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08高考命题的特点
综观近年全国及各省市现代文阅读试题,所选文段均为千字文,阅读难度适中;所选材料有良好的文化导向,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且时代感强,人文色彩浓厚;所设试题立足于对文本的阅读,重视基本技法的考查,分值保持不变;今年题型估计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将更加注重探究性学习和个性化阅读。试题不管怎么变,我们只要吃透考纲,熟悉基本考查形式,掌握常规答题技巧,认真分析题干设置,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二、经典题型及解法
题型一、问:“……的原因是什么?”
【解题步骤】1、审题干,在原文中找到出处并标明。2、在问题出处的前后搜索答案。3、划定答案区间,尽量用文中原句作答。4、注意字数要求,适当调整增删。5、选准答案用语:答:“是因为……”
【分析】根据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已知原因就可推出结果;已知结果就可推出原因。如果问原因,则所提的问题就是结果;如果问结果,则所提的问题就是原因。如果问“原因是什么?”或“结果是什么?”,答案显然在问题的前后。
【例1】阅读冯骥才《水墨文字》的第一段
①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在绵绵细雨中的峨眉山谷,我看见过一只黑色的孤鸟。它用力扇动着又湿又沉的翅膀,拨开浓重的雨雾和叠积的烟霭,艰难却直线地飞行着。我想,它这样飞,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目的。它是一只迟归的鸟儿?迷途的鸟儿?它为了保护巢中的雏鸟还是寻觅丢失的伙伴?它扇动的翅膀,缓慢、有力、富于节奏,好像慢镜头里的飞鸟。它身体疲惫而内心顽强。它像一个昂扬而闪亮的音符在低调的旋律中穿行。
【问题】从文中来看,兀自飞行的鸟儿让作者感动的原因是什么?(4分)
【分析】“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这个问题是“结果”,答案显然应在“原因”里找。划定答案区间应在问题的后边,根据字数的要求,保留主要信息,可删去描写性语句:“在绵绵细雨中的峨眉山谷,我看见过一只黑色的孤鸟。它用力扇动着又湿又沉的翅膀,拨开浓重的雨雾和叠积的烟霭”“我想,它这样飞,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目的。它是一只迟归的鸟儿?迷途的鸟儿?它为了保护巢中的雏鸟还是寻觅丢失的伙伴?”
【答案】(1)它那样艰难地飞行,是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目的;(2)它的飞行缓慢却有力,它身体疲惫而内心顽强。
【例2】阅读冯骥才《黄山绝壁松》的第六段
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很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强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因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问题】第⑥段中作者着意描写“一株幼小的松树”的原因是?(4分)
【分析】“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这个问题是“结果”,答案显然在“原因”里找。划定答案区间,应在这一段的后几句话里。最后根据字数要求,保留主要内容即是答案。
【答案】突出了黄山绝壁松惊人的生命力,点明了这株幼小松树顽强的个性,实际上是代代黄山绝壁松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共性。
题型二、问:“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解题步骤】1、标明问题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留下本体即是答案。
【分析】所提问题的题干,本身往往是比喻句;如果回答“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是什么”,只须找到其本体就行。
【例1】阅读周国平的《丰富的安静》前三段
①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②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我刚离开学校时,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
③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荡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一片浩渺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问题1】“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这句话的含义是?
【分析】原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比喻句。采用造句法可造出:“生命的浪潮” 的本体是时代的巨变;“我的河床里” 的本体是我的内心;“奔腾起伏” 的本体是躁动和不安;“动荡不宁的急流” 的本体是动荡而不宁静的生活。去掉喻体部分,保留本体即是答案。
【答案】时代的巨变在我的内心引起躁动和不安,使我成年后的生活也变得动荡而不宁静。
【问题2】“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这句话的含义是?
