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祁太秧歌看近代晋中乡村文化生活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57558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祁太秧歌作为晋中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深刻地反映了乡村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近代以来,秧歌戏流行于晋中乡村,尤以祁县和太谷县两地更为盛行。笔者以祁太秧歌唱本为基础,对唱词所反映的近代乡村节日文化生活进行研究,揭示出祁太秧歌中表现出的晋中乡村文化生活的现象和特质,以期对晋中乡村文化生活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键词:祁太秧歌 晋中乡村 文化生活
  祁太秧歌是山西的地方小戏,近代以来流行于晋中广大地区,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祁太秧歌与晋中乡村民众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文化生活的层面。祁太秧歌中包含大量的乡村文化元素,涉及晋中乡村节日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就从现有掌握的祁太秧歌剧本集、唱词出发,探究其反映的近代晋中地区乡村文化生活。{1}
  一、祁太秧歌表现的乡村节日文化生活
  (一)传统节日的秧歌戏表演。在乡村中,民众对传统节日是十分重视的。晋中地区的传统节日与中国的其他地区是相似的,一年之中重大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腊八节等。在节日里,虽然地处封闭之域,但村民们也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祁太秧歌的一个剧目《小观灯》,讲的是两姐妹在春节期间看太谷元宵灯会的事情。其中唱词:“正月十五元宵节,满街的灯火真红火,我(合唱)有心去把灯来瞧,换新衣,理鬓发,头脑足手要齐洁,浑身的衣裳要穿合拍。”{2}从这简单的几句唱词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在元宵節期间,远离城市的村民去县城看灯火;两姐妹还精心梳妆打扮一番——换新衣、理鬓发。这种描述在秧歌剧目《看铁棍》中也有记载,据《太谷县志》记载:“铁棍,又名抬阁,起于清代,盛行于民国初年,是一种由十六人抬行的造型艺术。”{3}其中秧歌《看铁棍》描述的也是两姐妹在正月新春去太谷县城观看铁棍表演。“姐妹二人未出嫁,在家里描龙又绣花,女工针线样样强。正月里来闹新春,太谷城里挂灯又抬铁棍。”{4}由此可见乡村民众的春节文化娱乐便是前往县城看各种文化表演。民众在节日的空闲里来到县城,能够享受难得一见的文化盛宴。
  通过研究秧歌剧目《小观灯》和《看铁棍》,不难发现,城市的文化表演是多样的。在《小观灯》的唱词里,不仅有花灯的喜人,还有绣球的热闹;不仅有社火的精彩表演,还有传统剧目的粉墨登场。“叫声妹妹往这里挪,这盏红绣的真红火,曹操的兵马那么多……这就是赵云大战长坂坡。”{5}不仅如此,还有“吕布月下戏貂蝉”以及“刘备过江东吴招亲”等。相比较而言,在《看铁棍》的秧歌剧目中,所涉及的文化场景更为多彩。唱词中有言:“来到太谷城的南大门,进的城来人烟众,商务会上绑铁棍……细乐吹奏的真热闹,狮子和龙灯过来了,旱船竹马还有踩高跷,大头人人还有二鬼摔跤。”{6}除此之外,城东城隍庙的表演也很精彩。
  (二)庙会和集会。庙会和集会是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产物,发挥着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在代代相传的历史进程中,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当地民众的生活,也已经内化为一种只属于当地的节日文化。同时大大小小的庙会与集会上经常会有戏曲的表演,在晋中地区,以祁县为例,就有众多的庙会。比如:东关文昌庙会、西关三官庙会、县西街城隍庙会,等等。通过对祁太秧歌的考察,发现有很多剧目是描述乡村民众去赶庙会的场景。其中以《逛会》《拜月》《小赶会》等为代表。
  其中《逛会》讲的是刘二姐闻听有菩陀大会,便带着女儿和邻居们一同前往。一行人在观会的同时,不同的人之间还可以随意交谈、拉拉家常等。由此可看出“妇女的闲暇时间往往是十分的枯燥单调,长期处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压抑之下,同时蕴藏着一种强烈的外出娱乐的欲望……这种欲望的宣泄渠道之一,就是参加各种各样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以娱神为借口,以娱人为目的”{7}。在《小赶会》中:“王家庄上赶会场,关王庙,真热闹,男男女女往上跑”{8},从这些词语的简单描述足见庙会对民众的吸引程度。
  山西祁县的贾令镇的农历六月二十四前后的集会,规模也是相当的可观。前来赶集的人来自四面八方,而吸引更多人眼球的是由当地的富商、知名人士以及一些村民的集资邀请的戏班所表演的祁太秧歌。尽管六月的太阳火辣辣,但在露天的简易戏台里,秧歌演员尽情地唱,台下的民众认真地听。台上台下、戏里戏外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乡村画卷。以前唱秧歌大戏都是选在镇上的庙宇或者是学校,这些地方不仅场地宽广,更重要的是民众在看戏的同时,还能表达对上天的虔诚与敬畏。
  二、乡村节日文化生活丰富的原因
