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o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数字故事?一般来说,是把讲故事的艺术与多种媒体工具(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和网页)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的讲故事的方式。它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由Dana Atchley最先提出。Atchley是一位专业的说故事者,在计算机科技兴起之时,他看到了计算机科技在媒体运用上的潜力,因而积极地结合计算机媒体与说故事的技巧,产生了这种更具创造性的讲故事方式。上世纪90年代由于Atchley与其他媒体设计师的大力推广,数字化讲故事已成为K-12教学的流行工具,甚至美国不少大学也开课教授教师与学生如何进行数字化讲故事的制作。
  数字故事与传统讲故事的最大差异在于故事的呈现方式。它已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探究能力及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信息化教学策略和技能,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中。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该如何运用数字故事呢?下面以笔者在讲授六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中的“丝绸之路的影响”时,制作的数字故事“悠悠驼铃声”为例做一简单介绍,与大家共享。
  数字故事的制作步骤
  1.故事主题的选择
  一个故事必须确定一个核心主题,这是很重要的。选择主题时要考虑两点:一是具有亲和力。选题必须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有趣,要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时代发展密切相关。二是具有挑战性。所谓挑战性,即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能力一般稍高于学生已有的智力或非智力水平。挑战性的主题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种挑战要注意掌握一定的度,挑战太难,学生可能会因为失败而沮丧,这不仅无益于他们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也禁锢了他们的思维;同样,挑战太容易,学生就不会做深度思考,更谈不上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中的“丝绸之路的影响”时,制作的数字故事主题是“悠悠驼铃声”,它起源于古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骆驼,和今天我国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一个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主题。
  2.故事的编写
  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围绕主题编写出适合的文本故事:在古代,一支商队伴随着悠悠的驼铃声,来往于丝绸之路的东西方,他会带去中国的哪些物品,又会带回西方的什么特产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甲学生说:“商队把西方的石榴、苜蓿、葡萄等物产带到了中国(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乙学生说:“商队把胡旋舞、琵琶、佛教等艺术传到了中国。”教师竖起了大拇指,问道:“这支商队把我国的哪些物产带到了丝绸之路的另一端呢?”丙学生回答:“西方人喜欢我们的丝绸、瓷器,当然要带去了。”丁学生说造纸术,甲学生又说养蚕技术、冶铁技术,其他同学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因此,中国有了希腊风格的佛教壁画、印度风格的装饰壁画,中国神话中的女娲与印度教的湿婆、希腊神话中的月神也有很多相似点,丝绸之路沿途到处都有着文明交融的见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增进了中国与沿路国家的友好往来。
  3.脚本和故事版的设计(如下页表)
  4.素材的搜集
  根据上一步骤的展示,从课本上或者网络上搜集所需要的图片、音乐材料,将图片导入到Photoshop中进行处理,保存格式为.png,再插入PPT中;为了烘托气氛,选择的音乐要与主题保持一致,音乐的高低起伏要以故事的情节发展为依据,将背景音乐导入到PPT中就可以。
  5.编辑合成
  用PPT制作出数字故事,插入背景音乐,设置好文字、图片出现的方式(运用PPT的自定义动画功能设置文字、图片出现的方式,然后预览一下效果如何);搭配好字体的颜色,同时要注意每张幻灯片内容与整体的呈现方式,因为画面的设计是为内容服务的;画面的格调要与数字故事表达的主题相一致,以及时间的控制。这些都要在初稿的基础上反复修改与完善。
  数字故事的应用效果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数字故事短小精悍,具有故事感、情感观等多个特点,所以加入丰富的图片、优美的音乐、形象的动画等,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参与其中,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多元智能均衡发展提供良好、开阔的空间,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为了落实这些教学理念,历史教师可以利用数字故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合作探究习惯和主动探究能力。例如,在讲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中的“丝绸之路的影响”时,笔者利用“悠悠驼铃声”数字故事为学生呈现了丝绸之路曾经的繁荣景象(东西方的物产、科技、艺术、宗教等),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使其不由自主地深入思考“这曾经是一条怎样的路”,自然地引出对丝绸之路历史作用的思考和交流,并顺畅地达成共识。
  总之,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与历史教学相整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作一个好的数字故事,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和艺术审美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数字故事”教学软件制作能力和多媒体素材的编辑处理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信息素养,有意识地制作和推广数字故事,让数字故事真正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工具。
其他文献
摘要: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应用广泛,如果设计合理,会大大改善教学效果。本文提出了按知识点来设计课件,即相关知识点之间制作过渡课件,可以有效地总结旧知识点并引申出新知识点;不相关知识点可以制作外延课件,将两个知识点融合在共同的工程实例上。随后以《桥梁概念设计》课程的课件设计为例,阐释了这两种课件的设计过程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桥梁概念设计;桥例;解释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讨论比较热闹的教育事件,就是河北省逐鹿县实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改革引发家长反弹,教育局长因此辞职。看似此次事件与教育信息化毫无关系,但让我想起所经历的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故事。有一次,我到某重点高中组织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一位教师直接说:“你们大学教学使用信息技术吗?你先给我们上一节示范课看看!”其中蕴含的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敌意清晰可辨,我真切感受到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常态化的艰辛。  
摘 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融入到高职数学教学活动之中,并在整个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数控专业高等数学教学的实践,明确了高职数学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数控专业 多媒体教学 传统教学 高职数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37-01  1 前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快节奏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把握时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中教科书、粉笔和黑板的固有格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创设课堂教学的直观化与情境化,借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美国教育家威廉·格拉瑟曾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读书,任何处罚都无法逼他们就范。所有的动机都源自内心,一个学生在学校里表现不佳,是因为他没有在学校里找到足以令他满意的学习动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直以来,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逻辑以及教材的安排进行教学,学生只需学习教师教的内容即可,教师并不太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什么。当然,上述做法我也不例外,但当经历了一次停电后的反思以及教学改进后,我
2015年7月,我们一行三人来到了素有“英雄城”之美名的城市——南昌,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赛项的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决赛。  本次比赛现场设在南昌大学前湖校区,比赛内容分两天进行。第一天为团队教学设计和资源整合的初步构建以及评价兄弟参赛团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第二天为可视化陈述与答辩。由于选手使用的教材都是陌生教材,加上时间紧迫,所以这次比赛对参赛选手来说,既是一次对日常教学
当前,随着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越来越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其学习动机也不断减弱。同时,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面对学业水平考试的压力,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进行零碎、重复地训练,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为了改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除了增加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程外,教师也需要改变传统机械的训练式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贯彻面向创作的思想,在创作
摘要:创新思维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提出,在诸多的教育教学方法中,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的“内容丰富”、“容量增加”、“手段变革”这三个特征,使创新思维成为可能。它打破了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和顺向思维,为创新思维解除了枷锁。它开放了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和学习形式,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思维;多媒体教学  
摘要: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多媒体技术手段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所必需的辅助教学手段之一,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成为教学中的点睛之笔。本文主要从多媒体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整合的措施出发来探讨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01  1改变课堂结构
● 背景:学生喜欢计算机,但不喜欢信息技术课  早在2006年,黎加厚老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将向差异化教学发展》一文中这样写道:有信息技术课教师反映,小学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很有兴趣,他们喜爱参与各类任务驱动教学活动。但是,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下降。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和算法的教学感到十分枯燥,没有积极性。时代的变化、来自课堂教学的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对信