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改革探索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广泛科学、文化、艺术素质和新闻职业道德的专业人才,并向影视传媒机构输出。影视艺术作品创作需要融入思想性和审美性,这就要求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創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影视文化艺术工作者。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广播影视节目制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3-0089-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江苏省文化科研项目“全域旅游视野下旅游产业与影视文化融合发展研究——以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YB08;2019年校级规划课题“短视频风口下的开放大学教育资源社会影响力提升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SSWY-10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全面推广课程思政,并特别强调要把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由此,课程思政成为各高校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的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且重视“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价值塑造。因此,在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的改革背景下,高职艺术类专业更需要结合行业发展发挥专业优势,结合专业特点探索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本文以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为研究对象,结合专业主干课程电视策划,探索其教学改革建设理念与思路。
  一、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融合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并对艺术类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艺术类课程要落实《纲要》要求,在尊重艺术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拓展课程思政路径,提升教育引领实效[2]。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面向影视传媒行业输出专业人才,如何提高影视作品审美,挖掘文化自信,提高新媒体时代影视工作者的整体素养,是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在改革创新中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
  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实践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在于,调整专业课程基础教学内容,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学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明白岗位职责,并且自觉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为其他专业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提供案例参考,全面系统地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其必要性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第一,学业水平的提升。本专业确立的培养目标为面向影视传媒行业,培养能适应影视制作、策划、编导等工作需要,具有摄像、剪辑、后期包装合成、策划编导以及管理能力的人才[3]。本专业众多主干课程可在案例教学方面与文化自信等元素相结合,结合近些年中国影视文化作品的文化输出、传统文化复兴等,让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结合培养目标提高专业水平,从影像视角讲好中国故事。
  第二,思想品格的塑造。本专业培养的学生首先要自觉尊重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因此,要通过课程思政的引领,强化学习和工作态度,强化对职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自觉尊重行业规范,培养坚毅团结的工作作风。
  第三,企业和社会的认可。本专业大多数毕业生在省内各级电视台、影视公司从事影视制作及相关工作,其中许多毕业生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因此,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的学生需要把握时代发展脉搏,适应传媒业态的高速发展变革,做具有创新和创业意识、专业基本功扎实、媒体从业素养高的高端传媒人才。
  第四,引领示范推广价值。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可将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作为模板与其他课程联动,着重培养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引领学校其他专业教学改革,形成高校协同育人效应。
  二、广播影视节目制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路径
  《2020年中国传媒产业报告》指出传媒新业态发展迅猛,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融合发展,但大众媒体、自媒体、平台化等传媒形态并存且竞争激烈,传媒产业在时代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迎来了风口期,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也在竞争中发展变革。面对传媒行业的复杂发展,学界和业界都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4]。在传媒业态环境不断改变的大背景下,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课程需根据行业发展变化作出适当调整,要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根据岗位群的不同划分职业能力,不能单纯按照学科划分课程体系和学习任务,要与岗位职责、职业能力充分融合,确定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模拟工作场景,充分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按照本行业的人才标准改革教学体系,按照职业标准对标课程标准,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5]。
  (一)电视策划课程定位
  作为一名电视媒体策划人员,必须熟悉各类电视策划活动的规律、技巧,并且具备较强的电视创意策划能力。电视策划是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意策划综合能力。本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将媒体真实工作场景引入课堂,工作任务为媒体策划中的真实工作任务,充分还原媒体工作情境,能使学生在学习阶段进行体验式工作,提升职业技能。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让学生逐步完成各类电视策划工作任务,争取使本专业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能与媒体策划职业岗位无缝对接。
  (二)课程建设思路
  在电视策划的课程建设过程中,要秉承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将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有机统一。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要素,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爱国情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课程结合近些年电视节目与网络节目的发展变化,充分挖掘节目中的思政资源。在项目化教学中,根据电视策划栏目,将各类思政主题融入教学流程,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引导教师和学生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资源的教与学”,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6]。   1.坚持立德树人,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理念
