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导入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一节课的成败。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从精心设计新课导入下手,采用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课堂导入的原则、方法、作用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课堂导入遵循的原则
1.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原则
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搞清楚自己的课堂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要达到这一点,课堂导入不容忽视。
2.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原则
课程改革倡导“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关注自己的教学计划,而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终身发展。课堂导入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例如在利用“提问导入法”导入新课时,应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提问学困生,并对他们的回答给予鼓励、表扬,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信息刺激的适度性原则
课堂导入中,若给学生适度的信息刺激,不仅能够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转移学习思绪,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但如果导入时间过长,结果会适得其反,喧宾夺主,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4.设计问题的启发性原则
在设计课堂导入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实际,运用教材内容的重要之处,采用揭示矛盾、设置悬念、提出问题等方法,从生疑、质疑入手,使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因到果,防止牵强附会和呆板。
5.导入材料的趣味性原则
导入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寓教于乐,在快乐中学习,在趣味中学习,这就必须在“趣”字上下工夫,力求导入设计巧妙、生动、有趣,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防止生搬硬套和乏味。
二、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
1.知识迁移法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自然科学如化学、物理学及数学中的“物质”概念,从而引出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给“物质”下的定义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使学生的思维从旧知识转移到新知识中去。
2.即景引入法
在讲“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时,学生们都在议论上一节的数学测验(上课铃已经响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问大家考得怎么样,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笔者又问,大家都想考好吧?学生都点点头。笔者接着问,如何由不好到好呢?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随后笔者总结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加上自己的努力,我们就可能实现由不好到好,这在哲学上就是矛盾的转化。那么什么是矛盾呢?这样,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同时又稳定了学生的情绪。
3.活动导入法
例如,在讲“商品”概念时,笔者对学生说,哪位同学能借给我一支钢笔。当一位学生把笔递给笔者时,笔者又说:“这支笔真不错,送给我好吗?”正当这位学生不知所措时,笔者立即掏出10元钱递给他说:“舍不得吧,那就算我买下了。”然后让学生讨论“这支钢笔刚才扮演了几种角色”。正当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时,笔者又宣布: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商品”,由此开始新课的学习。
三、课堂导入的作用
在政治课教学中,导入对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就像桥梁和纽带一样,承上启下,联系着新旧知识;又如同序幕一般,预示着高潮和结局。具体说来,作用如下。
1.引起注意,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学生尚不能马上进入政治学习状态中,这时教师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设计精彩的課堂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学习氛围之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一种恰当的导入,能为学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功效。
3.激情入境,诱发思考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激发出来的。例如,在讲民族精神时,教师可先播放一段反映我国壮美山河、灿烂文化、悠久历史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教学资料片,同时再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这样就可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出他们强烈的爱国之情,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4.提纲挈领,展示目标
好的导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课时,设计出一系列有梯度有联系的问题,层层深入,步步紧逼。这样一方面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另一方面非常明确地向学生展示了教学目标,从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能够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教师教学情绪的双重效果,从而顺利完成课堂教学。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课堂导入遵循的原则
1.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原则
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搞清楚自己的课堂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要达到这一点,课堂导入不容忽视。
2.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原则
课程改革倡导“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关注自己的教学计划,而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终身发展。课堂导入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例如在利用“提问导入法”导入新课时,应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提问学困生,并对他们的回答给予鼓励、表扬,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信息刺激的适度性原则
课堂导入中,若给学生适度的信息刺激,不仅能够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转移学习思绪,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但如果导入时间过长,结果会适得其反,喧宾夺主,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4.设计问题的启发性原则
在设计课堂导入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实际,运用教材内容的重要之处,采用揭示矛盾、设置悬念、提出问题等方法,从生疑、质疑入手,使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因到果,防止牵强附会和呆板。
5.导入材料的趣味性原则
导入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寓教于乐,在快乐中学习,在趣味中学习,这就必须在“趣”字上下工夫,力求导入设计巧妙、生动、有趣,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防止生搬硬套和乏味。
二、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
1.知识迁移法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自然科学如化学、物理学及数学中的“物质”概念,从而引出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给“物质”下的定义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使学生的思维从旧知识转移到新知识中去。
2.即景引入法
在讲“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时,学生们都在议论上一节的数学测验(上课铃已经响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问大家考得怎么样,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笔者又问,大家都想考好吧?学生都点点头。笔者接着问,如何由不好到好呢?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随后笔者总结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加上自己的努力,我们就可能实现由不好到好,这在哲学上就是矛盾的转化。那么什么是矛盾呢?这样,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同时又稳定了学生的情绪。
3.活动导入法
例如,在讲“商品”概念时,笔者对学生说,哪位同学能借给我一支钢笔。当一位学生把笔递给笔者时,笔者又说:“这支笔真不错,送给我好吗?”正当这位学生不知所措时,笔者立即掏出10元钱递给他说:“舍不得吧,那就算我买下了。”然后让学生讨论“这支钢笔刚才扮演了几种角色”。正当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时,笔者又宣布: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商品”,由此开始新课的学习。
三、课堂导入的作用
在政治课教学中,导入对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就像桥梁和纽带一样,承上启下,联系着新旧知识;又如同序幕一般,预示着高潮和结局。具体说来,作用如下。
1.引起注意,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学生尚不能马上进入政治学习状态中,这时教师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设计精彩的課堂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学习氛围之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一种恰当的导入,能为学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功效。
3.激情入境,诱发思考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激发出来的。例如,在讲民族精神时,教师可先播放一段反映我国壮美山河、灿烂文化、悠久历史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教学资料片,同时再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这样就可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出他们强烈的爱国之情,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4.提纲挈领,展示目标
好的导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课时,设计出一系列有梯度有联系的问题,层层深入,步步紧逼。这样一方面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另一方面非常明确地向学生展示了教学目标,从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能够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教师教学情绪的双重效果,从而顺利完成课堂教学。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