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应该传授给学生知识,还应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让学生在课堂中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多动情,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学生 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可以让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小学生生性好动,让语文课堂“动”起来,更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让他们在“动”中学、在“动”中想、在“动”中碰撞和感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内驱力,实现教学效果的进一步优化。
一、多动口,让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诗文,题材多样,很大一部分是诗歌、散文,很适合诵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安排学生读书,以多种形式反复地进行诵读训练,让他们读通、读懂、读熟甚至是熟读成诵,可以有效增进文本的理解和知识点的记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小学生,让他们多动口,营造一个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小儿垂钓》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古诗,描写的是儿童,“蓬头”“侧坐”“遥招手”“不应人”等把一个学钓鱼的小孩子的神态勾勒得惟妙惟肖;“纶”“身”“人”的韵脚以及平仄起伏的节奏,非常适合诵读和演读。于是,在教学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就采用了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为学生做了一次声情并茂的范读。“蓬头稚子”——故意弄乱了自己的头发;“学垂纶”——做出一副钓鱼的架势;“遥招手”“不应人”——把手指压在嘴巴上,做出一个“嘘”声,然后招招手……这种一边读、一边演的形式很吸引学生,他们早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接下来是朗读、对读、群读、演读次第进行,特别是在演读过程中,学生们参照教师的模式,又有发挥和创新,在朗朗书声的语文课堂中,发出了阵阵笑声。
读,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最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也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一味的“干”读、“死”读、“硬”读,是不会被学生喜欢的,真正有效的读,应该是心口合一、身心投入地读。
二、多动手,让小学语文课堂兴高采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指尖”。好动、贪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与其遏制,不如顺应他们的天性,把语文教学融入到游戏、活动等更有“动感”的方式上,让“动”解放学生的手脚,解放学生的思维,解放语文课堂。实践证明,让他们的身体动起来,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思考和内化,增强学习效果。
像苏教版小学语文《姥姥的剪纸》这样的课文,教学过程中假如没有动手的环节,注定是失败的。一方面因为剪纸本身就是一项手上的技艺,不动手很难体会到剪纸的神奇魅力;另一方面只有动起手来才能从字面深入到文字背后,挖掘更深刻、更动人、更有趣的内在意涵。因此,在教学《姥姥的剪纸》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相对平实的文本内容基础上,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设计了一个动手环节,让学生尝试着去剪一些比较简单的东西,比如五星、窗花、小动物等等,比一比,评一评,顿时让课堂“动”了起来,“活”了起来,趣味盎然,热情高涨。通过动手,再引导学生对姥姥“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的这种高超技艺,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看起来有些平淡无奇的文本内容,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一下子“活”了起来。
“生活即語文”,只有从真实的生活中来,感受才能是真切的。鼓励和引导学生“动”起来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把文本与生活体验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动人的、有趣的,才是受学生欢迎的。
三、多动脑,让小学语文课堂神思飞扬
只有为学生打开思维之门,让他们在学习中深入思考,多动脑、多用心,才能让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由质疑再到答疑解惑,让语文课堂充满灵动和意趣,学习效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在小学语文课本当中,有许多篇章是需要认真思考才能更深理解和更多收获的。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葡萄和狐狸》和《蝉和狐狸》伊索寓言时,教师适时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和引导学生动脑筋进行思考。孔雀和长颈鹿是因为什么上了狐狸的当?猴子和蝉又是因为什么没有被欺骗呢?同学们对两则寓言有了一定的理解,答案还是很容易就得到了:“因为狐狸和长颈鹿听信了狐狸的谎言,而猴子和蝉更坚信自己。”按理说,文本的内容和道理到已经讲清楚、认明白了,告一段落。但是,教师又紧接着抛出另一个问题,“长颈鹿最突出的特点是有很长很长的脖子,应该很容易就能摘到葡萄,它为什么不自己去尝一尝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一经抛出,犹如打开了脑洞,课堂一下子被激活了,各种想法和观点蜂拥而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碰撞与争辩,把一堂语文课推向高潮。
通过设问、点拨、互动、辩论,学生们的思维动起来了,自主探究、主动探索的兴趣更浓,从而获得更多、更深的情感体验,让“我心飞扬”的语文课堂,自然生机无限,情趣盎然。
四、多动情,让小学语文课堂情趣盎然
