推荐主要茬口安排为西葫芦——晚稻、双季茭白, 地膜早熟毛豆——大蒜等。
3.2.3 避旱重点是避开7- 9 月干旱季节, 易旱地区应尽量避免安排需水量大、不耐旱的瓜菜种类, 而播种抗旱、节水的西瓜等作物。
3.3 采取相应的抗灾栽培管理及应急措施
3.3.1 选择抗性品种合理搭配针对易发生的气象灾害, 选育、筛选抗逆性强的良种进行种植, 能有效抗灾,避免或减少损失, 如台风频发地区要选择矮生、茎秆粗壮, 根系发达, 不易倒伏、抗风强的品种, 并注意早中晚熟配套, 合理搭配排开播种, 提高抗灾能力, 降低风险。如本省台州的青花菜主产区由于主要选用早熟品种优秀和中熟品种绿雄90, 且播种期过于集中, 遭遇2005 年15 号强台风卡努, 秧苗大面积受淹不得不补播, 不但造成当年种子异常紧张、价格暴涨, 且次年青花菜集中上市价格暴跌, 农户损失很大。
3.3.2 采取有效的抗灾减灾栽培
技术措施通过合理种植方向、培土、搭架、整枝、绑蔓等栽培管理措施,提高瓜菜的抗风能力。如种植行向与台风盛行风向一致, 高秆作物设立支柱, 及时培土, 均能有效提高抗风能力, 对植株较矮小的蔬菜等作物采用浮面覆盖遮阳网、薄膜等, 避免雨水直接冲刷, 减少损失。农业抗旱大力推广应用和普及秸秆覆盖、间歇灌溉、微蓄微灌等节水抗旱技术, 确保重点作物供水, 及时中耕、除草, 蓄水保墒, 合理灌溉。并通过科学追肥, 加强病虫害防治, 提高瓜菜作物抗性, 减轻病虫危害, 根据旱情缓解的时间先后, 合理安排改种补种瓜菜种类及其播期下限等。涝区采取深沟高畦种植, 利于排水、排涝, 提高抗洪涝灾害能力。冬季低温冻害、早春低温弱光阴雨、夏季高温干旱等不利气候障碍因子, 主要通过选用抗性品种等措施解决, 选育耐低温弱光的设施栽培专用品种, 可大大提高栽培适应性。冬季低温越冬栽培主要采用多层覆盖的内保温技术, 采用“三棚四膜”( 大棚 中棚 小棚 地膜) ,使用高保温的EVA 大棚薄膜, 保温效果冬季夜间棚内外温差可约达5 ℃, 基本可以克服低温阴雨寡照等不利因素, 保障越冬大棚瓜菜不受毁灭性冻害。如遇突发性强降温天气, 可应急性加强保温或加温保命措施, 西、甜瓜等喜温瓜菜冬春季育苗, 碰上持续低温阴雨弱光天气, 苗床还应临时补光, 以确保秧苗正常生长, 提高抗性。克服夏秋高温、干旱不利天气, 主要通过综合应用遮阳网覆盖和微喷等技术, 降低强辐射光照, 及时补充土壤水分, 降低棚内温度, 增加空气湿度, 有利于蔬菜的生长, 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3.3.3 合理采取应急抗灾措施
自然灾害来临时,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采取合理的应急措施, 能有效降低损失。特别在获取气象灾害警报后, 要及时采取抢收、排涝、对大棚设施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加固、转移作物、卸膜等措施。如大棚设施抗台, 要根据台风预告的风力强度、棚内作物类型经济价值、大棚设施新旧、是否遭受损坏及损坏程度、大棚设施抗风能力等情况, 确定设施抗台能力的临界指标, 综合分析判断, 采取大棚加固、揭膜等相应有效的抗台措施, 能保则保, 无法保棚则坚决撤膜保棚架; 大棚设施抗雪, 要采取清除大棚积雪, 棚内支撑加固, 撒盐化雪, 棚内保温与加温化雪等措施, 防止雪压塌大棚, 无法保棚同样要坚决采取破膜保棚架的应急措施。
1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类型
全省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 频率高, 强度大, 主要有台风、洪涝、干旱,还有低温冻害、寒潮大雪以及冰雹大风等灾害。农业气象灾害具有鲜明的特点和规律, 一是季节性强, 如台风一般发生在夏、秋季, 而冬季则不会发生; 二是区域性鲜明, 如台风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内陆地区则较少发生; 三是多灾并发性突出, 往往灾害发生形成连锁反应, 如台风——暴雨——洪涝——病虫害等。
1.1 洪涝
洪涝灾害发生时间集中, 最多发生在6 月中旬至7 月上旬梅汛期及8、9月台汛期, 浙西和浙中地区以梅汛期的6 月最多, 台汛期的9 月次之, 而浙东沿海一带以台汛期的8、9 月最多, 6月次之。6 月上旬入梅后, 浙江省进入主汛期, 至7 月上旬出梅, 降雨量在250~650 mm, 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24%~37%。由于降雨集中, 易引起山洪暴发, 平原尤其是沿江、沿湖、地势低洼处瓜菜受涝成灾, 蔬菜、西瓜等作物怕涝, 抗灾能力弱, 受淹一般即绝收。
1.2 干旱
