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想当美猴王,因为这样可以统领众猴,让它们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作为首领,子民们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是我最大的快乐。”
在《猴王出世》课堂教学进行到“口才演练厅”环节,回答“你想当美猴王还是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时,10岁的王新如脱口而出上述话语。说话时,她漂亮的小脸上洋溢着幸福,仿佛自己已经是横空出世的美猴王,在花果山领着一群小猴子嬉戏。
王新如是尉氏县蔡庄镇刘庄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学生。教室里,三张桌子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学习研讨小组,六个研讨小组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来担当主持人,针对课前设置的导学案,组织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张爱玲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总结、提升,课堂上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四起,紧张且热烈。
在尉氏县,像刘庄小学这样解读文本、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打造高效课堂的现象,非常普遍,成了一种课堂教学研究常态。这种方式让一线教师真正学会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集体教研回归了本真,让一线教师找到了专业成长的基点。
“临帖”与“破帖”
——刘庄小学“五六式”教学法解读
课改实施以来,尉氏县教育局先后组织500多人去山东、湖北、南京、浙江等地取经,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作出了一些探索,但整体层次不高,缺乏规范,效果不明显。
“我们不能只在别人的影子里发展,应该跳出低层次模仿的怪圈。”尉氏县教育局主抓教改的副局长李长庚认为,“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改的重要环节,我们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经验需要像学习书法一样,先临帖,再破帖。”
蔡庄镇刘庄小学的“五六式”教学法,正是在借鉴山东杜郎口先进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土舆情进行深入调研后的创新,是临帖和破帖的结果。
“五六式”教学法中,“五”是指五个教学步骤,“六”是指六个演练环节。五个教学步骤包括预习设计、交流提升、板书审理、展示延伸和反馈检验,六个演练环节包括字词溜冰场、阅读擂台赛、智能跳跳板、问号小博士、口才演练厅和作家俱乐部。
“五六式”教学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强调模式,而又不唯模式。正如张爱玲所说:“此教学法只是个基本的框架,不同学段和教学内容可灵活变通。教师应根据课型、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各个环节的变化,要敢于创新,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风格。不同学校的不同老师来听我的公开课也从未相同过。我们不会提前练习,更不会为迎合领导的检查而上相同的课程,而是根据学生学习进度来安排讲课内容。”
对于“五六式”教学法,尉氏县教研室主任周根学的理解是,通常所说的“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成了随心所欲的遮羞布,所谓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实际上成了尊重自由主义。他认为,只有先入格,才能出格,只有先形似,才能求神似,只有先有模式,才能超越模式,形成学校独有的课堂教学文化,形成教师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蔡庄镇刘庄小学的“五六式”教学法,是几个“土八路”教师,在借鉴模仿基础上的创新,这种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问题、设置问题的方式,培养了孩子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他们一生的学习都有帮助。
尉氏县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时,按照由点到面的顺序,先在几个乡镇搞试点学校和试点班级,然后层层推进。近年来,尉氏县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城区实验小学尝试的“新教育实验”,洧川镇张庄小学何培记的“七步”教学法,岗李乡小石小学的“四步”教学法,邢庄乡韩庄小学的“先学后教”教学法,以及剑桥外国语学校的“导学法”等,这些与“五六式”教学法一起形成了尉氏区域教改百花齐放的局面。
“无序”到“有序”
——邢庄乡集体教研秩序的重塑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过程中,既尊重教材,又依据自身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改造”。
这对一线教师而言,一方面要认同教材所阐述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同构;另一方面教师又要根据自己的风格,根据自己对学生的预计,对教材进行还原、解读,重新建构,实现异构,产生超出预期的“增值效应”。从某种意义上看,教材解读就是把“学术形态的教学资源”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教学资源”,而这种转化过程的核心是对课标和教材的解读。
尉氏县在对课标和教材的解读时,整合教师的智力资源,实行集体教研备课,依据教材,且又不局限于教材,不仅大大减轻了教师负担,而且综合教师集体智慧,实现了集体教学研讨“无序”到“有序”的转变。
尉氏县邢庄乡中心校负责人马红儒告诉记者,学校在引进先进的集体备课经验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了改造提升,实施了有地域特色的区域性集体备课。中学以教研组为单位,小学以学区为单位,集体活动。中学由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及教研组长总负责,小学由本学区内的校长总负责,下设由本学区同级同科教师组成的备课组。各备课组每周定时定点活动一次,活动前要求同组教师分工合作,提前两周进行自主备课,每位教师都必须研读教材,领悟教材内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进行引申拓展。在集体研讨时共谋策略,并由主备课教师修改形成定稿。
