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图》与《捣衣诗》——图像与文本间的叙事及转译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宋画家牟益的《捣衣图》,与牟益创作时参照的南朝诗人谢惠连的《捣衣诗》之间,存在着某种图像与文本间的叙事及转译,本文主要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捣衣图》;《捣衣诗》;叙事;转译
  一、引言
  《捣衣图》,为南宋画家牟益的代表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家在创作该画时,参照了南朝诗人谢惠连的《捣衣诗》[1],这体现于画家在手卷上留下的自跋中[2],而牟益友人董良史在画后的题跋中,更是直接将《捣衣诗》全诗题写于其上,有助于观者理解该手卷的意涵。画家的此种参照主要体现在《捣衣图》的画心部分,随着手卷画心部分自右向左逐渐展开,为观者展现了一段愁戚的闺怨故事,同时图像与文本的叙事及转译也在“上演”中。
  二、《捣衣图》与《捣衣诗》
  《捣衣图》画心部分最初映入眼帘的是三株园菊,提示了观者画中的季节为萧瑟的秋季。在充盈着秋风的庭院里,几棵槐树依着院内建筑物生长。因为当时已是秋天的缘故,槐树已经开始掉叶,而参杂在落叶附近的是一只寒螿,或许它正如《捣衣诗》所写的那样正在啼鸣吧。“夕阴结空幕,宵月皓中闺”,可能观者无法在画面中直接看到这一幕,但结合着董良史在画后的题诗,观者已然进入了画家所创造的秋夜氛围中。在庭院建筑的回廊里,六位“美人”正在整理自己的服装和配饰,相约一同前去捣衣。走出回廊,来到一片较为空旷的地方,一位贵妇人一边弄着头上的发簪,一边同另一位贵妇人及身后跟着的两位抱着布匹的侍女一道前行。在这四人前面还有两位整装完毕的贵妇人,在两位持烛侍女的引导下徐徐前行。一位侍女回头望向贵妇人,似乎是担心她们看不清行路,点着的蜡烛再次提醒观者此时已然夜深。
  画面接着聚焦到了庭院里的另一建筑内。那似乎是一个有卷帘的凉亭,画家为了更好地展现凉亭内的人物活动,不惜少画亭子的一根支柱。凉亭内的五位女子正在进行整幅画最为重要的捣衣活动。两位妇人共执一杵舂捶丝料,而画面所描绘的那幕恰巧是二人停下来擦拭汗珠之时。在其右侧有一女子正在整理已经捣好或即将被捣的丝料。她们三人的活动皆在左侧两位女子的注视下进行,其中一位端坐于椅凳上,似乎是整个捣衣活动的主导者,而另一位则像是她的侍女,正在一旁端茶侍候。
  经过上一幕的舂捶,“纨素既已成”,于是几位侍女抱着丝料前往下一幕场景,那幕场景同样发生于一个有着山水画屏的案榻附近。两位女子正在案榻上裁剪着已成的丝料,一旁还有一位女子正在缝制衣服。女子裁剪丝料时的表情显然是有所疑虑的,因为“君子行未归”,不知“君子”的身形尺寸是否已然有了变化。案榻之外,两名女子倚肩并立,观望着发生的一切。与此同时,还有一位女子孤身一人倚靠着屏风,同样也观望着案榻上的活动。这一女子的姿态不禁使人联想到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一位女子,她也是以类似的姿态出现于画面之上。《捣衣图》中的女子望向的是一个极具女性性别特征的缝制活动,而《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女子望向的却是一个官宦士人的享乐场景。场景活动主题的不同,导致了两幅画的那一局部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环境氛围,当然也就会有着全然不同的意象内涵,唯一相同的是她们二人都掩映于山水画屏旁。
  紧接着到了画面的最后一幕,同时也是整个画面情感表达最为浓厚的地方。这一幕同样发生于一个案榻之上,但此时山水画屏已然消失。孤零零的画面,没有任何物体作为背景,有的仅是案榻上三位愁苦的女子及站在案榻旁端着已成纨素的仕女。案榻上的三位女子,一位女子正在准备将已成的纨素装箱,其旁坐着一位面露忧伤的女子,何以至此?看看她身旁的女子似乎就能得到答案。那位女子手里举着一条卷尺,比划着、思索着。“腰带准畴昔,不知今是非”,牟益以这样一种方式将谢惠连《捣衣诗》中的最后一句所蕴含的含蓄而意味深长的疑虑表现出来,同时也与上一幕中裁剪丝料时疑虑的神态相呼应。
  《捣衣诗》的第一句已然奠定了整首诗和《捣衣图》画心部分的情感基调:“衡纪无淹度,晷运倏如催”,一种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实则也是对年华不再的叹息。透过紧接几句诗句的娓娓道来,读者,亦或观者,也就更加明白了《捣衣诗》与《捣衣图》所要传达的意涵。时光匆匆,变化无常,可是“君子”却不在身旁,不能相依相守。漫漫长夜,仅能靠“捣衣”等活动来一解相思之苦,怎一个愁字了得。牟益创作《捣衣图》正值南宋与蒙古战争频繁之时[3],是否因此时代背景的缘故,画家选择将画面中女性的悲伤放大以对其有所反映,没有更多的资料可供参考,而《捣衣图》画面中所蕴含的“闺怨与相思”、“愁戚与哀婉”等意象内涵[4]却不用过多赘言,观者自有一番体悟。
