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兰:最美继母

来源 :女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ha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3个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母亲的孩子,她辞去了心爱的工作,毅然嫁到了常家。婚后,她没要自己的孩子,用自己淳朴、博大的母爱,将3个孩子抚养成人,筑就一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被乡亲们亲切地誉为“最美继母”。她就是银城铺镇殷官屯村,67岁的“十佳母亲”李凤兰。

嫁进门就当妈


  结婚前,李凤兰是玉田县亮甲店镇卫生所一名妇产科医生。有爱心的她,经常为没钱挂号的患者交挂号费,自己花钱给产后虚弱的患者买来红糖,她所做的1000多例手术成功率达100%。当时,《唐山劳动日报》对李凤兰的事迹进行过专门报道,她还被评为县里的优秀共产党员。
  1977年,经人介绍,李凤兰认识了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妻子的常坦。淳朴厚道的常坦在区粮油加工厂担任技术厂长,他毫不隐瞒地告诉李凤兰,前妻留下了3个孩子,大儿子常利民16岁,小儿子常利明7岁,女儿常利娟13岁。而殷官屯村的住房也被大地震夷为平地,只能挤在厂子里为他建的一间偏厢房里。
  “一个大姑娘,进门就当妈,拉扯3个孩子,难呐!”“你条件这么好,又有稳定的工作,肯定能找到更合适的。”……面对亲戚朋友的劝说,李凤兰曾经动摇过。可是,想起3个可怜的孩子,看着被家庭和工作压得身心疲惫的常坦,她毅然辞去了心爱的工作,来到百里之外的丰润,和常坦正式结婚。“凤兰的到来,给我们这个家带来了希望和温暖,3个孩子更是得到了久违的母爱。咱这辈子,都得感谢她呀!”谈起当时的感受,常坦眼里噙满了泪花。

一生没要孩子


  结婚后,3个孩子用怀疑的眼光看着这个年轻的“后妈”。而常坦作为厂子里的业务骨干,每天忙忙碌碌,很少有时间照顾这个家。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到李凤兰一个人身上。
  李凤兰每天奔波在单位和家庭之间,虽然很累,却乐此不疲。晚上,她还要哄着小儿子常利明睡觉,给他讲故事,直到进入甜甜的梦乡。年幼的常利明从李凤兰身上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妈妈”。看着她为了这个家所做的一切,大儿子和女儿也逐渐从心里接受了不是亲妈胜似亲妈的李凤兰。
  最初的几年,家里经济拮据,李凤兰就在自家地里种了些蔬菜,可附近没有水。天刚蒙蒙亮,李凤兰便起床往返几里路去挑水浇地。看着她每天忙碌的身影,大儿子利民主动跑来,帮忙挑水,打理菜地,替李凤兰减轻了许多负担。
  1983年,已经在镇计生办工作的李凤兰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个消息,着实让李凤兰和家人们兴奋了好几天。可是,沉重的家庭负担,3个尚需抚养的孩子,又让她犹豫了。有人劝她:“3个孩子毕竟不是自己的,老了还得是亲生的最贴心。”但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她毅然决定不要自己的孩子,将全部的爱倾注在3个孩子身上。于是,她瞒着常坦打掉了两个多月的胎儿。
  李凤兰的真情付出,彻底温暖了3个孩子的心。他们争着抢着帮助李凤兰干活,主动和她谈学习、谈理想。一次,李凤兰得了重感冒,高烧不退。大儿子利民骑自行车送她去镇卫生院,跑前跑后,问寒问暖,关切之情令人动容。“孩子们这么理解我,关心我,看来我选择的值呀!”看着3个懂事的孩子,李凤兰感到无比欣慰和幸福。

