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热点议题,厚植法治素养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2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法治意识是政治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之一,如何通过巧设热点议题,将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落到实处,笔者结合八年级下册“公平正义的守护”的教学实例,试做探析。
  【关键词】巧用;热点议题;厚植;法治素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和宣传,政治课堂是培育学生法治素养的主阵地,法治素养作为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已被明确提出,要求教师通过教育教学逐步培养起学生的法治思维和能力,成为一名日常守法、遇事找法的现代公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明确提出了“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如何通过巧设热点议题,培育学生法治素养,笔者结合八年级下册《公平正义的守护》的教学实例,试做探析。
  一、立足最近发展区,巧设议题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即学生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议题的选择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进而达到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发展区的发展。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在讲授法律知识相关内容时,若采用老、旧等过时案例或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相距较远的素材,学生普遍不感兴趣或无话可说,教学达成度低;一旦课堂上引用当下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例,学生明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表达欲,教师再适时加以点播、引导即可成功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法治意识的培育呈现水到渠成的效果。
  以《公平正义的守护》一课教学为例,笔者在研读教材和分析学情后,认为今年最大的热点就是新冠肺炎疫情,学生无论是在停课不停学的网课学习中、吃穿住行的日常生活里以及打开网络随意的浏览信息时,都会关注到相关的信息、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请出了”政治课堂的“老朋友——小明”这一角色,以疫情期间“小明的见闻”为主线,整合了当下发生的引发公众高度关注的新闻事件,把本节课的议题定为“探究小明困惑的背后”,在该议题下设置三个探究环节:
  (1)以案明理一:朋友圈买卖口罩案
  (2)以案明理二:老人撞倒小孩离开遇阻猝死案
  (3)视频感悟:AI 3D解读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以上三则看似不相关的时议案例,以返校复课前后小明的见闻为主线创设成为本节课的教学议题,具有时间和逻辑上的连续性,给学生以亲切感和真实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思想实际,学生与议题更易产生情感体验和共鸣,进而更投入参与课堂,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探究出要解答“小明的困惑”,就是要守护公平正义。通过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巧设教学议题,学生在探究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学习、观点碰撞和价值观提升,涵养法治素养。
  二、搭建脚手架,巧妙设问
  建构主义者从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形象化比喻,提出“支架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步步为学生学习提供适当、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即“搭支架”),让学生通过教师搭建的支架逐步攀升,不断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议题式教学不仅议题的编制要遵循三贴近原则,更要围绕当前教学议题,按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脚手架。即在学生探究议题的过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不仅要紧扣主题和情境,同时,要根据学生的思路、思维的发展顺序由浅入深、由知到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要求,且问题难度适中,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让学生在探究议题的过程中顺着脚手架不断攀升,逐渐加深认识、拓展思维,提升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现实生活的感悟。在《公平正义的守护》教学中,教师围绕“探究小明困惑的背后”这一议题设置了三个探究环节和相应的问题。
  【以案明理一:朋友圈买卖口罩案】
  疫情期间,小明的妈妈急于买到口罩,在朋友圈定了200个医用口罩,共支付了800元,谁知到了约定收货时间朋友却失联了……
  ★朋友拿到货款却失联了,是什么行为?
  ★如果你是小明,你会给妈妈什么建议?
  小明的妈妈正打算举报,朋友却来主动联系了,还提议她在朋友圈也发广告卖口罩,一起赚大钱,还有“技巧”保证不会被警察找上门。妈妈问小明意见。
  ★ 如果你是小明,你会给妈妈什么建议?
  几天后,小明和妈妈就看到了这个新闻:《广州抓获口罩诈骗嫌疑人325名 涉案金额3387万元》
  ★ 荔湾法院对发布虚假口罩销售信息的符某进行判刑,体现了从什么方面保障公平?
