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劳动法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x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劳动法课程教学中,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劳动法学习的兴趣,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体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充分体现了劳动法教学过程的高效性、实践性和启发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劳动法理论知识,并能灵活的运用劳动法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劳动纠纷问题。
  关键词 劳动法课程 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法 重要性
  作者简介:段凯,黄河科技学院,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法学理论、劳动法学、经济法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394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逐渐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便能够帮助学生更高的掌握相关课程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然而,目前,在我国的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的授课和听课的传统方式,该方法虽然能让学生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但无法有效的调高学生的学习主观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深入探究学习。对于劳动法课程教学而言,这种不足之处得到了更加凸显。枯燥晦涩的劳动法理论知识更加无法让学生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劳动法课堂教学中势在必行。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哈弗大学法学院院长于1870年提出来的,是指教师通过精心选取真实的、典型的、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在学生掌握了相关法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与分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通过启发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与创新意识。同时将抽象的法律知识融入到案例中进行课程教学,不仅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二、劳动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劳动法是一门理论性强,且应用实践性也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仅知识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法知识,而是为了能够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更好的就业指导。为此,目前许多高校不仅法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劳动法课程,而且其他非法学专业也相继开始了这门课程,加强学生劳动法意识,避免在就业时上当受骗,能够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而由于劳动法中的法律条款、条规比较多,如果教师采用单一的理论讲授方式,学生必然会觉得枯燥,甚至昏昏欲睡或是出现逃课的现象,这样无法有效保证课程教学效果,达到劳动法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为此,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劳动法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将来能够利用所学的劳动法来解决劳动纠纷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劳动法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激发学生对劳动法学习产生兴趣,是提高课程教学的最佳途径。运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劳动纠纷案例,或是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以及时事,让学生通过所学过的法律条款来分析与思考案例,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得学生能够主动认真的投入到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与意见,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立法思想与相关法律规定的了解,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结构,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这种具有体验式的、启发式的、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活跃了课程沉闷的氛围,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劳动法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在案例的学习过程中,共同讨论,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心得,为学生展示自我和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以及空间。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发现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以便后期调整与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案,为劳动法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就业与同事、领导之间的合作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劳动法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单独或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完成对一个案例的分析、思考、讨论与总结。学生要想顺利的说服对方或是让对方能够完全明确自己的观点,首先需要具备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课程上经常性的辩论、讨论的方式是锻炼语言与逻辑思维的最佳途径。
  此外,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开可以对课程中的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过的法学知识,写一些关于案例引申出来的后续的问题或是更佳的解决方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一些如代理词、答辩状等与课程案例相关的法律文书。学生写作的过程,就是对案例进行重新分析、梳理、归纳与总结的过程,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劳动法课程教学中,仅仅让学生了解劳动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学会在实践生活中如何有效地去运用所学过的劳动法知识。案例教学法,不仅缩短了劳动法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距离,而且能够让学生提前进入到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会如何解决所遇到的劳动纠纷问题。
  还能让学生在以后工作时碰到类似问题学会如何解决。
  三、劳动法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
  案例教学的质量取决教师案例的选取。合理的、恰当的案例,不仅能有效的传达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将学生带入到案例的真实情境中去。只有好的案例,才能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充分其作用。为此,教师在进行案例选择时应该慎之又慎,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从学生的法律水平、学习情况与实际生活出发,选择符合有利于大学生发展案例。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才能使得他们对劳动法产生兴趣。   第二,案例的真实性与时效性。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多案例在传播过程中已经失去了其真实性,为此教师应该尽量的忠实于原案例,并且尽量的选择目前比较新的热点案例,这样才能使得案例教学更加的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第三,案例的典型性与发表性。案例的选取,不仅要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展开,还要通过选取比较典型的、具有代笔性的案例,才能有效的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才能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来加深对劳动法理论知识的理解。为此,教师可以经常观看《法治在线》、《今日说法》、《大家看法》、《法律讲堂》、《拍案说法》等一些著名的法制类节目,然后从中选取与劳动法相关的案例,这些节目的案例一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四、案例教学法在劳动法课程中的教学模式