【分析】原句依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比喻句。采用造句法可造出:“湖中的水仍在流转” 的本体是我的内心仍有所思考,有所追求;“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的本体是思考的更深邃,追求的更高远,所以表面看来才如此地平静。去掉喻体部分,保留本体即是答案。
【答案】我的内心仍有所思考,有所追求,只不过因为比从前思考的更深邃,追求的更高远,所以表面看来才如此地平静。
题型三、问:“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题步骤】1、找到问题的出处并标明。2、在出处的前后寻找答案。3、选准答案用语:“……表现在:……”。4、分序号1、2、……,答要点,注意字数。
【分析】问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分两种情况:一是答案在全文中找;二是答案在某一段中找。前者,注意每段的开头句或结尾总结句。后者则答案就在“表现在”的后边。
【例1】联系全文,野菊花的野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野 菊 花
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儿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腋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唤醒,一齐把眼睛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她不固守现成,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的翼翮,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脱是一幅潘天寿袍和金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挂到淮水河沿。当霜雪卷藏这幅宏篇巨构时,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浩歌凝结在心,待时以串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要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几丛,明年一定要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聚;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分析】题目是“野菊花”,问的是“野菊花”的野性,可以肯定应该从全文中找答案。文章将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野菊花的特点,所以要注意正文中每段的总提句,即段前总句:“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她不固守现成,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
【答案】表现在(1)她不禁锢自己。(2)她不固守现成。
【例2】阅读冯骥才的《黄山绝壁松》4—10段
④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狂风不期而至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很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强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因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⑧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⑨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狂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
?輥?輮?訛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
【问题】第⑩段中说“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从全文来看,“灵魂”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分析】“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这句话是全文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作者卒章显志,篇末点题。题干明确要求“从全文来看”,我们采用筛选信息,提炼观点法即可找到答案。第④段说的是生长环境问题,第⑤段最后一句“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心句,后几段解读的是它的精神和品格。
【答案】(1)非凡的适应能力;(2)顽强的生命力;(3)积极进取的精神;(4)坚韧的品格。
题型四、艺术手法类,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
1、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解题步骤】1、明确概念,就是说首先要明确这段话(或文章)运用了什么艺术技巧。2、 具体解释,就是结合文章的中心及相关内容,阐述这一手法是如何在文中运用的。3、简述好处,就是最后简单地叙述一下这一手法运用的价值、意义或好处。4、组织答案语言顺序:明确概念+具体解释+简述好处。
【例1】谈谈下面这段文字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种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答案】作者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明确概念)突出了圆明园的艺术地位之高,是世界奇迹,(具体解释)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由衷的赞美和崇高的敬意。(简述好处)
【例2】请赏析下列语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答案】把风拟人化,(明确概念)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具体解释)使感情具体化,语言生动形象。(简述好处)
【例3】请赏析画线句:
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没有一片乌云可以覆盖心灵辽阔的疆域。没有哪次地震火山,可以彻底颠覆心灵的宏伟建筑。没有任何风暴,可以冻结心灵深处喷涌的温泉。没有某种天灾人祸,可以在秋天,让心的田野颗粒无收。
