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成才之路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oFei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诸葛亮不但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华民族正义与智慧的化身。这样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是如何成才的?是如何由一位默默无闻的少年而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家喻户晓的“智星”的?
  说到诸葛亮的成才,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时代的及家族的因素,也与他个人的奋斗分不开。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主观的因素更为重要。本文试从主观的角度,具体谈谈诸葛亮是如何走上成才之路的。
  
  一、 远大的志向
  
  诸葛亮的成才,首先是因为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已具有远大的志向,而他的一生又是为实现这一远大志向而努力奋斗的。
  诸葛亮对“立志”问题看得非常重要,他认为这是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他在《诫子书》和《诫外甥书》中都很强调“明志”。他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他主张,一个人要想成才,就必须“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他还从反面指出,“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可见,一个人如无远大的志向,非但不能成才,而且,到头来还“不免于下流”。
  诸葛亮对后辈的教导,当然也可以看做是他的夫子自道。从现有资料看,诸葛亮在青少年时代就已立下了远大的志向。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要做一名功勋卓著的大政治家和大军事家。这在一般人看来,未免有点“狂妄”了,故“时人莫之许也”。但真正熟悉、了解他的崔州平和徐元直却相信他会做出管仲、乐毅那样的成就的。
  青少年时期的诸葛亮在“明志”的同时,又是本着什么样的原则来进行“自我设计”的呢?
  一是高尚的人生观。诸葛亮认为,人生在世,立“志当存高远”,要“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忍屈伸,去细碎”;而不可贪图享受,得过且过,碌碌无为,以致流于凡庸。简言之,一个人要想成才,就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必须摈弃一切世俗观念和低级趣味。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的。而诸葛亮之所以能有这种“高远”的境界,除了琅琊文化及其家族文化传统对他的熏陶外,他个人的学习与自我修养当是至关重要的。
  二是“接世”的原则,即根据时代的要求以确立自己的志向。建安前后,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国家逐渐走向分裂。面对诸侯争雄的局面,统一便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精英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要统一中国,像管仲、乐毅那样的政治、军事人才又是必不可少的。诸葛亮的自比管、乐,从其内心来说,即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当然,他从小所接受的儒家“大一统”思想的教育,也会促使他去为国家的统一而效力的。
  三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即诸葛亮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能和修养等。诸葛亮聪明好学、多才多艺而又生性“谨慎”、办事细心,他对政治和军事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可能受诸葛氏家族从政和从军传统的影响),他不恋故土并倡言“遨游何必故乡”,这些在他立志的当初都是会考虑到的。
  远大的志向确立之后,诸葛亮便有了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换言之,他在成才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二、 深厚的积累
  