助子女成长


  3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无不彰显着李凤兰的无私母爱和真情付出,共同筑起一个令人艳羡的幸福大家庭。
  为了让大儿子常利民顺利就业,李凤兰仅在粮油加工厂上了一年班,就让他去顶工,自己则回了家。上世纪90年代末,粮食系统改革,常利民下岗后到建筑工地当小工。每日的辛苦和劳累,让李凤兰十分牵挂。于是,她拿出省吃俭用的积蓄,让两个儿子都考取了驾照。现在,常利民在一家钢厂开大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女儿常利娟出嫁后,一直想靠养狐狸来致富。李凤兰听说后,大力支持,主动掏本钱、买饲料。最初几年,由于技术不过关,市场低迷,一直赔钱。正当女儿想放弃时,李凤兰再次出钱帮她渡过难关。现在,女儿不仅掌握了狐狸养殖技术,还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咱能有今天,可真是沾了我妈的光啊!“常利娟逢人便说。
  1999年,小儿子常利明准备结婚,女方要求买套楼房。4.5万元的楼款,对于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很难解决。懂事的常利明,对李凤兰说:“妈,您别为难了,要不算了吧!”可她拉着小儿子的手,坚定地表态:“咱一定要买!”在她的努力下,大儿子拿来两万元、女儿借给一万元,小儿子自己也借来5000元,加上李凤兰平时积攒的一万元,买楼款终于凑齐了,常利明也如愿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李凤兰还曾担任过一年的殷官屯村书记,成功清理了震后乱搭乱建的房屋,规范了计划生育工作,修通了街道,为银河路的修筑做出了贡献。主动帮助因脑出血瘫痪在床的村常振华夫妇,经常买饭送饭,照顾得无微不至。在她的倡导下,村里还成立了文艺宣传队,自编歌舞、快板等节目,宣传党的政策,歌颂农村群众的幸福生活,受到村民的交口称赞。
  如今,李凤兰和常坦都已退休在家,四世同堂的10口人经常聚一起吃饭。大儿子不吃韭菜、大孙子不喜欢吃肉……为了满足每个人的口味,李凤兰每次包饺子就要包3样馅的饺子,保证让家里每个人吃得舒心。在李凤兰的努力下,常家成为村里有名的幸福之家,她也因“不是亲妈胜似新妈”的善举,成为村民争相学习的榜样。
  责编/马冲冲ma-ch-ch@163.com
其他文献
那天躺在阳台的沙发上看一本古典小说,其中有一段令我怦然心动,书中的一位小姐因忧思过多而头晕,于是丫环赶紧上前进行按摩,于是小姐又满血复活。想我自从查出胃病后,把多年的咖啡和茶戒了,但却总觉得没精神,而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儿子,来给妈妈按一下。”按照书中说的,我让儿子给我按了一下头顶的百会穴和太阳穴,尽管他的力量很小,但我却真的感觉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清新了起来。  此后,有事没事,我便自己来按摩
期刊
签订婚前协议书,越来越为年轻人所接受。在俩人浓情蜜意时就互相约定好财产归属,让家庭关系更加稳固;而等到俩人感情不在时为了分割财产纠缠不清甚至反目成仇,则悔恨晚矣。但婚前协议书的内容如何约定方能有效,却需要我们来甄别一下。  婚前协议中约定一方若有外遇,则其必须同意无条件离婚并放弃孩子的抚养权有效吗?  问:我和我老公结婚5年,并有一对可爱的儿女,只是本来很幸福的生活,因为我老公有外遇而被打破,我提
期刊
放了年假,第一件事便是去哪里旅行。累了一整年,最想要的便是找一个地方彻底放松,过一种想睡就睡,第二天和太阳一起醒的日子。一边浏览各类旅游网站,一边给在老家的妈打了个电话,妈每次找我,万一没及时接电话,她便急得什么都做不了。在妈的意识里,我只要不在她身边,周围总是危机四伏的。旅行的时候手机总难免没有信号,又或者因为拍照把电用完了,所以,得提前说一声。  “你不能回家旅行吗?”电话那边,妈的声音很是讨
期刊