  电视策划课程结合传媒行业发展趋势,并在教学设计中根据项目划分将思政教育有序融入课程教学,课程主要分六大模块:电视栏目策划概要、新闻类节目策划、文化类节目策划、综艺娱乐类节目策划、谈话类节目策划、生活服务类节目策划。根据不同的栏目类型,引入课程思政案例,例如新闻类节目策划要结合新闻话题、时代精神等主流价值观导向,让学生在提升电视新闻策划能力的同时受到精神洗礼。再如,在课程改革中,结合传媒产业的发展,针对近几年国内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热播现象,进行项目调整,增加项目“文化类节目策划”,分析一系列原创优秀文化节目,如《国家宝藏》《朗读者》《上新了·故宫》等,自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等思政教育,通过对节目的分析,培养学生节目策划和创新的能力,激发其爱国热情,使其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文化滋养和审美愉悦,树立文化自信。
  2.以项目为载体,把握行业发展脉搏
  结合行业发展趋势,调整固有模式。根据节目类型和策划技巧,将授课内容项目化、任务化,细分为六个模块,逐级进行系统的技能训练。注重师生、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性。策划项目内容选择以学生为中心,结合热点和学生兴趣,为学生创设在工作中学习的情境,自由组合策划团队,以真实媒体工作情境合理分工工作角色,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项目化训练,不断熟悉和掌握不同类型的节目策划,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
  在项目化训练中,教师会根据节目类型的不同,给出一定的选题,多为时政热点、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在最后的期末大作业考核中,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和认同电视节目策划中所传递的价值观,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创作一档发掘城市之美的短视频节目。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自然融入文化自信元素,视角丰富多元,在真实的创作环境中融入情感,最终呈现出立足传统文化、展现时代特点的作品。因此,这既能使学生学习到电视节目策划专业知识和技能,借助课程作业形式挖掘和传播传统文化,又能丰富本专业的教学案例资源库,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3.建立丰富的项目案例库,从模仿学习开始,帮助学生通过模仿掌握真正技能
  节目策划的案例资源库不足,尤其是电视台和传媒公司的项目数量较少,资源库类型比较单一。第一,要广泛收集网络上已有的优秀节目策劃案例,根据节目类型进行归纳整理,使其变成有效的学习项目。第二,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从企业引入部分已经实施的项目,通过项目的转化、重构,建立对应节目类型,整合成项目资源库,让学生在真实项目训练中提高电视策划能力。第三,整合往届学生优秀策划作业,对应不同项目练习,整理分享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参照模仿,找到差距,不断提高。
  4.基于“翻转课堂”,整合资源建立课程微课群
  在课程思政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每个项目设计成项目任务书,让学生明确完成每一个项目所需的知识点。第一,按照课程内容提炼重点难点,拍摄微课,利用超星平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将项目的实施放到课堂上,转变教师的身份和角色,让学生通过互动、协作、分享的方式完成相应的项目。教师在指导学习的同时,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二,整合本课程需要观看的案例节目,建设一组案例节目资源包,通过百度云或者超星平台分享给学生,方便学生课前观看和收藏。本课程建设的微课程课作为全面系统的项目化资源,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有利保障,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原有的课堂效率,有利于分配更多时间给学生进行项目化实践,培养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传媒人才。
  5.增强竞争意识,基于“互联网+”平台,结合后续课程,多维度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学生在项目化练习中的优秀策划文案需要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在本课程建设中,计划通过专业微信公众号进行展示,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可收集在本课程优秀项目练习案例资源库中。结合媒体新业态模式,让学生建设自媒体平台,课程作业可通过个人账户上传,让学生主动去经营自己的作品,鼓励学生通过分享展示自我,并且引导其他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找到参照的方式方法。在教学中发现如果学生策划的项目可以变成现实,如参加比赛、与后续课程衔接、毕业作品结合等才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创作热情。为学生创设在工作中学习的情境,培养媒体工作必需的策划、采访、主持综合能力,还可将表演与主持实训、专题片制作实训、新闻片制作实训课程、毕业作业等融合,以提高学生的媒体工作综合素养。
  (三)课程改革创新之处
  1.以能力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
  《纲要》明确提出“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项目为载体,结合媒体新业态发展趋势,根据节目类型和策划技巧,将授课内容项目化、任务化,逐级进行系统的技能训练。注重课堂学习互动性,策划项目内容选择以学生为中心,结合热点和学生兴趣,为学生创设在工作中学习的情境,通过虚拟团队建设以及角色扮演,培养核心职业能力素养。明确各部门的职能与联系,充分体现学习情境职业化特点,将职业精神、职业责任感和优秀的职业品格与行为习惯塑造,融入每一项具体工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更培养了其对未来职业的责任感。
  2.让思政教育充分融入课堂,增强文化自信
  要把课程思政深刻融入教学过程,从影视创作的视角着力挖掘中国故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本课程根据近年来文化类节目的发展趋势,在项目化设计中细分了文化类节目策划,在个案例选取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节目,不仅使学生具备了节目策划的能力,更树立了文化自信。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更好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充分将课程与党史融合,将红色因子植入课堂教学,植入课程作业,鼓励学生通过影像艺术积极创作,在创作实践中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风雨奋斗历程。   3.以“翻转课堂”为基础,构建有效和特色的教学模式
  课程根据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特点与课程特点设计,采用以微课为载体,以“翻转课堂”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要将原先课堂的知识点,通过微课“翻转”,将常规课堂上讲授的部分制作成教学视频,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可以在课后学习视频中的讲授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控制学习的进度。课堂教学则贯穿师生互动,师生合作学习,解决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7]。在充分的互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实现个别化教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以自学和讨论方法的应用,开拓学生的策劃思路,使学生扎实掌握完整的策划流程,同时结合个人背景和兴趣,形成独具特色的可行方案,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翻转教学”模式。
  三、结语
  全国高校逐渐开始重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更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探索和实践,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发展道路,更要结合行业发展特性探索一条科学、合理的改革路径,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进程。电视策划课程结合具体案例,在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调动了学生的工作热情,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能让学生在课程创作实践中,明确作为影视艺术学习者和工作者的需要具备的素养,创作出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影视作品,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以文化之美展示中国故事,传承爱国情怀,成为有担当的媒体人,这也是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毕业生未来从事影像工作的意义所在。同时,该专业教师可依托工作室建设,挖掘出更多的课程思政资源,提高自身素养,全方面覆盖广播影视节目制作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探索出一条特色化的影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 王文思.传媒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J].传媒,2020(13):86-88.
