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幼儿;游戏教育;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1-0040-01
“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由陈鹤琴先生这一席话可以看出游戏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在幼儿教育中借助游戏的影响力,对幼儿进行教育,从而更好地促使幼儿教育效果的提升,助推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1.游戏教育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爱玩是每个幼儿的天性”。在幼儿园期间游戏活动是所有活动中最普遍,所占的时间比例也是最大的。知识来自于生活实际,纵观当前幼儿课程设置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而符合幼儿生活实践的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受年龄因素的限制,绝大多数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和累计都缺乏自主掌握和消化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用一定的辅助方法帮助幼儿进行认知和理解,基于此,这就要求,教师所开展的游戏教育必须要紧密联系实际,最大限度的满足幼兒认知事物的需求,坚持以幼儿为本,促使幼儿的健康成长。
比如,教师在搭积木的游戏活动中,可以将搭积木的方法融入到儿歌之中,这样就可以让幼儿边学边唱,宝宝,积木到,左摆摆,右放放,小房出,小船造,左摆右摆事物倒”。这样可以增加幼儿学积木的游戏成份,幼儿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随意摆放积木,促使幼儿游戏思路的扩宽,发展自己的动手和组织能力。
2.设置有趣味性的简单游戏
由于年龄的限制,幼儿游戏不易复杂,对于幼儿而言,如果游戏难度过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幼儿的“游戏成本”,这样幼儿就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去了解游戏流程,无法全身心的融入到游戏中,无法感受到游戏所带来的欢乐,自然也无法体现出游戏的教育意义。基于此,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教学中,要根据幼儿的特点,设置富有趣味且简单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轻松上手,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例如,可以开展“回形针去哪了”游戏教学,在进行游戏前,教师要做好相应的准备,设置游戏活动区,并放置好木板、玩具、凳子、塑料泡以及回形针、磁铁等,为了规避幼儿寻找回形针花费过多的时间,教师在设置游戏区活动时,区域范围不宜过大。教师在做好准备工作后,可以使用语言来模拟游戏情境对幼儿说:“小朋友们,小猫拉拉的妈妈丢了一个回形针,对于妈妈来说,这个回形针非常重要,因为这个回形针是用来整理小猫拉拉的漫画的,如果弄丢了,漫画就会到处飞,家里都会非常乱。”随后教师在多媒体为幼儿播放小猫拉拉家中凌乱的照片。同时教师还需对幼儿说,小猫拉拉的爸爸告诉拉拉一个好办法,我们只要拿着磁铁在地上去寻找,磁铁就会吸引回形针,听了爸爸的话,拉拉非常的好奇,对爸爸的话深表怀疑,通过游戏故事,激发幼儿兴趣,之后教师再问幼儿:“小朋友,你们相信吗?我们今天一起来试一试好不好?”问题提出之后,幼儿跃跃欲试,对此教师让幼儿到讲台上依次来领取一块磁铁,随后再引导幼儿来到游戏区,让幼儿们进行寻找回形针的游戏,不一会就有幼儿使用磁铁吸附了回形针。由此可见,教师在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了其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索,随后教师再将相关知识告诉幼儿,帮助幼儿掌握知识,做到寓教于乐。
3.重视幼儿教育中的游戏安全
由于心理年龄和身体年龄的限制,较其他阶段的学生,幼儿受到伤害的概率比较大,尤其是在身体伤害方面,因此,教师在幼儿游戏教育中,游戏活动的开展,一定要以幼儿身心健康为前提,促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在游戏教育活动中,要重视游戏安全问题,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培养他们保护自我的能力,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让幼儿自我保护技巧在自我保护意识的激发下得到进一步完善,对此,教师在游戏教育活动中,可以将安全事项整理朗朗上口顺口溜,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幼儿的游戏安全意识,预防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因为情趣过于兴奋所发生的安全意外。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前,告知孩子游戏注意事项和游戏规则等,还要检查活动器材,确保活动的安全性,教师在整个游戏活动环节,要加强巡视,第一时间发现幼儿游戏中存在的不安全动作,及时制止。如,有的幼儿在游戏中喜欢推人,有的幼儿喜欢丢石头,对于幼儿这种不正确的行为,教师一定要及时制止。教师在游戏活动中为了引导幼儿的好奇心,可以积极引导幼儿动手制作纸吃机,用扔纸吃机代替扔石子,增加游戏的乐趣,在接受安全的教育的同时。还有助于促使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在幼儿教育中要立足于幼儿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将游戏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创色富有趣味的游戏活动,加强安全教育,认真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了解幼儿的游戏进程,发挥游戏的重要引导作用,促使幼儿真正意义上的体会到“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最大限度的彰显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真谛,促使祖国的花朵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方晴.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及应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17):146-146
[2]李文卿. 幼儿游戏表现类型及其指导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