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教学切入点,就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个对话的平台,对话的结果并不重要,对话的过程和方法才是我们所关注的。如果对话的话题(切入点)选得好、选得准,就能发挥出教学杠杆作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自主学习,去探究发现,使阅读的信息、阅读的心理、阅读的主体状态这三个因素互相作用、和谐发展,让学生在教师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始终处于阅读活动的主体控制状态,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着眼于文章的题目——窥知一斑见全豹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教师在教学时,应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开启学生阅读兴趣之门。这就将学生的读、疑、析、议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使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切入——活跃思维激潜能
学语文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学会写文章。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课文在写法上各有侧重,在中高年级,老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和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例如薛法根老师在教《爱如茉莉》时,就抓住该篇文章最大的特色——细节描写,花了十五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能够体现父母之爱的细节。学生从文章的第一个字,找到最后一个标点,找了几十处。课堂上到处可以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从“直奔医院”、“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每天”到文中的一个感叹号,最后学生把这一个个细节连成了一首小诗:“爱,就是妈妈生病了还不忘让爸爸吃的饺子;爱就是爸爸直奔医院的脚步;爱,就是爸爸叮嘱我带到病房的茉莉……”把感情带向了高潮。
三、探究主人公的精神品质——直奔中心细领悟
一篇写人生活的记叙文里,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突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教学时从主人公精神品质切入,层层深入地对课文进行剖析,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因此,文章的切入点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线,实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如《全神贯注》一课,常规的教法当中,很容易忽略茨威格这个人物。其实仔细研究课文,茨威格这个人物对于我们分析课文很重要,他不仅在全文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而且还是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的重要铺垫。茨威格作为罗丹的挚友,又是罗丹邀请的客人,却受到了冷落,从侧面烘托出了罗丹对艺术工作的认真态度。而且,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景,也是通过茨威格的所见所感表现出来的。另外,茨威格这个人物的品质也是可贵的,在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时,他依然怀着敬仰之情欣赏着罗丹的一举一动,还将漫长的等待和罗丹的冷落当作是一次重要的收获。抓住了茨威格这个人物作为切入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茨威格的所见所感,从而被文章中两个人物的高贵品质所感动,加深思维的深度。
四、从中心句切入——提领而顿抓主旨
中心句对文章起总括全段、提纲挈领、总结归纳、深化内容和“引子”的作用。把握住各段的中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因此找准了中心句这个突破口,在把握重点上就更准确了,这样就为师生合作探究、解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不仅概括着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五、从文章的线索切入——缘溪而上巧梳理
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能加深对课文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教学就不会走弯路。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只要抓住作者几次去了鸟的天堂为切入点,再层层深入地进行剖析:两次去分别看到了什么?又抓住了什么特点进行描写?通过朗读,分析解决疑问后,会再疑:为什么两次去同一个地方看到的景物却不一样?学生又会通过朗读、再议……瞧!只要抓住了这条线索,学生学习起来就更轻松了,重点突出了,难点也突破了。
六、从矛盾点切入——质疑析难深探究
精心阅读往往会有所发现、有所质疑,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点入手,会更加快捷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与互动,这样师生互动交流的积极性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级教师唐晓芳老师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中抛出:“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了呢?”当学生从文中品词析句找出“塞进”、“别过脸去”、“推开碗”等词句,并读进彭德怀内心的时候,老师提出了疑点:“既然彭德怀这样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把它杀掉吃肉呢?”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学生在思索中探究,提升了文字的魅力。同样,《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树人结合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此第二课时的教学,提问:“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树?这两棵树到底有什么吸引着宋庆龄呢?人们又为什么爱在樟树前留影呢?”用这样一连串的问题引发了思考,贯穿全文的教学,一气呵成。
优化语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选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却是非常根本、非常重要的一条。它是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表现,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切入的目的不光是为了寻求一种情趣原则,而是一种更佳的课堂效益。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牵动对全文各部分的阅读感悟,就能实现阅读教学的优化。“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突破口的选择中教师或创设情境,或激发兴趣,或引入思考,其目的都在于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师者如庖丁,教学过程恰似解牛。面对一只只常读常新的“牛”,要做到每次的切入点都准确无误,就要不断地磨好刀、练好刀法、琢磨好切入口。这样,或许才能一步一步地达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自由境界。
