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刑法案例教学法的改进

来源 :经济与法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tv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刑法案例教学中存在案例材料缺乏概括、案例陈旧、案例单一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应努力从案例的概括性、新颖性及类比设例运用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从而取得刑法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刑法 案例教学法 概括性 新颖性 类比设例
  
   在刑法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强化知识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有的刑法教科书也穿插了一些案例,但是,我们还需要深化刑法案例法教学的研究,重视并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将案例的概括性、新颖性、类比设例运用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一、概括性
   刑法学课堂中使用的案例既有学者们杜撰的, 又有来自现实生活的。对于生活中发生的案例,有些讲授者习惯于将整篇报道(包括故事的细枝末节)拿到课堂上使用。比如对于轰动一时的组织男性卖淫案,有的老师可能会以《在伦理与法律边缘游荡———南京同性卖淫案审判纪实》[1] 这篇报道为案例来讲授、讨论该案是否构成组织卖淫罪。《刑法案例分析》等书更是如此,将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具体事件一五一十地交代、描述得清清楚楚。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一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因为阅读完这些详细的案件一般要花费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时间;二会让学生对细节描述产生兴趣,因为很多蹊跷案件堪比一流小说,无疑会分散注意力,背离案例教学的目的。对于上述案例,老师完全可以对案件进行概括:在南京,发生了有人组织男性向其他男性卖淫的案件,请问这是否构成“组织卖淫罪”。这样就使案例的特异之处凸显,使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组织“男性”卖淫,该行为是不是刑法第三百五十八条“组织他人卖淫”的行为。传统观点认为,组织卖淫只能组织“女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组织男性卖淫的事件,有碍社会风化,有进行刑法规制的必要。刑法中使用了“组织他人”,“他人”就包括男人和女人,因此该罪成立。如果真的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案件具体情况, 老师应提前推荐学生课下阅读,在课堂教学时再进行概括。
  二、新颖性
  我们习惯案例教学, 使用的案例往往都是常态化案例,不利于强化知识,不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因而关注、引进新颖案例十分重要。如在讲授什么是“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时,河北发生制造土大炮的事件,引发各社会媒体的讨论:“土大炮”是枪支、弹药,还是爆炸物? 若教师采用这个新颖案例, 便会加深学生对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虽然制造土大炮的危害性比制造枪支、弹药、爆炸物严重,应当受到处罚,不应存在轻行为受处罚重行为不受处罚的问题,但真正面对这种情况时也不能说刑法有漏洞,而是如何解释刑法的问题,因为土大炮既可理解为枪支又可理解为爆炸物。通过这一案例,学生发散了思维,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如对于“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有的教材仅涉及自然灾害险、动物的侵袭、人的行为等,即来自避险人以外的危险。即使虽然谈到人的生理、病理原因也是危险来源,但也只是简单地举疾病、饥饿等例子。其实教师可引用这则案例:“尿急的路人不经同意,擅自进入私人诊所的厕所方便,是否无故侵入建筑物。”[2]因此可见,紧急避险的危险源不仅仅包括避险人以外的危险,还包括来自避险人自身的危险。来自避险人自身的危险不仅仅有常见的疾病、饥饿,还有尿急、屎急等情况。又如对于重婚罪,有学生会认为是一个登记婚在前,后又有了登记婚或者事实婚的情况。教师若引用下则案例,就会使学生对重婚罪有正确的认识:甲男已登记结婚,但甲男是同性恋者,对其妻根本无感情,于是甲男又与同性恋者乙男公开举办了婚礼,之后甲男与乙男公开以夫妻生活,问甲男是否构成重婚罪? 同性恋合法化的国家日趋增多,承认或者默认同性恋行为的更不在少数。从这种趋势来看,同性恋存在有其客观现实性,不能因为我们的不关注或者不习惯而否认这种现象的存在。即使在我国,尽管同性恋者不能根据婚姻法登记结婚(婚姻法第五条: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但举行同性恋婚礼的报道也是屡见不鲜。可见,已婚之人如果又与他(她)人结成同性恋夫妻,依然侵害了一夫一妻制度,更重要的是侵害了第一婚姻相对方的配偶权, 这种情况应当被认定为构成重婚罪。刑法案例一定要有新颖性, 这样才能促使理论的升华。“非常态的事例尽管罕见却常常为学者津津乐道, 占了学说很大的篇幅。这不是卖弄也不是猎奇,而是学说需要通过极端事例的检验”。[3]就像一个人吃再多的苹果,也只知道苹果的味道。如果你给他一个苹果,之后再给一个香蕉、一个菠萝,那么他就会知道有不同的水果,而不同的水果有不同的味道。
  
