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话祛湿

来源 :家庭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uang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防湿的注意事项


  1.平和心态。良好睡眠。平和的心态对人们的生理活动有积极影响,可以增强抵抗力,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反之,思虑过度则会出现脾胃虚弱而滋生内湿。良好的睡眠也可以起到防湿祛湿气的作用,同时可以加固人体的正气。正气足,身体的祛湿能力也会得到增强。
  2.保持轻微运动。湿气是在人久卧、懒惰时不知不觉地侵入人体的,适当的活动四肢,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使身体处于活力状态,不给湿气侵袭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帮助身体缓慢摆脱湿气。不宜剧烈运动和出汗,以免耗伤正气,使气随津液流脱。
  3.饮食合理。饮食荤素搭配宜合理,少吃或尽量避免烟酒和辛辣刺激食物。过食生冷及肥甘厚味会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滋生湿气,日久形成内湿体质。平时还可多食新鲜的水果蔬菜,可有效预防湿气入侵。

祛湿的注意事项


  1.不能一味祛湿气,要养脾胃。湿气主要是由身体里代谢不掉的废水堆积形成,根源在于脾胃的功能减弱,脾胃运化不掉水湿,久而久之慢慢堆积,同时又给脾胃增加负担,使脾胃越来越虚弱。单纯的祛湿气虽然可以缓解身体上的不适,但只要脾胃没有养好,湿气很容易卷土重来。因此,祛湿根源要健脾胃,要重视脾胃的养护,从根本上解决湿气问题。
  2.不能笼统祛湿气。要辨寒热。湿气不单独存在人体内,常与寒气或热气合并纠结在一起,成为寒湿或湿热。祛湿气前要分清自己是热性还是寒性,不同类型的湿气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若用错方法,反而会加重不适。寒湿和湿热的表现症状大不相同,在舌苔上很容易鉴别。寒湿证候的人士常是舌淡胖,即舌体較正常舌体大,舌质颜色偏淡,舌边有齿印,苔白腻;而湿热证候的人士常是舌红苔黄腻。在表现症状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湿热多见口苦口干、胁肋疼痛、皮肤油腻、小便色黄等热性症状,而寒湿多夹杂咳嗽、怕冷等寒性症状,很容易鉴别。
  3.不能急于祛湿气。要慢慢来。中医讲湿性黏滞,一是指症状的黏滞性,另一点就是指病程的缠绵性。湿邪为病,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容易反复发作。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千寒易除,一湿难去。体内的湿气就像是一种黏液,流淌在我们身体的缝隙里,必须一点点地疏通,才能清理干净。还要改善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不然在祛湿的过程中还会增加湿气。