尉氏县原教研室主任史秀德认为,在对课标和教材的解读过程中,只有教师学会以课标为依据去剖析教材,用动态的眼光去破译教材,才能实现教学对教材的超越,实现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
仅仅因为学会了集体解读课标,重塑集体教研秩序,同样是集体备课,同样是驾驭课堂,尉氏县师生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显示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以往总是照本宣科,实施满堂灌,出力不出工,课堂不仅过于依赖教材,而且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在实施区域性集体备课后,一个人的智慧变成了同级n个教师的智慧,这样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而且加强了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在提升教师能力的同时,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邢庄中学杨纪安老师说,“这样,教学变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快乐。教师有了更多时间了解学生,思考教育。师生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喜爱学校、热爱课堂了,课堂气氛自然轻松愉悦,秩序自然和谐有序。”
面对新课程,多数教师不是缺少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取长补短,一些教师感兴趣的课题,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
尉氏县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赵民轩说:“集体备课是一种‘行动研究’,它所解决的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主要任务是完善课堂教学。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新老教师相互学习,老教师起了传帮带的作用,年轻教师能较快地学会怎样分析、处理教材,怎样围绕重点进行讲、练、用等活动。他们在集体的帮助下,能较快地走上教学正轨,摸索出一些有益的实践经验,较早地熟练教学。”
“厌倦”变“幸福”
——成立优秀教师交流中心
课改迈入深水区后,必然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在尉氏课改整体推进的过程中,日益凸显的一个问题,是教师素质的提升。
“过去很多教师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把教参或者网络上的东西摘抄到教案上,这种简单的重复性劳动,既耗时费力,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很多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缺乏自己的独特理解。”县教研室副主任刘自学对此深有感触,“新课改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的素质提升了,我们才能够适应新课改,应对新课改。”
变革就需要从学校最关切的问题入手。李长庚认为,教师培训是新课改中的重要环节,而决定新课改成败的是教师的业务水平。必须有一股更大的力量从底部突破,才能将新课改推向更深层次。在研究了当前课改的现状后,他和教研室一起商讨后,提出成立了优秀教师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交流中心),由刘自学担任中心主任。
交流中心从全县选拔了一批优秀教师成为会员,定期参加每三周举行一次的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在这里,老师可以拿出自己的“家常课”进行研讨,或者听课、评课,或者研读课标、解读教材,也可以共同阅读有关书籍,谈某本书的读后感……
新课改的难点在农村,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更为迫切。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研讨,交流中心的工作基本步入正轨之后,刘自学把交流中心从县城搬到了乡村,在各地轮流开展活动。这一举措受到了广大农村教师的热烈欢迎,“不用出门,即可享受到优质教育理念和资源”。
在专家引领环节,该市教研室充分发挥“土专家”的作用,要求教研员和全县优秀教师跟踪指导。每次交流会后,教研室的“教研网站”会及时刊发交流现场的图片和文字,加大宣传的力度。同时还要求参加交流的老师撰写随笔和感想,可以发表在教研室主办的《尉氏教研》或教育局主办的《尉氏教育》上,供老师们内部相互传阅、学习,促使教师对新课改思考的深入。
史秀德认为,课改促进教研,教研提升课改,老师们在课改中不断成长,在研讨中学习提升。教研室能多为教师搭建一个平台,就能多成长几位教师。优秀教师交流中心就是这样一个提供教师成长的平台,它充分挖掘了农村教育资源,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把尉氏的课改一步步推向深入。
尉氏县实验中学的刘冬梅老师是优秀教师交流中心的常客,尽管每次她都是以专家的身份参加的,但她的收获“丝毫不比听课的老师少”。
“教师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我会把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记下来,认真地思考,并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刘冬梅在接受采访时说,“以前我都是在课前先装满知识,通过课堂一一灌输给学生,这样学生厌烦,我更厌倦。实施新课改后,我仔细研读课标,接受新课改的理念,慢慢地学习解放自己,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生成的问题走出课堂。同时,我读大量的教育专著,提升专业水平。随着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我渐渐感觉到自己的课堂教学越来越轻松,也体会到了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如今,交流中心以传播新的教育理念为宗旨,竭力为教师提供交流与学习的机会,提供有效经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效益的最大化。
面对未来,周根学主任充满信心:“课改,意味着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课堂文化的重塑。借用时下的流行概念,我们要做‘低碳课改’,即低成本的、绿色的、环保的课改。从‘低碳课改’出发,打造高效课堂,这是尉氏教育的理想,也是我们的终极追求。”