【答案】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明确概念)充分展现心灵边疆广大的意义,(具体解释)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简述好处)
三、整体设题,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材料选自2007年8月6日《中国教育报》)
都江堰,蜀地的守护者
①到天府之国四川,不能不去都江堰。没有这座建造于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就没有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成都平原。李冰父子没有留下千古诗篇,也没有打造辉煌的宫殿,他们将自己的忠诚与智慧都写在了静静流淌的岷江水上。
②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道法自然的治水智慧使得都江堰像一本厚重的教科书。李冰所精心设计的都江堰,是人与自然默契合作的成功范例。李冰是与自然达成共识的罕见人物。导游向游人解释着李冰的精确运算与巧妙安排,我认为他们无论如何渲染都难以将都江堰的奥妙说透,都江堰的高明不在技,而在“道”。
③李冰是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他有着绮丽的想象和深刻的理性,他将人的价值尺度转换为大自然的尺度,他把造福于民的构想放置在了大自然欣然接受的范围和程度内,“遇湾截角,逢正抽心”,如此贴切,没有一丝破绽,没有半点牵强。
④水利是一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古老技艺,也是与政治密不可分的治理事业。奔流而下的岷江水将李冰安民富民的诺言恪守了两千多年。都江堰超越了历史,超越了王朝的兴废更替,甚至也超越了现代科技。它经得住时间的考验,都江堰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奇迹,它造就了成都的繁华、四川的安宁。这份欣喜延续了两千多年。
⑤一个人能够如此深刻、如此长久地影响一个地域百姓的生存,是极为罕见的。两千多年,蜀地上经历了多少政权的兴衰、多少樯橹灰飞烟灭,而唯有都江堰宽容温和地注视着这片土地。东流不尽秦时水,都江堰不但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恩泽,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永恒。
⑥一地有一地之幸运,一地有一地之灿烂,一地有一地之风气。这当然要归功于开拓性人物的开风气之先。鲁地因为有了孔子而知书达礼,楚地因为有了屈原而浪漫悲愤,蜀地因为有了李冰而富足悠闲。
⑦陆游在《离堆伏龙祠观孙太古画英惠王像》一诗中这样讴歌李冰:“呜呼秦守信豪杰,千年遗迹人犹诵。决江一支溉数州,至今禾黍连云种。”陕西关中一代有“少不入川”的说法,贾平凹对此的解释是:“少不入者,则四川天府之国,山光、水色、物产、人情,美而诱惑,一去便不复归也。”
⑧悠闲自在的成都确实不是卧薪尝胆、磨炼意志的地方。喝茶、打麻将,摆龙门阵,是成都人的日常生活乐趣。正是因为有都江堰及其灌溉的千顷良田,川人的这份闲适才有了坚实的保障,消除了衣食之忧的四川人具有了令人艳羡的休闲精神和娱乐气质。而成都则因为拥有如此丰富的日常生活资源,而成为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魅力城市、宜居城市。
⑨徜徉在成都的街巷中,我深深地被市井风景和美食所吸引。成都人的面孔并不陌生,他们的面部肌肉是松弛的,没有一丝紧张感。听着成都人拖着一口长调的川腔,会感到内心的放松。这种生活方式对于焦头烂额、疲于奔命的现代人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李冰父子的艰苦努力居然带来了成都人的永世闲逸,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一劳永逸”?
⑩历史上各种文明的没落都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黄河不断改道、水患频仍,塑造了中原文明的忧患气质。中原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逃难、迁徙、流亡的历史,而都江堰却稳定地维持了蜀地的丰足。李冰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地方官之一,他的功绩不亚于开拓疆土的帝王。在五代前蜀和后蜀时期,李冰被封为“大安王”、“广圣灵应王”,宋太祖建国初期,封李冰为“广济王”。这些名号恐怕都不是李冰所感兴趣的。从宝瓶口奔涌而下的清澈江水是对李冰父子的最好纪念。
1、如何理解“都江堰像一本厚重的教科书”?(6分)
【答案】教科书是教人自然知识和做人道理的书(2分)。李冰所精心设计的都江堰,是人与自然默契合作的成功范例(2分);李冰恪守安民富民的诺言(1分)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1分)教育后人。
如只答“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道法自然的治水智慧”,给2分。
2、作者在第⑥段写到了孔子和屈原,用意是什么?(4分)
【答案】用类比手法(2分),表明李冰与孔子、屈原一样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1分),蜀地因为有了李冰而富足悠闲(1分)。
3、文中四川人令人“艳羡的休闲精神和娱乐气质”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案】①喝茶、打麻将,摆龙门阵,是成都人的日常生活乐趣。②徜徉在成都的街巷中,我深深地被市井风景和美食所吸引。③成都人的面孔并不陌生,他们的面部肌肉是松弛的,没有一丝紧张感。(面部表情)④听着成都人拖着一口长调的川腔,会感到内心的放松。(6分;每一点两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4、“从宝瓶口奔涌而下的清澈江水是对李冰父子的最好纪念”,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案】结构上:与开头段尾句“他们将自己的忠诚与智慧都写在了静静流淌的岷江水上”相呼应。(3分)
内容上:进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主旨——都江堰,蜀地的守护者;李冰,蜀地的守护神。(3分)
(编校:刘秋波)
综观近年全国及各省市现代文阅读试题,所选文段均为千字文,阅读难度适中;所选材料有良好的文化导向,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且时代感强,人文色彩浓厚;所设试题立足于对文本的阅读,重视基本技法的考查,分值保持不变;今年题型估计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将更加注重探究性学习和个性化阅读。试题不管怎么变,我们只要吃透考纲,熟悉基本考查形式,掌握常规答题技巧,认真分析题干设置,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二、经典题型及解法
题型一、问:“……的原因是什么?”
