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善之区建设与来京留学生教育发展研究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jia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热”、“汉语热”渐成世界潮流。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历史名城,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独特的人文环境,一直是在华留学生最集中的城市。据统计,2006年在华留学人员共约16.3万名,其中在京就读的达到4.7万人,占到全国的28.8%。众多外国留学生已经成为北京这个大都市中一个群体。
  北京语言大学作为一所以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文化为主要任务的多科性国际型大学,在致力于通过留学生教育给首都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还一直凭借自身在中文、外语、教育、历史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关注着如何让来京留学生教育发展更好地促进首善之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并对此进行调查研究。在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北京语言大学首善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中心围绕“首善之区建设与来京留学生教育发展”展开了系列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建设
  
  外国留学生大量增加形成了中外学生同校、同专业、同堂上课的新的教育模式。面对这个新现象,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进行变革,以适应新的形势。我们认为,首都高校校园文化在新形势下,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确立和谐文化的建设目标。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理论的实践园地之一。尤其是在一个留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近2/3的国际化校园里,以开放的心态实现多元文化的共存,并在多元共存中弘扬中华文化,理应成为我们建设大学文化的实践目标。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以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来指导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建设思路。
  和谐文化,是人们对和谐现象的生活体验,是对和谐本质的理性把握,同时也是对实现和谐理想的具体方式的实践性认识。和谐文化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理解。和谐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氛围。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包含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提高人文艺术品位的重要内容。因此,确立和谐文化的建设目标,就是促进当代中国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思想标志。
  和谐文化不仅是化解中国自己国家的冲突和矛盾的思想方法,而且也是化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冲突和危机的思想方法,因此,它既有体现中国思想智慧的意义,也有面对世界课题的意义。
  第二,建设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情感教育”为实践窗口的大学校园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中华民族复兴的背景下,理应得到充分阐释,从而让中华文化走出去,为全球化文化走势提供某种精神价值。我们基于自身的实践经验,认为校园文化能够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构建一个能够吸引各种文化的“情感教育”窗口,以精神的和谐悦乐为目标,以爱、美、善、敬、畏等高雅文化价值为内容,建立校园文化的“情感”世界,塑造大学生的健康性情。
  校园文化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窗口。优秀的校园文化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和道德观。在这里,注重道德情感建设,让学生们接受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是可以尝试的一条路径。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观念,对引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加强学生对人道、人性善恶关系的体认,使学生们明义知信,明是非、辨善恶,通过“修身”来强化综合素质,塑造新一代大学生的人格心理,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将传统优秀文化引入大学校园文化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处理好传承与创新、吸收和扬弃的关系,要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的新意,要始终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使明理诚信、知信达贤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准则,使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使他们成为具有人文素质的新一代人才。
