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择校与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0947953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择校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当代资源供不应求的必然产物。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引起各校办学实力的差别导致今天择校之风盛行。择校是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看待这一问题需要站在多层面、多角度的立场。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择校原对择校与教育公平问题做进一步探讨,最后提出几点建议以求在择校的社会背景更好体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择校;教育公平;择校费
  家长择校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家长择校作为教育选择的一种手段,也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择校作为一种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社会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一、择校愿意分析
  择校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分为主观和客观原因两种:
  1.主观原因
  首先,不断提高的教育需求。由于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且教育在就业竞争中的作用逐渐突显,人们对教育的期待高涨。其次,投资增多的家长教育。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社会群体的存在,也为择校高收费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家长认可用“高价”换取子女的“高质量教育”,认为高质量带来的高消费是公平合理且可接受的。
  2.客观原因
  首先,由于近年来,虽然国家采取许多措施增加教育投入,但真正用在公用办学上的经费反而由于教育规模的扩大、物价的上涨等因素没有增加而在减少。政府无力增加教育投入时,学校只能依靠自身力量谋取发展,高额费用的择校生便成为一条渠道。其次,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在国家政策要求“就近入学”前提下,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也就出现了“择校现象”。另外,校际间办学水平的差异也不容忽视,重点学校的办学条件要优越于薄弱学校,所以家长不愿将子女送到条件较差的学校。
  二、教育公平与择校关系
  1.“教育公平”概念分析:
  教育公平即我们一般认为的教育机会均等。它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人皆有受教育机会;二是人人皆能公平享有高质量教育。人们普遍认为,接受良好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择校是父母为让其子女能够享受高质量教育资源,主动放弃学区划分的学校,而选择他们认为适合自己子女的学校的行为,这种行为并非以牺牲一个学生上学名额换取另一名学生择校机会的做法。所以没有违背“人人享有教育机会”的教育公平。
  2.“就近入学”政策分析
  就近入学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对公民教育机会权的保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现代教育的一些客观原因,就近入学暴露出愈发明显的不公平性。
  (1)压抑学校、学生选择权。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教育由供不应求发展到“量”上供大于求和“质”上供不应求,就近入学原则的不变通性却限制了学校和学生的选择权;(2)不利于流动群体的子女就学,就近入学是根据学生的户口所在地和实际居住地将其划分到相应学校,对解决当地学生就学问题有一定作用,但不利于流动学生就学。
  3.择校费的探讨
  在我国择校争议最多的是“择校费”与教育公平间的问题。家长择校缴纳一定的择校费是应当的,但因具体择校费数额没有规范化的政策文本支撑,因此在实际操作时出现了不正规收费现象,这确实是不公平、不合理、不合法的,但这与“教育公平”没有直接联系,属于职业道德、伦理范畴,不能因此判断择校本身是错的。
  4.改进措施
  就近入学实质上也是一种择校手段,只是实施主体是政府。择校是一个中性政策,不是就近入学的对立物,是校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产物,学生家长追求高质量教育的结果。针对我国择校现状,同时也为更好促进教育发展,做出以下建议: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提高薄弱学校办学质量。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和教育投入不均衡是择校出现的根本原因。薄弱学校的存在形成教育质量方面的落差,是产生择校问题的直接根源。因此,改造薄弱学校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2)合理调整择校政策。转换视角,不仅从政府立场,还要从民众角度去了解其对择校的需求,由此深入认识和准确判断,制定相关政策以规范择校行为,制订择校的标准,明确择校的收费标准。
  三、总结
  择校现象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我们要承认它客观存在的现实,科学分析它的成因、利弊,加强教育公平,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在为所有的孩子提供义务教育基本服务的基础上,扩大家长学生的选择权力,实施允许择校的政策法规是有效率且公平的。择校既能增加社会、家庭对学校的约束,改变政府对教育的拨款方式,改善教育中的竞争激励机制,同时还能增加教育投资,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可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当然择校中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朱家存.走向均衡[D].华东师范大学,2002.