  [2] 陈嘉婕,薛羽佳.课程思政背景下电影思政课建构路径探析——以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为例[J].艺术教育,2021(05):261-264.
  [3] 韩海青.微信平台在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13):120-121.
  [4] 传媒蓝皮书课题组. 2019~2020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J].出版人,2020(10):66-69.
  [5] 周党华,陈文耀.依据职业标准构建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J].传播与版权,2018(11):102-103.
  [6] 陈烨伟,韩玮.微电影创作教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J].大众文艺,2020(12):190-192.
  [7] 栾劲.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韩海青(1986—),女,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新媒体。
其他文献
互联网时代,农村村民购物状况出现不少新变化,也存在一些问题。改善提升农村村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需要进一步盘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产业链,发展电子商务,提高智能手机普及率,建立网购的线上线下处理机制,建立便利店线上线下购物基地,还要科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扩大消费市场、以此带动新农村经济繁荣发展。  调研目的及意义  
期刊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文化的塑造方式呈现出图像化的特征,对影像景观的符号消费成为人们新的消费指向。而Vlog作为新兴视频形式,正成为更受年轻群体欢迎的消费产物。然而从内容生产者的角度出发,当代视频创意者的收入却不够令人满足。因此,本文以消费社会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符号学方法对央视记者王冰冰的系列Vlog进行研究,探讨Vlog产品在生产、传播到消费过程中的符号元素,进一步总结出Vlog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部署、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新任务,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提升建设质量,推动学校建设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树立高校教师党支部全面从严的理念  (一)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党的建设必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这是党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和全媒体时代发展大势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涉及的内容建设、先进技术、创新管理三个核心关键词组,为未来的媒体发展明确了方向。如何提升经营管理和协同创新能力,依托先进技
期刊
列斐伏尔、哈维及卡斯特共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传统。创立初期,该理论传统致力于对工业城市化进程予以批判性把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展开,三位理论家揭示了全球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动力机制及其新的不平衡秩序,发展了全球化视阈下的批判城市理论,但其理论侧重点有所区别。哈维依然侧重于探讨工业化在全球城市化中的作用,卡斯特则关注新技术影响下全球社会的整体转型,列斐伏尔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型中把握“星球城市化
期刊
摘要: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已使7.5亿民众摆脱绝对贫困,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可以说,中国的减贫成就给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脱贫实践提供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方案。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语环球节目中心(C
期刊
摘要: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进行补充和延续的实践性学习平台,以活动形态的文化张力来消解第一课堂面临的障碍,为第一课堂的深化拓展提供保障。高校为全方面培养人才,在第一课堂教学之余,应增设第二课堂实践平台达到多方位教育、全能力培养的目的。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融合,搭建与时代接轨的多样性实践教学平台,合理调配资源,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对接行业与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第二课堂;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为此,本文通过对新华日报·思想周刊2017—2019年刊发的文章进行分析,考察其传播现状与传播特色,归纳总结媒体融合对党报思想理论宣传的新要求,并提出对应建议与策略,为做好党的理论宣传、思想舆论工作提供实践借鉴。  关键词:媒体融合;党报;理论宣传;话语;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3-
期刊
摘要:新媒体不仅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更改变了他们的思维习惯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各高校应重视新媒体的影响力,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这可以使他们在爱国主义情感的引领下,更勇敢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并为国家、为人民而努力奋斗。本文以泰安市五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样本,对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进行调研,结合调研情况
期刊
摘要:悲伤喜剧通常是喜剧和悲剧的融合,而情感是悲伤喜剧的重要内核之一。改编自贾玲喜剧小品的《你好,李焕英》作为一部典型的悲伤喜剧,在众多大IP大制作电影中脱颖而出,成为2021年春节档的最强黑马。《你好,李焕英》与众不同的反转剧情和真情内核使其成为当前电影行业的一股清流,诉诸情感的传播方式更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以《你好,李焕英》为例,探析悲伤喜剧的情感传播路径,从传播学视角解读《你好,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