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旭东1914年在天津塘沽创立久大精盐公司,1917年创立永利制碱公司,1922年创立黄海化学工业社,这就是开创了中国化学工业的“永久黄”团体。从1934年到1937年,他在南京创立了亚洲第一大厂永利南京铔厂。
“永久黄”团体不仅在中国化工界拿第一,在亚洲拿第一,永利用苏尔维法制碱,在世界上属于第31家,而在亚洲还是第一家。而且曾几次获得世界荣誉,1926年,他们生产的“红三角”纯碱在美国费城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最高荣誉金质奖,被称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1930年,“红三角”纯碱在比利时工商博览会上再获金奖。由于产品在国际上领先,长期在日本等国市场畅销。
为了“永久黄”团体的事业,他几乎劳碌了一生,每天早晨6点必起来办事,“久永黄”的章程,重要公文,以及往来函、电,几乎都出自他的手笔,从无秘书或抄写员代笔帮忙。这位在日本学应用化学的实业家,业余最喜欢的是写作,笔下常带感情。
“塘沽的事业,自民国三年,久大呱呱坠地以来,譬如一个小孩,还是位冲龄的高等小学生,幸亏他拼命地干,不仅他自己有了建树,同时他那永利、黄海、永裕三个小弱弟,也靠他提携保护,都渐渐地成立起来了。……从前局促在塘沽一个村落里的兄弟,早已跑上国家舞台;近来他们更进一步,直奔到国际的路上去了。……”
1928年9月,他执笔为企业内刊《海王》起草了这样别致的发刊词,当时他的事业正在上升时期。《海王》刊头右上角每期都印着“创办人范旭东”几个字,他喜欢“海王”,所以,久大公司生产的精盐以此为商标,内部刊物以此为刊名,有时他干脆会把 “永久黄”团体叫做“海王”团体。在他心里,久大和永利是生产事业,黄海是神经中枢,海王则是整个“永久黄”团体的喉舌。在《海王》之前,1921年5月到12月出过18期《久大》旬刊。
《海王》一开始是小报式的单张,出了40期后,从1932年第五期起改为8开,每期8页,从1934年起增加到16页,也有超过30页的。《海王》雅俗共赏,内容丰富,有科学论文、调查报告、旅行日记、管理经验,也有时论、杂文、诗歌,从工业、农业、菌学到哲学、文学,包罗甚广,最受欢迎的是最后一个栏目“家常琐事”,刊登“永久黄”团体包括各分支的各种动态,生动活泼,有闻必录,范旭东说范旭东可以看得人“眉飞色舞”。
1935年访问塘沽时,无锡申新三厂总管薛明剑得到全套赠刊,转赠给申新三厂的劳工图书馆,他的评价:“虽系团体内之消闲刊物,然内容颇属可观。”有人甚至认为它足以和《新生周刊》相伯仲。《海王》不仅发表同人文章,各方面的许多名家也曾在这里出现,仅1936年的《海王》作者就有经济学家何廉、马寅初、报人王芸生、农业学家董时进、植物学家胡先骕、动物学家秉志等人。
即使抗战烽火中六易其地,《海王》的出版几乎都没有中断(1937年8月的第9年第33期没能发出,1938年7月复刊),前后坚持21年,出了700多期,印数最多的一期有6000多份,一直出到1949年9月才停刊。范旭东对人说:“不管怎么样,团体就是典当铺子,也要办黄海、出《海王》的。”在“永久黄”团体内,《海王》被亲切地称为“海姑”,创刊二十周年时,全体同仁名义送的横幅上书“学海明灯”四字,上海建业银行有人送来了一幅齐白石、徐悲鸿合画的《合作遇机图》。同时代的企业已经注意到了自己半刊,荣家企业有《人钟》刊物,民生公司有《新世界》,《新世界》和《海王》可以相媲美,卢作孚也为《新世界》写过许多文章。
范旭东身为总经理,亲自给《海王》写的短评、杂文、游记就有近百篇。因为他希望读者“去信仰文莫去信仰名”,所以经常换笔名,用过“常青”、“阿三”、“劳人”等。1943年,他曾写下《海王万岁》一文:
“《海王》是团体的重要分子,是团结这个团体的胶着力,我们有了错处,受它的潜移默化,自然改悔;误入了迷途,它像暗夜的灯塔般指点方向。”