(责 编 涵 冰)
在《猴王出世》课堂教学进行到“口才演练厅”环节,回答“你想当美猴王还是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时,10岁的王新如脱口而出上述话语。说话时,她漂亮的小脸上洋溢着幸福,仿佛自己已经是横空出世的美猴王,在花果山领着一群小猴子嬉戏。
王新如是尉氏县蔡庄镇刘庄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学生。教室里,三张桌子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学习研讨小组,六个研讨小组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来担当主持人,针对课前设置的导学案,组织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张爱玲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总结、提升,课堂上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四起,紧张且热烈。
在尉氏县,像刘庄小学这样解读文本、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打造高效课堂的现象,非常普遍,成了一种课堂教学研究常态。这种方式让一线教师真正学会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集体教研回归了本真,让一线教师找到了专业成长的基点。
“临帖”与“破帖”
——刘庄小学“五六式”教学法解读
课改实施以来,尉氏县教育局先后组织500多人去山东、湖北、南京、浙江等地取经,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作出了一些探索,但整体层次不高,缺乏规范,效果不明显。
“我们不能只在别人的影子里发展,应该跳出低层次模仿的怪圈。”尉氏县教育局主抓教改的副局长李长庚认为,“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改的重要环节,我们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经验需要像学习书法一样,先临帖,再破帖。”
蔡庄镇刘庄小学的“五六式”教学法,正是在借鉴山东杜郎口先进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土舆情进行深入调研后的创新,是临帖和破帖的结果。
“五六式”教学法中,“五”是指五个教学步骤,“六”是指六个演练环节。五个教学步骤包括预习设计、交流提升、板书审理、展示延伸和反馈检验,六个演练环节包括字词溜冰场、阅读擂台赛、智能跳跳板、问号小博士、口才演练厅和作家俱乐部。
“五六式”教学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强调模式,而又不唯模式。正如张爱玲所说:“此教学法只是个基本的框架,不同学段和教学内容可灵活变通。教师应根据课型、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各个环节的变化,要敢于创新,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风格。不同学校的不同老师来听我的公开课也从未相同过。我们不会提前练习,更不会为迎合领导的检查而上相同的课程,而是根据学生学习进度来安排讲课内容。”
对于“五六式”教学法,尉氏县教研室主任周根学的理解是,通常所说的“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成了随心所欲的遮羞布,所谓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实际上成了尊重自由主义。他认为,只有先入格,才能出格,只有先形似,才能求神似,只有先有模式,才能超越模式,形成学校独有的课堂教学文化,形成教师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蔡庄镇刘庄小学的“五六式”教学法,是几个“土八路”教师,在借鉴模仿基础上的创新,这种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问题、设置问题的方式,培养了孩子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他们一生的学习都有帮助。
尉氏县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时,按照由点到面的顺序,先在几个乡镇搞试点学校和试点班级,然后层层推进。近年来,尉氏县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城区实验小学尝试的“新教育实验”,洧川镇张庄小学何培记的“七步”教学法,岗李乡小石小学的“四步”教学法,邢庄乡韩庄小学的“先学后教”教学法,以及剑桥外国语学校的“导学法”等,这些与“五六式”教学法一起形成了尉氏区域教改百花齐放的局面。
“无序”到“有序”
——邢庄乡集体教研秩序的重塑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过程中,既尊重教材,又依据自身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改造”。
这对一线教师而言,一方面要认同教材所阐述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同构;另一方面教师又要根据自己的风格,根据自己对学生的预计,对教材进行还原、解读,重新建构,实现异构,产生超出预期的“增值效应”。从某种意义上看,教材解读就是把“学术形态的教学资源”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教学资源”,而这种转化过程的核心是对课标和教材的解读。
尉氏县在对课标和教材的解读时,整合教师的智力资源,实行集体教研备课,依据教材,且又不局限于教材,不仅大大减轻了教师负担,而且综合教师集体智慧,实现了集体教学研讨“无序”到“有序”的转变。
尉氏县邢庄乡中心校负责人马红儒告诉记者,学校在引进先进的集体备课经验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了改造提升,实施了有地域特色的区域性集体备课。中学以教研组为单位,小学以学区为单位,集体活动。中学由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及教研组长总负责,小学由本学区内的校长总负责,下设由本学区同级同科教师组成的备课组。各备课组每周定时定点活动一次,活动前要求同组教师分工合作,提前两周进行自主备课,每位教师都必须研读教材,领悟教材内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进行引申拓展。在集体研讨时共谋策略,并由主备课教师修改形成定稿。