  【以案明理二:老人撞倒小孩离开遇阻猝死案 】
  小明经过买卖口罩风波后,深感懂得法律知识的重要性,返校复课后,参加了一场法律知识竞赛,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让小明犯难了。题目如下:
  去年9月,河南信阳,一老人与撞倒5岁男童后试图离开,目击者孙女士阻拦。争执期间,老人心脏骤停倒地,她拨打120抢救,老人不治身亡。11月21日,孙女士收到法院传票,老人家属索赔40余万元。
  思考:
  1.老人撞倒5岁男童后试图离开,是什么行为?
  2.孙女士在小区门口阻拦试图离开的老人,是什么行为?
  3.如果你在现场,你是否会拦住想要马上离开的老人?
  2019年12月,该案在法院公开进行了审理。法院认为,孙女士的阻拦行为与郭某某死亡的后果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孙女士不应承担侵权责任。
  ★ 你从这起事件中获得哪些启发?
  【视频感悟:首次!AI 3D解读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   小明学习之余喜欢看时政新闻,特别是今年的两会,这段视频吸引了他的注意:《首次!AI 3D解读最高法院工作报告》
  ★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都做了哪些工作?你有何感悟?
  学生围绕议题沿着教师设置的问题作为脚手架不断攀升,最终发现,小明困惑的背后其实是如何守护社会的公平正义,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不断渐进和深入,学生明确守护公平正义,既离不开法治的力量,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个你我的守护,只有两者相结合,公平正义的阳光才能普照。同时,学生通过回答这一系列问题,更好体会知识背后的逻辑,促进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议题式教学法,通过围绕议题创设教学情境,巧妙搭建问题脚手架,让学生在真实情境的体验中生成知识、习得能力,实现在知识的理解与思辨中培养法治思维和能力。
  三、促进教学相长,巧评观点
  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反馈的点评不仅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法治意识的培养效果。笔者发现,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点评不到位,容易导致课堂出现留白、断层的现象,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也无法有效引领学生到达下一个最近发展区。学生即使在教学活动中按照预设的步骤对议题进行探究活动,却无法形成关键的思维能力,学科素养的涵养也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创造机会和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和解读。一方面,当学生提出好的观点、好的想法一闪而过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恰当的点评;另一方面,政治课堂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突出正面教育,无论是选用正面素材或者反面的素材,最终都要通过对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明确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因此,当学生的回答都“一边倒”的正面回答时,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发现和鼓励学生说出心中的顾虑,避免“假大空、喊口号”的情况,确保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落实落地。
  在《公平正义的守护》教学中,在对于小明妈妈在朋友圈买口罩上当受骗后,大多数学生给出的建议是“举报、让法律制裁这种违法行为”,其中有个学生就答到“先截屏保存聊天和转账记录,然后劝诫朋友及时停止和纠正,若劝诫无效,再报警举报”,教师对于学生的这个回答给予了肯定,点评到“这位同学非常有原则又不失善心,同时具有很强的证据意识”;在对“老人撞倒小孩离开遇阻猝死案”的讨论,容易环节走入一个误区,即课堂氛围群情激愤,加上是公开课有听课老师在场,学生出现一边倒的正面回答。这样的认同既不科学,也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生活中对于是否该见义勇为,很多人心存顾虑,担心自己万一没有孙女士的好运气能得到公正的结果,想做好事却惹来一身麻烦,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学生心中也会有所困惑。教师要通过适时、恰当的点评,引导学生对于这类争议的话题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和内化知识,领悟到公平正义的守护离不开个人的力量,也需要法治的守护,司法是守护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接着教师展示两会上传来好消息:2021年1月1日正式实行的《民法典》明确了侵权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责任,同时也明确了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有助于杜绝“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既正面回应了学生的困惑,又弘扬了正能量,法治教育呈现水到渠成的效果。
  由于议题式教学是一种动态、开放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课堂转化能力和教育机智,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或與教学无关的质疑能及时的转化为有效的“课堂生成”,提高教学质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反思和总结,不断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厚植法治素养贵在得法,要注重知行合一,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帮助学生加深对法治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通过巧用热点议题,有效搭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桥梁,极大程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内心生发出认可、崇尚和运用法律的种子,形成法治意识,践行核心素养。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以时议案例为载体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的有效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4083)】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低段“写话”是学生学习书面表达初级阶段的“内容”和“方式”。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低段写话教学,本文提出了“三部曲”写话教学指导方法——激“趣”、求“真”、主“易”。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小学低段;写话教学;有效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话”提出了以下要求: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