  [2]郭燕销.择校:一种阶层分析视角的阐释[J].教育导刊,2007,4.
  [3]周玲.“择校就学”与教育资源配置[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5.
  [4]郑春生.“择校就学”在教育公平问题上的理想与现实[J].社会科学家,2011,5.
  [5]吴宏超,叶忠.校际落差与义务教育公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
  [6]郑春生.择校对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评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2.
  [7]杨瑞勇,刘洪翔.务教育与教育公平新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
  [8]郭元祥.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00,3.
  [9]贷款买房难圆名校梦,家长谈择校心路[DB/OL].http://sh.aoshu.com/200909/4ab08fb42ddb3.shtml,2011-02.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其他文献
近年来,基于Agent的分布式智能系统已成功地应用于众多领域。将多Agent技术应用于多传感器管理领域研究,以开发多传感器智能管理的多Agent系统,提出了基于CORBA的原型系统的基本框架和系统实现途径及方法,其中着重研究了融合Agent与传感器Agent的原型系统结构、基于多Agent理论的传感器管理问题分布式任务分解与控制问题以及Agent之间的协调合作问题。原型系统的研究,为实际应用系统的
探讨了一种带优先级的时间有色Petri网,并利用其建立了一种装备维修保障资源管理模型,尔后利用CPNTools进行了仿真;分析了维修过程的总体运行、资源利用率等情况,提出了资源优化配置和调度的方法。
摘要: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合作、体会探究,采用学习小组的方法进行,本文从学习小组的结构,建设学习小组的注意事项和成功之处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组;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064-01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让他们在学校里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实际。要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需要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采用建设学习小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文从激发实践欲望、创新优化课堂、布置实践作业、扩大实践范围这四点入手
针对宝钢2030mm冷连轧机第四架的颤振现象,将实际轧机的垂直振动简化为六自由度不对称质量—弹簧系统,通过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建立了该轧机垂直振动的虚拟样机模型,并利用ADAMS/Vibration求解了系统各阶固有频率和模态主振型,求解结果与实测结果相符。确定该颤振为第三倍频程颤振,并通过模拟振源的仿真实验,证明增大液压压下系统的阻尼可以有效地抑制这种颤振。
综述了由蔗糖生产的25种化学品。这些产品,有的是高附加值的,如黄原胶、结品果糖、聚蔗糖、焦糖色素、抗生素、维生素和其他医药品;有的是结构和功能特殊、石油化工无法替代
根据起重机油气悬架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应用ADAMS/Hydraulics软件建立了包括温度、油缸摩擦和阻尼、油管尺寸、蓄能器接口阻尼以及油缸接口阻尼等影响的油气悬架系统虚拟样机模型,并给出其主要的数学模型。通过仿真结果和试验数据的对比,证明了油气悬架系统虚拟样机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油气悬架系统的一些主要参数对系统非线性特性的影响。为油气悬架系统对全路面起重机的整车操纵稳定性和平
辑佚辨讹,嘉惠学林──读《方凤集》近读由方勇同志辑校、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方凤集》,不觉精神为之一振.《方凤集》本身的价值,在于著者方风的道德文章为人所重,及其对后世所产
为解决分布式电源中最佳蓄电池容量的计算问题,提出了电池容量优化机会约束规划的数学模型。在分析决定电池容量的关键因素和分布式电源中风能、太阳能以及用户负载随机特性的概率模型基础上,将电池容量的最优化问题归结为机会约束规划问题,得到了优化计算的数学模型,并应用遗传算法,结合随机模拟技术求解,得到了最佳电池容量。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本文阐述了用钛白废酸、绿矾与软锰矿,经加热反应生成硫酸锰及碳酸锰的制取工艺和操作方法;还阐述了所得产品的质量,主要原料、试剂及消耗定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