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之下,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要求,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不断在涌现。随着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关于“小组建设”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它一些学科经过对它的努力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效果。有了好的东西,大家都应该积极的去学习,体育教学也应如此。然而有的教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体育教学也需要“小组建设”吗?效果会好吗?我的观点是:体育教学需要“小组建设”,体育教学也应该重视“小组建设”。
关键词:体育教学;小组建设
体育教学的小组建设,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新课改理念的必由之路。学生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更加积极和主动的融入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就对“小组建设”浅薄的理解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小组建设”中的设计特点与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相一致。
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小组的设计正是大胆的鼓励学生们去探索,科学地引导学生探索,适时合理帮助探索,让学生们在探索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体验经历体育知识的形成与应用合作过程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通过学生们心理上的成功感與满足感而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2、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的能力。小组建设设计既尊重学生,又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其主体精神;既依靠学生,又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发挥其主体作用;既信任学生,又注重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其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小组建设中起引导作用的角色出现,而真正的主角是学生。
二、“小组建设”促进体育教学更进一步。
1、体育课的小组建设,显然更加人性化、科学化。
体育课中的小组建设不仅其着眼点在于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而且更加关注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技能。二者虽然密切相连,但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育观念、方法运用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好比教师在带着一个班的学生跑长跑,在以前一个班的学生可能全都会挤在体育教师早已经设计好的一条“路线”上从“开始”跑到“结尾”,最终永远是那几个先到的人成为“胜利者”其他的都是“落后者”, 受落后者影响,慢慢的全班都产生惰性心理;后来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依然是长跑,并最终从“起点”跑到“终点”,但是每一个小组之间甚至每一个人之间,在教师的引导下,所选择的“要求”都不一样,各自看到的“效果”也不一样,给各小组分配任务,小组长根据任务类型进行分工,组员经过独立准备后,小组组员或合作完成,或交流讨论,或合作探究。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成功与收获的喜悦。
2、“小组建设”教学目标设定更加合理。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的目标往往是以教为主的。上课时教师宣布“本课任务”后,学生们才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在此之前学生一直被蒙在鼓里,因此教学目标一时很难达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任凭教师调来调去,教学如何谈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小组建设”的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了“教”的目标和“学”的目标,十分重视学生“学”的目标,并以此来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使学生逐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也达到“教”的目标,并最终实现“教”与“学”的目标的统一。这过程中,通过对目标的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3、“小组建设”教学模式符合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体育教学在实施上与其它的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的教学形式更加多变,情报信息量、生理负荷量和情感刺激量等各种因数都会使体育教学的设计、控制和评价变得复杂,需要进行各种量之间的协调,如果协调不好将会影响教学本身。而“小组建设”的设计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引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这样它就会很好地协调起教学中的各种因素,使教学设计更加合理。
体育课堂上学生的人际关系直接,交流方便(课堂上不准讲话,而在操场上大多数情况下是允许的),同时体育项目的学习和身体活动是体育教学中的主线,其它多种教育因素是通过这个媒介来达到的,有时教授内容和教学目的呈不吻合状态,这就需要有目标的设立情景和场面来完成教学目标。“小组建设”充分的利用了体育教学这些特点。通过教学问题的设定,教学场景的创设有效的培养了探究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或交流、或讨论、或探究,生生互动、同伴互助去获得知识,去享受学习的过程,去学习好的学习方法,同时,使之懂得如何表达、如何倾听、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培养其团队意识、民主价值观、科学态度、探究精神和人文素养。
小结:综上所述,“小组建设”教学模式以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而应该被广大的体育教师所接受。体育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小组建设”,从而促进体育教学水平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关键词:体育教学;小组建设
体育教学的小组建设,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新课改理念的必由之路。学生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更加积极和主动的融入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就对“小组建设”浅薄的理解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小组建设”中的设计特点与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相一致。
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小组的设计正是大胆的鼓励学生们去探索,科学地引导学生探索,适时合理帮助探索,让学生们在探索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体验经历体育知识的形成与应用合作过程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通过学生们心理上的成功感與满足感而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2、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的能力。小组建设设计既尊重学生,又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其主体精神;既依靠学生,又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发挥其主体作用;既信任学生,又注重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其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小组建设中起引导作用的角色出现,而真正的主角是学生。
二、“小组建设”促进体育教学更进一步。
1、体育课的小组建设,显然更加人性化、科学化。
体育课中的小组建设不仅其着眼点在于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而且更加关注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技能。二者虽然密切相连,但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育观念、方法运用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好比教师在带着一个班的学生跑长跑,在以前一个班的学生可能全都会挤在体育教师早已经设计好的一条“路线”上从“开始”跑到“结尾”,最终永远是那几个先到的人成为“胜利者”其他的都是“落后者”, 受落后者影响,慢慢的全班都产生惰性心理;后来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依然是长跑,并最终从“起点”跑到“终点”,但是每一个小组之间甚至每一个人之间,在教师的引导下,所选择的“要求”都不一样,各自看到的“效果”也不一样,给各小组分配任务,小组长根据任务类型进行分工,组员经过独立准备后,小组组员或合作完成,或交流讨论,或合作探究。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成功与收获的喜悦。
2、“小组建设”教学目标设定更加合理。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的目标往往是以教为主的。上课时教师宣布“本课任务”后,学生们才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在此之前学生一直被蒙在鼓里,因此教学目标一时很难达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任凭教师调来调去,教学如何谈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小组建设”的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了“教”的目标和“学”的目标,十分重视学生“学”的目标,并以此来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使学生逐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也达到“教”的目标,并最终实现“教”与“学”的目标的统一。这过程中,通过对目标的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3、“小组建设”教学模式符合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体育教学在实施上与其它的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的教学形式更加多变,情报信息量、生理负荷量和情感刺激量等各种因数都会使体育教学的设计、控制和评价变得复杂,需要进行各种量之间的协调,如果协调不好将会影响教学本身。而“小组建设”的设计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引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这样它就会很好地协调起教学中的各种因素,使教学设计更加合理。
体育课堂上学生的人际关系直接,交流方便(课堂上不准讲话,而在操场上大多数情况下是允许的),同时体育项目的学习和身体活动是体育教学中的主线,其它多种教育因素是通过这个媒介来达到的,有时教授内容和教学目的呈不吻合状态,这就需要有目标的设立情景和场面来完成教学目标。“小组建设”充分的利用了体育教学这些特点。通过教学问题的设定,教学场景的创设有效的培养了探究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或交流、或讨论、或探究,生生互动、同伴互助去获得知识,去享受学习的过程,去学习好的学习方法,同时,使之懂得如何表达、如何倾听、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培养其团队意识、民主价值观、科学态度、探究精神和人文素养。
小结:综上所述,“小组建设”教学模式以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而应该被广大的体育教师所接受。体育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小组建设”,从而促进体育教学水平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