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白云金矿区位于辽宁省凤城市青城子镇白云山村,东距通远堡站30千米,南距青城子镇13千米,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金银多金属矿集区。白云金矿是国有中型企业,矿山保有储量严重不足。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的矿山企业,矿区成矿条件较好,具备找到大型金矿床的资源潜力。本文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作出了总结,并深刻的对其资源潜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证实白云地区找矿潜力巨大。
[关键词]白云 金矿床 地质特征 资源潜力
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279-01
1、区域地质背景
白云金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辽东裂谷中段,大石桥-草河口断坳与营口-宽甸断隆的衔接地带。区内经历了漫长的地质作用,地层变质程度较深,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
(1)裂谷早期形成下部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建造、中部碳酸盐岩建造、上部火山碎屑岩建造,分别是铁铜钴、铅锌、金银的矿源层,它们奠定了矿集区中金、银、铅、锌、铜、钴、铁矿床形成的物质基础。
(2)古元古代早期钾质花岗岩侵入和吕梁期地壳重熔形成钠质花岗岩,分布在矿集区东侧水泉、连山关一带和南侧大顶子、龙王庙北沟等地。地壳重熔是矿源层中Au、Ag、Pb、Zn、Cu、Co等元素活化迁移的热动力条件,形成区域上的Au、Ag~Pb、Zn~Cu、Co、Fe元素的垂直分带。
(3)区域上强烈的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提供了成矿热源和构造圈闭条件。受各岩体(岩株)和含矿建造双层因素影响,形成了铅锌金银矿化集中区,并自岩体(株)由内而外形成铅锌-银金水平分带。白云金矿就位于金元素分带中。
(4)区域构造活动强烈,尤以5~10千米间距分布的北西向大磨岭、尖山子、青城子深大断裂对矿床控制作用明显。其与近东西向层间滑动带组成的构造圈闭是金银矿床的定位空间。宏观上控制着金银矿床的产出。
(5)区域矿产丰富并具有层控性。区域上东南部为下元古界辽河群下部地层,出露有硼铁矿,分布于刘家河、四门子,储量达几亿吨;南部为辽河群大石桥组中下部地层,以铅锌矿床为主,如青城子铅锌矿;北、中部主要出露辽河群大石桥组上部层位和盖县组地层,主要分布有金、银矿床。
2、矿区地质
2.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为辽河群大石桥组上部三段三层和盖县组地层。
大石桥组三段三层:又可分为上中下三层,下部层由厚层一巨厚层中粒大理岩和白云石大理岩组成;中部由薄层含石墨中粒大理岩和硅质条带大理岩组成;上部层由厚层状、条纹状透闪片岩和硅质条带状大理岩互层组成。
盖县组:分为两层,下部层由黑云母变粒岩、浅粒岩、透闪变粒岩等组成,夹薄层细粒大理岩;上部以矽线石云母片岩为主,有黑云变粒岩、黑云母片岩、浅粒岩、透闪变粒岩等夹层。
2.2 构造
由于区内经历了较长的地质年代,有过多期的构造活动,因此发育的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复杂。对金矿影响较大的为白云推覆构造带,该构造带东起荒甸子、西至区外冯家堡子,延长大于8千米,宽100-200米,倾向南,倾角30°左右。断层在带内呈平行状产出,此构造带基本控制了白云金矿床的生成发展。
2.3 岩浆岩
