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的女性与不可见的男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yuyu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不是潘金莲》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影片,不仅在美学上大胆创新,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匠心独具,引入“潘金莲”这一敏感人物,并以“我不是潘金莲”为口号,赋予法治社会下中国女性“娜拉”式的出走与突围。影片以第一主人公李雪莲的自身经历为叙事线索,展现当下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于男权社会,法治社会,人情社会的反叛。
  关键词:《我不是潘金莲》;男权意识;女性生存;集体无意识
  作者简介:郑向阳,河北大学艺术学院2016级戏剧与影视学在读硕士。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1
  一、何为男权意识?
  男权意识,也称父权意识,其与男权、男权主义、男性主义等名词在学术定义上有所重叠,表达方式上交互使用,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下,在人类的头脑中形成的男子在家庭、社会中应具有的支配性特权。回溯历史,“母权制度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掌握了权柄,而妻子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了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1]此后一直到封建社会结束,中国女性始终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其主体意识也因此而长眠不醒。
  二、《我不是潘金莲》中群像的符号化隐喻
  (一)家庭背景下的男性伤害
  影片中的女中人公走上上访道路,虽源于一件利己主义的错误事件,但在这一诉讼的历程中经历了两次来自家庭中的男性的伤害。起初李雪莲因为丈夫失信走上了告状的道路,但出狱后,秦玉河却在众人面前再次伤害她:“你说你叫李雪莲,我看你应该是潘金莲”这句话不仅反映了秦玉河的心里动机,同时所指了他作为男权主义的代表,对妻子施加了“从一而终”的性别压力。如果说秦玉河所代表的男性对于女性的伤害是打击性的,那么赵大头对于李雪莲的伤害则更是欺骗性和毁灭性的。赵大头以“爱情与婚姻”的幌子,再次出现在李雪莲的面前时,是为了一己私利,在力比多的催促下,迅速完成了对女性的占有,再度遭遇伤害后,李雪莲的精神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打击,这次来自于男权制的伤害对于女性人物来说是雪上加霜。
  (二)社会背景下的男权压迫
  当李雪莲作为一个受到家庭伤害,想要“出走”寻求帮助的女性人物时,又受到了来自社会背景下的男权压迫。面对李雪莲欲哭无泪的苦苦哀求,基层官员的嘴脸惊人一致,将这样一件小事托举到中央,最后又在中央的决策下,将这一级级官员齐刷刷地撂倒。当观众看到这一级级的官员被齐刷刷地撂倒而拍手叫好的时候,同时也应该思考这些官员的不作为,是否也是一种男性群体对于女性个体的伤害呢?
  (三)女性的“出走”
  相较于传统敢怒而不敢言的传统女性而言,以李雪莲为代表的中国女性无疑是进步,是如同“娜拉”似敢于出走的反叛女性人物,反叛着整个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面对家庭背景下的男性欺骗,李雪莲毅然决然的走上了告状的道路,当面对赵大头“甜蜜的陷阱”李雪莲毫不留恋,愤怒之后再次走上“上访”的道路,这是她作为家庭女性,在面对男性伤害后的第一次“出走”。由此可见,在影片中李雪莲不仅代表了一种反叛的力量,更成为了一種敢于向男权社会发出挑战的女性维权者。
  三、男权意识下女性生存的悖论
  (一)可见的女性关照
  作为一名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李雪莲敢于同政府官员对抗,力量的悬殊决定着李雪莲的必然失败。从影片的叙事中可以看出,因为李雪莲“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在申请离婚案件过程中,她找完法院找县长,找完县长找市长,使一个蚂蚁大的民间小事滚雪球般衍变成一头大象般的政治事件。从事件表面上看,各位官员成了无辜的受害者,李雪莲反倒成了招人赍恨的无理女子。在同各官员周旋的过程中,李雪莲精心策划,用心对待,颇显认真细致的人生姿态。
  (二)不可见的男权之网下女性生存的悖论
  导演虽然欣赏李雪莲身上的“出走”个性,厌恶潘金莲式的淫荡与不贞,但从李雪莲“出走”的内容以及导演盛赞的李雪莲叛逆性的真实意图来看,似乎具有一定的悖反性。宋朝的潘金莲在生活中未必是那样的,但施耐庵把她塑造成这样的形象了。这个形象最大特点就是在性格上的反叛。所以说潘金莲的反叛是彻底的,她不惜上断头台。李雪莲跟潘金莲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反叛。但是,李雪莲反叛的是潘金莲的反叛,这是个直接的悖反。”[2]影片中李雪莲对潘金莲的反抗行为本身就表明她骨子里认同了这个由男人们定义出的道德符号,坚决反判潘金莲那种敢于反叛当时男子三妻四妾的社会规则的行为。从这点来说,李雪莲作为一个“出走”的个性,虽然她敢于反叛家庭、社会背景下男性的伤害,但她所反叛到底是集体无意识下的男权社会中女性应该具有的自由。
  四、结论
  《我不是潘金莲》以独特的东方美学原则建构了当下中国社会的“清明上河图”,借李雪莲的“出走”完成着“我不是潘金莲”的自我正名,在一系列的上诉过程中再现了中国社会男权意识的深入人心,并探讨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生存的悖论。在影片中,虽也强调了男性权利的不可动摇,但导演采用思辨的目光,相对于中国影坛上高调宣扬男权意识的导演群,《我不是潘金莲》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相信这一次“出走”,会对中国的影坛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注释:
  [1][德]恩克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页.