  所谓深厚的积累,是指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一切准备,诸如思想、学识、才能、阅历以及各种心理训练等。
  诸葛亮自幼生活于琅琊文化区,故其思想的形成深受琅琊学术氛围的影响。琅琊文化的一些显著特点,例如学术思想的兼容性和学风的经世致用,在诸葛亮的身上体现得再充分不过了。诸葛亮不但对儒家经典如《周易》、《尚书》、《公羊春秋》十分熟悉,而且还吸收了儒家以外的多种学术思想,如法、道、黄老等。而从他日后的亲为后主刘禅“写《申》、《韩》、《管子》、《六韬》”,更可见其对各家思想的谙熟。以儒为主、兼容各家的做法,使诸葛亮的思想产生出一种“聚合效应”,这便为他日后所经营的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在知识的积累方面,出于对未来事业需要的考虑,诸葛亮除了对兵法的钻研外,也很重视对各种科学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他曾说过,最好的将领即“天下之将”,应“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室家”。为此,他对于天文、地理、冶铁、煮盐、兵器的打造、运输工具的制作,乃至医药、绘画、音乐等方面的知识无不涉猎,无不留心。而这些知识对于他日后的治军和治国都发挥了莫大的作用。例如,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就是凭借他丰富的天文知识和当地的气象资料,判断出冬至前后,随着阳气的上升,江面上会有东南风吹起的。
  除了思想的形成和知识的积累外,人生的阅历也对诸葛亮的成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阅历也是一种积累。诸葛亮14岁以前生长于故里阳都,这期间正是他束发就学、人生观开始树立的阶段。而琅琊文化的熏陶,农村生活的锻炼,以及相继失去父母的精神折磨,都促使着年轻的诸葛亮逐渐向早熟的方向发展。14岁时,诸葛亮随叔父来到豫章郡,不久便遇上朱皓进攻南昌,又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场面。待到北上襄阳,客居荆州,叔父却又不幸辞世,二姊也相继出嫁,不得已,他只好与弟弟隐居隆中,躬耕陇亩。家庭的不幸和生活的艰难自然不是诸葛亮所希望的,但却令这位年轻的书生经受了磨难,丰富了阅历,并促使他对人生和社会作更深层次的思考。所以,隆中时期的诸葛亮不但学问大增,视野拓宽,而且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有了重要的突破。他所交往的不少亲朋,日后都曾在刘备政权中担任过各种大小不同的职务。也可以说,未出山之前的诸葛亮,早已为后来的蜀汉政权网络了大批人才。
  思想、道德,学识、才能,阅历、交往,合而言之便是人的素质。诸葛亮在青少年时期所进行的一切积累,实际都是人才素质的培养。只不过这种培养主要不是由教育机关来实施,而是通过诸葛亮本人的努力来完成的。
  
  三、 正确的选择
  
  所谓选择,就是凭借自己的实力,以选择一条能够实现远大目标的具体途径。而选择的正确与否,又往往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成功。从历史的事实来看,诸葛亮是成功了,而他对刘备的选择也是正确的。那么,诸葛亮又是根据什么样的原则来选择刘备的呢?
  首先,是考虑本人的志向,即这样的选择能否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前已言及,诸葛亮的志愿是要成为一名像管仲、乐毅那样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并进而为汉室的兴复、中国的“一统”而奋斗。但鉴于诸葛亮的知识分子身份,特别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思想对他的影响,他不可能单独“挑牌”,而必须寻找一位与自己志同道合而又有相当背景的明主。他看到,袁术、袁绍虽曾煊赫一时,但因贪图享乐,庸碌无为,不久便退出历史舞台;刘表虽处有利的地理位置,实力雄厚,然其“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却还要奉行“从容自保”、“以观时变”的政策,也是不能持久的。至于拥兵北方的曹操和坐镇江东的孙权,前者被时人称作“乱世之奸雄”,时正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自然与诸葛亮之素志相违;而后者却只知一味地保守父兄之业,并无统一中国的雄心。所以,选来选去,诸葛亮的眼光最后便落到了刘备身上。而号称“枭雄”的刘备,其时虽势单力孤,居无定所,然胸怀大志,不忘统一,这与诸葛亮的志向可谓不谋而合。于是,刘备便成为诸葛亮实现其人生理想的唯一选择了。
  其次,是考虑所选择的对象是否具有发展的生机。一般地说,一个人或一个政权,当其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是很容易吸引人才的。这样的选择虽能免除创业之苦,然其发展也就很有限了。正确的选择应是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发展。而诸葛亮选择刘备,除了他们的志同道合外,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诸葛亮看到了刘备事业所具有的勃勃生机。
  再次,是考虑自己的选择能否充分展现其才华。一个人能力的发挥,才华的展现,是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尤其是当政者的配合的,这一点诸葛亮很清楚。通过几次考验,刘备的礼贤下士,三顾的诚心,都令诸葛亮感到这是一位能够重用自己的明主。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刘备不但“与亮情好日密”,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而且对诸葛亮一直放手使用,言听计从,虚心相待,不存任何芥蒂。
  