【解题步骤】1、审题干,在原文中找到出处并标明。2、在问题出处的前后搜索答案。3、划定答案区间,尽量用文中原句作答。4、注意字数要求,适当调整增删。5、选准答案用语:答:“是因为……”
【分析】根据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已知原因就可推出结果;已知结果就可推出原因。如果问原因,则所提的问题就是结果;如果问结果,则所提的问题就是原因。如果问“原因是什么?”或“结果是什么?”,答案显然在问题的前后。
【例1】阅读冯骥才《水墨文字》的第一段
①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在绵绵细雨中的峨眉山谷,我看见过一只黑色的孤鸟。它用力扇动着又湿又沉的翅膀,拨开浓重的雨雾和叠积的烟霭,艰难却直线地飞行着。我想,它这样飞,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目的。它是一只迟归的鸟儿?迷途的鸟儿?它为了保护巢中的雏鸟还是寻觅丢失的伙伴?它扇动的翅膀,缓慢、有力、富于节奏,好像慢镜头里的飞鸟。它身体疲惫而内心顽强。它像一个昂扬而闪亮的音符在低调的旋律中穿行。
【问题】从文中来看,兀自飞行的鸟儿让作者感动的原因是什么?(4分)
【分析】“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这个问题是“结果”,答案显然应在“原因”里找。划定答案区间应在问题的后边,根据字数的要求,保留主要信息,可删去描写性语句:“在绵绵细雨中的峨眉山谷,我看见过一只黑色的孤鸟。它用力扇动着又湿又沉的翅膀,拨开浓重的雨雾和叠积的烟霭”“我想,它这样飞,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目的。它是一只迟归的鸟儿?迷途的鸟儿?它为了保护巢中的雏鸟还是寻觅丢失的伙伴?”
【答案】(1)它那样艰难地飞行,是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目的;(2)它的飞行缓慢却有力,它身体疲惫而内心顽强。
【例2】阅读冯骥才《黄山绝壁松》的第六段
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很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强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因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问题】第⑥段中作者着意描写“一株幼小的松树”的原因是?(4分)
【分析】“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这个问题是“结果”,答案显然在“原因”里找。划定答案区间,应在这一段的后几句话里。最后根据字数要求,保留主要内容即是答案。
【答案】突出了黄山绝壁松惊人的生命力,点明了这株幼小松树顽强的个性,实际上是代代黄山绝壁松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共性。
题型二、问:“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解题步骤】1、标明问题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留下本体即是答案。
【分析】所提问题的题干,本身往往是比喻句;如果回答“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是什么”,只须找到其本体就行。
【例1】阅读周国平的《丰富的安静》前三段
①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②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我刚离开学校时,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
③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荡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一片浩渺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问题1】“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这句话的含义是?
【分析】原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比喻句。采用造句法可造出:“生命的浪潮” 的本体是时代的巨变;“我的河床里” 的本体是我的内心;“奔腾起伏” 的本体是躁动和不安;“动荡不宁的急流” 的本体是动荡而不宁静的生活。去掉喻体部分,保留本体即是答案。
【答案】时代的巨变在我的内心引起躁动和不安,使我成年后的生活也变得动荡而不宁静。
【问题2】“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这句话的含义是?