一、着眼于文章的题目——窥知一斑见全豹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教师在教学时,应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开启学生阅读兴趣之门。这就将学生的读、疑、析、议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使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切入——活跃思维激潜能
学语文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学会写文章。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课文在写法上各有侧重,在中高年级,老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和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例如薛法根老师在教《爱如茉莉》时,就抓住该篇文章最大的特色——细节描写,花了十五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能够体现父母之爱的细节。学生从文章的第一个字,找到最后一个标点,找了几十处。课堂上到处可以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从“直奔医院”、“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每天”到文中的一个感叹号,最后学生把这一个个细节连成了一首小诗:“爱,就是妈妈生病了还不忘让爸爸吃的饺子;爱就是爸爸直奔医院的脚步;爱,就是爸爸叮嘱我带到病房的茉莉……”把感情带向了高潮。
三、探究主人公的精神品质——直奔中心细领悟
一篇写人生活的记叙文里,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突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教学时从主人公精神品质切入,层层深入地对课文进行剖析,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因此,文章的切入点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线,实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如《全神贯注》一课,常规的教法当中,很容易忽略茨威格这个人物。其实仔细研究课文,茨威格这个人物对于我们分析课文很重要,他不仅在全文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而且还是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的重要铺垫。茨威格作为罗丹的挚友,又是罗丹邀请的客人,却受到了冷落,从侧面烘托出了罗丹对艺术工作的认真态度。而且,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景,也是通过茨威格的所见所感表现出来的。另外,茨威格这个人物的品质也是可贵的,在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时,他依然怀着敬仰之情欣赏着罗丹的一举一动,还将漫长的等待和罗丹的冷落当作是一次重要的收获。抓住了茨威格这个人物作为切入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茨威格的所见所感,从而被文章中两个人物的高贵品质所感动,加深思维的深度。
四、从中心句切入——提领而顿抓主旨
中心句对文章起总括全段、提纲挈领、总结归纳、深化内容和“引子”的作用。把握住各段的中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因此找准了中心句这个突破口,在把握重点上就更准确了,这样就为师生合作探究、解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不仅概括着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五、从文章的线索切入——缘溪而上巧梳理
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能加深对课文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教学就不会走弯路。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只要抓住作者几次去了鸟的天堂为切入点,再层层深入地进行剖析:两次去分别看到了什么?又抓住了什么特点进行描写?通过朗读,分析解决疑问后,会再疑:为什么两次去同一个地方看到的景物却不一样?学生又会通过朗读、再议……瞧!只要抓住了这条线索,学生学习起来就更轻松了,重点突出了,难点也突破了。
六、从矛盾点切入——质疑析难深探究
精心阅读往往会有所发现、有所质疑,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点入手,会更加快捷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与互动,这样师生互动交流的积极性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级教师唐晓芳老师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中抛出:“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了呢?”当学生从文中品词析句找出“塞进”、“别过脸去”、“推开碗”等词句,并读进彭德怀内心的时候,老师提出了疑点:“既然彭德怀这样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把它杀掉吃肉呢?”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学生在思索中探究,提升了文字的魅力。同样,《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树人结合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此第二课时的教学,提问:“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树?这两棵树到底有什么吸引着宋庆龄呢?人们又为什么爱在樟树前留影呢?”用这样一连串的问题引发了思考,贯穿全文的教学,一气呵成。
优化语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选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却是非常根本、非常重要的一条。它是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表现,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切入的目的不光是为了寻求一种情趣原则,而是一种更佳的课堂效益。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牵动对全文各部分的阅读感悟,就能实现阅读教学的优化。“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突破口的选择中教师或创设情境,或激发兴趣,或引入思考,其目的都在于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师者如庖丁,教学过程恰似解牛。面对一只只常读常新的“牛”,要做到每次的切入点都准确无误,就要不断地磨好刀、练好刀法、琢磨好切入口。这样,或许才能一步一步地达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自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