  三、结论
  通过上述文段结合着《捣衣诗》对《捣衣图》画心部分进行的分析,可以得知,作为牟益创作《捣衣图》的源文本,《捣衣诗》对《捣衣图》整个画心部分的生成与叙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捣衣图》的画心部分对《捣衣诗》而言也具有了某种转译的表现。牟益的画作将谢惠连诗歌中较为凝练、抽象的文字语言,转译为较为直接可观的绘画语言。画家以图像描绘诗歌意涵,展现了手卷画心部分与源文本间共享的叙事性,当然画家的个人意图对画心部分的形成也起着决定性作用。总之,《捣衣图》与《捣衣诗》间的叙事与转译为画家创作时的特殊匠心,独有一番意味。
  注释:
  [1]谢惠连《捣衣诗》:“衡纪无淹度,晷运倏如催。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夕阴结空幕,宵月皓中闺。美人戒裳服,端饰相招携。簪玉出北房,鸣金步南阶。栏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盈箧自余手,幽缄候君开。腰带准畴昔,不知今是非。”转引自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三十,胡刻本,第426页。
  [2]详见“右谢惠连捣衣诗,……因取周昉美人,稍加位置,画为横卷,思短笔拙,虽不足以形容谢诗妙处,若曰摹章写句,亦自谓得其仿佛。”转引自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四十五画十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596页。
  [3]详见衣若芬:《闺怨与相思:牟益<捣衣图>的解读》,《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五期,2004年9月,第35页。
  [4]同上,第25-44页。
  参考文献:
  [1]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胡刻本。
  [2]清·卞永誉著《式古堂书画汇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衣若芬:《闺怨与相思:牟益<捣衣图>的解读》,《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五期,2004年9月。
其他文献
【摘要】:文化不同,语言表达习惯也就不同。迄今为止已经有很多关于中日语言表达习惯的先行研究,但对于不满表达的先行研究尚且较少,本文想以网络新闻评价为例来探讨中日两国不满表达的差异、探究其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  随着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得以通过电脑、手机在第一时间和广大网友见面,而网络新闻也以其即时性、海量性、互动性的独家优势吸引亿万网友的眼球。因此和网络新闻发展同步,新闻评价
期刊
【摘要】:威廉·福克纳(1897~1962),作为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美国作家,自 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文艺界对他的评价越来越高。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其写作技巧之高超颇为耐人寻味,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更是别具特色。本文从原型批评角度出发,分析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中卡什这一人物所展现出的圣经原型人物特点,并通过分析卡什对于基督原型的反叛与疏离,总结福克纳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技巧和其小说深刻思
期刊
【摘要】:《德育哲学引论》于2008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其作为国内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第一部专著,探索阐释了“德育哲学”的产生条件、理论根据、学科性质、多重价值和理论构架等问题。  【关键词】:教育;德育;哲学  一、德育与哲学的统一  (一)基础实践的统一  德育哲学,关乎德育和哲学这两大领域,前者关于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指导,后者则是一种思维工