  四、 完全地投入
  
  成才之路上,一旦目标确立,途径选定,所需要的便是完全地投入了。
  所谓“完全地投入”,首先要有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决心。诸葛亮正是这样做的。当他从隆中走出之时,便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了信心。即使“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也丝毫不曾动摇、犹豫和悲观过。
  其次是要全心全意地参与。诸葛亮一生,除了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并北伐曹魏外,可以说别无旁骛。诸葛亮也有过自己的许多爱好,例如音乐、绘画、文学创作及史学研究(诸葛亮曾著有《论前汉事》一卷)等;但他为了所从事的“大业”,都无暇去充分地发展了。郭沫若曾经说过,假如让诸葛亮专心从事诗歌创作,其成就也不会亚于陶渊明。
  
  五、 不懈地努力
  
  所谓“不懈地努力”,就是要在成才的路上永不停顿,永不满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也就是诸葛亮所说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要做不懈地努力,首先必须对实现自己的最终理想有一种明确的思路,包括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以及在不同进程中的主要步骤和策略等,切不可“跟着感觉走”。诸葛亮为刘备所制定的“分三步走”的战略,就是他不懈努力的明确思路和进程。所谓“分三步走”,首先是要帮助刘备站稳脚跟,然后西取益州,最后北定中原,统一中国。而这期间的重要策略,便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我们看到,诸葛亮就是顺着这样一种思路,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着。
  其次,要做不懈地努力,也还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诸葛亮的毅力是惊人的,他在帮助刘备创建帝业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不知比常人多出多少倍,但他从不气馁,从不懈怠。他所面对的敌手,其力量常常超出自己许多倍,但诸葛亮始终也不曾被对方所吓倒,相反的,每一次他都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使形势转急为安。三国时期,依国力而言,最强者当是曹魏(有十二州之地),其次为孙吴(有四州之地),最弱的是蜀汉(仅一州之地);而在战场上常常居于主动地位的,却反倒是蜀汉,这不能不说与诸葛亮的奋斗精神有关了。直到晚年,诸葛亮仍不顾自己疲弱的身体,继续坚持“六出祁山”,最后终于心力交瘁,病逝在了五丈原前线。诸葛亮的这种不懈的奋斗精神与他的许多美好品德一样,既是他成才的重要原因,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的榜样!
   (作者系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
其他文献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对教学信息双向传递,选择处理、互动的过程,积极有效的互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如果缺少了互动就缺失了课堂的生气,就缺乏了生命的灵动。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很多的课堂互动“只是形式上的,浅表层次,有的甚至是无效的。  真正有效的互动应该建立在学生产生互动需求的基础上,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和经验的提升。应该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教师
1 IP电话与传统电话相比具有很多优势(1)IP网传输交换.IP电话采用IP网作为传输交换平台,遵守TCP/IP协议.在IP网上,信息根据IP协议被分成一个个分组进行传输,每个分组上都带有
儒家德性的依据在孝悌当中,代表了“周人的道德”。墨子在一种交往理性基础上来建构道德伦理,其立论的根据乃在于人性自私自爱。道家的德性是把普遍精神的道内化为人的品性,
本文根据在网络改造建设及运营维护中的工作实践,从全系统、正反向的角度,总结了有线双向网的技术要点,并对网络改造及运营维护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本文对牟宗三先生《生命的学问》一书,做一聚焦式的研究,讨论其对生命学问之定义、所展现之路数等。面对西方理论所建构出的“遗忘了存在自身”的知识学问,牟先生思考如何回
本文介绍了建立数字化节目库可供选择的数字存储介质及其特点,指出选择数字存储介质时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阐述了数字化节目库的实施要点,分析了DVD光盘的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2006年2月MTV广播网音乐集团推出了采用杜比数字5.1的首个高清频道MHD,进一步推动了高清电视的发展。
1引言台州广播电视网络传输中心2001年在9个县(市、区)搭建了以本中心为核心2.5G SDH传输网络.
有一次,在我参加的一个晚会上,主持人问一个小男孩:你长大以后要做什么样的人?孩子看看我们这些企业家,然后说:做企业家。在场的人忽地笑着鼓起了掌。我也拍了拍手,但听着并不舒服。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越来越强调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广大政治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思想政治课教学就应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学法指导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如何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