情感是语文的灵魂,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情感元素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源头活水。而小学语文教材就是一座异常丰富的情感宝库,每一篇不同体裁题材的诗文无不寄托着作者美好的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深入去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元素,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捕捉情感因子,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就一定能打动学生,提升他们的情感体验。
苏教版小学语文《生命桥》是一篇情感非常饱满的文章,作者用酣畅淋漓的笔墨,讲述了一群在猎枪追击下的羚羊的遭遇,老羚羊用牺牲自己生命的方式,为同类的生存架起了一座生命的桥梁,令人肃然起敬。这个故事本身就非常神圣和感人,作者铺排的更是高潮迭起,每一字、每一句都紧扣读者的情感之弦。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地体会其中的情感,让他们在文本解读中完成与作者的心灵对话,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教师应该把文章当中用意最深厚、用情最饱满的地方“择”出来,以疑问的形式抛给学生,让他们去文本当中寻找答案,激发情感。比如这一句:“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群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走到了悬崖边。”看似轻描淡写,其实埋下了情感的伏笔,“老羚羊为什么要叫年轻羚羊呢?它要对年轻羚羊说什么呢?你能听明白吗?”还有在文章高潮处,“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这段文字可以说是这篇文章的关键点,也是情感的爆发点,“老羚羊不知道眼前就是万丈深渊吗?老羚羊不知道坠下去就会粉身碎骨吗?它为什么还有选择这样的死亡方式?它会不会后悔呢?”这些问题的提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也因此获得了更深刻的认知和感悟。
诗人把儿童的情感世界比作“春水”,是那么明净和透彻,教师每投下一颗石子都会激起情感的浪花。先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引导他们正确感悟每一篇文章中的美好情感,才能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总而言之,死水一滩的语文课堂是无趣、无味和低质、低效的,解放学生的手脚,解放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手舞足蹈,让他们神思飞扬,从而形成一个手舞足蹈、有说有笑、动脑动情的语文课堂,才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语文课堂。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多动情,收获自然多多。
【参考文献】
【1】吴小英.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文理导航(下旬),2014(05)
【2】潘小梅.充分发挥小学语文课堂中情感教育的作用【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05)
【3】滕柏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4(17)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应该传授给学生知识,还应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让学生在课堂中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多动情,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学生 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可以让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小学生生性好动,让语文课堂“动”起来,更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让他们在“动”中学、在“动”中想、在“动”中碰撞和感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内驱力,实现教学效果的进一步优化。
一、多动口,让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诗文,题材多样,很大一部分是诗歌、散文,很适合诵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安排学生读书,以多种形式反复地进行诵读训练,让他们读通、读懂、读熟甚至是熟读成诵,可以有效增进文本的理解和知识点的记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小学生,让他们多动口,营造一个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小儿垂钓》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古诗,描写的是儿童,“蓬头”“侧坐”“遥招手”“不应人”等把一个学钓鱼的小孩子的神态勾勒得惟妙惟肖;“纶”“身”“人”的韵脚以及平仄起伏的节奏,非常适合诵读和演读。于是,在教学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就采用了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为学生做了一次声情并茂的范读。“蓬头稚子”——故意弄乱了自己的头发;“学垂纶”——做出一副钓鱼的架势;“遥招手”“不应人”——把手指压在嘴巴上,做出一个“嘘”声,然后招招手……这种一边读、一边演的形式很吸引学生,他们早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接下来是朗读、对读、群读、演读次第进行,特别是在演读过程中,学生们参照教师的模式,又有发挥和创新,在朗朗书声的语文课堂中,发出了阵阵笑声。
读,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最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也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一味的“干”读、“死”读、“硬”读,是不会被学生喜欢的,真正有效的读,应该是心口合一、身心投入地读。
二、多动手,让小学语文课堂兴高采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指尖”。好动、贪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与其遏制,不如顺应他们的天性,把语文教学融入到游戏、活动等更有“动感”的方式上,让“动”解放学生的手脚,解放学生的思维,解放语文课堂。实践证明,让他们的身体动起来,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思考和内化,增强学习效果。