期刊
【摘要】:公安派以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标举性灵而成为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性灵说承接李贽“童心说”的文学思想,以严肃的生活态度和洒脱宽广的心理空间严厉批评晚明时期的复古风气和拟古主张,从而塑造了公安派独立的人格和精神力量,不仅对晚明、清代的诗说词论及其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于“五四”新文学运动都受其影响。  【关键词】:性灵说;公安派;童心说;袁枚  一、性灵说的提出  对于性灵说
期刊
【摘要】:庄子通过自己的超常的才能创造了许多深刻的语言,同时还敷衍出了许多怪诞荒唐的文学寓言故事。本文尝试对其文字下面的核心寓意进行挖掘,解读其文学寓言故事中的“对人为人欲的剖析”和“幸福的体验”。  【关键词】:庄子;文学寓意;解读  庄子通过自己的天才创造了许多文学寓言。庄子寓言的巧妙性体现在,他把欲传达的深层次寓意注射在一片荒诞怪谲的文字中。初读时,读者的眼球是被文章的怪诞吸引,但反复与文章
期刊
【摘要】:《万历十五年》是三联书店出版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作者是黄仁宇。这本书从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等六个人的角度出发,把数十年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集中在公元1587年这个小尺度上解析,阐释了明末社会动荡的根本不在于道德对百姓、官员的约束力渐趋松弛。而在于社会制度的落后、技术的发展迟缓、国家进取心的沉寂。呈现了各方势力意欲挽救这个迟暮帝国,却受儒家思想束缚,最终只能在逼仄狭
期刊
历史上各代均有对《论语》的注释,但质量良莠不齐,对于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选择精华注释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历史上影响较大较经典的六种注释进行概述。  研究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论语》是最关键的材料。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论语》不断进行注释阐发,力图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著作颇丰。据统计,古往今来关于《论语》的书总计四千多种,根据中国国家书目数据库的统计数字,仅1925-2005年我国出版的论语相关专著
期刊
【摘要】:徐小斌的《羽蛇》中女主人公羽蛇一生都背负着罪恶意识,她的罪恶感与生俱来,从罪恶意识的萌芽至最后形成,一共经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性爱息息相关。正如小说中所说的“脱离翅膀的羽毛不是飞翔,而是飘零”,羽蛇的存在就是为女性赎罪,她一生孤独,但罪恶意识仍伴随了她一生。  【关键词】:羽蛇;蛇;女性;罪恶;性爱  所有动物中最邪恶的一种是蛇,蛇问夏娃,问她可否能吃任何想吃的果子。“那当然,”夏娃
期刊
【摘要】: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时期一种较为普遍的文化现象,我们从各地的史前文物和各民族的原始神话以及历史传说、民俗风情中,都可以找到图腾文化的痕迹和残余。彝族作家巴久乌嘎的短篇小说《起源葫芦》,讲述了关于彝族葫芦起源神话和彝族对葫芦以及葫芦笙的崇拜的故事。本文主要通过探究《起源葫芦》中反复出现的葫芦与葫芦笙这两个贯穿全文的标志物下所代表的彝族传统中的母体崇拜与生殖崇拜,揭示图腾崇拜下隐含的彝民族对起
期刊
【摘要】: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既是前人科学成果的结晶,又是对科学方法大胆创新的产物。本文以《原理》为载体,由其诞生背景出发,从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两个维度,分别探讨牛顿的理论成就和方法体系,进而总结其影响和启示。正如牛顿力学体系是十六世纪以来力学研究成果之集大成,牛顿的科学方法同样是科学方法论的历史性综合。  【关键词】:《原理》;科学成就;科学方法;牛顿  0《原理》诞生的背景  《自然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