我喜欢那样一种氛围。  穿着纯棉家居服,房间里流淌着舒缓的音乐,桌子上排满各种瓶瓶罐罐,罐子里的蜂蜜、牛奶、中药粉散发着幽幽的香气。我在玻璃碗里不停地搅拌,调试,然后涂在手背上试效果,闻味道。这样渡过的时间,我总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想像成拥有魔法的女巫。  每当“开发”出一款有效的新“产品”,我都会兴奋得手舞足蹈,并且推荐给“妞儿蜜”团成员。渐渐地,我竟然拥有了自己的粉丝团,这些由朋友和同事发展来的“
期刊
在一家影楼搞摄影的娟子,生了孩子后便辞职在家专心照顾孩子。城市人生活成本高,娟子一家三口全靠老公一个人的收入维持生活,要养孩子再养家,生活很是窘迫。  去年3月,娟子与一朋友闲聊,朋友说起证件照的烦恼,说自己的身份证的照片拍得太难看,看上去跟她不像是一个人,都羞于拿出手。吐槽办证机构拍的照片太烂,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朋友的话,让娟子有了创业的灵感。对于证件照的吐槽,她也深有同感,周围很多人都有证件
期刊
风霜雨雪、阴晴冷暖,这是自然的气象。它们千姿百态,丰神各异,在不同的季节里携手或交替来临,有时让我们相见欢喜,有时也让我们烦恼叹息。  如同自然一样,女人的生命气象也有很多种,它们风姿绰约、各擅胜场的同时也都各有遗憾和缺失。  婉约精致的女子,自是华丽优雅,气质如兰,可长久浸润在优渥丰美的环境中,不染凡尘不接地气,难免对艰辛和卑微缺乏感同身受的理解,少了一份真诚包容的情怀。  端庄雍容的女子,无疑
期刊
人们崇尚爱情,追求真爱,可在面包和爱情面前,更多的人选择了面包放弃了爱情,这就是现实。我是从农村飞出的“凤凰男”,是空降到这座城市的,没有父辈的原始积累。一方面,我要适应新生活和工作环境;另一方面,我还要为生活成本买单。这种压力让我觉得自卑,我发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妻儿有更好的生活。我骨子里有种不服输的倔强,年轻是我的优势,时间和精力是我的资本,我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努力!再努力!  现在的我,回放
期刊
十一将至,虽然仍是全民休假模式,但还是足够让我们有尽情享受一下的美好时光。加之秋高气爽的天气,更是让我们有了想走就走的冲动。离开熟悉的喧嚣,去另一个拐角体验不一样的风景,领略异样的风土人情。在未知的下一个路口没准我们会遇到新鲜的,愉快的,难忘的种种,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你是否做好了自驾游的准备呢?一部车,一个单反,约三五好友一起上路吧。  长途:青海自驾——追寻天边的美景  青海湖又名“库库淖尔”
期刊
去九华山,是在今年春末夏初。  站在九华山的山脚,抬头往上看,正是黄昏时分,夕阳落在石山上,仿佛能听到从天台传来诵经声。我呆立在那里,感受一步一诗的九华山,也感受传说中的晨钟暮鼓,香烟缭绕。真是喜欢这种站在山脚下,抬头仰望的姿势。有了它,才有了李白“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佳句。  那个早晨,我从九华山的山脚拾级而上,沿途是斑驳的石阶,郁郁葱葱的竹林,以及缠缠绕绕的青藤。眼前的景,仿佛就是心里的
期刊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陷于一个职场怪圈:和老板“拉锯”。我始终信奉一个原则:老板给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而老板呢?当然比我精,我干了多少活,他就给多少钱,有时甚至低于我干活所值。我们之间,就像在拉锯,看上去平衡了,实际上把我的宝贵时间都拉成了一堆废木头屑。于是,对老板不满,觉得他小气得要命,觉得在这公司干得没劲。开始悄悄找工作,然后辞职,老板没有挽留,我本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这样的角色到人才市场随便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