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把对用户的信任摆在第一位,并且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实行过滤,维基百科允许任何用户在知识的自由市场上同时扮演生产者和消费者
Wiki是一种允许任何人使用网络浏览器自由创造和编辑网页的软件。维基系统是以“知识库文档”为中心,以“共同创作”为手段,靠“众人不停地更新修改”的一种借助互联网创建、积累、完善和分享知识的模式。
Wiki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任意修改网站上的页面资料。这听上去是一个疯狂的想法,很容易造成内容的混乱,但实际上,所有的Wiki都有“版本控制”(Version Control)的概念,每一处改动都可以被跟踪、评估、质疑和恢复。Wiki依靠的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社群的力量。就在这种相信人性本善的理念下,Wiki社群茁壮地成长。Wiki相信知识藏于民间,相信“更多眼睛会发现更多错误”,相信“给予个人自由,个人一定能用好这个自由”。
《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Wiki系统。它的发展速度也非常惊人,现有1.3万名编撰人在用100多种语言编写180万篇条目。个性化在这里不是最重要的,信息的完整性和充分性以及权威性才是真正的目标。
维基特别适合于组织知识,有专门针对旅行、食品、计算机软硬件和其他许多话题的维基百科。维基百科的开放特性被证明为是它最大的资源,它要求在撰写词条时要保持中立,在任何人都可以充当编辑的情况下,这种不偏不倚是最基本的前提。《维基百科全书》的创始人之一吉米·威尔斯甚至说:“你能够写下持久的东西的唯一办法,是和你持完全相反的看法的人也同意你。”故意破坏的行为很难避免,但维基的力量在于,社区志愿者会发现并迅速修复这些破坏。争论也会发生,但集体意志会促使人们达成共识,最后产生站得住脚的结果。
维基的合作性与全球性使最终产品受益匪浅。例如,像“全球性”这一词条在两年中被来自荷兰、比利时、瑞典、英国、澳大利亚、巴西、美国、马来西亚、日本和中国的编者修改了90多次。它结合了来自WTO、跨国公司和反全球化运动等多方面的观点。
《自然》杂志2005年12月发表了一篇报道,它在仔细研究了42个维基条目后得出结论:从科学的准确性角度看,维基百科和大英百科全书的质量不相上下。
并不是说完全不存在争议。《纽约时报》2007年2月21日报道说,维基百科“容易受到错误、有时是故意弄虚作假的影响”。美国佛蒙特州的米得伯里学院历史系教授通知学生,不得在论文和考试中引用维基百科,学生也“不得在将来利用维基或其他类似来源给自己的错误找借口”。
这一禁令在学生中引起了争议。米得伯里学院教美国研究的副教授杰森·米特尔站在学生一边,认为有些老师把维基看成对传统知识的威胁而不是机会。争议凸显了一个问题:和由专家审阅编辑的内容相比,群众的智慧是不是更高一筹?
由于维基百科是一种百科全书和时事新闻的混合体,问题变得更为复杂。2005年6月17日,《洛杉矶时报》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实验:它拿出一篇有关伊拉克的《战争及其后果》社论放在维基页面上,邀请读者对其进行改写,并把这种新型社论命名为“维基社论”。它承认维基百科造成了一种“读者之间不断演进的合作”,最后达到“对真相的共同追求”,因而,理论上可以用这种方法形成“一种新型的新闻评论,反映所有选择参与的人的意见”。然而,仅仅过了3天,《洛杉矶时报》就不得不关闭这个网页,因为“少数读者在网站上发了大量不合适的材料”。
这些围绕维基百科的事件都促使我们思考:免费内容的准确性究竟如何?维基百科的监督机制是否奏效?“集体智能”的集合能不能超越知识精英的经验?传统媒体和能够即时更新的新型网络媒体,到底孰优孰劣?