干旱主要发生在海岛、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地区, 近年来旱灾有加重趋势。干旱危害时期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表现为因旱, 连作晚稻、秋冬茬蔬菜、旱粮等作物不能按期播种或移栽, 或作物生长和光合作用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一旦发生, 持续时间长, 范围广。2003 年, 浙江省遭遇严重高温干旱天气, 高温持续时间长, 强度大, 范围广, 有40 个测站破历史极! 端—— 最高气温记录, 降水极少, 造成全省大范围严重干旱。大部分地区6月23 日入梅, 6 月30 日出梅, 入梅迟,出梅早, 梅雨期仅7 d( 天) , 历史上少见。伏旱连秋旱、冬旱, 至次年又连续发生罕见的连春旱、夏旱, 给全省的粮食作物、蔬菜、油菜等几乎所有瓜菜生产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受灾面积近67 万hm2, 成灾近40 万hm2, 绝收14万hm2; 直到2004 年18 号云娜台风光顾, 旱情才得以缓解。2005 年又出现历史上罕见的空梅, 7 月上中旬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旱情, 直到5 号台风海棠带来强降雨, 全省性旱情才得以解除。
1.3 台风
台风是浙江省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 对农业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其影响严重程度居气象灾害之首。台风登陆或严重影响时, 常伴随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导致海塘冲垮、良田淹没、房屋倒塌、畜禽死亡、水利设施等严重损毁。台风在7 月中下旬到9 月上旬发生的机率较高, 2005 年全省遭受海棠、麦莎、泰利、龙王、卡努等5 次强台风袭击, 严重影响了瓜菜生产, 其破坏力主要有5 个方面: 一是风力强度大, 造成设施被毁, 大棚棚架扭曲变形、倒伏受损, 棚膜被掀; 二是水稻、甘蔗、西瓜、甜瓜、葫芦等作物被风刮、倒伏、倒架, 叶片、瓜蔓受损; 三是短期内强降雨, 暴雨成灾, 大棚西瓜、长瓜等作物遭暴雨冲刷和水淹, 内涝严重; 四是造成水肥流失, 土壤板结, 空气湿度大, 气温高, 往往诱发各种病虫害, 产量下降; 五是苗床地的秧苗经风吹、受淹被毁, 影响下茬作物生产。台风尤其对东南沿海地区的设施农业构成严重威胁, 一旦台风来临则损失惨重, 因为大棚设施本身抗风能力弱, 且投入成本高, 棚内作物价值高。
1.4 低温大雪
主要有春秋季低温、晚霜冻和寒潮大雪。受强冷空气侵袭带来的强降温, 给瓜菜造成严重的低温冻害冷害,暴雪对设施大棚也构成严重威胁, 因雪负载过大而压塌大棚、冻死作物等。
2 瓜菜生产减灾避灾的政策保障
坚持“以防为主, 防抗结合, 综合治理”的防灾减灾方针, 变被动抗灾为主动防灾, 分析找准农业灾害特点及农业抗灾有效措施, 有针对性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搞好瓜菜区划布局, 加大瓜菜避灾的适应性种植,构建可持续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 切实提高瓜菜抗灾能力, 减少灾害损失。
2.1 加强对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发生规律及其防御对策的研究
协同气象、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 摸清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成灾特点, “对症下药”, 制定一套相应的防灾减灾法规和政策、规划、措施, 同时加强农业自然灾害监测网络建设, 对自然灾害准确监测、及时预报, 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2.2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政策扶持, 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设备抗灾强度,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化标准海塘、排涝、灌溉工程设施的建设, 营造防护林。近年来全省建成的标准海塘工程、钱塘江江堤、钱塘江北岸标准塘等工程, 对提高全省农业抗台抗灾抗旱能力、减少农业灾害损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进一步加固海堤、河堤和山塘水库堤坝等小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设, 拦蓄洪水, 疏浚河道, 平整土地, 建立排灌系统, 使内涝积水能迅速排出, 减轻洪涝, 干旱年份能及时灌溉, 山区、海岛地区大力发展“微蓄微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提高防旱、抗旱能力。