  一方面在相对落后的近代乡村,戏曲是接受文化服务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秧歌戏丰富了乡村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群众最为主要的娱乐途径。在晋中一带,活跃着众多的秧歌社团,这为乡村民众提供文化娱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学者曾经研究:“祁县的一百多个村庄,稍大点的村庄几乎都有秧歌班。太谷素有‘秧歌之乡’,全县有秧歌班社的村庄达到167个,占自然村总数的50.4%。”{9}据《榆次市志》记载,近城村艺人范黑小和李小蛮等自发组织起业余秧歌班,于农闲季节在本村演出。可以说众多的秧歌班社为乡村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另一方面,在一年之中的几个主要的节日中,乡村民众十分重视,村里有威望或有地位的人士会邀请秧歌班社来演出,唱大戏以祈求来年有个好年景。乡村与城镇存在着互动,在每年的重大节日里,县城(镇)的商人、富户要举行盛大的仪式去祭拜财神。比如,在祁县的正月初八,富商大贾往往邀请秧歌班社唱戏一天,异常热闹。县城周围十里八村的村民,一般也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结伴前来观看。有学者指出:“晋中商业的发展刺激了娱乐消费市场的繁荣,促使祁太秧歌从社火表演转向日常娱乐。”{10}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乡村不是绝对的闭塞,城乡互动是个自然的现象。
  庙会、集会、重大的节日礼仪一般都有秧歌的参与,而恰恰这些参与是乡村文化生活的重要演绎。村民前去县城,不单单是购买生活的物品,更多是去观看上演的大戏。由此可见,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吸引,是促使城乡互动在晋中地区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   三、祁太秧歌表现的乡村文化生活特质
  (一)浓郁的乡土气息。厚重的黄土地和古老的农耕文明造就了中国农民朴实勤劳的性格。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民众的文化也是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祁太秧歌的众多题材是以乡村生活为描写对象,比如《割田》《锄田》《割韭菜》《偷南瓜》《拣麦根》《剂白菜》等。其中《锄田》讲述的是在晋中的农村,大旱之年,农夫在地里劳作,十分的艰辛,而因妻子送饭稍晚,便打骂妻子,夫妻之间产生一些矛盾,妻子哭诉自己的委屈,后来丈夫认错,夫妻和好的故事。
  晋中乡村文化生活的特质恰恰体现出一种质朴的审美追求,即对农村生活点滴的直接展示。中国的传统乡村社会秩序是十分稳定的,除了小农经济和宗族观念的影响之外,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理念也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崇德向善的教化功能。作為一种优秀的地方文化,祁太秧歌是乡村民众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在看似寻常的表演中,客观上对群众产生了强大的思想教化功能。
  晚清、民国时期,大烟危害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致使许多殷实家庭走向妻离子散的悲惨境地。祁太秧歌中的剧目《踢银灯》《劝戒烟》《劝戒赌》都是十分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抨击社会的不良风气、教导群众安安分分做事做人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如在《劝戒烟》中“为妻有话对你明……不吃洋烟剩下的钱买点米……财主们家业有多大,吃洋烟逼的卖了婆姨娃娃,拆高楼,卖高马,卖的要啥没有啥。{11}”在戏曲里,那位妻子苦口婆心地劝吸毒的丈夫,希望他能够改邪归正,回头是岸,出人意料的是丈夫竟然答应戒毒。
  在祁太流传的众多秧歌剧目中,会发现大量的彰显孝道的剧目。以剧目《郭巨埋儿》为例,作为二十四孝之一,在历史上被人熟知。该剧目虽有愚孝和封建的色彩,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的核心价值诉求是宣扬儒家的孝悌之义,这也是《郭巨埋儿》能够在地方小戏中流传的重要原因。
  四、结语
  近代以来的晋中地区乡村文化生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传统节日的氛围下是非常的喜庆与热闹,平静的乡村进入了狂欢。乡村戏台的秧歌戏,吸引了男女老少的关注。在庙会与集会上,十里八村,甚至是十分偏僻的村落的民众也会成群结队前来观看。最重要的是,以祁太秧歌为代表的晋中乡村文化对乡村民众具有崇德向善的文化指导,即便当下的生活条件有了巨大的提高,即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优秀的祁太秧歌传统剧目仍是晋中乡村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1} 2004年,太谷县文化馆编写的《太谷秧歌剧本集》共6集(内部刊印),是对祁太秧歌唱词内容的总结,在本文中,笔者大部分参考的即是该剧本集。
  {2}{4}{5}{6}{8} 韩富科:《太谷秧歌剧本集》(第2集),太谷县文化馆(内部刊印资料2004年),第73页,322页,第76页,第34页,第48页。
  {3} 太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太谷县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3页。
  {7}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89页。
  {9} 殷俊玲:《晋商与晋中社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8页。
  {10} 黄旭涛:《从文化生态视角看祁太秧歌的生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1} 韩富科:《太谷秧歌剧本集》(第3集),太谷县文化馆(内部刊印资料2004年),第142页。
其他文献