矿区内发育有基性至酸性的各类脉岩,分别为辉长岩、煌斑岩、闪长玢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等。
3、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质特征
白云金矿区共有4条矿带27个矿体,主要赋存于辽河群盖县组矽线石黑云母片岩的层间硅钾蚀变带中。
矿床的总体特征:矿体呈脉状、扁豆状产出,常见有尖灭再现,分枝复合的特点。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25°~40°,向西侧伏,侧伏角35°~70°,走向延长一般为100~350米,倾斜延深100~400米。矿体厚度0.5~12.48米,金品位一般为2.14~34.21×10-6,矿体赋存于300-650米标高范围内。
3.2 矿石类型
矿石类型按赋矿围岩主要分为含金硅钾蚀变岩型和含金石英脉型两种。经探采工程揭露证明:以硅钾蚀变岩型为主,局部为石英脉型。
3.3 矿石质量特征
(1)矿石矿物组合
矿石矿物组合简单,氧化矿石主要为褐铁矿、石英、正长石、银金矿组合;原生矿石的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银金矿、自然银、赤铁矿、方铅矿、斑铜矿、自然铋和辉铜矿等。黄铁矿在矿石中含量达6%以上,其它矿物均在0.05%以下。非金属矿物以石英、正长石、碳酸盐为主,其次为白云母、高岭土、石墨、绿泥石、锆石等。
(2)矿石的结构构造
矿石中的金属矿物呈团块状、细脉状、稠密浸染状分布于脉石矿物中,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粒状、自形~半自形粒状等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团块状、浸染状、细脉状、晶洞状和角砾状等构造。
(3)金矿物的赋存状态
1)包裹金:自然金、银金矿呈它形粒状、圆粒状、麦粒状、角粒状分布于黄铁矿晶体中。
2)间隙金:自然金、银金矿呈不规则粒状、长条状、细脉状赋存在黄铁矿边部及黄铁颗粒间。
3)裂隙金:自然金、银金矿呈细脉状沿黄铁矿裂隙中分布。
(4)金矿物种类及形态
矿石中金矿物主要为银金矿和含银自然金,金矿物形态可分为不规则粒状、细脉状、细丝状、树枝状等。
(5)矿床内主要有益矿产
主要有益组分为金,其次为银,但银的含量很低,不能形成独立的银矿体。
3.4 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根据矿石中矿物生成顺序,可划分为三个成礦阶段和地表氧化阶段。第一阶段:正长石---黄铁矿---银金矿组合;第二阶段:石英---黄铁矿---银金矿---正长石组合,即石英---硫化物阶段,是金的主要成矿阶段;第三阶段:石英---方解石---银金矿组合。地表氧化则为褐铁矿---银金矿,伴生有石英、正长石、高岭土、绢云母等矿物组合。
3.5 围岩蚀变
矿体的围岩主要为矽线石云母片岩。主要蚀变为硅化及钾化,其次黄铁矿化、褪色化、碳酸盐化。
4、资源潜力分析
4.1 白云二道沟找矿地质条件优越、有望找到大规模金矿床
80年代,辽宁冶金地质一0七队曾进行地质找矿工作,在该区发现了条金矿(化)体,矿化类型为含金硅钾蚀变岩。矿化带长约3000米,单矿体长50~500米,宽1~3米,金品位2~8.35×10-6。这些矿体深部延伸已有3个钻孔工程控制,依据白云1、2脉赋矿规律,该区深部应存在同等规模的金矿体。
4.2 白云宋家沟-姚家堡子区、大三道沟区有望找到中型金矿床
(1)宋家沟-姚家堡子找矿区
该区以往进行过1/万地质、化探综合找矿工作,于区内发现9个Au、Ag、As综合异常,通过异常查证地表发现10余条金矿化体,金矿品位较高,规模较大,个别矿体深部已有探矿工程验证,证实矿体有一定的延深。可见该地段深部具有巨大的找矿空间。
(2)大三道沟找矿区
通过土壤测量工作共发现10个组合异常,异常规模较大、呈近东西向展布。其中Ⅰ、Ⅱ、Ⅸ、Ⅹ四个异常分布在盖县组与大石桥组过渡带;Ⅲ、Ⅳ、Ⅴ、Ⅵ、Ⅶ、Ⅷ六个异常分布在大石桥组地层中。目前通过对Ⅰ号综合异常的槽探揭露,发现50号金矿体,目前尚有9处异常未揭露,金、银找矿潜力巨大。