  
  三、类比设例
   类比设例是指在课堂教学或者从事研究的过程中, 当对一个具体的案件事实进行抽象概括、准确定性之后,对该案件中的相关因素有意识地改变, 从而得出不同结论的一种案例教学方法。毫无疑问,类比设例法相比较于案例的概括性、新颖性教学法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它首先要求具有问题意识,要接受现实生活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事实。其次要具备完善的刑法知识储备、严谨的知识体系、开放的思维视野。现实情况的差异、刑法规定的多元,使得乍看很类似的行为(当然是在直观的生活层面上)在刑法上会被认定为不同的行为。如,某甲因与乙有仇,所以在为乙修理汽车之机,故意破坏汽车的刹车片,致使乙发生交通事故。毫无疑问,甲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是不是所有破坏交通工具的行为都会被认定为破坏交通工具罪呢?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在破坏交通工具的这一事实上进行类比设例:某甲极为贫困,遂生仇富心理,于某晚携水果刀在某小区划车20余辆, 被划车辆均有一道从车头至车尾的严重划痕,问甲的划车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吗? 从生活层面看,甲的行为是破坏交通工具。但在刑法中,破坏交通工具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这就要求破坏交通工具的行为必须危害公共安全。如果破坏了交通工具但不会危害到公共安全,就不能认定为该罪。公共安全是“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身体的安全以及公共生活的平稳和安宁”,[4]主要是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和身体安全, 而公共生活的平稳和安宁仅限于破坏广播电信设施、公用电信设施所产生的结果。对于此案例,一般人会认为划车仅破坏了汽车的外观,不会对公共安全产生危险,所以划车不能认定为破坏交通工具罪,而应认定为故意毁坏财物罪。我们继续以破坏汽车进行类比设例,促进学生进行更积极的思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区别此罪与彼罪。如某甲因对汽车博物馆服务不满,某日携铁锤将一国宝级汽车文物砸坏,问对甲如何处罚? 因该汽车已被国家认定为珍贵文物,且终日存放于博物馆,已经不再作为交通工具目的使用,故该行为构成故意损毁文物罪。现假设为保持这辆国宝级汽车文物的性能,汽车博物馆决定派遣最谨慎、熟练的司机驾驶该汽车,不料另一汽车驾驶人某甲因违反交通规则将该国宝级汽车文物撞坏,问甲构成何罪? 因甲在公共道路上不可能认识到该汽车为珍贵文物,所以甲不构成故意毁损文物罪,也不构成过失坏损文物罪(过失要求行为性质有认识或认识可能性)。甲违反交通规则,说明他意识到了可能发生交通肇事的结果,且这辆国宝级汽车文物的价值是客观的, 因而甲的客观行为违反了交通规则,造成了较大的财产损失,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罪。通过对交通工具(汽车)的一组类比设例,我们区分不同情况,得出了成立不同犯罪的结论,从而使学生体验研究具体情况的重要价值,认识到遇到案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有开放的视野,多考虑一些相关罪名,从而得出最恰当的结论。
   对于刑法案例教学法,刑法讲授者、研究者需朝着概括性、新颖性的方向努力,充分运用案例类比设例法研究相似罪名,运用大量简短、新颖的案例多重类似设例来深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南方网. http://www.southcn.com/law/fzxw/200403300024.htm.2004.3.30.
  [2] 林東茂. 刑法纵览(修订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0
  [3] 阮齐林. 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4] 张明楷. 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515.
  
  
  
  
  (上接第53页)
  2.注重道德教化,强调对社会的综合治理。传统中国社会实际了独具特色的“礼法结合”的模式:在德法互补的基础上,强调对社会进行综合治理。儒家思想认为,刑罚的强制作用,只能使人不敢犯罪,而道德的教育作用,却可以使人对犯罪产生羞耻感而不愿犯罪。刑罚只是惩治于犯罪之后,而德教却可以禁止犯罪于未萌。儒家大多主张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可以改变,通过后天的教育,人能谨慎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犯罪是完全可以通过道德教化来预防的。
  3.构建符合人性的刑罚制度。与其他国家相比,我过现行刑法总体上刑罚较重。古代有慎刑恤刑思想,比如“存留养亲”制度,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情感需要,要求我们选择与人情和谐不悖的刑罚制度。减少分则中挂有死刑是罪名,特别是经济犯罪。提高财产性,减少短期自由刑等。
  