  [2]刘颋,《三人行,必有我舅——刘震云畅谈小说之道》,http://www.chinawriter. Com.cn/ck/.
  参考文献:
  [1][法]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2]马睿、吴迎君《电影符号学教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3]张红梅《女性主义对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主题的影响》,《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其他文献
摘 要:《奔跑吧兄弟》自开播以来就掀起了中国明星户外游戏类真人秀节目的浪潮。本文根据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来研究此节目的信息编码生产与受众解码过程,以求促使该类节目在理论指导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奔跑吧兄弟;编码/解码;真人秀;传播者;受众  作者简介:王宣懿(1994-),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与传播专业。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
摘 要:《乱世佳人》是玛格丽特.米切尔一生中唯一发表过的作品。这本小说凝聚了这位美国作家一生的心血,拥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这本书以南北战争为背景,以爱情为主线来描述两个女人一生的历史。  关键词:斯嘉丽;独立;坚强;冷静  作者简介:高艺峰(1993-),女,吉林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
摘 要:《白鹿原》是陈忠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对历史事件、历史思潮的深入民间底层的叙写和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探究,使其被誉为“民族灵魂的秘史”。但小说对历史胶片的大画幅描述,势必会分散对人物内在的心灵和人性的关注度,进而拉远了对人物的审视距离。使得人物在大量的文字中,抽象成文化符号。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近距离探究隐藏在黑娃内心深处,也就是潜意识中的欲望,进而阐释他对儒家文化剥离失败的原因。
摘 要:相同的大时代语境、相似的人生经历以及相近的个人经验,让80后女作家蔡东与文珍的部分作品在人生理想與现实生活的关系处理方面,既达到了某种一致,又呈现出细微的差异。  关键词:蔡东;文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01  80后女作家蔡东与文珍都特别擅长从现实生活的琐碎事件入手展开小说。她们笔下的男男女女们,尽管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2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中,文学的社会意义一直都被重视。在中国古代,文学不仅担负着道德教化的作用,还承担着统治者兴国、治国的重要责任。在西方也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意义,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以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被林肯称为:“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就是文学的社会意义的最极致的
摘 要:本文借鉴大众心理研究,认为单柯所要拯救的族人们是一个乌合之众的群体,表现出无意识、低智力的集体心理,理性缺失和低道德等特点;进而揭示出单柯并非一个合格的领导者而同样表现出群体心理弱点。本文最后揭示去悲剧的产生根源和象征意义。  关键词: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群体;单柯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5--01  面对《单
摘 要: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潮流中,蒋韵特立独行,是一个被中国当代文坛"偏外"的作家,被认为是边沿化的作家。“失去、生命悲情、苦难”是蒋韵几十年来不断书写的文学“母题”。在作品《晚祷》中,无疑也有着这样的主题。蒋韵在这部作品中写着“罪与罚”,写下女主人公有桃一生的孤独、悲情与苦难,她失去亲情、爱情,直至失去生命。这部作品无论是从人物刻画、情节描述还是环境描写,都展现出忧伤的气息,将悲情展现
摘 要:我国经历了长期由“男尊女卑”的男权思想统治,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女性的歧视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女性开始呼吁男女平等。2018年暑假一部延禧攻略大火,稳居网剧收视第一,依仗实力成为制霸热搜的爆款剧。本文从受众角度出发,尝试由延禧攻略这部剧解读女性地位的变化。  关键词:受众角度;女性地位;延禧攻略  作者简介:白琛(1994.8-),女,蒙古族,内蒙古巴彦淖尔人,硕士研究生,
摘 要:五四新旧文化交替时期的张恨水笔下的女性人物总是传统性大于现代性、旧大于新、驯服性大于叛逆性,但最终却多是以悲剧结局。本文通过联系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从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市民阶级的影响以及中国国内传统文化影响两方面来分析新旧文化交替下市民女性悲剧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新旧文化交替;女性悲剧;悲剧原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2139(201
摘 要:本文以“老成都九条巷”为例,阐述作为媒介的民俗,在城市中成为从人的心理概念到“城市”生活方式所需实体的建构过程。人的城市生活既给人“焦虑”,又促使人在焦虑中寻求一个供以凭寄的“太虚幻境”。现代城市生产并生活于这样的概念之中。  关键词:现代城市;民俗;焦虑感;空间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2  “老成都九条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