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发生了很可喜的变化,但是也凸显了一些问题,如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形式主义,忽视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和内涵,导致课堂有形而少神。由于课堂内容缺乏深刻性和有效性,造成了课堂效率低,学生课下学习负担过重,所以我们要倡导教师打造丰富的、有效的、适合学生的课堂,即高效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研“厚”教材、读“透”学生、练“厚”功底。
  关键词:数学 课堂 有效
  一、有效课堂要充分尊重学生学的需要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只有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学的需要,不断地实践与思考,才能推进课堂的有效教学。例如,教学“小数乘小数”一课,教师先用准备题揭示“两个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这一规律,为讲解例题做铺垫,帮助学生利用这个规律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例题的教学归纳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其实这样的课堂效果并不是很好。当教师再讲该内容时,做了反思并进行了一些调整。学生在尝试计算准备题时,由于已有前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作基础,对于把小数乘法先转化成整数乘法再计算的方法不陌生。但是此时,学生得出的算法还没有数学理论依据,因此,探索“两个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就成了学生“学的需要”。此时,将教材内容稍作调整,便将教学重心放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之上,正视了学生内在的矛盾。这样教学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他们始终处在有问题需要解决,有猜想需要验证的状态。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互相辩驳、归纳、总结,不但实现了掌握计算的教学目标,而且也很好地锻炼了思维。
  二、有效课堂要善于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往往给课堂带来不一样的声音和惊喜。例如,一位教师执教的四年级“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教师首先提出思考讨论题:为什么三条边能围成三角形?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能否围成三角形与什么有关系呢?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阐述了自己的想法,有个学生看着自己的几组数据提出问题:“是不是连续的三个数都能围成三角形呢?”教师随即又把这个问题抛给其他学生,最后由教师的引导,并通过激烈的讨论,全班学生得出结论:“连续的三个数分别作为边长都能围成三角形,边长为1、2、3除外”,这个讨论给课堂增添了一个新的亮点。又如,特级教师潘小明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在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足球不是圆”的结论后,有的学生提出“球是什么”这一问题。这个问题是教师上课前没有预设的问题,向眼前这群小学生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会涉及中学立体几何的知识内容,学生能听得明白吗?到底要不要在课堂上及时回应呢?稍作停顿后,教师没有避而不谈,而是急中生智,抓住时机动态生成,以特有的方式生动形象的解释了空间图形球体的形成原理,极其简短的一段话,不仅很好地解答了学生的疑惑,还让学生初步感知了球与圆的区别和联系。
  三、有效课堂要加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过程
  新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训练,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灵活性。比如,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课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就像学习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时,空间观念的培养也应通过感官协同培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使学生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既可以防止学生死记硬背什么叫做长、宽、高,又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有“体积单位”一课,教师也是通过让学生回顾旧知、迁移类推的方法引出来的,让学生比较两个不容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的体积,由于比较物体的长度和面积需要统一单位,学生因此联想到比较物体的体积也应有统一的体积单位。又如,在体积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让学生感受不同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教师让学生用1㎝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归纳,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四、有效课堂要重视应用式学习,建立解题模型
  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就是要将知识应用于生活情境中,解决生活问题。比如,我们将“2+3=?”这样一个纯数学问题,可以应用为:“先买2支铅笔,又买了3支铅笔,一共买了几支铅笔?”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在应用时会举一反三。用“余数解决问题”一课中,在复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做游戏,我在班里选5个学生,分别在周一到周五每天一个轮着做教师的小助手,问:从今天开始,第10天轮到谁当我的小助手?从今天开始,第8天谁当我的小助手?从今天开始,第24天谁当我的小助手……然后请判断得又对又快的学生讲解自己的判断方法。通过这场选小助手的活动,突显运用“有余数除法”比逐天推算和查表都更加方便。学生体会到余数除法是怎样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从而完成形式运演与情景结构的对接,建立一个具体模型,然后将之泛化,将“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生活中推广,从而使学生真正学会解决这类问题。
  (责编 赵建荣)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合作者。因此,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各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课堂讨论,对学生进行点拨,通过课后练习对学习进行及时巩固,从而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1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作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提高教学实效性。”下面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详细阐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具体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整合 思考  “整合”一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比较时尚的词语。如何发挥信息技
A moving boundary model under considering the volume change of spherical resin beads during ion exchange processes was employed to recognize the mechanisms of r
独立的CAN控制器芯片需要外接一个微处理器,接受外部CPU的控制才能运行.如果微处理器内部带有CAN控制器,无疑会大大简化应用系统的硬件设计,系统的可靠性也有很大提高,同时还
介绍机载嵌入式PCI总线硬件设计、软件测试方法.在分布式系统结构设计中具有典型性和实用性.内容充实,信息量大,工程实践性强.
最新教育部出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音乐教
介绍通过在单片机内嵌入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RTOS来实现太阳能热水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包含主控制端(主端)与数据采集端(从端)的功能模块图及说明,对存在的多个任务进行解释分
现代化教学媒体已被普遍运用于美术教学中,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如电子白板、投影仪等,不仅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兴趣思维和情感,还能缩短知识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