2.3 建立农业专项救灾资金及救灾物资储备制度
洪涝、台风和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 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因其规模经营, 一旦受灾, 往往损失惨重, 甚至倾家荡产, 若缺乏扶持, 一时难以恢复生产。建立储备救灾物资, 在应对灾害、恢复灾后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设立一定规模的农业救灾专项基金, 进一步健全各种农业救灾物资储备, 扩大救灾种子储备规模和范围, 建立农业柴油、化肥、农药、薄膜等物资储备制度, 增强农业救灾能力。
2.4 建立农业保险机制, 形成政府补助和商业保险有机结合的农业灾害救助体系, 化解大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
农业保险有利于规避农业自然灾害风险, 克服救灾救济以往单纯依靠国家的局限性, 有利于拓宽资金渠道,增强救灾实力。继上海之后, 浙江省已经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共同体试点工作, 按照“低保障起步, 保大灾为主”的要求, 以台风、洪水、传染性疫病等大 灾为主要保险责任, 并合理确定保险费率, 原则上保障程度以补偿承保对象的物化成本、恢复生产为标准; 政策性农业保险首次采用“政策推动 共保经营”试点模式, 通过政府政策性支持,保险公司市场化运作, 农民自愿参与,调动起多方积极性, 特别是在政府推动下, 把农业保险作为准公共产品, 实行财政补贴、以险养险、政策指导等,为全国农业保险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2.5 建立畅通的信息化系统, 确保救灾防灾信息能及时下达上传
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浙江省已在全省开通农民信箱, 以此为平台, 一旦获取台风警报, 可通过点线结合方式通过手机短信及时发送给农技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法人和种养殖大户, 这已在2006 年早春防御低温冻害寒潮农业灾害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6 完善抗灾救灾工作预案, 变被动为主动
根据自然灾害发生趋势和特点,制订完善自然灾害防灾救灾预案, 切实增强救灾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主动性。防灾预案包括灾害的监测与预报、防灾抗灾的布局、物资技术的准备、抗灾救灾的组织、岗位责任制及灾后恢复生产等。防灾预案制订越合理、越具体、越切合实际、可操作性越强,减灾的效益就越大。
3 瓜菜生产减灾避灾的技术保障
3.1 合理搞好瓜菜区划布局, 选择适宜区域避灾生产
传统的农业区划比较系统完善,但大多局限于粮棉油等传统作物, 全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以来, 种植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要继续完善全省蔬菜瓜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进行适地栽培, 避开台风、洪涝、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如针对台风频发的沿海地区, 设施大棚应选址在具有小气候条件的避风向阳、高燥防涝处, 尤其是育苗等重要设施,以确保抗灾的安全性。杭嘉湖、宁绍平原等部分低洼易涝地区, 不适宜发展抗涝能力弱的西瓜、大棚蔬菜, 而选择种植水生蔬菜茭白、莲藕等种类则能明显提高抗涝能力。
3.2 合理安排种植茬口, 避开灾害季节
根据瓜菜种类和品种特性及灾害发生规律, 合理安排茬口, 适当调节作物播栽期, 避开自然灾害集中发生期。
