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终点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anvt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捧着那泛黄的纸页,怔怔地盯着,竟说不出话来。她本以为自己在缩小与它的差距,事实上,她正在离它愈来愈远……
  小莫从小编织着一个作家的梦想。她总是渴盼着有一天,冲着自己出版的书,露出甜甜的微笑。她是天生热爱写作的精灵。当一支笔,一个日记本摆在她跟前,她就能乐此不疲地耗上半天,在本子上留下甜甜的印记。写作,就像对一个最信任的人倾诉,当她痛痛快快地吐露心声时,其乐无穷。“沙沙沙”,笔尖在纸上舞动时,她总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动人的音乐。在那日记本里,她的所有喜怒哀乐,缠缠绵绵地唱着歌。歌中每一个音符,都是一份纯真的印记。
  小学时,她惊异地察觉,写作竟然是大家眼中枯燥无味的作业。他人冲着练习纸焦头烂额时,她却享受着心灵深处的欢乐。
  “你的写作水平有提升的空间,不足的地方较多。”升入初中,她第一次默默地接受意见,并开始学会周而复始地修改作文。时常面对冷冷的灯光,硬撑红肿的双眼,目不转睛地盯着作文。她第一次品尝到,追梦的艰辛。
  时光的车轮驶向高中。数不胜数的作文竞赛接踵而至。他人踊跃地参加竞赛,马不停歇地投稿,取得傲人的成绩;而她依旧执着于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日记本一点点地叠高。她眼巴巴地瞧着他人心满意足地捧着奖杯,而自己,虽然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写作,却一无所得,一股酸涩的滋味不由地蔓延开来。她不甘总是向他人投去惊羡的目光,终于狠下心来,放下日记本,纵身跳入这滚滚洪流中去。
  她开始去接受作文班机械化的教学,一股脑儿地投身于文笔的练习,囫囵吞枣地阅览无数文章,只为了可以练出笔下佳丽的词藻;她开始接受一些技巧的灌输,像机器般将这些技巧牢牢记住;她甘愿榨干一切时间去参加作文竞赛,紧紧的抓住每一次竞赛的机会……
  写作时的欢乐,在悄悄地变质。她只是紧紧地盯住那个终点,却迷失了方向。现在,她盯着自己的文章,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个跳动的精灵,而是冰冷的、扭曲的文字。她只是觉得,自己努力写作文,就可以让作文水平得到提升,自己就可以获奖,就可以收获他人的赞美。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写作水平慢慢地攀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也收获了无数的奖项,渐渐地在人群中脱颖而出。起初,她捧着奖杯,面对大家惊羡的目光,脑海间所有痛苦和悲伤的记忆,全部化为甘甜的露水,她不禁泪眼阑珊。而当她拿奖的次数越来越频繁,那金灿灿的奖杯,慢慢变得如同白纸。她瞧着它们,眼不红心不跳,更不会冲它送上笑与泪。她变成了冷漠的石像,每次拿到奖时,都在盘算着如何离那个终点再近一些。
  写作得来荣誉时的喜悦,随着岁月匆匆,悄悄地被冲淡了。
  多年后,她终于匆匆地抵达作家梦的终点。如今,写作对她而言,是一份生存的工作,是一个固定的饭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白纸打着交道。每一天,她都在為写作素材冥思苦想,为构思出受大家欢迎的小说操劳。写作,真的是她最厌恶的事了,但她不得不做。
  时不时,她会身着正装,面对那些漫天飞舞的摄像头, 呆呆地望着眼前的聚光灯像星星一样一闪一闪。无论如何,她都会戴上微笑的面具,重复一遍又一遍所谓的写作真理,并满面春风地道:“写作是我终生的乐趣。”
  有一天深夜,她昏昏沉沉地将身子挪到书架边上,视线无意间滞留在一堆日记本上,不由得一愣。她抹去它们身上岁月的尘埃,摊开书页,突然有灵动的文字,在眼前跳动。她的心猛得一颤,看到幼时自己甜甜的作家梦,霎时间泪眼朦胧。
  她怅然地望着灯光。追梦的这一路,究竟为了什么?这条路上,难道真的只有名利是重要的吗?这一路,她是不是走得过于匆匆,而忘却了追求真正的自己,忘却了欣赏沿途的风景?她抵达了梦的终点,究竟得到了什么?是那闪闪的奖杯,还是那刺眼的聚光灯?