法湿的食疗药膳小方


  体内有湿气,可以通过食疗药膳改善,既能增强脾胃功能,又可祛除湿气。下附几个健脾祛湿的食疗药膳小方,供读者参考。
  淮山药芡实薏米汤淮山药20克,芡实15克,炒薏米30克,黄芪15克,猪排骨150克。先用水浸泡淮山药,去掉硫黄之味。薏米用锅炒至微黄,排骨洗净斩块,芡实、黄芪用清水洗净。将全部食材放进汤煲内煲一个半小时,调味食用。
  功效健脾醒胃、祛湿抗疲劳,适于脾虚湿重、精神不振、大便烂溏者。便秘者不适宜。
  薏米赤小豆汤薏米30~50克,赤小豆30~50克。薏米、赤小豆用清水洗净,放进汤煲内煲一个小时,调味食用。
  功效健脾、利湿,适于湿久化热、口苦、尿黄、舌苔黄腻者。
  小米薏米芪莲粥小米30克,薏米30克,大枣10克,莲子10克,黄芪15克。将全部食材洗净,放进煲内煲一个小时,调味食用。
  功效健脾、除湿、益气。
  藿香荷花茶厚朴花10克,荷叶20克,藿香10克。将上述材料放入砂锅,加水煮20分钟,滤渣取汁,作日常茶饮。
  功效能醒脾胃、芳香化湿浊,适于上焦湿困者,常见有口淡、胸闷、头重湿困、舌苔白腻等症状。
其他文献
内分泌对于人体的机能具有调控作用,也决定着激素分泌。人体内分泌经常会因为外部环境或者是心理原因产生激素的不平衡,身体代谢不正常,导致内分泌失调。内分泌失调是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统称,并不是具体的疾病,可以是内分泌功能亢进,也可以是内分泌功能出现消退。内分泌失调依据发生于下丘脑、垂体或四周靶腺,被划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青中年女性容易出现这种状况。调查可知,大概有90%的女性存在内分泌失调。  内分泌失调
期刊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护理模式在糖尿病肾病(DN)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6例DN病人根据病人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019年7月—2020年6月,n=48)及对照组(2018年6月—2019年6月,n=48),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应用FMEA护理模式实施管理,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遵医行为、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遵医行为、生活质量总分分别为(97.29±5.88)分、(82.91±6.92)分,高于对照组的(78.05±5.12)分和(7
今年,继著名香港演员吴孟达因肝癌去世,知名老戏骨、“黄金配角”廖启智患胃癌去世之后,又一个老戏骨因癌症离世。4月10日,吴孟达的生前好友、香港资深演员黄树棠因肠癌不幸去世,享年77岁。黄树棠在武侠剧《楚留香》等影视剧中饰演的经典角色深入人心。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南京市癌症死亡情况。2020年,全市居民结直肠癌由2017年第5位癌症死因上升至第3位,应加以重视。  七类
近年来,由于血栓性疾病的增多,如何确认患者处于血栓风险之中,如何进行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预防,如何选择抗凝预防干预的最佳时机,成为目前亟须解决的疑难问题。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科技的进步,检验医学在出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D-二聚体检测方法的出现,从传统的定性检验变为简单快速准确定量的即时检验。因此,D-二聚体作为血栓标志物,被普遍采纳和广泛应用,为目前亟须解决的一些血栓性难题,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致盲性眼病。与白内障不同,青光眼造成的失明是不能逆转的,并且有着一定的隐匿性。有关调查显示,发达国家将近一半的青光眼患者不知道已经患上了青光眼,而发展中国家90%以上的患者对青光眼一无所知。中国的青光眼患者占到全球的四分之一,但是有80%以上都没有就医。对此,需要加强人们对青光眼防治知识的了解,及时发现和治疗青光眼,确保现有视力的存在。  青光眼主要分为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
不少宝妈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真难带,吃个饭都让人操心,睡觉也不安宁,并且一不小心就感冒、发烧、积食。孩子变得越来越娇嫩,原因何在呢?其实,以上问题大多是由于孩子脾胃虚弱造成的。脾虚胃弱会导致孩子体质虚弱,抵抗力降低,结果一不小心就生病了。  脾胃虚弱的常见症状  1.嗜睡。常言道“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虚弱时,运送营养的能力下降,导致许多食物堆积于胃部,引发胃部滞胀,干扰了睡眠的品质。怎么判断孩子脾
今年刚过70岁的张妈妈,前一阵子不慎从楼梯摔下,造成瓶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后走路需依赖助行器。张妈妈担心今后再也离不开助行器,但医师说张妈妈还算年轻,如果认真复健,日后可以不用依靠助行器或拐杖。这让张妈妈燃起一线希望。  下半身无力,助行器助复健  助行器与拐杖的差别在哪里?拐杖就算底部设计有多个支撑点,但仍只有单侧支撑,也就是只能支撑单侧身体,适用于体力、脚力较好的长者或单侧无力(例如单侧中风或外
平时总感觉身上黏黏糊糊的,就像涂了一层油一样,油头垢面的,尤其是到了夏季,感觉很热但是出汗却不多,吃饭也不香,口中还总有一股甜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我们常说的“湿邪”在作怪。什么是湿邪?湿邪是怎么产生的?对人体又有怎样的影响和危害呢?湿邪是怎么来的,根据其形成的原因,湿邪可分为外湿和内湿两种。外湿是外界湿气侵人人体而成,“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中医基础理论》),是祖国传统医学外感病因“六淫”之一。内湿由人体自身产生,多由脾脏运化水湿、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导致水湿停聚
连续几期养生格言,谈的都是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快乐,从而养生的问题。岂料却有老友讽刺,谓“何不食肉糜”,大意是一生衣食无缺,平安顺利,不知众生之疾苦,哪里有那么多的快乐?其实快乐与人生疾苦无关。君不见庄子说:“古代得道的人,穷时快乐,通达时快乐。他们的快乐与穷、通达无关。在他们看来,穷和通达就像寒暑风雨一样,是不断循序变化的。”  庄子这里所说的穷,并非一般人所說的贫穷,而是看似山穷水尽之穷,意思是人
临床上常见一些患者(甚至是有些医生)将胶囊剂倒出来服用,或将糖衣片压碎,或将针剂改为口服,等。岂不知药物剂型配制各有意义,随意改变服药方法,不但使药物疗效大打折扣,还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病有缓急,症有表里,对症治疗应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如治疗急症要求疗效迅速,药物多采用针剂、输液或中药汤剂;治疗一般疾病或慢性病,则采用片剂、丸散剂等;而治疗皮肤病与外伤,则大多采用药膏或外搽剂等。  药物采用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