3.2.1 避台设施大棚生产要利用沿海地区冬春季温度相对较高、回春早的气候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冬春越冬茬及春提早茬, 主要保证前期获得理想的经济产量和效益, 到7 月左右即结束生产, 进行揭膜淋雨休闲或种一茬速生叶菜, 有利于克服连作障碍、提高地力。大棚冬春越冬茬栽培则待9 月中旬以后才盖膜, 避开台风活跃期, 如嘉善、长兴等地的大棚蔬菜主产区, 大面积实行水旱轮作或粮菜轮作的高效种植模式, 冬春季搭建设施大棚种植蔬菜瓜果, 夏秋季揭膜种植晚稻, 既可避开台风风险, 又达到了一旱一水、轮作换茬养地的目的, 取得了高效生态的良好效果。沿海台风频发的黄岩等地重点发展大棚茭白, 慈溪等地重点发展早熟梨, 均起到了上市早、效益好, 且避开台风灾害的效果。
3.2.2 避涝沿江、沿湖低洼易涝地区瓜菜生产避开洪涝危害期, 即在梅雨季节来临前前季作物已基本收获结束, 等到洪水季节过去再安排下季生产, 减少洪灾损失。如兰溪市沿江地区冬春茬种植蚕豆、小萝卜等作物, 5-6 月收获, 而在洪涝高发期的6 月中下旬到7 月上旬休闲, 7 月中旬洪涝高发期过去以后再播种夏秋作物品种, 避开了洪涝期, 彻底改变了以往“年年抗涝年年涝”的被动局面; 常山县沿江、沿溪易涝区选用避灾栽培方式, 推荐主要茬口安排为西葫芦——晚稻、双季茭白, 地膜早熟毛豆——大蒜等。
3.2.3 避旱重点是避开7- 9 月干旱季节, 易旱地区应尽量避免安排需水量大、不耐旱的瓜菜种类, 而播种抗旱、节水的西瓜等作物。
3.3 采取相应的抗灾栽培管理及应急措施
3.3.1 选择抗性品种合理搭配针对易发生的气象灾害, 选育、筛选抗逆性强的良种进行种植, 能有效抗灾,避免或减少损失, 如台风频发地区要选择矮生、茎秆粗壮, 根系发达, 不易倒伏、抗风强的品种, 并注意早中晚熟配套, 合理搭配排开播种, 提高抗灾能力, 降低风险。如本省台州的青花菜主产区由于主要选用早熟品种优秀和中熟品种绿雄90, 且播种期过于集中, 遭遇2005 年15 号强台风卡努, 秧苗大面积受淹不得不补播, 不但造成当年种子异常紧张、价格暴涨, 且次年青花菜集中上市价格暴跌, 农户损失很大。
3.3.2 采取有效的抗灾减灾栽培
技术措施通过合理种植方向、培土、搭架、整枝、绑蔓等栽培管理措施,提高瓜菜的抗风能力。如种植行向与台风盛行风向一致, 高秆作物设立支柱, 及时培土, 均能有效提高抗风能力, 对植株较矮小的蔬菜等作物采用浮面覆盖遮阳网、薄膜等, 避免雨水直接冲刷, 减少损失。农业抗旱大力推广应用和普及秸秆覆盖、间歇灌溉、微蓄微灌等节水抗旱技术, 确保重点作物供水, 及时中耕、除草, 蓄水保墒, 合理灌溉。并通过科学追肥, 加强病虫害防治, 提高瓜菜作物抗性, 减轻病虫危害, 根据旱情缓解的时间先后, 合理安排改种补种瓜菜种类及其播期下限等。涝区采取深沟高畦种植, 利于排水、排涝, 提高抗洪涝灾害能力。冬季低温冻害、早春低温弱光阴雨、夏季高温干旱等不利气候障碍因子, 主要通过选用抗性品种等措施解决, 选育耐低温弱光的设施栽培专用品种, 可大大提高栽培适应性。冬季低温越冬栽培主要采用多层覆盖的内保温技术, 采用“三棚四膜”( 大棚 中棚 小棚 地膜) ,使用高保温的EVA 大棚薄膜, 保温效果冬季夜间棚内外温差可约达5 ℃, 基本可以克服低温阴雨寡照等不利因素, 保障越冬大棚瓜菜不受毁灭性冻害。如遇突发性强降温天气, 可应急性加强保温或加温保命措施, 西、甜瓜等喜温瓜菜冬春季育苗, 碰上持续低温阴雨弱光天气, 苗床还应临时补光, 以确保秧苗正常生长, 提高抗性。克服夏秋高温、干旱不利天气, 主要通过综合应用遮阳网覆盖和微喷等技术, 降低强辐射光照, 及时补充土壤水分, 降低棚内温度, 增加空气湿度, 有利于蔬菜的生长, 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3.3.3 合理采取应急抗灾措施
自然灾害来临时,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采取合理的应急措施, 能有效降低损失。特别在获取气象灾害警报后, 要及时采取抢收、排涝、对大棚设施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加固、转移作物、卸膜等措施。如大棚设施抗台, 要根据台风预告的风力强度、棚内作物类型经济价值、大棚设施新旧、是否遭受损坏及损坏程度、大棚设施抗风能力等情况, 确定设施抗台能力的临界指标, 综合分析判断, 采取大棚加固、揭膜等相应有效的抗台措施, 能保则保, 无法保棚则坚决撤膜保棚架; 大棚设施抗雪, 要采取清除大棚积雪, 棚内支撑加固, 撒盐化雪, 棚内保温与加温化雪等措施, 防止雪压塌大棚, 无法保棚同样要坚决采取破膜保棚架的应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