  第三,发扬中外博雅文化传统,建设知识渊博、行为儒雅的校园文化。博雅教育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够与世界文化接轨。“博雅”的拉丁文原意是“适合自由人”,古希腊就倡导博雅教育。中国文化同样崇尚“博雅君子”,“博”指博学通文,“雅”指雅正高尚,都是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以摆脱庸俗,追求卓越。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在多元交汇的背景下有所建树。一方面,发扬中外博雅文化的实践性特征,向留学生传播中国博雅文化,使他们在实践中体味中国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有选择地让国外博雅文化进入中国学生的视野和生活,有助于培养健全人格。
  
  二、留学生社区与首都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在京留学生分布在北京几十所高校当中,从事语言和专业学习,其中有些居住生活在校园当中,有的则在校园之外租房居住,甚至在诸如北京语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留学生比较集中的高校周边地区,形成了一定的留学生聚居区。他们与北京市民生活在一起,以不同的方式与北京居民交往和联系,成为北京社区关系当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北京的社区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是由北京市民组成的,内部结构比较单一,大量留学生的存在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这一结构。目前,留学生居留社区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校内的留学生社区。在校园内居住的留学生虽与中国学生有着比较频繁的交往,关系也比较和谐,但由于语言交流、生活习惯等原因,留学生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甚至有自己的社团组织,学校也为他们提供了单独的居住区域,因此在校园之内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社区。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上半年在校留学生有4,929人次,在校园内宿舍居住者有2,460人,涉及70多个国别,成为校园内居住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在京高校之一。这些居住在校内的留学生彼此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而且校内的3,900多名中国学生共同生活在一起。在校内留学生社区里,中外学生交往相对较多,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习俗是多元的,有同有异,既有和谐多样、丰富多彩的一面,也产生了一些单纯的中国学生校园没有遇到的难题。因此,校内留学生社区自身特点及其与校园大社区之间的关系就很值得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二是留学生在校外的聚居社区。随着对在京外国人居住政策的放宽以及北京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校外租房居住,很多留学生在校外居住选择聚居的形式,虽然他们生活在北京市民当中,但在文化上形成一个自身相对封闭的小社区。他们与市民的交往程度较低。如北京海淀区的五道口周围,围绕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传统的“八大学院”,已经形成了一个范围较大的留学生居留区,使原有社区的居民结构、服务产业以及文化气氛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三是留学生与非留学外籍人士混集的聚居区。此类留学生社区实际上已处于各种外籍人士聚集的生活区域内,其聚居范围比较广。留学生或出于生活习惯,或因工作交往之需,喜欢居住在外国人比较多的区域,如使馆周边、外企周边以及外国人置业较多的地方。与前两种留学生社区不同的是,这类聚居区的外国人比例非常高,服务产业的配套也比较完备,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异域文化氛围。随着首善之区经济文化不断繁荣发展以及北京的国际化都市地位的快速提升,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包括留学生来学习、生活、工作、创业。留学生与非留学外籍人士混集的这种大聚居区有可能发展成为类似于国外“中国城”的外国人社区,这就会对该地区的社会结构、商业经济和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外国留学生数量从一个侧面体现着一个省市的开放程度、国际化程度、国际知名度和国际魅力。北京以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成为外国学生留学中国的首选,但在近几年,北京的这一优势地位遇到了挑战。首先,在吸引来华留学生方面一直位居第二的上海市已决定扩大留学生招收规模,并鼓励更多院校参与招收工作。据统计,2006年,上海市招收留学生达到3.16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约20%,比全国15.3%的涨幅高出约5个百分点。其次,在京留学生绝对数量虽有增加,但在来华留学生中所占比例明显下降。2001年在京留学生为2.1万人,2006年增加到了4.7万人,5年间增加了一倍多,但在来华留学生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在下降,2006年为28.8%。面对现状,北京市教育决策部门已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应对挑战,其中包括设立市政府奖学金,力争到2010年使在京留学生达到8万人次左右。因此,北京在吸引留学生方面仍会走在全国前列,但道路不会平坦。从这个角度来讲,加强与留学生相关的社区建设可以成为增强北京吸引留学生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三、中华首善文化与京味文化传统
  
  北京作为首都的首善文化建设,具有凝练中华文化精神、塑造中国文明形象、阐释先进文化理念、标示改革开放路向的重大战略意义。中华首善文化是一个融通古今、兼容中外的宏观大概念,而京味文化相对来说则是一个特制北京地域文化的微观小概念,在此大小之间,正是我们建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首善文化的广阔空间。
  首先,我们需要从具体而微的传统京味文化形态与形而上抽象的中华文化精神之间的脱节现象入手,通过关注雅俗并行的社会文化分流趋势,深入剖析雅俗矛盾的历史演变,探讨雅俗交融的现代可能和未来机遇,克服以往文明史整体描述总是雅俗分体,而地域文化研究总是偏向于民俗的习惯方法,以期形成一种立体化的人文主体审视的视域。我们将不是以往那样分别从哲学文化、制度文化、性情文化、器物文化方面去考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而是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格为中心而凝练以上4个方面的内容。换言之,我们将把“五四”新文化运动关于“改造国民性”的思考与时俱进地改造为“陶冶中华文明性情”的现实课题,进而在“陶冶中华文明性情”的大前提下讨论塑造“北京人”形象问题。