5、结论
白云地区金矿体具有延长长、延深深,矿化连续,找矿标志明显的特征,通过对白云金矿床多年的研究,总结了该区的成矿规律,同时通过近年来的矿产勘查工作证实该区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找矿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关键词]白云 金矿床 地质特征 资源潜力
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279-01
1、区域地质背景
白云金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辽东裂谷中段,大石桥-草河口断坳与营口-宽甸断隆的衔接地带。区内经历了漫长的地质作用,地层变质程度较深,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
(1)裂谷早期形成下部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建造、中部碳酸盐岩建造、上部火山碎屑岩建造,分别是铁铜钴、铅锌、金银的矿源层,它们奠定了矿集区中金、银、铅、锌、铜、钴、铁矿床形成的物质基础。
(2)古元古代早期钾质花岗岩侵入和吕梁期地壳重熔形成钠质花岗岩,分布在矿集区东侧水泉、连山关一带和南侧大顶子、龙王庙北沟等地。地壳重熔是矿源层中Au、Ag、Pb、Zn、Cu、Co等元素活化迁移的热动力条件,形成区域上的Au、Ag~Pb、Zn~Cu、Co、Fe元素的垂直分带。
(3)区域上强烈的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提供了成矿热源和构造圈闭条件。受各岩体(岩株)和含矿建造双层因素影响,形成了铅锌金银矿化集中区,并自岩体(株)由内而外形成铅锌-银金水平分带。白云金矿就位于金元素分带中。
(4)区域构造活动强烈,尤以5~10千米间距分布的北西向大磨岭、尖山子、青城子深大断裂对矿床控制作用明显。其与近东西向层间滑动带组成的构造圈闭是金银矿床的定位空间。宏观上控制着金银矿床的产出。
(5)区域矿产丰富并具有层控性。区域上东南部为下元古界辽河群下部地层,出露有硼铁矿,分布于刘家河、四门子,储量达几亿吨;南部为辽河群大石桥组中下部地层,以铅锌矿床为主,如青城子铅锌矿;北、中部主要出露辽河群大石桥组上部层位和盖县组地层,主要分布有金、银矿床。
2、矿区地质
2.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为辽河群大石桥组上部三段三层和盖县组地层。
大石桥组三段三层:又可分为上中下三层,下部层由厚层一巨厚层中粒大理岩和白云石大理岩组成;中部由薄层含石墨中粒大理岩和硅质条带大理岩组成;上部层由厚层状、条纹状透闪片岩和硅质条带状大理岩互层组成。
盖县组:分为两层,下部层由黑云母变粒岩、浅粒岩、透闪变粒岩等组成,夹薄层细粒大理岩;上部以矽线石云母片岩为主,有黑云变粒岩、黑云母片岩、浅粒岩、透闪变粒岩等夹层。
2.2 构造
由于区内经历了较长的地质年代,有过多期的构造活动,因此发育的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复杂。对金矿影响较大的为白云推覆构造带,该构造带东起荒甸子、西至区外冯家堡子,延长大于8千米,宽100-200米,倾向南,倾角30°左右。断层在带内呈平行状产出,此构造带基本控制了白云金矿床的生成发展。
2.3 岩浆岩
矿区内发育有基性至酸性的各类脉岩,分别为辉长岩、煌斑岩、闪长玢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等。
3、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质特征
白云金矿区共有4条矿带27个矿体,主要赋存于辽河群盖县组矽线石黑云母片岩的层间硅钾蚀变带中。