【分析】原句依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比喻句。采用造句法可造出:“湖中的水仍在流转” 的本体是我的内心仍有所思考,有所追求;“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的本体是思考的更深邃,追求的更高远,所以表面看来才如此地平静。去掉喻体部分,保留本体即是答案。
【答案】我的内心仍有所思考,有所追求,只不过因为比从前思考的更深邃,追求的更高远,所以表面看来才如此地平静。
题型三、问:“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题步骤】1、找到问题的出处并标明。2、在出处的前后寻找答案。3、选准答案用语:“……表现在:……”。4、分序号1、2、……,答要点,注意字数。
【分析】问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分两种情况:一是答案在全文中找;二是答案在某一段中找。前者,注意每段的开头句或结尾总结句。后者则答案就在“表现在”的后边。
【例1】联系全文,野菊花的野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野 菊 花
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儿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腋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唤醒,一齐把眼睛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她不固守现成,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的翼翮,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脱是一幅潘天寿袍和金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挂到淮水河沿。当霜雪卷藏这幅宏篇巨构时,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浩歌凝结在心,待时以串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要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几丛,明年一定要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聚;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分析】题目是“野菊花”,问的是“野菊花”的野性,可以肯定应该从全文中找答案。文章将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野菊花的特点,所以要注意正文中每段的总提句,即段前总句:“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她不固守现成,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
【答案】表现在(1)她不禁锢自己。(2)她不固守现成。
【例2】阅读冯骥才的《黄山绝壁松》4—10段
④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狂风不期而至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很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强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因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⑧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⑨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狂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
?輥?輮?訛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
【问题】第⑩段中说“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从全文来看,“灵魂”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分析】“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这句话是全文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作者卒章显志,篇末点题。题干明确要求“从全文来看”,我们采用筛选信息,提炼观点法即可找到答案。第④段说的是生长环境问题,第⑤段最后一句“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心句,后几段解读的是它的精神和品格。
【答案】(1)非凡的适应能力;(2)顽强的生命力;(3)积极进取的精神;(4)坚韧的品格。
题型四、艺术手法类,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
1、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解题步骤】1、明确概念,就是说首先要明确这段话(或文章)运用了什么艺术技巧。2、 具体解释,就是结合文章的中心及相关内容,阐述这一手法是如何在文中运用的。3、简述好处,就是最后简单地叙述一下这一手法运用的价值、意义或好处。4、组织答案语言顺序:明确概念+具体解释+简述好处。
【例1】谈谈下面这段文字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种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答案】作者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明确概念)突出了圆明园的艺术地位之高,是世界奇迹,(具体解释)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由衷的赞美和崇高的敬意。(简述好处)
【例2】请赏析下列语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答案】把风拟人化,(明确概念)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具体解释)使感情具体化,语言生动形象。(简述好处)
【例3】请赏析画线句:
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没有一片乌云可以覆盖心灵辽阔的疆域。没有哪次地震火山,可以彻底颠覆心灵的宏伟建筑。没有任何风暴,可以冻结心灵深处喷涌的温泉。没有某种天灾人祸,可以在秋天,让心的田野颗粒无收。
【答案】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明确概念)充分展现心灵边疆广大的意义,(具体解释)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简述好处)
三、整体设题,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材料选自2007年8月6日《中国教育报》)
都江堰,蜀地的守护者
①到天府之国四川,不能不去都江堰。没有这座建造于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就没有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成都平原。李冰父子没有留下千古诗篇,也没有打造辉煌的宫殿,他们将自己的忠诚与智慧都写在了静静流淌的岷江水上。
②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道法自然的治水智慧使得都江堰像一本厚重的教科书。李冰所精心设计的都江堰,是人与自然默契合作的成功范例。李冰是与自然达成共识的罕见人物。导游向游人解释着李冰的精确运算与巧妙安排,我认为他们无论如何渲染都难以将都江堰的奥妙说透,都江堰的高明不在技,而在“道”。
③李冰是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他有着绮丽的想象和深刻的理性,他将人的价值尺度转换为大自然的尺度,他把造福于民的构想放置在了大自然欣然接受的范围和程度内,“遇湾截角,逢正抽心”,如此贴切,没有一丝破绽,没有半点牵强。
④水利是一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古老技艺,也是与政治密不可分的治理事业。奔流而下的岷江水将李冰安民富民的诺言恪守了两千多年。都江堰超越了历史,超越了王朝的兴废更替,甚至也超越了现代科技。它经得住时间的考验,都江堰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奇迹,它造就了成都的繁华、四川的安宁。这份欣喜延续了两千多年。
⑤一个人能够如此深刻、如此长久地影响一个地域百姓的生存,是极为罕见的。两千多年,蜀地上经历了多少政权的兴衰、多少樯橹灰飞烟灭,而唯有都江堰宽容温和地注视着这片土地。东流不尽秦时水,都江堰不但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恩泽,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永恒。
⑥一地有一地之幸运,一地有一地之灿烂,一地有一地之风气。这当然要归功于开拓性人物的开风气之先。鲁地因为有了孔子而知书达礼,楚地因为有了屈原而浪漫悲愤,蜀地因为有了李冰而富足悠闲。
⑦陆游在《离堆伏龙祠观孙太古画英惠王像》一诗中这样讴歌李冰:“呜呼秦守信豪杰,千年遗迹人犹诵。决江一支溉数州,至今禾黍连云种。”陕西关中一代有“少不入川”的说法,贾平凹对此的解释是:“少不入者,则四川天府之国,山光、水色、物产、人情,美而诱惑,一去便不复归也。”
⑧悠闲自在的成都确实不是卧薪尝胆、磨炼意志的地方。喝茶、打麻将,摆龙门阵,是成都人的日常生活乐趣。正是因为有都江堰及其灌溉的千顷良田,川人的这份闲适才有了坚实的保障,消除了衣食之忧的四川人具有了令人艳羡的休闲精神和娱乐气质。而成都则因为拥有如此丰富的日常生活资源,而成为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魅力城市、宜居城市。
⑨徜徉在成都的街巷中,我深深地被市井风景和美食所吸引。成都人的面孔并不陌生,他们的面部肌肉是松弛的,没有一丝紧张感。听着成都人拖着一口长调的川腔,会感到内心的放松。这种生活方式对于焦头烂额、疲于奔命的现代人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李冰父子的艰苦努力居然带来了成都人的永世闲逸,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一劳永逸”?
⑩历史上各种文明的没落都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黄河不断改道、水患频仍,塑造了中原文明的忧患气质。中原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逃难、迁徙、流亡的历史,而都江堰却稳定地维持了蜀地的丰足。李冰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地方官之一,他的功绩不亚于开拓疆土的帝王。在五代前蜀和后蜀时期,李冰被封为“大安王”、“广圣灵应王”,宋太祖建国初期,封李冰为“广济王”。这些名号恐怕都不是李冰所感兴趣的。从宝瓶口奔涌而下的清澈江水是对李冰父子的最好纪念。
1、如何理解“都江堰像一本厚重的教科书”?(6分)
【答案】教科书是教人自然知识和做人道理的书(2分)。李冰所精心设计的都江堰,是人与自然默契合作的成功范例(2分);李冰恪守安民富民的诺言(1分)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1分)教育后人。
如只答“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道法自然的治水智慧”,给2分。
2、作者在第⑥段写到了孔子和屈原,用意是什么?(4分)
【答案】用类比手法(2分),表明李冰与孔子、屈原一样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1分),蜀地因为有了李冰而富足悠闲(1分)。
3、文中四川人令人“艳羡的休闲精神和娱乐气质”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案】①喝茶、打麻将,摆龙门阵,是成都人的日常生活乐趣。②徜徉在成都的街巷中,我深深地被市井风景和美食所吸引。③成都人的面孔并不陌生,他们的面部肌肉是松弛的,没有一丝紧张感。(面部表情)④听着成都人拖着一口长调的川腔,会感到内心的放松。(6分;每一点两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4、“从宝瓶口奔涌而下的清澈江水是对李冰父子的最好纪念”,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案】结构上:与开头段尾句“他们将自己的忠诚与智慧都写在了静静流淌的岷江水上”相呼应。(3分)
内容上:进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主旨——都江堰,蜀地的守护者;李冰,蜀地的守护神。(3分)
(编校:刘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