【摘要】简便计算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方法,它运用了运算定律与数的性质,可以使一个非常复杂的算式变得很容易计算出得数。简便计算不仅仅是一种计算技能,也是一种优化思想。简便计算教学时授课教师应该以我们生活的实例为载体,立足结果不变的原则,渗透合理的简算意识。笔者认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简算,为什么可以简算,掌握了简算的算理和方法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简便计算;错例分析;教学建议  简便计算是小
【摘要】写作是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感受运用语言文字恰当表达出来的过程,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总体体现。同时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重要体现。本文从农村中学生写作现实出发,分析农村中学生写作空间狭窄的原因,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就地取材,发掘作文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发展学生想象力,引导广泛阅读,改革作文评价体系和评改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拓展农村中学生写作空间,教会学生写好生活中经
【摘要】“学困生”历来是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话题,也是教育难题。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所有教师必须承担的教学任务。教育新形势下的“学困生”转化工作必然也要跟上改革创新的步伐,应用积极心理学就是有效尝试之一,本文将展开重点探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当前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实际上反映出了消极心理学的内涵。对学困生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过分关注的教育形式极易对学生形成一种相反的心理暗示
【摘要】老师要有良好的心态,平时多关心学困生、帮助学困生,给他们力量与自信。要捕捉学困生的亮点,让他们能展示自我。辅导学困生的策略有很多,需要老师不断去探索,面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策略。  【关键词】内部原因;外部原因;辅导;策略   什么是学困生?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习困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这类学生基础比较差,对学习没信心也不感兴趣,学习习惯和方法有明显缺陷。(1)学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规模庞大,且渐渐成为比较发达城市的常住人口。这种流动人口“家庭化”的现象使得进城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凸现出来。进城农民工子女很多处在学习知识、发育身体的时期,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但他们却远离了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致使学生的学习出现断层,影响其学习生活。  我们学校地处城市化的番禺,这些学生不如原居民的学生接触外界的东西多,使得他们刚来此地有很多
【摘要】语文教师应该关注问题情境所具备的实践运用价值,重视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知识讲解,通过提出思考问题方式,引导小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度探究和实践运用,这样利于收获更高水准的课程教育效果。问题情境体现出创新性的特点,班级学生在问题思考与解答过程中能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度探究,也能获得良好的知识和情感态度体验,有助于提高课堂知识讲解的创新性和实效性。本文分析语文教师怎样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对小学生开
【摘要】沉闷的课堂很容易让学生失去思考能力、辨别能力,还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教师最重要的就在于如何使课堂鲜活起来,如何形成和谐生动、愉悦学生身心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本文论述了语文教师通过建立增添美妙歌曲,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幽默语言,加强课堂魅力;结合经典吟诵,提升人文素养;融入诗词昆唱,陶冶审美情操;讲述情感言语,引起学生共鸣。这五个方面呈现鲜活生动的语文课堂。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初中阶段考查的内容,而情感美是古典诗词内在美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诸多原因,很多学生对学习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失去了兴趣,他们不愿或无法去深入感受古典诗词里的情感美。因此,调动学生学会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提高他们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就势在必行了。  【关键词】古典诗词;咬文嚼字;设问;衡短论长;情感基调;情感美  一、古典诗词的情感美  人的情感有很多种,或喜悦,或悲伤,或
【摘要】中职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僅要夯实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之间存在客观差距,统一的教学模式难以取得因材施教的良好效果。本文围绕分层教学法的应用,从合理分层、目标分层、任务分层、评价分层四个方面探讨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法  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