在承认维基百科的内容有时不够准确的情况下,只要看看它在短时间内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就可以知道,集体的自我监控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维基百科的模式确实需要更好的调整,但必须看到,平民作者所编撰的内容对知识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到2006年12月,美国使用英文维基百科的用户已达3800万。
香港大学媒介学者、在维基社区十分活跃的鹂安治指出:“由于把对用户的信任摆在第一位,并且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实行过滤,维基显示了良好的信念和简单的技术可以调动多样化的个人的力量,产生合作性的成果。最终,维基百科允许任何用户在知识的自由市场上同时扮演生产者和消费者。”
Wiki是一种允许任何人使用网络浏览器自由创造和编辑网页的软件。维基系统是以“知识库文档”为中心,以“共同创作”为手段,靠“众人不停地更新修改”的一种借助互联网创建、积累、完善和分享知识的模式。
Wiki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任意修改网站上的页面资料。这听上去是一个疯狂的想法,很容易造成内容的混乱,但实际上,所有的Wiki都有“版本控制”(Version Control)的概念,每一处改动都可以被跟踪、评估、质疑和恢复。Wiki依靠的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社群的力量。就在这种相信人性本善的理念下,Wiki社群茁壮地成长。Wiki相信知识藏于民间,相信“更多眼睛会发现更多错误”,相信“给予个人自由,个人一定能用好这个自由”。
《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Wiki系统。它的发展速度也非常惊人,现有1.3万名编撰人在用100多种语言编写180万篇条目。个性化在这里不是最重要的,信息的完整性和充分性以及权威性才是真正的目标。
维基特别适合于组织知识,有专门针对旅行、食品、计算机软硬件和其他许多话题的维基百科。维基百科的开放特性被证明为是它最大的资源,它要求在撰写词条时要保持中立,在任何人都可以充当编辑的情况下,这种不偏不倚是最基本的前提。《维基百科全书》的创始人之一吉米·威尔斯甚至说:“你能够写下持久的东西的唯一办法,是和你持完全相反的看法的人也同意你。”故意破坏的行为很难避免,但维基的力量在于,社区志愿者会发现并迅速修复这些破坏。争论也会发生,但集体意志会促使人们达成共识,最后产生站得住脚的结果。
维基的合作性与全球性使最终产品受益匪浅。例如,像“全球性”这一词条在两年中被来自荷兰、比利时、瑞典、英国、澳大利亚、巴西、美国、马来西亚、日本和中国的编者修改了90多次。它结合了来自WTO、跨国公司和反全球化运动等多方面的观点。
《自然》杂志2005年12月发表了一篇报道,它在仔细研究了42个维基条目后得出结论:从科学的准确性角度看,维基百科和大英百科全书的质量不相上下。
并不是说完全不存在争议。《纽约时报》2007年2月21日报道说,维基百科“容易受到错误、有时是故意弄虚作假的影响”。美国佛蒙特州的米得伯里学院历史系教授通知学生,不得在论文和考试中引用维基百科,学生也“不得在将来利用维基或其他类似来源给自己的错误找借口”。
这一禁令在学生中引起了争议。米得伯里学院教美国研究的副教授杰森·米特尔站在学生一边,认为有些老师把维基看成对传统知识的威胁而不是机会。争议凸显了一个问题:和由专家审阅编辑的内容相比,群众的智慧是不是更高一筹?
由于维基百科是一种百科全书和时事新闻的混合体,问题变得更为复杂。2005年6月17日,《洛杉矶时报》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实验:它拿出一篇有关伊拉克的《战争及其后果》社论放在维基页面上,邀请读者对其进行改写,并把这种新型社论命名为“维基社论”。它承认维基百科造成了一种“读者之间不断演进的合作”,最后达到“对真相的共同追求”,因而,理论上可以用这种方法形成“一种新型的新闻评论,反映所有选择参与的人的意见”。然而,仅仅过了3天,《洛杉矶时报》就不得不关闭这个网页,因为“少数读者在网站上发了大量不合适的材料”。
这些围绕维基百科的事件都促使我们思考:免费内容的准确性究竟如何?维基百科的监督机制是否奏效?“集体智能”的集合能不能超越知识精英的经验?传统媒体和能够即时更新的新型网络媒体,到底孰优孰劣?
在承认维基百科的内容有时不够准确的情况下,只要看看它在短时间内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就可以知道,集体的自我监控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维基百科的模式确实需要更好的调整,但必须看到,平民作者所编撰的内容对知识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到2006年12月,美国使用英文维基百科的用户已达3800万。
香港大学媒介学者、在维基社区十分活跃的鹂安治指出:“由于把对用户的信任摆在第一位,并且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实行过滤,维基显示了良好的信念和简单的技术可以调动多样化的个人的力量,产生合作性的成果。最终,维基百科允许任何用户在知识的自由市场上同时扮演生产者和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