尉氏县原教研室主任史秀德认为,在对课标和教材的解读过程中,只有教师学会以课标为依据去剖析教材,用动态的眼光去破译教材,才能实现教学对教材的超越,实现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
仅仅因为学会了集体解读课标,重塑集体教研秩序,同样是集体备课,同样是驾驭课堂,尉氏县师生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显示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以往总是照本宣科,实施满堂灌,出力不出工,课堂不仅过于依赖教材,而且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在实施区域性集体备课后,一个人的智慧变成了同级n个教师的智慧,这样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而且加强了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在提升教师能力的同时,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邢庄中学杨纪安老师说,“这样,教学变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快乐。教师有了更多时间了解学生,思考教育。师生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喜爱学校、热爱课堂了,课堂气氛自然轻松愉悦,秩序自然和谐有序。”
面对新课程,多数教师不是缺少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取长补短,一些教师感兴趣的课题,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
尉氏县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赵民轩说:“集体备课是一种‘行动研究’,它所解决的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主要任务是完善课堂教学。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新老教师相互学习,老教师起了传帮带的作用,年轻教师能较快地学会怎样分析、处理教材,怎样围绕重点进行讲、练、用等活动。他们在集体的帮助下,能较快地走上教学正轨,摸索出一些有益的实践经验,较早地熟练教学。”
“厌倦”变“幸福”
——成立优秀教师交流中心
课改迈入深水区后,必然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在尉氏课改整体推进的过程中,日益凸显的一个问题,是教师素质的提升。
“过去很多教师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把教参或者网络上的东西摘抄到教案上,这种简单的重复性劳动,既耗时费力,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很多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缺乏自己的独特理解。”县教研室副主任刘自学对此深有感触,“新课改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的素质提升了,我们才能够适应新课改,应对新课改。”
变革就需要从学校最关切的问题入手。李长庚认为,教师培训是新课改中的重要环节,而决定新课改成败的是教师的业务水平。必须有一股更大的力量从底部突破,才能将新课改推向更深层次。在研究了当前课改的现状后,他和教研室一起商讨后,提出成立了优秀教师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交流中心),由刘自学担任中心主任。
交流中心从全县选拔了一批优秀教师成为会员,定期参加每三周举行一次的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在这里,老师可以拿出自己的“家常课”进行研讨,或者听课、评课,或者研读课标、解读教材,也可以共同阅读有关书籍,谈某本书的读后感……
新课改的难点在农村,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更为迫切。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研讨,交流中心的工作基本步入正轨之后,刘自学把交流中心从县城搬到了乡村,在各地轮流开展活动。这一举措受到了广大农村教师的热烈欢迎,“不用出门,即可享受到优质教育理念和资源”。
在专家引领环节,该市教研室充分发挥“土专家”的作用,要求教研员和全县优秀教师跟踪指导。每次交流会后,教研室的“教研网站”会及时刊发交流现场的图片和文字,加大宣传的力度。同时还要求参加交流的老师撰写随笔和感想,可以发表在教研室主办的《尉氏教研》或教育局主办的《尉氏教育》上,供老师们内部相互传阅、学习,促使教师对新课改思考的深入。
史秀德认为,课改促进教研,教研提升课改,老师们在课改中不断成长,在研讨中学习提升。教研室能多为教师搭建一个平台,就能多成长几位教师。优秀教师交流中心就是这样一个提供教师成长的平台,它充分挖掘了农村教育资源,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把尉氏的课改一步步推向深入。
尉氏县实验中学的刘冬梅老师是优秀教师交流中心的常客,尽管每次她都是以专家的身份参加的,但她的收获“丝毫不比听课的老师少”。
“教师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我会把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记下来,认真地思考,并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刘冬梅在接受采访时说,“以前我都是在课前先装满知识,通过课堂一一灌输给学生,这样学生厌烦,我更厌倦。实施新课改后,我仔细研读课标,接受新课改的理念,慢慢地学习解放自己,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生成的问题走出课堂。同时,我读大量的教育专著,提升专业水平。随着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我渐渐感觉到自己的课堂教学越来越轻松,也体会到了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如今,交流中心以传播新的教育理念为宗旨,竭力为教师提供交流与学习的机会,提供有效经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效益的最大化。
面对未来,周根学主任充满信心:“课改,意味着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课堂文化的重塑。借用时下的流行概念,我们要做‘低碳课改’,即低成本的、绿色的、环保的课改。从‘低碳课改’出发,打造高效课堂,这是尉氏教育的理想,也是我们的终极追求。”
(责 编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