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淡人生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e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天晚上(2017年9月28日晚——编者注),钱谷融先生走了。我们离开老人家时,他刚入睡,这一睡就与我们永别,到了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他不乏好友,如许杰先生、施蛰存先生、王瑶先生、程千帆先生、贾植芳先生、王元化先生……他们可以欢聚,可以喝茶、下棋、聊天了……
  我与钱先生相识于1975年,当时我在上海师大中文系培训班求学,钱先生给我们上过课。40多年以来,钱先生对我有恩,不算导师却胜似导师(钱先生拟收我为硕士生,因我外语、政治两门考试不及格而作罢),不是父亲但胜似父亲(我与钱先生的儿子同岁)。思绪纷乱,悲痛不已,一时无法撰文,抄录当年读钱先生《散淡人生》一书后的一些感想,只能表我深切的思念于万一:
  钱先生自己确实很看重他早年的东西。现在来看,我个人的初步感想是,从他的散文当中可以看到,有何其芳《画梦录》的影响,有丽尼、陆蠡这批散文家的影响。这些散文家讲究文字,讲究意境,追求散文的美。因此,我覺得钱先生是受了现代文学史上包括朱光潜在内的讲究文章之美一派的影响。我也协助钱先生编过现代文学作品选和现代散文选,钱先生几次表露他对何其芳《画梦录》的欣赏。因此,我觉得钱先生是受了现代文学史上这些名家的影响。
  另外,我觉得我们评价一位学者或作家是否只有一种标准?是否也可以有多种标准?就是不必拿一杆尺子来丈量。你文章写得多就不散淡了,或者说就不懒惰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有些作家已经出版的一大堆文集、全集,其实是一大堆废纸。很多人出文集、出全集了,有什么用?也许好几本书、几十本书都比不上钱先生一篇论文。在我看来,钱先生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在他这些年的文字生涯中,文章虽然写得不多,却很少有“应景”的文章,这个“应景”就是奉命之作。当然也有一些是应朋友、学生之请写的序,这些序我们今天来看,大部分也很感人,但是纯粹的表态和“应景”,以钱先生这样的地位、这样的影响,放到别人身上恐怕就难免了,钱先生却几乎没有。他有他坚持的东西,几十年下来非常的难,不要说“文革”之前,就是“文革”之后也很不容易。他早期的作品受欧洲古典文学和古典哲学的影响,1949年以后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受俄罗斯的影响。我观察过钱先生的藏书,俄罗斯作家和理论家的著作非常全。钱先生的另外一个爱好就是他对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学很爱好,聊天时出口成章。他很喜欢聊天,在聊天中他的真性情就流露出来了。
  钱先生也有入世的情怀,包括他对国家民族的关心,对时事政治的关心,虽未必形之笔墨,但绝不等于他不关心。外界的读者要了解钱先生就只能看他的文章,但我觉得光看文章还不能全面了解他。“文如其人”不一定全面。在几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每次我去,他都要问我有什么消息、有什么情况,大至国家,小至学校……如果仔细考察,我们可以从钱先生的散淡之中看出他的不散淡——尽管散淡,毕竟还是关怀人生。
  钱先生写文章,不想写就不写,也不一定要建立什么理论体系。“有所为有所不为”,随心所欲,顺其自然,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钱先生只有一个,他的为人为文也只是学统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可能和别人不同——比如施蛰存先生,但他们最后的底线,他们所努力坚持的东西,其内在的本质是相通或相近的,那就是多元、宽容和真正的自由立场。
  (思 语摘自《传记文学》2017年第11期,李 晨图)
其他文献
说玩,虽非文人之专利,却也是文人之擅场。古人有九大雅事:焚香、品茗、聽雨、赏雪、候月、酌酒、莳花、寻幽、抚琴。书画家有雅事吗?余试举九例,或可为之。  一是试新笔,二是观古画(帖),三是赏老砚,四是拓旧碑(砖),五是吟闲诗,六是弄丹青,七是展新扇,八是跋画作,九是几人同画一张画。  凡文人皆嗜古,亦可稱之曰玩古。梁启超既是政治家,又具文人之风采。其收存拓本百余种,与书画金石家姚华交往甚密,其有一首