矿床的总体特征:矿体呈脉状、扁豆状产出,常见有尖灭再现,分枝复合的特点。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25°~40°,向西侧伏,侧伏角35°~70°,走向延长一般为100~350米,倾斜延深100~400米。矿体厚度0.5~12.48米,金品位一般为2.14~34.21×10-6,矿体赋存于300-650米标高范围内。
3.2 矿石类型
矿石类型按赋矿围岩主要分为含金硅钾蚀变岩型和含金石英脉型两种。经探采工程揭露证明:以硅钾蚀变岩型为主,局部为石英脉型。
3.3 矿石质量特征
(1)矿石矿物组合
矿石矿物组合简单,氧化矿石主要为褐铁矿、石英、正长石、银金矿组合;原生矿石的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银金矿、自然银、赤铁矿、方铅矿、斑铜矿、自然铋和辉铜矿等。黄铁矿在矿石中含量达6%以上,其它矿物均在0.05%以下。非金属矿物以石英、正长石、碳酸盐为主,其次为白云母、高岭土、石墨、绿泥石、锆石等。
(2)矿石的结构构造
矿石中的金属矿物呈团块状、细脉状、稠密浸染状分布于脉石矿物中,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粒状、自形~半自形粒状等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团块状、浸染状、细脉状、晶洞状和角砾状等构造。
(3)金矿物的赋存状态
1)包裹金:自然金、银金矿呈它形粒状、圆粒状、麦粒状、角粒状分布于黄铁矿晶体中。
2)间隙金:自然金、银金矿呈不规则粒状、长条状、细脉状赋存在黄铁矿边部及黄铁颗粒间。
3)裂隙金:自然金、银金矿呈细脉状沿黄铁矿裂隙中分布。
(4)金矿物种类及形态
矿石中金矿物主要为银金矿和含银自然金,金矿物形态可分为不规则粒状、细脉状、细丝状、树枝状等。
(5)矿床内主要有益矿产
主要有益组分为金,其次为银,但银的含量很低,不能形成独立的银矿体。
3.4 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根据矿石中矿物生成顺序,可划分为三个成礦阶段和地表氧化阶段。第一阶段:正长石---黄铁矿---银金矿组合;第二阶段:石英---黄铁矿---银金矿---正长石组合,即石英---硫化物阶段,是金的主要成矿阶段;第三阶段:石英---方解石---银金矿组合。地表氧化则为褐铁矿---银金矿,伴生有石英、正长石、高岭土、绢云母等矿物组合。
3.5 围岩蚀变
矿体的围岩主要为矽线石云母片岩。主要蚀变为硅化及钾化,其次黄铁矿化、褪色化、碳酸盐化。
4、资源潜力分析
4.1 白云二道沟找矿地质条件优越、有望找到大规模金矿床
80年代,辽宁冶金地质一0七队曾进行地质找矿工作,在该区发现了条金矿(化)体,矿化类型为含金硅钾蚀变岩。矿化带长约3000米,单矿体长50~500米,宽1~3米,金品位2~8.35×10-6。这些矿体深部延伸已有3个钻孔工程控制,依据白云1、2脉赋矿规律,该区深部应存在同等规模的金矿体。
4.2 白云宋家沟-姚家堡子区、大三道沟区有望找到中型金矿床
(1)宋家沟-姚家堡子找矿区
该区以往进行过1/万地质、化探综合找矿工作,于区内发现9个Au、Ag、As综合异常,通过异常查证地表发现10余条金矿化体,金矿品位较高,规模较大,个别矿体深部已有探矿工程验证,证实矿体有一定的延深。可见该地段深部具有巨大的找矿空间。
(2)大三道沟找矿区
通过土壤测量工作共发现10个组合异常,异常规模较大、呈近东西向展布。其中Ⅰ、Ⅱ、Ⅸ、Ⅹ四个异常分布在盖县组与大石桥组过渡带;Ⅲ、Ⅳ、Ⅴ、Ⅵ、Ⅶ、Ⅷ六个异常分布在大石桥组地层中。目前通过对Ⅰ号综合异常的槽探揭露,发现50号金矿体,目前尚有9处异常未揭露,金、银找矿潜力巨大。
5、结论
白云地区金矿体具有延长长、延深深,矿化连续,找矿标志明显的特征,通过对白云金矿床多年的研究,总结了该区的成矿规律,同时通过近年来的矿产勘查工作证实该区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找矿前景是非常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