摘 要:阎连科的《丁庄梦》在问世之初就被看作是中国版的《鼠疫》,这两部以疾病为主题的作品都揭示了作为疾病承载者——人的生存困境。两部作品通过对时代流行性疾病的书写,阐释了作者的生命体验与价值观念以及在生命苦难中对人性的反思。  关键词:《丁庄梦》 《鼠疫》 人生观 比较  艾滋病与瘟疫在文学作品中不仅是医学角度的定义,它们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形式,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即疾病背后影射的观念、价值判断,如
摘要:电视剧《九州-海上牧云记》}寅绎了九州端朝末年,人族皇子牧云笙、大将军之子穆如寒江、瀚州八部落的首领硕风和叶抗争“星命”的传奇。在别现代语境中,《九州·海上牧云记》在“和谐”的文化舞台上奏响了一部“命运纵天定,吾辈需搏之”的命运交响乐,这正是其最为动人的精神所在和艺术审美特征。  关键词:别现代 命运 九州·海上牧云记》  电视剧《九州-海上牧云记》(以下简称《海牧》)讲述了九州端朝末年的一
摘 要:文徵明是明代著名的文人雅士,喜欢纵情山水。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就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的诗书画都离不开自然,他对自然山水充满了执着的向往和真诚的追求。特别是关于描写石湖的诗篇,充满韵律和画意,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石湖景色之美,以及与石湖相联结的社会状态和风土人情,极具人文价值。他的石湖即景诗、抒怀诗、记游诗如一个谦谦君子,有一种超然高贵的典雅之气,平朴清淡,散发出轻灵秀美的气
摘 要:藏族汉语诗歌是当代藏族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传承了藏族诗歌的悠久历史,同时又结合了汉语表述这一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藏族人对于生命的本真认识,也是文化交融下藏族人自我吟诵的自然方式。而在藏族汉语诗歌中,意象的选择和隐喻的使用显得格外具有代表性。  关键词:藏族 汉语诗歌 嬗变 意象 隐喻  藏族人被诗歌女神央金玛眷恋,生活在充满灵性的雪山与圣湖的怀抱之中。他们懂得回报,用美好的语言、
【摘 要】足球作为一种全民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甚广,甚至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与其他运动相比,足球运动具有容易开展、容易学习、成本较低等特点,更适合乡村小学的实际条件。在乡村小学开展足球运动,是国家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需要。因此,当代乡村小学体育教师要掌握科学合理的足球运动开展策略。  【关键词】乡村小学;足球运动;问题及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
摘 要:爱情作为俄罗斯作家蒲宁钟情的主题之一,在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小说的主人公阿尔谢尼耶夫在内心感受与生命体验上具备作者自传性的因素,主人公与作者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虽然无法完全等同,然而通过把握主人公的生存感觉,我们依然可以捕捉到蒲宁生命观的清晰足迹。本文通过分析《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主人公的爱情体验,探究蒲宁独一无二的爱情观。  关键词:爱情 悸动 情欲 别离  蒲
摘 要:姚拓后期创作的《走死运的人》是以马来西亚为背景所做的小说。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周志奋被“死”前后的人生经历来表达对社会环境的控诉与指责,并对其所代表的阶层表达了同情与惋惜。本文希望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分析,阐述小说所表现的艺术特色,从而更好地了解小说的内涵。  关键词:姚拓 艺术特色 文本  姚拓,本名姚天平,马华文坛的著名作家、书法家及出版人。1922年出生于河南,1957年移居马来西亚。他从
摘 要:《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在《儒林外史》中,不仅有形形色色的士人形象,还活跃着一些女性形象,作者对这些女性形象虽无细致的描写,但她们的地位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儒林外史》的一大主题是对科举制的批判,部分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深刻地阐释了这一主题。其中沈琼枝与鲁小姐是作者所用笔墨较多的典型形象。根据作品中对沈琼枝与鲁小姐的形象塑造,本文将分别论述她们的生存状态及形象特点。同时对其
摘 要:《日光流年》中的三姓村村民组成具有恶魔性和神圣性双重性质的群体,本文通过对这一群体双重性质的分析,进而揭示隐藏在群体背后的人性。  关键词:群体 恶魔性 神圣性 人性  一、群体的恶魔性  群体容易陷入一种狂热状态之中,他们为了共同目标而不顾一切。旁观者看来,群体的所作所为是违反道德的;而对这一个群体而言,他们的行为顺理成章、天经地义,因为他们遵守的是本群体之内的道德。  在《日光流年》中
摘 要:《史记》代表了中国史学文学的最高美学成就,因此对其英译进行翻译美学研究极具代表意义。本文从意美、音美、形美的角度解读了Watson的《史记》译本,指出其通过睿智的选词、巧妙的用韵,不但再现了原文的意境美,也创造了译文的音韵美、形式美、修辞美,让西方读者获得了持久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史记》 Watson 翻译审美  一、引言  文学翻译的美学视角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点议题,从翻译美学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