  京味文化内容涵涉北京胡同风情、四合院门墩文化、京腔、京韵、灯谜、手工艺术绝活剪纸、内画、面人、脸谱、京味民俗画等内容,生动显示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大城市的生活史,不仅在史学研究方面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现代文明建设领域具有可资发掘的巨大价值。近年来,人们对京味文化情有独钟,一些纪录老北京往事的书籍频频问世。但总体来说,还是存在一些老问题:一是整体认识还处于朦胧和笼统状态;二是具体内容偏于民俗。尤其在探讨北京城市生活文化嬗变这一与未来生活密切关联的关键课题上,更显得不尽如人意。有鉴于此,我们必须解决理论研究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的问题,以及因此而导致相关活动的内涵与目标失于偏狭的问题。
  其次,本研究也将以文化接触、文化感知、文化接受、文化推介等四个维度为切入口,深入研究独具特色的“京味文化”的历史底蕴和特质,进一步探索在“京味文化”领域中展开留学生博雅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旨在提升首都留学生博雅教育的水平,扩大“京味文化”在多元文化接触和交融中的影响,为重塑北京文化形象和“京味文化”的海外推广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在这些方面,北京语言大学已经做了许多尝试,如2007年9月26日晚,近400位外籍留学生在学校逸夫楼,参加了“老舍茶馆走进语言大学品茗雅聚”活动。老舍茶馆为中外学子们带来了捏泥人、捏面人、吹糖人、手工剪纸、手工草编等传统手工艺制作展示及五环茶茶艺表演、京剧、皮影、杂技、变脸、舞蹈、龙嘴壶表演等精彩节目,许多外国留学生还兴致勃勃地参与了鉴别中国六大茶类、学泡中国茶和民俗手工制作的体验活动。学子们从活动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茶文化、戏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魅力。
  我们认为,通过揭示“京味文化”的历史底蕴、哲学价值,彰显了由“京味文化”提炼而成的北京文化形象的积极意义,首都大学文化建设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尤其是在老“京味文化”的历史转型中实现理论认识的创新,将使“京味文化”成为首善之区建设之必要内容,其积极作用也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责任编辑:蔡桂兰]
其他文献
再有100天,期盼已久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将来到我们身边,届时,全球200多个国家的体育健儿、新闻记者以及游客将齐聚北京,共享这一全人类的盛会。来自全球各地不同民族、不同肤色,操不同语言的人们,要实现无障碍沟通,翻译工作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上千场比赛、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会议,翻译工作的无疑是一项庞杂的工程。奥运会期间究竟需要多少译员?这些人员从何而来?奥运翻译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的准
化学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实际教学之中仍存在着教学瓶颈,局限了教与学的有效发展.
励志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虽然各个历史时期的表述、内容、方法等都不尽一致,但是在内涵上确实有一脉相承的特点的,可以总结为爱国主义教育、无私奉献为公的教育和为了实现理想
期刊
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创造性学习是在发现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等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的维特学习相对立,不再是为了获得固定的见解、方法、规则以处理已知的和再发生的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当代大学新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渴望得到学校、老师、同学的认可,渴望提升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也存在着看待社会问题容易片面化、简单化的问题,部分学生还存在著拜金拜权的思想。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新生班干部的培训工作,学会利用“自媒体”平台,做好“微时代”的线上班集
同桌用一只手撑着头,另一只手捂住嘴,我知道,她又有一门考砸了.rn考卷在她的抽屉里,我是绝对不应该也不会去看的,从她的表情我就知道了一切.本来我想说点什么的,可偏巧自己考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对压力管道、压力容器的设计、安装、制造、改造、维修等工作的要求越来越细化,不同资质认证的体系也不尽相同,对文件、资源、评审等都有专门的要求。以压力管道安装资质认证为例,按资质认证的流程(包括体系建设、资源条件、体系运行、评审等)对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行论述,对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强调,以期对企业的资质认证工作及体系运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资质认证;压力管道安装;体系要素;体系文件
目的 构建携带人miR302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FUM3GW.方法 Nhe Ⅰ和Not Ⅰ双酶切pmiR302ApE以释放miR302,接着补平酶切位点而获连接用miR302:BamH
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和中国循证医学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医学杂志编辑人员循证医学研讨会于2000年4月27~28日在成都华西医科大学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