  参考文献:
  [1]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 路红,戴健林,任杰.传统社会中国人的法律态度[J].北京社会科学,2001,(1).
  [3] 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4] 范忠信,郑定,詹学农.情理法与中国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其他文献
基于人性化视角的旅游体验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郝继会 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体验经济下旅游体验的主要特征是真实性、整体性、差异性、参与性。其核心是认知与心灵的经历和重塑。旅游企业在经营中要特别重视从人性化视角研究体验旅游,旅游产品在其设计理念上要突出品牌的差异值,深度体验性;旅游服务要突出人性化,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者的体验旅游,从而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期刊
摘要:灾难旅游是国外,特别是欧美地区旅游学界的热点研究领域,但目前国内外缺乏对灾难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专题研究。本文对影响灾难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最后得出各动力因素对灾难旅游发展影响的大小。  关键词:灾难旅游 动力因素 教育    灾难旅游的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力的耦合,灾难旅游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影响因素也复杂多变。灾难
期刊
摘要:2006年是中国银行业很关键的一年,随着银行业的开放,逐渐与世界银行接轨,实行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分业经营 混业经营    银行从产生至今已经历了几次分分合合,上个世纪30年代的金融大危机再次促使银行业走向混业经营,目前美国等少数国家已展开了混业经营的模式。我国分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凸现和加入WTO的需要,混业经营成为理想选择。  一、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所谓分业经营是指:商业
期刊
一、产品层次理论  (一)三层次结构理论  1988年著名的市场营销专家P·科特勒,出版了著名的著作《市场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提出了一个产品的三层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种产品都可被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利益,即使用价值或效用;有形产品,包括式样、品牌、名称、包装等;附加产品,即附加服务或利益,并认为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一理论影响至深,已得到市场营销界的广泛认同,产品每个
期刊
摘要:关于国际民事诉讼域外取证的方式,各国规定都有所不同。本文主要对于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域外取证这种方式加以研究,比较分析一些国家及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及实践,探讨这种取证方式的合理性,并对中国应否采纳这种取证方式提出看法。  关键词:直接取证,域外取证,海牙取证公约    一、域外取证概述  域外取证,即域外调查取证,是指国际民事诉讼的受案法院在本国领域之外对当事人、证人、鉴定人,进行调查、收集证
期刊
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因子,同样关系着和谐社会的构建,保证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加强企业的治安保卫工作不仅关系着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进行。重视企业治安保卫工作,针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路径,保障企业治安保卫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企业经营不讲诚信,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任何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都有诚信需求。我国企业经营中的诚信缺失问题由来已久。这些年可以说是愈演愈烈,社会的无赖现象日益膨胀,整个社会诚信链条相当脆弱。一些企业经营不讲诚信,互相欺诈,用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问题在于社会和企业怎样看待和对付这种不讲诚信的企业和行为。在一个社会中,少数企业经营不讲诚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批企业经营不
期刊
摘要:秘密侦查是在人类在惩治和预防犯罪中产生的特殊侦查措施。由于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司法机关在打击犯罪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人权的保护。因此,侦查法治化也逐渐成为刑事司法活动的基本要求之一。新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各种新的犯罪形式的变化,如呈现出日益组织化、智能化等特点。针对严峻的犯罪形势,侦查机关动用各种侦查方法打击和防范犯罪。在我国,秘密侦查也是一种被侦查机关广泛运用的侦查方法。然而,秘密侦查方法
期刊
摘要:单位犯罪随着经济的发展,一直成不断发展态势。因单位犯罪相对自然人犯罪有着自己独立特征,所以对理论研究和实践需求来说,正确界定单位犯罪的概念,对其特征的分析是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字:单位 单位犯罪 特征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  (一)国外的单位犯罪概念  1、英美法系国家  英国是最早在刑法上承认法人犯罪并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国家。当时理论界用两条途径来解释法人犯罪:一是
期刊
摘要:和諧一致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价值取向,它表现为中国古人对法的绝对超越指向。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思想家从稳定社会秩序、和谐人伦的实用角度去认识和论述法的作用,他们高度重视从自然、社会、人伦及民心向背的综合联系中去考虑法令的可行性,从而确定法的原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充满和谐理念的中国传统法文化。  关键词:和谐 传统法文化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中国传统法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