像苏教版小学语文《姥姥的剪纸》这样的课文,教学过程中假如没有动手的环节,注定是失败的。一方面因为剪纸本身就是一项手上的技艺,不动手很难体会到剪纸的神奇魅力;另一方面只有动起手来才能从字面深入到文字背后,挖掘更深刻、更动人、更有趣的内在意涵。因此,在教学《姥姥的剪纸》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相对平实的文本内容基础上,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设计了一个动手环节,让学生尝试着去剪一些比较简单的东西,比如五星、窗花、小动物等等,比一比,评一评,顿时让课堂“动”了起来,“活”了起来,趣味盎然,热情高涨。通过动手,再引导学生对姥姥“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的这种高超技艺,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看起来有些平淡无奇的文本内容,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一下子“活”了起来。
“生活即語文”,只有从真实的生活中来,感受才能是真切的。鼓励和引导学生“动”起来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把文本与生活体验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动人的、有趣的,才是受学生欢迎的。
三、多动脑,让小学语文课堂神思飞扬
只有为学生打开思维之门,让他们在学习中深入思考,多动脑、多用心,才能让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由质疑再到答疑解惑,让语文课堂充满灵动和意趣,学习效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在小学语文课本当中,有许多篇章是需要认真思考才能更深理解和更多收获的。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葡萄和狐狸》和《蝉和狐狸》伊索寓言时,教师适时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和引导学生动脑筋进行思考。孔雀和长颈鹿是因为什么上了狐狸的当?猴子和蝉又是因为什么没有被欺骗呢?同学们对两则寓言有了一定的理解,答案还是很容易就得到了:“因为狐狸和长颈鹿听信了狐狸的谎言,而猴子和蝉更坚信自己。”按理说,文本的内容和道理到已经讲清楚、认明白了,告一段落。但是,教师又紧接着抛出另一个问题,“长颈鹿最突出的特点是有很长很长的脖子,应该很容易就能摘到葡萄,它为什么不自己去尝一尝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一经抛出,犹如打开了脑洞,课堂一下子被激活了,各种想法和观点蜂拥而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碰撞与争辩,把一堂语文课推向高潮。
通过设问、点拨、互动、辩论,学生们的思维动起来了,自主探究、主动探索的兴趣更浓,从而获得更多、更深的情感体验,让“我心飞扬”的语文课堂,自然生机无限,情趣盎然。
四、多动情,让小学语文课堂情趣盎然
情感是语文的灵魂,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情感元素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源头活水。而小学语文教材就是一座异常丰富的情感宝库,每一篇不同体裁题材的诗文无不寄托着作者美好的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深入去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元素,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捕捉情感因子,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就一定能打动学生,提升他们的情感体验。
苏教版小学语文《生命桥》是一篇情感非常饱满的文章,作者用酣畅淋漓的笔墨,讲述了一群在猎枪追击下的羚羊的遭遇,老羚羊用牺牲自己生命的方式,为同类的生存架起了一座生命的桥梁,令人肃然起敬。这个故事本身就非常神圣和感人,作者铺排的更是高潮迭起,每一字、每一句都紧扣读者的情感之弦。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地体会其中的情感,让他们在文本解读中完成与作者的心灵对话,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教师应该把文章当中用意最深厚、用情最饱满的地方“择”出来,以疑问的形式抛给学生,让他们去文本当中寻找答案,激发情感。比如这一句:“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群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走到了悬崖边。”看似轻描淡写,其实埋下了情感的伏笔,“老羚羊为什么要叫年轻羚羊呢?它要对年轻羚羊说什么呢?你能听明白吗?”还有在文章高潮处,“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这段文字可以说是这篇文章的关键点,也是情感的爆发点,“老羚羊不知道眼前就是万丈深渊吗?老羚羊不知道坠下去就会粉身碎骨吗?它为什么还有选择这样的死亡方式?它会不会后悔呢?”这些问题的提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也因此获得了更深刻的认知和感悟。
诗人把儿童的情感世界比作“春水”,是那么明净和透彻,教师每投下一颗石子都会激起情感的浪花。先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引导他们正确感悟每一篇文章中的美好情感,才能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总而言之,死水一滩的语文课堂是无趣、无味和低质、低效的,解放学生的手脚,解放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手舞足蹈,让他们神思飞扬,从而形成一个手舞足蹈、有说有笑、动脑动情的语文课堂,才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语文课堂。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多动情,收获自然多多。
【参考文献】
【1】吴小英.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文理导航(下旬),2014(05)
【2】潘小梅.充分发挥小学语文课堂中情感教育的作用【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05)
【3】滕柏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