  曾经的自己,想当作家,想让快乐陪伴自己一辈子,而如今……
  人,就是这样。当追梦的脚步过于匆匆,就会变成当初最不喜欢的样子。一味地追求终点,忘却一切,当终于抵达时,物是人非,往事如风,灰飞烟灭……
  她与理想的自己真正地拉开了差距。失去初心的自己,注定是一无所有……
其他文献
生命是一场有限的轮回,所谓人生便是一场在轮回中或安静或浓烈,或寂寞或璀璨的绽放再逐渐凋落的旅程。生命的痕迹,或精彩,或惨淡。因为努力,才有差距。  当今社会,生,不是与世无争地苟延残喘之生,也不是拥有佛系心态的忙碌一生却碌碌无为,而是有梦想有追求有信念的不负一生。人生于世,就在于听从自己内心深处灵魂的呐喊,完成自己的信念与追求。生而为人,你可以选择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停滞不前;你可以选择做一个只
期刊
彭程 1963年出生于河北,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光明日报社,高级编辑。出版有散文集《红草莓》《镜子和容貌》《漂泊的屋顶》《急管繁弦》等。  来花山前,到网上查询,得知此山位于苏州西郊,最高处一百七十米。虽然也见识过不少巍峨险绝的高山大川,但花山这个不值一提的高度,倒也没有让我因此轻看它。我明白,风景形态殊异,雄浑壮阔和秀丽妩媚,各有自己的一份魅力。花山被很多史志诗文记载和咏诵,
期刊
我们都是小小星辰,在星河光尘间,迢迢相望。  又不甘距离太远,妄图凭借微薄的引力,改变自己,缩小你我之间的差距。  嘿,发现差距了,没什么好慌张的,你就是你,闪烁着最灿然的光芒。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微风轻拂,露珠悬于叶尖,映着花儿初绽的笑靥。穿过山林,淌过溪流,一片花海一直延伸到远处一个山包上,各色各样,宛若彩虹,瑰丽,甚至妖艳,一层一层,渐渐变淡,隐没于暖暖的春光里。沿着栅栏
期刊
车在弯弯曲曲的盘山小路上颠簸,最后停在这一方村落。  远处一片连绵着的,是山,清一色的翠绿,在蓝天这块画布上,抹好最浓重也最纯粹的色彩。  山的那头,自然是城市,车水马龙、灯火闪烁,山里人向往的地方,何尝不是那儿呢?  喧嚣里待得久了,是要去山里一窥。每每头昏脑涨,被账单和支票上一串串密如蚂蚁的数字逼入死角时,总想着揪住自己沉重的躯壳往山的那头一抛,浸入万湖春水、万亩山林,早起还能念上几句鸟啼。山
期刊
聪 敏 原名马聪敏。1979年6月生,陕西西安人。青年学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已出版《阅读织物上的历史》等学术著作,及随笔集《唱浪书》等。  我的一位朋友领着我,在满是奇花异草的园子里辨识三月的花花草草。在一棵后来我知道是碧桃的树木面前,我们站定了。这是一棵矮矮的小树,枝干在离地面不久的地方就从泛着银色的树干上长出去,像年少的孩子想早早离开也还年轻的母亲,但又终究舍不得,于是就在伸
期刊
一、外公不愿下山  外公不愿意下山到市里面和舅舅一家住。他说村里还有人找他聊聊天,还有那片在老屋子边上的菜地。菜地上爬满藤架的黄瓜藤现在应该卷着泛有金属光泽的新枝条,摇摇曳曳像外公一样拧脾气抱住山里的风不放,抓紧老屋坑坑洼洼黏土墙的干燥。  因为外公的倔,舅舅只得每星期花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跑到山上看望他,顺便帮他浇浇水除除草。舅舅悄悄跟舅母讲,一定要想办法让外公下来,这样兜兜转转总不是个事。外公耸耸
期刊
一  汪曾祺对惯常意义上所谓宏大、辉煌、壮丽的东西好像不太感兴趣。面对已经成为“定论”的,或者说“经典”的东西他也不感冒,有些犯怵,无从下手。  1987年到芝加哥,看了西尔斯塔,当时的世界最高建筑103层。在次高建筑“96层”喝了一杯威士忌。他在给夫人的家信中说:“芝加哥在下面,灯火辉煌。看了半天,还是——灯火辉煌。”无话可说了。  到纽约,看自由女神,只是远远地看了看。如果要就近看,得坐船,来
期刊
张 晋 1962年生于北京,1990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1991年移居澳大利亚悉尼,2002年在悉尼创办华夏文化学校,现任华夏文化学校校长、澳大利亚华夏文化教育促进会副会长。曾整理十多万字的海外中文教学经验、人文交流体会在海内外报刊发表。  多年前,曾听到一位留学英国的学者说:英国人有两大法宝,一是英语,一是英镑。没有了这两样东西,英国将不“英”了!我一直认为,这位学者的观察非常深刻,因为
期刊
蓝天下,明亮的阳光将松、槐、柳各种行道树的影子清晰地投影到地上,描绘出大致的轮廓。影子之间有挺拔有矮小,有雄伟有温柔,有繁盛有稀疏。阳光明媚,树影婆娑。行道树虽都明亮地站立着,闪烁着光芒,但总能看出,参差不齐,形态各异。  如果说人和树是一样的话,那么我永远不会忘记贵州山区的那些孩子们。眼眸明亮,身影跃动,皮肤黝黑,嘴边带笑。不去看贵州山村崎岖不平的山路,破旧塌败的红泥墙,老旧损坏的黑板,嘎吱嘎吱
期刊
人说,日有所思,才有夜里梦境中所见所闻。梦里一切只不过是入梦着朝思暮想之物化成的几缕轻烟缭绕,然而朦朦胧胧之中竟也开始分不清何处为真,只是小心翼翼地守着那些易碎琉璃蜷缩在梦中一隅。  梦是面笼罩着茫茫水雾的镜子,隐去了时间在人身上雕刻的痕迹,让人仿佛又回青葱童稚。周邦彦倚靠在船舷边上,望着“一一风荷举”的夏荷之景却被触动,怀想曾经在吴门嬉水的种种。当他合着几点儿黄鹂巧鸣睡去,梦里又见五月渔郎,他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