  (一)课堂互动讨论模式
  课堂互动讨论模式,通常是教师首先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劳动法知识点,然后将课前准备的案例,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是小组讨论,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观点,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与想法给予点评、归纳、总结,针对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指出并且纠正,让学生在互动体验的教学模式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案例教学法在劳动法课程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例如,在学习“解除劳动合同”的内容时,教师给学生选取了这样的案例:某学生大学毕业之后到某单位工作,但因该生的专业与用人单位的岗位不符,故将该生送入到某大型企业进行培训实习,在该生结束培训后如期返回某单位,并与单位签订了五年的劳动合同,并且双方约定劳动合同期即为劳动服务期。但现在该生觉得在單位上班工资太低,而且工作又累又辛苦,于是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单位给出的答复是予以考虑,但前提是该生必须支付到大型企业的培训费用。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如下问题:作为案例中的当事人,提出解除合同,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如果是你,你会采用哪些方案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你最倾向于哪一种方案?请说明你的理论依据?作为教师,在学生案例的讨论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敢于发言或是讨论,力争能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并且积极的发言。同时要善于倾听不同学生的见解与分析,做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要努力把握好课堂的讨论氛围,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防止学生辩论的过于激烈或是过于冷漠。
  (二)模拟法庭模式
  在很多高校的法学专业都设有模拟法庭,为此,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场地,选取比较合适的案例,完全由学生充当原稿、被告、代理律师、法官、陪审员以及书记员等重要的角色,让学生能够体验在法庭上不同职业的不同要求,让学生完全融入到模拟法庭的课堂活动中,为学生利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来解决真实问题的环境,这样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程度与掌握情况。最后,在庭审结束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反思与总结,如庭审中案件陈述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足、法律知识是否运用正确、诉讼程序是否合理合法、审判结果是否公正等方面进行综合进行的评价。这样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切实提高了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模拟法庭的教学模式,一般是用在劳动法课程教学的后期,因为在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后,才能综合的运用各种法律知识与资源,才能展开有效的法庭辩论。
  (三)诊断式教学模式
  诊断式教学模式,是借鉴了医学院的学生实习问诊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法律诊所情境,让学生为处于困境与纠纷中的委托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他们所遇到的法律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开出相应的处方,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这与医生的临床实习类似,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法律的相关技能,并积累解决实践问题的经验。在诊断式的教学模式中,都是建立在真实的案例背景基础上,而且所有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都是案件的承办人,学生通过参与真实案件的处理,了解其办理的流程与细节,潜移默化中就能提升他们自身对于法律问题的判断技巧与能力,加深学生对法律条文、法律制度以及法律知识的理解。而且在这种模式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劳动法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劳动法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活跃学生的法律思维,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所学劳动法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对于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与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了劳动法课程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素芬、蒋佳伯.论劳动法案例教学的多重维度.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11).
  [2]冯彦君.推进劳动法案例教学的几个关键性问题.治研究.2014(2).
  [3]郭冬梅.打造法律教学鲜活课堂——对“劳动法”成功教学的反思.文理导航旬刊.2014(6).
  [4]杜峰.劳动法学案例教学探讨.科学与财富.2012(11).
  [5]徐娟娟.案例教学法在《劳动法学》课教学中的运用.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 15(2).
其他文献
汽车涂装技术必须伴随着行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涂装在汽车生产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艺,也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如果出现问题,不但会影响到汽车的质量,而且影响外观,
期刊
刚拿到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广西民族风俗艺术》这套书时,不仅为其厚重(二套四卷,全部铜版纸印刷)而称奇,更为其用樟木板做护夹而呼怪。是啊!这套书拿在手里比两块砖头还重
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成长性高、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项目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尽快形成集中度高、竞争力强的园区支柱产业.
有学者指出“儒”是唯一一个可以用来描述中国人两千年的生活方式的汉字.最初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孕育出的儒家美学思想,并在和佛道等流派中的美学思想相互贯通后,逐渐形成
期刊
前些天,杭州落下了2013年的第一场雪.现在,我们就将度过2013年的最后几天.rn年尾接年头时,起始与终了的轮回之感就特别强烈.走了许久,我们回头一看,似乎又重回原点,年复一年.
检察风云:我们注意到,早在2005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曾就一篇文章做过批示:指出“要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要明确责任,大力协同,综合防治,道德法制相结合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隧道工程建设的速度与日俱增.在工程施工中,机械设备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其有效应用能够将隧道施工效率提升,将工程周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特殊类型,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章在对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042-01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特殊类型
随着新媒体时代脚步的临近,现阶段社会中存在的信息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既给报社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由于信息种类过于繁杂且虚假信较多,也给报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