期刊
一  十六年前,我曾经去过一次木心的故乡——乌镇。  坐的是长途汽车,似乎中途还要换车——换车的地点我已经不记得了。我背着一个小小的书包,心里是出门惯有的惴惴。乌泱泱地上来一群人,说着同样的话,想必都是乌镇人。  他们饶有兴致地看着我,显而易见,我是外乡人。他们终究没有开口问我,彼此都松了一口气。我乐得靠着窗,看这一车人。他们似乎一大半都是相识的,车尾和车头的人大声地打着招呼,大家都习以为常乐呵呵
期刊
对人性改变最大的,莫过于失去寂靜。印刷术、工艺学、义务教育的问世等,没有任何事物对人类的改变,比失去与寂静的关联来得大。原本应该跟我们头顶的天空或呼吸的空氣一样自然的寂静,已经不存在。失去寂静不仅意味着丧失人的一项特质,而且连人的构造也跟着改变了。
期刊
说句真心话,我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对学业不太擅长。倒不是成绩糟糕透顶的差生,成绩嘛,也算马马虎虎说得过去,只是我本来就不太喜欢学习,实际上也不怎么用功。  为什么对学业不热心?理由非常简单,首先是因为学习太没意思,我很难从中感受到乐趣。换个说法就是,世上好多东西都比学校里的功课有意思。比如说读读书,听听音乐,看看电影,去海边游游泳,打打棒球,和猫咪玩玩;等到长大以后,又是跟朋友们通宵打麻将,又是跟女
期刊
2017年12月21日,“《读者》光明行动”项目组工作人员前往北京光彩明天儿童眼科医院,看望正在接受治疗的40名贫困弱视儿童,并给他们带去了新年礼物。孩子们很开心,争着为大家表演他们在“益智课堂”学会的歌曲和手语舞。“益智课堂”是项目组在定点治疗医院为受助患儿开设的趣味课堂,课程分为国学、音乐、折纸、英语等,由志愿者担任老师,让孩子们增长知识,并愉快地度过40多天的治疗期。  7岁的佳宁笑起来眼睛
期刊
喧闹的蝉鸣也盛期将逝了吧?从7月中下旬开始,蝉气势夺人地鸣叫,到了8月里更像决堤般嘈杂、吵人,进入9月后势头慢慢减弱,不久蝉鸣便被秋虫的鸣声所取代。这种虚幻、无常大概与日本人的精神非常契合,成了夏日里不可或缺的一景。  不过在北美和欧洲北部,几乎没有蝉栖息,所以谈起与蝉相关的话题,这种“风物诗”的感觉很难传达给对方。若是日本的电视剧,夏天的场景中总能听到蝉鸣,借以表现季节,但出口到海外,听说会把蝉
期刊
世界上的一切书本,  不会有幸福带给你,  可是它们秘密地叫你  返回到你自己那里。  那里有你需要的一切:  太陽、星星和月亮,  因为,在你内心里  藏着你所寻求的光。  你在书本里寻找了  很久的智慧,  现在从每一页里放光——  因为现在它们才属于你。  (安 曼摘自百花文艺出版社《黑塞抒情诗选》一书)
期刊
1960年,吕雅芳不到三岁,上面有两个分别为十三岁和十岁的姐姐,还有一个七岁的哥哥。对于这么大的孩子,吃就是全部。她总是饿,哭哭啼啼地缠着妈妈、姐姐要吃的。别说她,所有人的胃都是空的,像一个巨大的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  吕雅芳的母亲心急如焚,她的四个孩子正在长身体,喂饱他们是做母亲最起码的责任,但是她做不到。持续很久的大饥荒看不到有结束的迹象,母亲不知道再这么下去该怎么办。母亲和婆婆绞尽脑汁,每时
期刊
他是个野路子棋手,无门无派,无招无式,只身闯荡,一剑封喉。除了下象棋时,平常在人群中,他单纯、木讷。  我从体育记者同事的笔下认识了他。  大约五六岁时,刚刚识得几个字,见县城路边一大群人围着,就挤了进去。棋子上的“马”啊、“炮”啊,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到第三盘的时候,什么样的子该走什么样的路,就都弄清楚了。第二天还跑到老地方看,没过几天,就和一帮棋友混熟了。  攢了几毛钱买本棋书看,看了就出
期刊
手艺人是一个阶层。  只是这个阶层无比特殊,幸福感极强。在这个群体中,人是为了一门手艺打磨一辈子,至死方休的。世界之大,选择之多,手艺人只委身于其一。所以,这个阶层更像是一种境界,达此境界,一切泰然。  不为世俗标准而活,其实是很难得的,需要很强大的信念,去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人生本该多样。在手艺人那里,人生都很慢,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一生只爱一个人。没有谁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多活一天,就能多做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