从天津到重庆,他还为《大公报》写过十多篇“星期论文”,主题都侧重在振兴实业。时至今日仍没有一本《范旭东文集》,真是一个遗憾。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永久黄”团体不仅在中国化工界拿第一,在亚洲拿第一,永利用苏尔维法制碱,在世界上属于第31家,而在亚洲还是第一家。而且曾几次获得世界荣誉,1926年,他们生产的“红三角”纯碱在美国费城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最高荣誉金质奖,被称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1930年,“红三角”纯碱在比利时工商博览会上再获金奖。由于产品在国际上领先,长期在日本等国市场畅销。
为了“永久黄”团体的事业,他几乎劳碌了一生,每天早晨6点必起来办事,“久永黄”的章程,重要公文,以及往来函、电,几乎都出自他的手笔,从无秘书或抄写员代笔帮忙。这位在日本学应用化学的实业家,业余最喜欢的是写作,笔下常带感情。
“塘沽的事业,自民国三年,久大呱呱坠地以来,譬如一个小孩,还是位冲龄的高等小学生,幸亏他拼命地干,不仅他自己有了建树,同时他那永利、黄海、永裕三个小弱弟,也靠他提携保护,都渐渐地成立起来了。……从前局促在塘沽一个村落里的兄弟,早已跑上国家舞台;近来他们更进一步,直奔到国际的路上去了。……”

1928年9月,他执笔为企业内刊《海王》起草了这样别致的发刊词,当时他的事业正在上升时期。《海王》刊头右上角每期都印着“创办人范旭东”几个字,他喜欢“海王”,所以,久大公司生产的精盐以此为商标,内部刊物以此为刊名,有时他干脆会把 “永久黄”团体叫做“海王”团体。在他心里,久大和永利是生产事业,黄海是神经中枢,海王则是整个“永久黄”团体的喉舌。在《海王》之前,1921年5月到12月出过18期《久大》旬刊。
《海王》一开始是小报式的单张,出了40期后,从1932年第五期起改为8开,每期8页,从1934年起增加到16页,也有超过30页的。《海王》雅俗共赏,内容丰富,有科学论文、调查报告、旅行日记、管理经验,也有时论、杂文、诗歌,从工业、农业、菌学到哲学、文学,包罗甚广,最受欢迎的是最后一个栏目“家常琐事”,刊登“永久黄”团体包括各分支的各种动态,生动活泼,有闻必录,范旭东说范旭东可以看得人“眉飞色舞”。
1935年访问塘沽时,无锡申新三厂总管薛明剑得到全套赠刊,转赠给申新三厂的劳工图书馆,他的评价:“虽系团体内之消闲刊物,然内容颇属可观。”有人甚至认为它足以和《新生周刊》相伯仲。《海王》不仅发表同人文章,各方面的许多名家也曾在这里出现,仅1936年的《海王》作者就有经济学家何廉、马寅初、报人王芸生、农业学家董时进、植物学家胡先骕、动物学家秉志等人。
即使抗战烽火中六易其地,《海王》的出版几乎都没有中断(1937年8月的第9年第33期没能发出,1938年7月复刊),前后坚持21年,出了700多期,印数最多的一期有6000多份,一直出到1949年9月才停刊。范旭东对人说:“不管怎么样,团体就是典当铺子,也要办黄海、出《海王》的。”在“永久黄”团体内,《海王》被亲切地称为“海姑”,创刊二十周年时,全体同仁名义送的横幅上书“学海明灯”四字,上海建业银行有人送来了一幅齐白石、徐悲鸿合画的《合作遇机图》。同时代的企业已经注意到了自己半刊,荣家企业有《人钟》刊物,民生公司有《新世界》,《新世界》和《海王》可以相媲美,卢作孚也为《新世界》写过许多文章。
范旭东身为总经理,亲自给《海王》写的短评、杂文、游记就有近百篇。因为他希望读者“去信仰文莫去信仰名”,所以经常换笔名,用过“常青”、“阿三”、“劳人”等。1943年,他曾写下《海王万岁》一文:
“《海王》是团体的重要分子,是团结这个团体的胶着力,我们有了错处,受它的潜移默化,自然改悔;误入了迷途,它像暗夜的灯塔般指点方向。”
从天津到重庆,他还为《大公报》写过十多篇“星期论文”,主题都侧重在振兴实业。时至今日仍没有一本《范旭东文集》,真是一个遗憾。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